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該怎樣學習米芾的書法?

大成國學堂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想學米芾書法,如果你已經有一些書法基礎,可以找一本米芾的行書字帖加以臨摹,然後掌握我下面的三條技巧,你就能快速上手,就米芾行書寫得惟妙惟肖:


1、將組合結構寫錯位,形成高低參差,更加靈動,如下圖《宋 · 米芾 · 蜀素帖》中“勁”字(左高右低),《宋 · 米芾 · 伯充帖》中“教”字(左高右低):

2、將平正無奇的字寫成一邊倒,如下圖《宋 · 米芾 · 拜中嶽命作》中“老”字(往左邊倒),《宋 · 米芾 · 叔晦帖》中“興”字往右邊翹,忽左忽右,增加崎嶇之美:


3、將字的一部分筆畫寫粗壯,一部分筆畫寫輕盈,增加輕重對比,如《宋 · 米芾 · 苕溪詩帖》“漁”字(左邊筆畫重,右邊筆畫輕):


先說那麼多,明日接著說。

更多書法技巧與乾貨,敬請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首先介紹一下吧:名字可能好多人都不認識,米芾(fu 2聲)最早叫黻(也念福,這個人可真討厭,怪不得都叫他米顛,起名字都這麼瘋瘋癲癲)後來改為芾字,字元章(不是朱元璋),湖北襄陽人,也被人號稱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的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祖籍山西(沒準是那顆大樹下的)遷居到湖北襄陽,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他又會詩文,又擅長書畫,還創立了“米點山水”。有人說他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所以都稱他“米顛”。米芾的書畫是自成一家的。他的書法精進,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他臨摹古人書法能達到亂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關於他的傳說或者故事也很多,什麼裝瘋索硯啊,總之很可愛,所以他的書法和他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下面請欣賞,瘋子筆下的文化……








子予文化公司創始人


怎麼學習米芾的書法?

第一學會懸肘在牆上練習顏真卿的大字《多寶塔》,爾後學習柳公權《金剛經》,還要學習歐陽詢的《九成宮》,再練習褚遂良等楷書大家的真書!

第二楷書基礎集古字功力深厚後,認真臨摹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一千遍!

第三學習顏真卿的一系列行書!學習王鐸、董其昌等大師學習米芾行書的成功經驗!

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於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於水之奇。"蘇軾也稱米芾的書法“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己”。在書史上,宋四大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也是米芾。米芾墨跡傳世甚多,有《多景樓詩》、《苕溪詩》、《蜀素帖》等幾十種名帖!米芾集古字,練就一手臨擬之功,所仿者能以假亂真的神功!然正因其廣釆眾長,尤以“二王”書法中沉浸極深,終以二王之筆意為精髓,融唐人之所長,運己意而跌宕,自成一家!米芾書擅多體,以行書最佳,八面出鋒。《蜀素帖》是天下第一美帖!是天下第八行書!











湘順1


米芾書法個性突出,風格獨特, 如提按比王羲之強烈,造勢 比王羲之搖曳, 學起來容易人手; 第二, 米芾筆法豐富。 論技法可謂繼王羲之之後集古人筆法之大成者。\r

學習米芾書法必須先釐清其成功路徑。 記錄米芾書學觀點的著作《海岳名言》中雲: “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 既老 始自成家, 人見之, 不知以何為祖也。” 這實際上也就道出了米芾成功的秘訣。\r

一高執筆,輕捏筆,便於隨時調鋒。

二、筆桿與紙面經常保持垂直的角度、可以根據需要任意角度出鋒、出峰之後筆桿的角度順勢發生變化

運筆速度快。。刷。、本意就是迅速推擦的意思,行筆迅疾,乾脆利落,下筆重然後迅速提筆掃出,跳躍卻不乏沉著能明顯感覺到快速書寫的狀態,特別是"文"字的捺筆,就像刷子刷出來一般、痛快淋漓!

三要會翻筆、押筆。米芾在折筆上經常用到這兩種筆法,一種是下翻筆。毛筆像刷子一樣往下翻折,這樣至少使用毛筆的兩個鋒面,另一種上翻筆,或者是右翻筆,毛筆翻過來之後順著原來的筆跡再行一段,兩次行筆有重疊部分,此謂之"押筆。

四、要會絞筆筆法。米芾聽從蘇軾。上追晉人之勸、對。二王。筆法下了很大功夫,晉人筆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絞筆筆法。

絞筆的使用,鋒面變換多

五、要敢於在行筆中鋪毫。提按幅度大,是米芾用筆的一大特點。按筆鋪毫行筆, 行中有按, 善於靈活 鋪毫是關鍵。 很多 字起筆先重按鋪毫行筆,然後迅速提筆。還有的在行筆中側位發力,一按便提,邊行邊提。\r





叢茗春


米芾體,屬於大性情,具有迷戀,玩石玩字畫,玩山水,玩琴棋,無所不玩極致,養性情,有放狂之氣,有四面出刷刷刷,淋漓痛快,無酣暢,無醉痴,不具備狀態,怎能縱橫馳毫,得心應手。故養大性情。

小書聖獻之,性豪放,宋代米芾,情曠達,癖石喜藏,見墨,戀玩味,奇思妙想,半個神經質。皆在倜儻之間遊曳,故變變變,流於常變,無時不在化為幻變中。字字,筆筆,無重複,乾淨利落,無冗雜之帶拖泥水。明淨透澈。

體現米芾之筆意,穩健晉風,必須法嚴,米芾於宋代,極力從法,認為失法為野。故先不要輕易刷意氣,研磨透晉韻,晉致,所具備的行書之規,屬於晉法,寓性情墨中。然後入米顛之帖。

狀態有顛,筆墨有氣,米芾橫豎點撇捺,無不刷之,但一字筆劃不可全刷,有穩健之筆佔十有七,刷筆佔十有三,其字有穩健之美又有刷之野宕。

每字每筆,令晉致充健美,令己鋒刷充意氣。一如溫文爾雅君子醉狂一拳擊。顯狂放不失俊美倜儻。

刷字,即筆鋒起筆有頓,隨之出勁力,一如掃向下或向上,筆毫有中鋒豎筆刷下,有側筆左右而刷,達四面出鋒之筆意。萬萬有度而行刷鋒。不可筆筆附近都有刷意,大忌。

米芾有行草間雜,最讓有堪賞,實為書之氣勢,氣韻,勢來自米芾的刷體,韻來自繼承的晉格。

又韻,又勢,致可見於書外了。

此上,屬自己書寫時之體悟。先養性宕,後備晉格,善追摹米。



狂喜淡墨a


一、米芾書法的意義

米芾最突出的,並不是他的“集古字”或者是“八面鋒”,更不是他的被傳得近乎裝瘋賣傻的八卦事蹟。可以說他就是傳統大書法家成長過程的一個縮影。

“集古字”不僅是米芾的,是我們在王羲之、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王鐸這樣的震鑠古今的超級大家身上都能看到的特質。沒有“採蜜忙”,哪來“花蜜香”?

當然書史上也存在並沒有經歷極其艱難、廣博和一次又一次推翻自己重新熔鍊過程的大書家,如王獻之、虞世南、柳公權、楊維禎、金農、傅山……這一類書家沒有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他們依靠對一門的徹徹底底的研究,再結合自己的超級天資,把自己所具有的強烈個性熔鑄進書法裡,從而成就自己的書法高度。這類書家最大的特徵就是“難學”,近乎一學就死、學久就俗。

“集古字”類型的書家的書法特徵具備極大豐富性,這一方面讓後學不知其所以來歷,提升了學習難度,同時也為後學提供了門徑,再廣再博好歹知道怎麼去“採蜜”去。比如學趙孟頫,只要能把趙構、李邕的作品學全了,也就庶幾近之,再把《淳化閣》、《集王聖教序》學一些,趙孟頫的行楷也就很接近了,至於他的隸書、章草、小楷都是別抱一門,此處不論。

米芾呢?他是魏晉筆法在經歷了大唐楷書的數百年洗禮和埋沒之後的一次大爆發和復活。米芾藉助自己皇宮真跡鑑別工作之便,加上家藏二十多部二王真跡,讓他在學習二王和魏晉筆法上具備了甚至超越皇家子弟的條件。所以他以王獻之為骨(結字)、王羲之為肉(點畫)、顏魯公、褚遂良為羽翼,找到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書法語言,去表達他那個以痛苦、壓抑轉為狂放、縱逸的藝術個性。

中國民間喜歡將文事神秘化、神聖化、神經化,米芾的“八面鋒”就是其中一件。任何一流書家都是八面鋒,不要說以玩弄鋒面技巧來做自然書寫狀態的魏晉書家,就是顏魯公的“篆籀氣”、北碑的“雄強切筆”也同樣是將圓錐形的毛筆的翻鋒技巧、轉鋒技巧、頂鋒技巧、調鋒技巧運用到極致。可以說不會八面鋒,書法是沒法到大師級別的。

至於米芾的瘋癲傳奇,史實或有之,以訛傳訛誇張造勢更不少。書法家也是平凡人,都要面對世俗經濟,情感驅使下沒有什麼事情不會發生。不過要說米芾灑脫不俗,那隻能是神話。當被問及當世書法時,誰都不放眼裡,卻把大權臣蔡京吹捧到一線的位置(關於宋四家中原本的蔡京位置為蔡襄所取代的故事純屬臆造,二蔡以書法韻致論,差了不止一個身位。這個話題下次做專場論證),充分表現了這位“皇上乳母之子”的仕途重視度和市儈。

所有這些,都不妨礙米芾對中國書法的重要性而言,是可以排進前五的,因為如下三個理由:

1、復興魏晉古法,將二王法度做了最大的整理,並以“米氏”風格重新呈現,並獲得了民間審美的一致認同。

如果沒有米芾,我們現在很大可能全民處於“唐楷”的世界,那將是一件多麼枯燥乏味的事。

2、以性情趨勢筆法,以筆法拉動章法。

米芾作品尤其是大字作品,開啟了滿天飛白的先河,將個人情緒和性靈的表現凌駕於法度之上。其實米芾大字,幾乎每一個字單獨拿出來都當得起一個“醜”字,但整幅看下來,如在激流中小艇衝浪,七情六慾全部調動,使作品整體看來字字如珠璣,無一字或可缺。這一風氣和創作思路,徹底鬆開了書法家的法度束縛,將直抒胸臆和激情創作提到了至高的高度,讓書者不必經歷王羲之的“先墓盡遭荼毒”和顏魯公的“兄侄慘死”也能以情運管,從而達到個人書法藝術高度。

可以說,沒有米芾就沒有“明清風”,也丟失了書法藝術性創造中的諸多可能。

3、米芾是中國史上,將書法和繪畫、篆刻、文物典藏等各門類徹底融合、互相借鑑、提升的第一人。

(趙佶只是門門抱,並未在融合上做更多貢獻,尤其對書法。)

二、米芾的作品層次

米芾可能是中國書法史上清代以前書家中墨跡留存最多的一線大家,以數量而言完全有可能與趙孟頫相拮抗。故宮博物院一套普通印刷品(非日本二玄社攝影複製和“法帖3.0”超精度數碼複製技術)的米芾全集煌煌幾大本,售價過萬。作品的廣度之寬泛、風格流變之迅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絕非趙孟頫僅能區分前中後期那麼簡單概括所能窮盡。

儘可能簡單說來,大致可以分成4大板塊:

1、集古字階段的各種嘗試

這個階段充分彰顯了米芾學書之勤勉到了非常人所及的程度,取法之廣泛直讓人瞠目結舌。從各種書體到各種書風,無所不包,無所不學。作品數量也自不少,《離騷經》就是其中很值得注意的一部(“法帖3.0”已經成功複製了這部作品可資購買),充分顯示出將褚遂良和王羲之相融合的慾望和探索。最有趣的是,這部作品肯定開啟了南宋書法第一天王張即之的書風的先河。更有意義的是,同樣具有集古字風格卻是入《集王聖教序》堂奧的的行書《杭州龍井山方圓庵記》可惜是碑刻,而《離騷經》是墨跡真本。

2、熔鍊成自有面目的階段

在找到米氏自有面目之前,米氏終於一戰成名,那就是《蜀素帖》。這部作品具有強烈融合褚遂良和《集王聖教序》的企圖,幾乎筆筆有來歷、行行有借鑑。作為一部融合尚不完整、技法“變臉”一般的作品,為他拿到了登頂的門票。正因為尚不夠成熟、技法外露缺乏含蓄的韻致,如果說《離騷經》是窺探米芾門徑的好敲門磚,而《蜀素帖》是全面學習米芾八面偷師的筆法大集成的門徑。

自有面目熔鑄完成對於米芾,最佳代表作品是《苕溪詩帖》。

3、米芾大字

米芾是宋以前少有的愛寫大字的書家,事實上明清以前很少有大字作品出現。而米芾就很愛抓住一隻不大的筆(他的時代就沒什麼大毛筆),嚐嚐筆根頂著紙面的隨心所欲地刷他的大字。估計那種快感應該跟曾經在農村大牆上宣傳計劃生育刷“你生孩子我扒房”那些大字的人差不多。

《吳江舟中詩》、《多景樓詩帖》、《研山銘》、《虹縣詩帖》就是米芾大字中的精品,我們可以將其合稱為“米芾大字四大網紅”,“法帖3.0”系統都已經成功複製可資購買。

米芾大字最值得關注的是他對“腕法”的理解遠遠超出以往和同時代書家。讓人驚異的是作為一個專攻行書、草書僅限於二王小草的書家,他居然能將張旭、懷素狂草傳統中“腕法”運用得如此靈活自如。可以說他的大字行書,其實遠比同時代黃庭堅的狂草要更加放縱,但二者同樣操控有度,深具大師風範。

4、米芾尺牘

傳說蘇軾出於愛惜羽毛的顧忌,每次書寫尺牘信札毫無魏晉中人的瀟灑隨意,總是傾全力而為之,因為他們那個時代,信札就是他們的“自媒體”,文人間互相傳看信札以為樂事,對書法的點評也自是應有之意。

相比較,米芾的信札真的滿紙烏煙瘴氣,就像一個幾十年習慣電腦和手機打字的人隨手抓筆留下的便條兒。這個特點,橫跨他整個一生。但是,真的很次嗎?正因為他的隨性,那種自由自在不顧法度、隨時能夠爆發靈光的特質存留在他尺牘的字裡行間甚至每一個墨點裡,對於筆性的熟稔程度足以讓每一個書法老鳥感到害怕。

三、米芾學法概述

書法臨習在一年以內的,先學半年《離騷經》,把筆放開、把鋒用活,然後進入有基礎的學書者的如下步驟:

1、先每天一輪“法帖3.0”的《蜀素帖》,三個月。

重點關注各種筆法變化,用精臨法去一一對付每一筆、每一個單字。尤其《蜀素帖》是書寫於厚、澀、吸墨極強的絹素上產生的種種澀筆能夠在“法帖3.0”上清晰呈現,充分讀帖,領會米芾的行筆速率和節奏。

2、每天一輪“法帖3.0”的《苕溪詩帖》,又三個月。

重點在於比對《苕溪詩帖》對於《蜀素帖》在筆法上做了哪些減法,結字上做了哪些定型和習慣,最重要的在於為什麼。讀帖上可多多旁參王獻之尺牘、“法帖3.0”版《王羲之墨跡大全集長卷》、《集王聖教序》和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只讀,不臨。

3、每兩天一輪“法帖3.0”版《米芾尺牘書札合集第一卷》,即每天半卷《米芾尺牘書札合集第一卷》外加“米芾大字四大網紅”中選其二。

這一波,半年過去,可以算是米字基本成型,可以進入深研階段了。

課旁贅語:

米芾寫大字的筆法跟小字其實差別很大,真的是刷。小字其實就是王獻之的調皮版。不一樣。他的尺牘跟正式作品又不一樣。尺牘齜牙咧嘴那勁兒您有感受吧?

真要學米,按我說的步驟走。米的精髓在尺牘。那種隨心所欲愛誰誰,筆法不按常理出牌讓你們的審美直打嗝的那勁兒,才是真的老米。

學《蜀素帖》,學法度,學加法。學《苕溪詩帖》,學筆法,學減法。

蜀素學到了,結字合理性就解決了。再從苕溪學米芾的魏晉筆法和少量變化。這時的老米,是菩提老祖門下的孫悟空。尺牘,才是美猴王。不要看米芾大字天馬行空,真正米芾尺牘,才算大鬧天宮的孫大聖。字小,但上天入地無所不能。

另外,知道很多人學了上十年結果臨米字都味道不對吧,尤其是尺牘,其實除了臨帖次第要對、功課要足以外,還有個關於用鋒方式的小秘密,其實也是魏晉古法。這是超大量比對“法帖3.0”版魏晉法書和宋四家真跡以後得出來的研究成果,就是一層窗戶紙,我們會用直播方式小範圍講解,大成國學堂群裡會預告。

我是大成國學堂,敬請點贊關注,我將持續堅持為大家賞析古代精美法帖!

臨池學書者,歡迎加我信yudacheng003入群一起快樂書法!

敬請點贊關注,深夜碼字,倍感溫馨!謝謝!


大成國學堂


建議題主在臨摹米芾的書法之前,還是先臨摹幾年王羲之的行書《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米芾書法的根基在王羲之的書法。題主還可以臨摹智永的書法。智永的書法,把王羲之的書法繼承得最好。



學習米芾的書法,建議臨摹胡抗美主編的,由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的《米芾尺牘》。《米芾尺牘》中,收編了米芾《致彥和國土帖》、《竹前槐後詩帖》、《值雨帖》、《篋中帖》、《三吳帖》等十一個帖,都是米芾的書法真跡。




臨摹《米芾尺牘》時,要一個帖一個帖的臨摹。如果題主有行書書寫基礎的話,用上三至五年時間就可以把米芾的書法學好。



臨摹米芾書法,宜用優質羊毫毛筆、優質生宣紙或人工毛邊紙。關於臨習米芾書法用墨,用價格適中的“書畫墨汁”即可。


中州耕牛堂主


該怎樣學習米芾的書法? 米芾可謂不可多得、造詣高超的書法大家。而他書法技藝高超的背後是為之付出的心血。據米芾自己回憶,“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他從六、七歲開始學習書法,一生與書法相伴,每日練習,才有他最後的書法成就。

作為書法的愛好者與學習者怎樣學習米芾的書法呢?我們從米芾自己學習書法的路徑可以獲得以下經驗:


1、對書法抱有極大的熱情。

學習書法本就是一件日久見成效的事,如果只靠三分鐘熱度,是堅持不來也學不好的。書法在起初階段本來就是比較枯燥的,寫不好就會打擊自信心,也會消磨學習者的積極性。米芾就是靠著自身對書法抱有的極大熱情,終生與書法相伴,才得到後人對他書法的極高評價。

2、向各大書法家學習,取之精華,去其糟粕。

米芾學習書法時,先是學習顏真卿的楷書,後來又學習柳公權的《金剛經》,時間一長又追學歐陽詢、褚遂良等等大家,在臨摹學習各大書法的時候,他能取之精華,去其糟粕,逐漸找到書法的深妙之意。我們學習米芾書法時也可借鑑米芾練習書法的思路,對米芾的書法作品有深度的欣賞與研究,並將米芾書法和其他書法作品進行對比,更能體會作品的精華。

3、堅持練習。

方法再好,不動手練習也只是徒勞。只有日日堅持練習,臨摹時體會筆尖流轉的細節之處,領會運筆的輕重,才能將米芾書法的技巧得於心而用於手。 綜合以上,我們要對書法抱有極大的熱情,像米芾一樣學習各家,並能堅持日日臨摹練習才能寫出米芾書法的味道來。


有很多人認為初學書法不宜學習米芾,那是對普通書法票友來說的,對於一個真正的書法愛好者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多多的去練習,而不是一開始就衡量利弊,還沒寫呢,就開始人云亦云的懷疑,現在很多書法家都是初學米芾出來的,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這樣說。

你覺得呢?


不二齋


其實每一位書家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學習要仔細觀察,不放過任何細節,臨寫時從表象上儘量接近所臨對象。即進最大努力追求“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總結、抓取所取法對象的獨特的、個性化的東西。米芾書法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在變化中達到統一,又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字勢欹側幅度大,筆畫的粗細對比強烈,提按強烈,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我們在臨寫時必須要注意掌握這些規律性的東西。

在臨摹的基礎上,最重要的的我們要自己“悟”。 米芾在長期的集古字、學晉人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強烈的書風,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下筆果敢,不猶豫;二是行筆速度快。米芾自評為“刷字”,且雲“善書者獨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從用筆動作、速度和結果上透露了他的運筆、行筆、用鋒的技法特點。只有悟出這點,才能寫出米芾書法獨特的味道。

最後,不管你悟性有多好,規律總結的多到位,光看不練還是不行的,字看百遍不如臨寫一遍,耐心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兩大因素,當然,對書法的熱愛是前提。我本人也很喜歡米芾的舒適,怎奈工作繁忙,家裡事比較多,沒有時間聯繫,即使擠出一點時間,也不能靜下心來,所以平常看多寫少,真所謂是“眼高手低”,所以在這裡只是談談自己的看法,和真正的書法大家比肯定有很大的差距,希望以後有機會好好靜下心來練練。


流浪傻頭魚


從你問的問題就可以看出,現階段的你,對書法缺乏一定的認識,說明你現在的階段不適合學米芾。

如果你初學書法時間不長,建議你多在篆隸上下點功夫,打好基礎,慢慢弄清楚不同書體的筆法、結構、章法特點。

等你具備一定的書法素養之後,很多東西你就自然而然就懂了,就不會再請教這樣的問題了。

米芾的字帖有很多,常見的有《苕溪詩》、《蜀素帖》、還有很多尺牘,都很精彩,初學米芾,可以練一下《苕溪詩》,這個沒有固定標準,在於個人喜好。

我的主頁下方有隸書臨摹視頻,可供參考。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點個贊

也歡迎點擊頭像加關注,查看更多的書法專業回答

《蜀素帖》

《苕溪詩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