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有人說“十歐九死”?難道歐體不能練嗎?

四為堂主人


說“十歐九死”沒有任何道理!盧中南和田英章、田蘊章三位書家都是學歐的,可他們都把歐楷寫活了,都自成一家了啊!學歐楷,臨摹到七分像時,加上自己的三分個性,不就“活”了嗎!我認為,練歐陽詢的楷書沒有錯,錯就錯在書者不善於悟,沒學會變。歐陽詢的楷書,是法度謹嚴的楷書,非常值得初學書法者學習。這就是我的立場!

上圖為歐陽詢的楷書作品(局部)

可話又說回來了,學書法,都往一條道上擠,都學歐顏柳趙,這樣是會撞車的。我認為,古人留下的書法經典作品很多,初學者,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碑帖學,如果學自己不喜歡的碑帖,那是學不好書法的。比如:鍾繇的楷書;衛夫人的楷書;王羲之的楷書;王獻之的楷書;智永的楷書;魏碑書法;褚遂良的楷書;虞世南的楷書,都是可以學的,為什麼非要選擇歐顏柳趙的楷書學呢?如果書界的人都學歐顏柳趙,那不成“千人一面”了嗎?

上圖為初唐書法家褚遂良的楷書作品(局部)

為什麼各類書展上,魏碑書法入展和獲獎者比較多呢?而歐顏柳趙楷書風格的作品入展少呢?因為魏碑書法是“生活照”,而唐楷則是“工作照”。生活照無拘無束的,多顯自然之美,多年來的書法展上,需要的就是“生活照”而不是“工作照”。記住,書法的實用性功能已成為歷史!所以說,不學歐顏柳趙,照樣可以把正書寫好、寫活、寫出風采、寫出神韻。

最後再強調一下:歐體能學,只要自己喜歡!因為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想把歐體寫活,就要按照啟功先生說的辦,臨摹到七分像(形似和神韻)時,加上幾分自己的個性,不就活了嗎!當然,臨帖達到七分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須付出八至十年的功夫,時期短了是不可能達到的。

另外,形成自己書法風格,更難!這需要“悟”。“悟”,是一個書法家、一個書法愛好者一生的事。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十歐九死”有這種說法,為什麼呢?

我們先對楷書諸大家進行比較分析:

其一,“歐體”堪稱楷體之楷模。魏晉書風以“二王”行草著稱;初唐四家,智永、虞世南楷書晉人楷書遺風明顯,個性面貌不突出;“褚字”雖不失個性,然法度不及“歐字”。

其二,“歐體”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歐陽詢與智永、虞世南的楷書都堪稱一流,筆法可謂經典,但“歐體”的影響力遠超“智、虞”,主要原因在於“歐體”更具方塊字的特徵,更具時代性、更具結構美,更為通俗。故至今為人們所喜愛,學“歐字”眾多,為歷朝歷代之最。但由於“歐體”強大的生命力,蓋過了許多學“歐體”名流。

其三,在楷書“四大家”中,屬“歐體”法度最高,楷書筆法最純正,優於其餘三家,而且其三家明顯受其影響。

因此來說,“歐體”好比是楷書塔頂的一顆明珠,極難摘取。真正要寫“活”歐字難道極高。必須要達到“死透”後的重生。而大多數人都可能半途而廢,或傾其一生,或難以“死透,或不能“重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十歐九死”的說法似乎有道理。

但其實這種說法不符合學書法邏輯。

書法不是學得與古人一模一樣。天下只有一個歐陽詢,就連他的兒子歐陽通,雖精通其老子筆法,也難以做到一模一樣。而且,書法本身就是個性藝術,歐陽通沒有必要寫的與父親一模一樣,相反,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面貌,才是書法之道。這也是大歐小歐,形不同,筆法通,神相似的道理。

我們看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以及歷朝歷代的書法大家,幾乎人人都學過歐字,但都能自成一家。其實,這才是學書法的真諦。可見,就看我們怎麼學,只要懂得學書法的真正意義,就不是“十歐九死”,而是人人都有“十歐十活”的可能。

有的書家一生追求和模仿,搭到“歐體”的邊,寫出自己的風格,也算是一種“活”,但這種“活”沒有生命力,靠氧氣面罩活著,一旦拿去“面罩”就活不成了。但對於大多數習“歐體”而言,就是這種“活”也難以企及。因為書法除了得法,還必須付出畢生的修煉,才能獲得成功,“歐體”尤為如此。

但這不是“歐體”的錯!

還是那句話,學歐字,不要人人都想成為歐陽詢,此路似乎是死路!

但我們學書者,主要是學法度,打基礎。有人以為,大家都學“歐、顏”會堵車,這話也不符合學書法道理。歐體非常適合我們學書法打基礎。既是每個人都學“歐體”,也不會一模一樣。況且,臨帖只是獲取“法”,不以摹形為目的。顏真卿學張旭,成了顏真卿書法,蘇軾學顏真卿,成了蘇東坡的書法。我們只要明白書法學習的道理,學誰都可以,學“歐體”更是最佳選擇。





如石書藝


應該這樣說,學歐的人往往不能成一流,歐字太嚴謹,寫像可以,但跳不出來,一生被指為學習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