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這3本書,帶你去讀懂人性,更讀懂人心

1.

《白板》

這3本書,帶你去讀懂人性,更讀懂人心

本書雖名為白板,但意圖是在提出反駁白板理論的人性說。作者運用了大量進化心理學、行為遺傳學、社會生物學、語言學、解剖學、腦神經學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學術思想,提出了自己對於人性的論斷。簡而言之,就是人天生固有人性(反駁了白板說),人性同時存在向善和向惡兩面(反駁了高貴的野蠻人說),人性是經過漫長曆程進化而來(反駁了心靈獨立說)。

人生下來,就是“不相等”的

人生下來,是不是“平等”,作者平克沒有回答。

但是,平克肯定地說:人生下來,不是白板一塊,不是白紙一張。人生下來就預裝一套系統,因此,人生下來就是“不相等”的。

白板說認為認知由外部決定,“非白板說”認為人類的認知由大腦決定。

白板說認為暴力不是人的天性是由後天習得的,平克則認為暴力是大腦自帶的設計架構。

白板說認為孩子生來腦袋空空,所有的知識習慣都是後天教育的結果。平克則認為孩子生來帶有心智性格基因,對性格的影響至關重要,而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2.

《正義之心》

這3本書,帶你去讀懂人性,更讀懂人心

什麼是正義?這是個倫理學和政治學的定義。大多數的觀點認為公平即是正義,簡而言之就是同樣的人同樣對待。而《正義之心》正是試圖剖析這一問題的著作。作者在書中建構了一套極其精密的理論體系,從道德心理學的歷史和他的個人故事,創造出一種從理性主義到直覺主義的轉變感。這種繞彎的方式本身就充滿了說服力,因為能觸動讀者的直覺從而引入全新認知。

基於道德心理學,作者提出了三條原則:

1、直覺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後,這樣可以更直觀的觸及感受。

2、道德的內涵不僅止於傷害和公平,人類道德認識的區別有太多種,但是一定是有限的,所以站在對方立場去理解對方是可行的。

3、道德能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這方面,宗教在人類進化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的宗教之心與宗教儀軌共同進化,創造出規模越來越大的道德共同體。

通過這三項原則基本可以認清”正義之心“的特點,或許就能對我們的思考有些指導意義:認識最直觀的感覺、認同彼此的差異、認清相應的共同體。


3.

《善惡之源》

這3本書,帶你去讀懂人性,更讀懂人心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恐怕是為人所熟知的最“胡攪蠻纏”的辯題之一,與之並駕齊驅的可能只有“先救老婆還是先救媽”了。但前者明顯更難,原因在於,作為老公和兒子你尚且可以說出答案,哪怕是違心的。但作為人之初的嬰兒卻沒有發言可能,人們只能透過後續觀察,藉由哲學、社會學、文學、宗教等各種道具去逆向推導。其結果就是——糾結。

好了,終於有科學家跳出來了。雖然拿嬰兒做實驗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科學家們遵循“有憑有據”的科學態度,還是要讓嬰兒自己出來“作證”,並且他們真的做到了。這也正是《善惡之源》這本書令人驚訝叫絕又新奇好看的原因。

出生的嬰兒猶如白紙一樣乾淨,他將來想要為善或是為惡,都取決於他所生存的環境。

這大概就是現代人對於善惡的比較普遍的三種看法了。

但現在,保羅•布盧姆,一個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卻在《善惡之源》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更為新穎而又科學的看法。他認為,人之初,不但在體內存了善念,也同樣存了惡念。而隨著未來成長環境的影響,才能最終決定一個人到底是為善還是為惡。

純粹的善與惡實際上並沒有辦法真正區分開來,我們之所以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善是惡,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都取決於人們通用的道德行為規範。

那麼真正的問題來了,什麼才是道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