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不想回家過節、過年:無法原諒的父母

每到過節過年,我的心情就會很複雜。

小的時候,爸爸很少回家,記憶中為很少見到爸爸,難得回家一次就是父母吵架。原因很簡單,爸爸在外面組建了一個小家庭,生育了一個男孩。奶奶、沒有血緣關係的爺爺雖然住在同一個村子,但沒有關愛、糖果,有的就是隔三差五來家裡破口大罵,甚至帶著同母異父的小叔對媽媽動手(想要宅基地、房子)。打的媽媽無處躲藏,甚至連我和小自己3歲的妹妹也不放過。記憶中太多毒打的經驗。

不想回家過節、過年:無法原諒的父母

很多時候我想要保護妹妹與媽媽,心想:打完我,他們累了,就不會打媽媽跟妹妹了。等我再長大,他們來滋事,我還有動手打架兩敗俱傷的記錄。為此,我對爸爸的怨氣更重,我爸爸外姓人(被奶奶帶來這個村子),不保護我們母女三人、自己組建家庭就算了,時常聽聞我們母女三人挨打受氣,也置之不理。我和媽媽說“媽,咱們討飯吧”。媽媽抱著我和妹妹痛哭。在長大之後,我理解了媽媽的付出,為了讓我們姐妹有地方住,有學上......。明白這些之後,那時候心裡暗自發誓,只要大學畢業,就要帶著媽媽、妹妹徹底脫離這個家庭。

我非常看不起爸爸。身為家裡的男人,不能保護家人,卻只會傷害家人,是最讓人不齒、最可悲的行為。

後來,我高三的時候,爸爸突然回家了,生意失敗了,他的小家庭散了。一無所有的爸爸,回到了村子。我怎麼也想不明白,身為農村婦女的媽媽何等仁慈、何等胸懷,放下過往,和爸爸一起種地、經營養豬廠。自此以後,我更加不願意回家,但更心疼媽媽。

上了大學後,我做到了自己許下的承諾,每到假日,看著室友同學忙著打包行李回家,我完全不為所動,一則省錢,二則很享受一個人的自由和清靜,窩在小小的宿舍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快樂地不得了。

隨著爺爺奶奶年紀變大,再也打不動媽媽;多年不回家的爸爸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開始學著關我們母女三人,媽媽也勸我:“你爸爸有點改變了,偶爾回家吧!”我仍然恨,仍然不願見到爺爺奶奶、爸爸。

不想回家過節、過年:無法原諒的父母

大二的時候,爺爺不在了。小叔不願意贍養年事已大的奶奶,媽媽就把奶奶接了回來。為此,我和妹妹堅決反對。媽媽怎麼會輕易原諒他們,那些過往承受的身心痛苦,憑什麼就這麼雲淡風輕的一筆勾銷?完全無法接受這個想法。直到自己組建家庭,才明白,媽媽的舉動,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搞不清楚是距離沖淡了衝突,還是歲月帶走我討厭的至親身上暴戾之氣。過年,我通常會硬著頭皮回家,看到奶奶、爸爸在院子的椅子上曬太陽,爸爸起身問我“吃飯了嗎?”,我輕聲應允,徑直走向媽媽,我內心告訴自己,至少是個平靜的開始,我對你們沒感情。這麼多年的生疏需要一些時間去蘊釀回溫。

有的時候,原諒至親是困難的。因為,好像原諒了,就代表著:自己的苦痛再也沒人看到了。更深更深的痛,是那個內心深處,其實一直期待有完整家庭愛的孩子。

面對曾無數次讓自己失望的至親,更不能放下的心情是。原諒,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別人。

但是,原諒與否,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別人可以替我們決定的事。畢竟,只有我們自己,才最懂得自己的痛苦與傷。

或許,先從尊重、理解自己的苦痛開始。能開始心疼、憐惜自己,瞭解自己的傷,我們才有機會療愈這些傷痛。那時,也許我們才有能力,用自己的速度——放下過往,往前走。

讀研、工作、成家之後,加上媽媽反覆勸解、以身示範,持續良性的互動,讓我和妹妹放下對至親的衝突和緊繃,以正常的心情面對至親,給彼此一個機會重新開始,然後打開心胸釋出善意。

我明白這是一輩子的家庭功課,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經營,無法單靠一時的修復重建就可以讓一切回到原點,因此不過度期望讓感情產生反效果,也沒有預設時間表給奶奶、爸爸壓力。

不想回家過節、過年:無法原諒的父母

中國人的情感過於隱藏內斂,許多無法說出的悔恨與原諒,我很感謝媽媽,是她讓這個家能團聚,我和妹妹沒有放棄這一段親情。也正因為有這一段開始,在奶奶活著的最後一段時間裡,能溫柔的被陪伴,也希望藉著這一段我的往事,大家能找到修復親子感情、家庭關係的勇氣,沒有留下人生的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