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有些企業退休人員工資這麼少?

ZBYSPA


現在一些老年朋友一直抱怨,企業退休人員的工資收入比較少,遠沒有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高。資料顯示,2018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的平均工資只有2800元/月。而且企業退休人員工資低的地方只有2500元/月。所以,即使是企業退休人員工資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實際上,企業退休人員的工資主要有三大要素組成:①上年度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作參照;②本人繳納養老金的基數;③本人繳納養老金的年限。都是按照公式統一計算得出的數據。不過,也有社保專家表示,即使有些企業退休人員工資一開始比較低,但未來還是有漲起來的可能的。

那麼,為什麼有些企業退休人員工資高,而又有些卻很少,同樣是企業退休人員差距咋就這麼大呢?首先,企業退休人員工資與上年度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掛鉤。這意味著,上海退休人員的收入,要比其他二三線城市退休人員的工資要高一些。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經濟發達地區,職工收入高,地方政府經濟實力強,當地企業退休人員的工資就比其他中小城市要高一些。比如,上海企業退休人員工資在3000-4000多元,但其他三四線城市企業退休工員收入只有2000至2800元這也不奇怪。

再者,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與每個人繳納養老金的年限不同,差距也很大。通常國企和央企的退休人員在崗時繳納比較穩定而又持續,所以退休後的工資收入較高,有的國企職工一干就是一輩子,單位從開始到退休一直在替他繳納養老金。

而民營企業的職工,工作並不穩定,經常要換工作,養老金繳納也是時段時續,能夠繳滿15年就不錯了。試想,國企和央企退休人員繳納社保都達30年以上,退休收入能少嗎?相反,民企職工繳納社保年限僅是十幾年,收入當然要少一些。

最後,企業退休人員工資收入與個人養老金繳納基數有關。通常民營企業只給職工加養老金是以最低標準,而國企和央企,還有事業單位,他們給職工繳納的養老金是頂格上繳。而且有些事業單位頂格繳納的養老金不算,還要替職工繳納企業年金,作為養老金的再補充。按照這樣的標準算來,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金最高,國企退休職工相對低一些,而民營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肯定就少很多了。

實際上,一些老年朋友抱怨自己養老工資偏低,主要可能是所在城市的關係,大城市社會平均工資高,計算出來的退休工資也高一些。同時,社保基金也按照養老金“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原則,就是你在崗時繳得越多,退休後拿得越多,而你繳納養老金的年限越長,也能拿到較高的養老金。

如果這位老年朋友恰好是民營企業職工,其收入相對周邊國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低一些,也就不難理解了。不過,隨著國家每年都給企業職工漲工資,以及養老金向艱苦地區和70歲以上老年人傾斜,養老金的差距會逐步縮小。但是,養老金要想大家差不多,沒有太大差距,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執著財經


這主要是由於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決定的。同樣是企業,繳費基數的高低決定了退休金的高低。

一,雙軌制是造成企業退休人員退休金低的原因

和機關事業單位和部分大中型國有企業相比,一般企業退休人員的退休金與同時期參加工作,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人相比,退休金差距在兩三千元左右。我在機關工作二十多年,後辭職到企業工作,與我以前是民辦教師後轉成公辦老師的一個村小學老師的同學相比,工作年限差不多,但我退休金比他少二千多元。

究其原因,我同學以前雖然是民辦教師,轉正後一直在村小工作,退休時是按在職工資的百分之九十拿退休金,所以每月可領五千左右。而我在機關工作二十多年,下海後所在公司是按社平工資的百分之六十繳納社保,加之是在異地辦理退休,視同繳費的二十多年要由異地的財政來支付,也只能按百分之六十來分別計入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綜合計算下來,退休金只有二千六百多元,比我在村小工作的同學少了二千多。論學歷他高中,民師轉正,我九十年代的碩士研究生,高級職稱,造成這種巨大差別的原因就是由於退休的雙軌制造成的。

二,繳費基數的高低,決定了退休金的差異

目前,很多企業的繳費基數是按社平工作來確定的,還有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是按照實際工資來確定的繳費基數。社平工資和實際工作之間已經有了差距;在繳費基數中又有繳費基數比例的差距,有百分之三百、百分之一百、百分之六十作為繳費基數,這三者之間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樣的繳費年限,不同的繳費基數而對應的退休金差別非常巨大。

總之,企業人員退休金待遇是與繳費多少密切相關的,繳費時間長,繳費金額高的,退休金自然也就高!


幫兄愛唱歌


有些人抱怨企業退休職工的工資低,這也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很多企業退休工人剛退休只能拿到800到1000元的退休金待遇,對於有的人可以拿到三四千元,機關事業單位工人能拿到五六千元,確實很低。

企業退休工人對養老金待遇是由國家統一的公式計算而來的,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還是繳費年限(工齡)和繳費基數的問題。

根據我們國家的養老金計算公式,基本養老金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構成。

基礎養老金等於退休時上年度在崗職工的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本人平均繳費指數等於本人的實際繳費基數÷社會平均繳費基數的所有歷年平均值。

可以說基礎養老金跟繳費年限掛鉤最緊密了,繳費年限15年,在繳費基數相同的情況下,退休待遇只有繳費年限30年的一半。很多退休職工繳費年限(包括歷史視同繳費年限),能達到40年以上。所以他們的養老金待遇還是比較高的,能達到三四千元。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基礎養老金主要跟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相關,如果社會平均工資越高,基礎養老金就越高。比如同樣情況下,我們領取30%的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基礎養老金。在青島5309元每月的社會平均工資,每月只有1590元左右。在北京市社平工資8467元的情況下,基礎養老金待遇能夠達到2530元。同樣繳費年限、繳費比例相差1000元的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主要跟繳費基數相關,因為每月我們交費後劃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比例是8%,以繳費基數為基礎。它等於退休時個人賬戶的餘額除以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退休年齡越晚計發月數越小,也就是個人賬戶養老金越高。

比如同樣個人賬戶有7萬元的情況下,60歲退休,計發月數是139個月,每月可以領取500多元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如果50歲退休,計發月數是195個月,每月只能領取360元左右。

交費時間越短,個人賬戶累積的錢數就越少。所以,我們交費15年的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一般很低。

除了個人賬戶養老金之外,一般參加工作時間較久的老工人還有一部分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主要是因為當年個人賬戶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必須要有一定的養老金補償。過渡性養老金是跟社會平均工資相掛鉤的,因此比個人賬戶養老金划算。

不過雖然退休之後工資比較低,不過每年還好能夠增長退休待遇,即使增長退休待遇,國家也要考慮到多繳多得和長繳多得的原則,同時又要兼顧公平和特殊群體傾斜。所以調整方式一般是定額調整,掛鉤調整和適當傾斜三種方式進行。

定額調整是所有人都增長相同的錢數,各個省市一般是30到60元;掛鉤調整跟繳費年限和養老金水平掛鉤,繳費年限越長增加的越多,養老金水平越高增加的也越多;傾斜調整重點,對艱苦地區和7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額外調整。

所以,即使我們養老金一開始比較低,未來還是有漲起來的可能的。

至於機關事業單位,由於其特殊的退休制度形成了現在的差距,裡邊非常複雜。本身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待遇水平就很高,另外還由於他們有各種補貼待遇,包括職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和各種補貼津貼待遇,另一方面是因為其繳費年限比較長,繳費基數(包括視同繳費基數)也很高導致的。

隨著國家推動養老保險制度並軌,嚴格養老保險基金收支,促進引導企業年金制度建設,相關的差距也會縮小的。


暖心人社


對於為什麼有些企業退休金這麼少的問題,我是這麼看的。

假如二個人一同參加工作,一個人的企業經濟效益非常的好,每月能拿到5幹元的工資,按省保的8%的比例繳費個人養老金,每月應交400元。而另一個在一個經濟效不好的企業,每月只拿2000的工資,只能個繳納個人養老金160元。這樣算起來,二個人就差了240元的繳費差額。

以一年來計算,每月少交了240元,一年就是2880元,十年差多少?另外在加上企業補貼的哪一部分,多的更多,少的會更少。

另外省保和市保還有差距,一般來講市保都比省保的高出一部分。如果你是省保企業效益又不好,個人繳納的也少,工令在短點,你想,你的退體工資會高麼。

所以退休工資不能比,一比氣死你。

好好保養身體吧,多活十年什麼錢都出來了。





羅英華752


從總體上來看,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相比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確實存在差距,一般同個地區的企業人員退休後收入只有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一半。

造成企事業單位養老金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養老金的計算方式不同。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後退休費是按照本人退休前工資的一定比例計發,工作年限滿35年的按90%計發,工作年限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80%計發。以前的人工作時間都比較早,因此工齡都很長,對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而言,退休後養老金替代率達到85%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過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意味著“雙軌制”的終結,在這以後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養老金計算方式都統一了,而兩者的差距也會有所減小。

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都更低的。

對於一些大型央企比如國家電網、菸草、中國移動,他們的正式人員退休後的養老金不會低於機關事業單位職工,而養老金低的人員,主要是受兩方面的因素影響。

第一、繳費工資低。

我國的養老保險遵循的是“多繳多得”的原則,在職時繳費越多退休後養老金就越高,而繳費多少是和我們的繳費工資有關係的,繳費工資正常情況下就是我們的實際工資。

但很多私人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並沒有按實際工資為員工繳納社保,而是按照當地最低的繳費基數給員工繳納養老保險。而政府監管的不到位以及部分目光較為短淺的員工,為了到手的工資能夠更高一些,也願意企業少繳養老保險,更是助長了這一項情況。

第二、繳費年限短。

我國養老保險的另一個原則就是“長繳多得”,繳費年限越長退休後的養老金越高。雖然現在社保法規定企業必須要為員工繳納社保,但還是有一些企業並沒有這麼做,這就導致了員工的這段工作年限完全沒有繳費,而這也嚴重影響了退休後養老金的計發。

並且,企業工作的穩定性是不如機關事業單位的,被辭退或主動離職的概率都更高,而這中間出現繳費空窗期也是很正常的,導致了員工繳費年限較短。

所以對於很多的企業人員,他們退休後的養老金水平會偏低。

我是職場問答達人流雷電,關注我,分享機關單位和國企的各種知識!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流雷電


為什麼有些企業退休人員工資這麼少?

就目前來講,大部分中小企業退休職工的退休金與事業單位人員相比養老金少了許多,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為什會這樣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企業職工養老金的計算公式:

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其中:

基礎養老金=[退休時上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x(1+本人實際繳費指數)]÷2x繳費年限x1%;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

過渡性養老金=退休時上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x1997年12月31日前的繳費年限x1%x本人全部平均工資繳費指數。

通過養老金的三項計算公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影響企業職工退休時養老金高低的因素包括退休地上年度的社會平均工資、繳費年限、繳費基數、繳費金額、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等好幾個。但在相同的退休地來說,對養老金影響最直接最大的是繳費年限、繳費基數、繳費金額。

先說繳費年限。企業職工從1992年~1995年陸續實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後就開始繳納社保費用了,機關事業單位從2014年10月1日起才開始繳納社保費。在這期間,企業職工繳費一年就有一年的繳費年限,不繳費就沒有年限。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後,為了確保他們退休時的待遇不減少,養老金並軌前的工作年限全部算作視同繳費年限。這樣一來,每個人退休時的繳費年限都在三四十年以上。而企業職工退休時的實際繳費年限大多數都在三十年左右。如果按照社平工資100%繳費來計算,以每繳費一年可以增加養老金1%來計算,以社平工資5000元為例,事業單位職工在繳費年限這一塊普遍要比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少領養老金500元左右。

再說繳費基數。對於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由於經濟效益不理想,為了減少生產成本,在養老保險繳費時基本上都選擇最低的繳費基數,即60%來為職工繳納社保費。而機關事業單位就不同,他們的繳費基數是統一的,每個人的繳費基數都在100%以上,就連視同繳費年限也都是按照100%以上的繳費基數來計算的。一般來說,一個有40年工齡的的人員可以領取退休時上年度70%左右社會平均工資的養老金,以5000元社平工資為基數來計算,就可以領到養老金3500元以上。但是如果按照60%的繳費基數來計算,就只能領取退休時上年度40%左右社會平均工資的養老金。以5000社平工資為基數來計算,就只能領到2000元左右的養老金。

最後是個人賬戶養老金。企業職工由於二十多年前就巳經實行了個人繳費,由於按實打實的繳費年限和繳費基數來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普遍都不是很多。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則不同,他們的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都要與社會平均工資掛鉤,個人賬戶養老金普遍都會比企業職工多20%左右。

綜上所述,由於客觀上的原因,企業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往往比較低,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存在不少差距。隨著改革的深入,特別是2024年機關事業單位中人10年過渡期的結束,兩者之間的差距會明顯縮小,但差距仍然不可避免。


葉公來幫忙


你的說法存在問題!即然己退休,就不該叫工資,該叫退休金。而退休金的多少,與他的工齡,以及在職時所交的五險一金息息相關。工齡短,交的少,自然退休金就少。單純從退休金的多少,是無法做比較的。


來日方長83187665


企業退休工人對養老金待遇是由國家統一的公式計算而來的,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還是繳費年限(工齡)和繳費基數的問題。

根據我們國家的養老金計算公式,基本養老金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構成。

基礎養老金等於退休時上年度在崗職工的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本人平均繳費指數等於本人的實際繳費基數÷社會平均繳費基數的所有歷年平均值。

可以說基礎養老金跟繳費年限掛鉤最緊密了,繳費年限15年,在繳費基數相同的情況下,退休待遇只有繳費年限30年的一半。很多退休職工繳費年限(包括歷史視同繳費年限),能達到40年以上。所以他們的養老金待遇還是比較高的,能達到三四千元。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基礎養老金主要跟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相關,如果社會平均工資越高,基礎養老金就越高。比如同樣情況下,我們領取30%的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基礎養老金。在青島5309元每月的社會平均工資,每月只有1590元左右。在北京市社平工資8467元的情況下,基礎養老金待遇能夠達到2530元。同樣繳費年限、繳費比例相差1000元的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主要跟繳費基數相關,因為每月我們交費後劃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比例是8%,以繳費基數為基礎。它等於退休時個人賬戶的餘額除以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退休年齡越晚計發月數越小,也就是個人賬戶養老金越高。

比如同樣個人賬戶有7萬元的情況下,60歲退休,計發月數是139個月,每月可以領取500多元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如果50歲退休,計發月數是195個月,每月只能領取360元左右。

交費時間越短,個人賬戶累積的錢數就越少。所以,我們交費15年的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一般很低。

除了個人賬戶養老金之外,一般參加工作時間較久的老工人還有一部分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主要是因為當年個人賬戶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必須要有一定的養老金補償。過渡性養老金是跟社會平均工資相掛鉤的,因此比個人賬戶養老金划算。

不過雖然退休之後工資比較低,不過每年還好能夠增長退休待遇,即使增長退休待遇,國家也要考慮到多繳多得和長繳多得的原則,同時又要兼顧公平和特殊群體傾斜。所以調整方式一般是定額調整,掛鉤調整和適當傾斜三種方式進行。

定額調整是所有人都增長相同的錢數,各個省市一般是30到60元;掛鉤調整跟繳費年限和養老金水平掛鉤,繳費年限越長增加的越多,養老金水平越高增加的也越多;傾斜調整重點,對艱苦地區和7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額外調整。

所以,即使我們養老金一開始比較低,未來還是有漲起來的可能的。

至於機關事業單位,由於其特殊的退休制度形成了現在的差距,裡邊非常複雜。本身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待遇水平就很高,另外還由於他們有各種補貼待遇,包括職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和各種補貼津貼待遇,另一方面是因為其繳費年限比較長,繳費基數(包括視同繳費基數)也很高導致的。

隨著國家推動養老保險制度並軌,嚴格養老保險基金收支,促進引導企業年金制度建設,相關的差距也會縮小的。


慧算賬


退休工資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個人社保所在地上年社會平均工資;二是個人養老保險繳費工資基數;三是個人工齡。具體算法,可自己網上搜索。

1.上年社會平均工資由當地人社局發佈,與個人無關,越是發達地區,社平工資越高,個人退休工資也越高。

2.個人養老保險繳費工資基數,影響到個人養老賬戶餘額,一般個人養老繳費基數是上年工資的8%,企業配套繳費為20%,所以工資越高,繳費越多,退休工資越高。

3.個人工齡,也是影響退休工資的重要因素,工齡越長,退休工資越高。

由上可以看出,退休工資構成的主要因素中,除了社平工資個人無法左右外,其餘兩項是影響退休工資的主要因素,工資低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1.單位為你辦理養老保險較晚,或者個人參加工作較晚,導致工齡較短。

2.單位為你申報的工資基數較低,導致個人養老賬戶餘額較低。

提高退休工資的方式:

1.參加工作時,就要求企業繳納養老保險,現在社保稅務已經代扣,應該沒問題。繳納時間儘量不要中斷,換工作時要及時轉移養老關係。雖然一般只要交夠15年,退休時就可以領養老金,但交的越多,年限越長,退休工資越高。

2.繳納工資基數要儘量高,當然不是讓你造假,有些單位為了降低人工成本,申報基數往往按當地最低標準申報,嚴重影響個人賬戶金額積累。所以,在單位員工還是要努力進取,混的級別越高,工資越高,繳納基數就越高,退休工資就越高。

3.如果有條件,儘量去北上廣或發達地區參加工作,當地社平工資明顯高出內地,對退休工資也有很大影響。

4.有些人從事的是高溫、有毒等特殊工種,提前5年退休,工齡相當於少5年,也影響退休工資。如果有條件可要求調崗,再堅持5年。

5.有些單位如果建立年金制度,也會提高個人退休待遇。

6.有些地方政府對特殊工種退休會有各類津補貼,也影響退休工資。邊遠地區會有退休艱苦地區補助,都會影響退休工資。


蘑菇大大v


看是企業和企業比還是企業和機關事業比,企業和企業比交費年限不同,交費比列不同,地區不同,如果三個條件都是最低的養老金必然低。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同工齡,同地區,同學歷,同級別相比企業低並軌前是設計安排問題,並軌後就是交費比列,所在地區,交費年限不同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