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電力之戰-引言

2016年的5月下旬,瑞典哥德堡的天氣陰沉,寒風呼嘯。即便天氣不佳,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還是如期舉行了第三次有關5G標準的表決會議。


電力之戰-引言


在此之前,3GPP在韓國的釜山和中國的南京已經開過兩次小會了。本著“多開一次會就多一次旅遊”的精神,前兩次會議持續停留在交換意見的階段。


與會者來自世界各地200多個國家的通信公司。按照規則,與會的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提交通信提案,但這個世界向來都是誰實力強,誰說了算。


電力之戰-引言

美國四大電力公司


往年,嗓門最高的是德高望重的歐洲通信和財大氣粗的美國通信。不過今年,代表厚積薄發的亞洲通信的各大公司的座椅又靠前了不少。


在這次會議中,異軍突起的中國華為公司最為奪目。它提交了有關Polar的編碼方案得到了23家集團的支持。於此同時,美國高通公司主張的LDPC編碼方案得到了24張票權的支持。兩家公司勢均力敵,不分伯仲。


電力之戰-引言


會議出了兩種方案,但目前還是沒法塵埃落地。怎麼辦?3GPP的負責人只好安撫大家:“來日方長,改日再議。”唯一有趣的是,在這次投票中,一家中國的知名企業放棄了投票全。


一年以後,這件往事在網絡上舊火重燃。有人搖臂吶喊,把華為公司吹上國家脊樑的位置;有人敲擊鍵盤,給那家棄權企業扣上叛國的帽子;還有人正襟危坐,抽絲剝繭探尋其中各種細枝末節,試圖理清輿論。


電力之戰-引言


這件史稱“5G之戰”的網絡事件直至今日,烽火為盡,仍為吃瓜群眾議論紛紛。然而,如果從一個稍大的時間尺度來審視這件“大事件”,它似乎就沒有想象中那麼舉重若輕了。


如果把“5G之戰”比作是一次科技領域內的區域主權爭奪戰,那真正點燃戰火或許要從那場“電力之戰”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