09.26 鄉人心中的英雄--鄧州白牛鎮同盟會先賢王庚先

鄉人心中的英雄--鄧州白牛鎮同盟會先賢王庚先

王庚先(1866—1934)字協三,鄧州白牛谷社寨人。1866年出生於南陽府鄧州谷社寨一個貧農家庭,1903年考中秀才。1905年,王庚先由清政府選派赴日本公費留學,先後在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班、高等警監學校學習。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受其先進思想影響,王庚先加入同盟會,並積極投身於民主革命運動中。

鄉人心中的英雄--鄧州白牛鎮同盟會先賢王庚先


1906年,王庚先畢業後從日本回國,任鄧州師範學堂堂長兼教育學會會長。他任職期間積極倡導新學和改良教育,宣傳先進的革命思想。當時他的家鄉鄧州教育發展落後,裝神弄鬼等封建活動一度佔據上風,為此他邀請家鄉谷社一帶的父老鄉親,在硯寺街召開辦學大會。他帶領青年們搬神像,砸毀了硯寺廟的泥胎佛像,掃牆壁、添桌凳、置用具,當時還有幾位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陳勉齋、孫象臣、王光舉等主動請求當老師。就這樣,鄧州第一所洋學堂在谷社硯寺廟址上創立了,周圍的青少年紛紛要求入學讀書,成為鄧州一大新聞,此所學校現為硯寺小學。這個學校曾經培育出一批具有先進民主革命思想的青年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後來都成了革命運動的骨幹。現在的硯寺小學也是文風昌盛,人才輩出。

鄉人心中的英雄--鄧州白牛鎮同盟會先賢王庚先


鄧州市白牛鎮硯寺小學校長劉凱:“硯寺小學是鄧東第一所國立初級小學,其歷史悠久,文風昌盛,人才輩出,堪稱百年老校,是同盟會會員王庚先烈士於1903年創辦的,他首開鄧州境內近代新型普通初級小學教育之風。1938年3月,改為硯窪寺初級小學,校舍以當年硯窪寺廟堂為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學校由百年前的幾座廟堂發展為擁有三進院落,一百餘間瓦屋的校園。於2005年開設公辦寄宿制學校,2010年,遷入原白牛二初中校址,硬件設施和校舍面積又得到一次大的提升,在十二五規劃中被正式定名為硯寺中心小學。學校現有小學和幼兒園2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一千餘人,教職工55人。”

鄉人心中的英雄--鄧州白牛鎮同盟會先賢王庚先


1907年,鄧州知州溫紹梁設立牛捐徵收所,以開辦新學為名強徵“牛捐”,以飽私囊。沉重的“牛捐”使廣大農民難以承受,苦不堪言,當地人紛紛找王庚先申訴。王庚先勸說溫紹梁收回成命,按家產多少的辦法攤收辦學經費,但溫紹梁卻不予理睬,激於義憤,王庚先親自書寫狀紙,呈於河南巡府,告發溫紹梁。哪知河南巡撫已和溫紹梁勾結在一起,他命溫紹梁將王庚先以“誣告長官”的罪名逮捕入獄,並判刑10年。全縣民眾知道後,甚為氣憤,聚眾數千人,尤其以鄧東民眾為多,手持大刀、長矛等圍攻州衙,營救王庚先,並與兵丁、衙役發生激烈衝突,雙方各有傷亡。百姓的“暴動”使溫紹梁驚恐萬分,在衝突中從衙門後門逃之夭夭。這件事便是震動鄧州一時的“叉衙門”事件。當廣大百姓砸開牢房,欲救王庚先出獄時,王庚先感動的熱淚盈眶,反勸眾鄉親說道:“今天如果我要趁此機會出獄,溫紹梁肯定會再誣告我糾眾劫獄,必然會連累眾鄉親,這樣豈不是中了他的奸計?所以鄉親們你們先回去,我定會同溫紹梁辯理,以免去‘牛捐’。”鄉親們無奈只好先行離去。事後溫紹梁懼怕百姓再次“造反”,暗中將王庚先押往南陽看守。後經過家鄉民眾多方營救,另外王庚先留日的多位同學又分別致函河南省府和南陽知府,強烈要求釋放王庚先。迫於多方壓力,溫紹梁只好宣佈將王庚先釋放,並收回“牛捐”的命令。這就是鄧州歷史上有名的“叉衙門”事件。

王庚先出獄後,立即到開封等地聯絡同盟會會員進行革命活動。1908年,中國同盟會總部決定:由留日各省同盟會支部派人回國設立同盟會分部,組織內地革命分子內外聯絡密圖舉事。河南同盟會支部派杜潛回開封組織同盟會河南分部。王庚先到開封后即與杜潛取得聯繫,並與王從周、李心梅、劉純仁等人秘密組織同盟會河南分會,其辦事機關初設於開封的私立中州中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派代表在南京改組臨時國民政府,惟獨河南巡撫宣佈繼續效忠清王朝,並血腥鎮壓河南民眾的革命活動。為此同盟會河南分部決定舉事。王庚先積極奔走,並與王從週一起東赴歸德,歸德為今商丘市,西去洛陽,聯絡省內的革命黨人。當革命志士張仲端從武昌回到開封后,被開封的革命黨人公推為總司令,王庚先為副司令,以河南優級師範為秘密組織的起義機關,準備發動起義。王庚先負責軍事聯絡,他隻身潛入軍營與河南巡防營官員柴得貴秘密聯絡。柴得貴表面上答應與其合作,暗中卻向河南巡撫齊耀林告密。後張仲端、王庚先等數十人在河南優級師範學堂西一排齋舍開會,部署11月4日凌晨起義事宜,不想被柴得貴得知,柴得貴帶領巡防隊將會場包圍。王庚先、劉榮堂等越牆逃走。張仲端、王天傑、張兆發等二十一人被捕。後經過保釋,一部分革命者被釋放出來,但張仲端、王天傑等主要領導者一共11人卻被殘忍地殺害,史稱“河南辛亥十一烈士”。

王庚先在開封起義失敗後,受到清政府的追捕,即逃離開封,奔赴武昌,面見湖北都督黎元洪,被委任為北伐左軍先鋒糧臺幫辦,隨北伐軍抵達新野,被留任為新野縣知事。中華民國成立後,王庚先被選為臨時省議會議員,並於1913年擔任嵩縣知事。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王庚先隨即響應,組織河南共和激進黨,被推選為會長,參加討伐袁世凱的活動。袁世凱命令河南巡府張鎮芳派兵鎮壓河南共和激進黨,並以萬元懸賞緝拿王庚先。王庚先隨即逃往陝西清澗、綏德達3年之久。在陝期間,王庚先見當地居民多以捻羊毛為業,便對該行業予以關注。

1916年,袁世凱死後,王庚先回到開封,創辦了愛國毛紡廠和平民工廠,並任省立第四工廠廠長,致力於實業的開發。1925年他被任命為宜陽縣縣長,1926年在河南省政府實業廳任職。當時洋貨充斥市場,為了抵制洋貨,他主張用實業救國。1929年,在河南省建設廳廳長張鈁的支持下,他在開封籌辦了小規模的毛巾廠,後改為織襪廠。另對他籌建“國貨市場”,自任總經理。

1933年,王庚先呈請河南省政府在開封南關修建辛亥革命烈士公墓,得到省政府的首肯,並委託他全權主持。他便在同年赴京、漢等地募捐,以籌建烈士陵園。

鄉人心中的英雄--鄧州白牛鎮同盟會先賢王庚先


正當王庚先為籌建“河南辛亥十一烈士”陵園而奔波之時,內鄉別廷芳的勢力入侵他的家鄉鄧縣。別廷芳部在當地強徵苛捐雜稅,燒殺擄掠,無惡不作。鄉人戴煥章與之對抗失敗後,到開封面見王庚先,希望藉助他的聲望回鄉與別廷芳交涉,以驅除別廷芳的勢力。王庚先在聽完戴煥章的陳述後,勃然大怒,隨即與戴煥章一起回鄉。

別廷芳在得到王庚先回鄉的消息後,即派人與其聯繫,並以重金相許,讓王庚先回開封修建烈士陵園,不再插手家鄉的事務,遭到王庚先的嚴詞拒絕。王庚先隨即集合家鄉的武力,以驅除別部在當地的統治。別廷芳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勾結鄧縣縣長徐聲銘,誣告王庚先和戴煥章一起勾結土匪,攻打縣城。省政府得報後竟信以為真,隨即撤去王庚先“國貨市場”總經理一職,並電告南陽專員王幼橋就地將王庚先拘捕看押,另外又致電別廷芳派部隊追剿戴煥章。別廷芳命其部下內鄉民團第一支隊司令楊捷三夥同鄧縣民團團長田子約,於1934年2月9日將王庚先殺害於鄧縣、新野交界處的樊潭寨,並割下他的頭顱,懸掛於宅門樓示眾。

王庚先遇害後不久,其家人陳氏到河南省政府以及南京等地告狀。時任河南省主席的劉峙為了緩和別廷芳與宛西各縣人民之間的矛盾,派人將殺害王庚先的兩名兇手楊捷三、田子約押往省城開封正法,以慰王庚先在天之靈。

王庚先為鄉人而死,受到鄉人的崇敬。王庚先死後,葬於家鄉硯寺小學南隔牆。鄧州市白牛鎮硯寺小學校長劉凱:“王庚先為鄉人而死,受到我們鄉人的崇敬。他死後軀體葬在他谷社的老家硯寺小學的南隔牆,在1935年,我們當地專門建立祠堂以示紀念。解放初期,他又被我們當地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1981年原鄧縣人民政府和政協鄧縣委員會為他修建了陵園,整修了墳墓,他的女婿文學家姚雪垠為其撰寫碑文,以此來紀念這位民主革命的先驅。在我們村裡每到清明等節氣的時候,村民以及學校組織學生自發前來掃墓,瞻仰革命先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