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國展中"瘦金體"風格為何很少?

房凌


國展中瘦金體風格應該不多,因為這種風格可以繼續發展的空間不大。

藝術在於創造,宋徽宗創造出瘦金體,實在難能可貴,後人熟習模仿之,卻是不難,但已不能說是真正的藝術。如果個個都模仿之,就說是藝術家,書法家,這還需要藝術的存在嗎!

站在書法史的角度看,歷代書法家是產生,是繼承和發展的關係。魏碑繼承了漢隸,到了隋朝的歐陽詢,是繼承和發展的魏碑,褚遂良,虞世南等也該著這個思想。張旭的楷書如是,他傳了心法給顏魯公,再看魯公之書,從30多歲的《王琳墓誌》,40多歲的《郭虛己》《多寶塔》都是繼承了初唐的風格。之後就一路發展了,《李玄靖》,《八關齋》,《中興頌》,《臧懷恪》。到60多歲的《顏勤禮碑》《麻姑》,70多歲的《家廟碑》都是一路發展既同而異。就這樣影響了晚唐的柳公權,但到了柳體之後,也難有發展了,因為柳體太極致了,就難有發展空間。

而瘦金體也是很難有發展空間的。

這個中原因,不妨按上述思路細細檢視!





潮山野人


一、瘦金體是楷書,楷書作品在國展中是不受歡迎的。

瘦金體是由宋徽宗趙佶獨創的一種書體,雖然在筆法上多有牽絲引帶和筆劃連貫的特徵,但從根本上說還是屬於楷書的範疇,需要書寫者規規矩矩的寫字,不能隨意的變形和誇張,而這是國展類書法作品無法接受的書體。我也偶見過一些展覽中的瘦金體風格作品,大多用極細的筆劃寫成行草書,有些象懷素的風格了。

二、瘦金體看似簡單,真要寫好不容易。

瘦金體筆法講究中鋒行筆,飄逸飛揚,連貫呼應,需要極高的控筆能力和對單字結構的把握能力,而國展作者很多沒有多少基本功,而且過多追求誇張和扭曲,很多人是寫不了瘦金體的。再者,這種書體在書寫過程中需要快速運筆,要求點畫準確、流暢,不能拖泥帶水,而國展作品很多講究所謂的金石氣,是寫不出流暢的線條的。

三、有人認為瘦金體是亡國之君所創,有頹廢之氣。

瘦金體的創造者宋徽宗是亡國之君,很多書家認為其書法中透著頹廢之氣,感覺不健康,而不喜歡。這當然具有一定的唯心色彩。但我的確不喜歡瘦金體,主要原因一是不好寫,而是這種字怎麼寫都感覺筋骨外露,感覺看起來不舒服。


方圓居文化


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的瘦金體,出自初唐四大家褚遂良。一則,皇帝寫的字體,即便摹寫的像也不成體統。二則,也是最難、最重要的,要寫好瘦金體,先學它的老師褚遂良。但褚遂良的字特別難寫,比所謂的四大楷書:顏、歐、柳、趙,要難的多!變化又非常的豐富,所以一般書法家即便寫得有點像,道也相差很遠。何況,字如其人,褚遂良的人格、人品、學問,也是今人難以望其項背的。


生命的追問


當下書壇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少有“瘦金體”書法作品能登上國展。

什麼原因導致這問題的如此突出?究竟是瘦金體的個性與當下國展的需求有出入,還是今世學者所具備的能力欠佳呢?

我從以下幾個點開始深入探討一下。

第一,宋朝楷書與魏晉唐楷書之間的差異。

瘦金體屬於楷書,入選國展要劃分到楷書門類。

而說起楷書,整個書法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有三個朝代,魏晉,南北朝,唐朝。

魏晉看韻,南北朝觀勢,唐楷尚法。其中以唐朝楷書為最,唐楷是楷書發展到完備,最重要的一個階段,無論在字形還是筆法上,都已經達到了非常嚴謹的程度,好比人之學書,到了人書俱老的階段。

而魏晉楷書,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在“韻”,追求的是點畫意趣。

剛柔備焉,點劃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

觀之南北朝魏碑楷書,關鍵點在“勢”,則用筆較為隨意,點畫不盡工整,故可任意揮灑而不失其趣,結字也是因勢賦形,並無一定之規,追求的是結字上的意趣。

總結一下,魏晉追求點畫布白之妙,南北朝追求體勢變化之妙,而到了唐朝,歐陽詢把這兩種精妙之處結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既有規矩又有變化的唐楷,可以說楷書之法盡於此。

而宋朝楷書呢?

是比較典型的“尚意”楷書,意在行草書中,很容易表現,尤其行書中更加自如,但是在楷書上的可開發性很低,不如魏晉唐。

故,不單單是瘦金體,即便蘇軾和黃庭堅的楷書,也少有入了國展的。這並不是瘦金體的問題,而是整個宋代書風的問題。

第二,國展的“競賽”式標準與瘦金體與生俱來的侷限性。

在書風的選擇上,宋代並不佔優勢,但真正把瘦金體逼入死門的是這個原因。它與其他字體的“可溶性”不高。

國展是“競技”舞臺,在一定程度上比拼的並不是純純的書法功力,乃是一種技術和藝術豐富的表現力,當然,這需要功底做支撐。

好比寫易入選的唐楷,如只寫純歐楷的的話,是非常難出彩的,畢竟這是比賽,一定要分出高低。有些情況下,並非投稿人水平不夠,而是寫的不夠精彩,換句話說就是沒新意。

如另一投展歐楷的人,用了褚遂良的筆意,加了二王筆法,有飛白之墨色變化,即便功力稍遜色一些,也是可以打敗寫純歐楷的人的。

鑑於國展這個標準,那就可以分析一下瘦金體的劣勢了。

瘦金體是宋徽宗獨創的書法字體,在本質上,他的筆法他的工具都自成一格,與其他書體都格格不入,這個世界上很多前輩都曾試圖融化過瘦金體,想吸取其中的養分,但是很難成功,要麼失了神采,要麼失了細節,總之無盡善盡美處。

能表現瘦金體之美的,只有瘦金體本身,不能摻雜任何雜質,所以瘦金體的變化空間和可融合空間並不如其他楷書一樣自由。

這在比賽中來說,是處於弱勢的。好比別人上戰場帶了十八般兵器,而你只有一把彎刀,想要戰勝別人,就只能建立在純功夫上,而非五顏六色的形式上。

故而,在投展來說,對瘦金體作者的要求更高,所以很少。

三,總結

少,並不意味著沒有,比如第一屆國展中有瘦金體作品,近期的第二節楷書展中也有瘦金體作品(第二圖),而上圖,是上屆蘭亭獎作品,都是瘦金體。

他們都在一定範圍內,小幅度的改善了瘦金體的用筆,並沒有純粹的仿摹,多了些書寫性,而且可見,他們寫瘦金不是“畫字”,故而能入選。

“描字”“畫字”“寫字”是有本質區別的,在內行人眼中,一眼便知,所以也能看到這些入展作品的不足之處。

關於瘦金體入展,其實並非不可能,只是缺少有心人罷了。練瘦金體的不在少數,但是多為畫字描字,投而不入很正常,反倒是這些部分細節不太好的作者,比那些模仿更像的人機會多一些。


孔雀寨子


因為獨創瘦金體的趙佶,昏庸無能亡國亡家,德不配位!中國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講究德藝雙磬,顯然趙佶德不配位!


濟南娃趙捷


作者明知投了也白費幹嘛還要徒勞一場?官方策展,是有具體要求的,書體,風格,技巧,精神,等等各方面,或明或暗的條件和限制。瘦金體顯然不在考察範圍之內,一是其”文弱”的歷史命運和今天雄強的時代風尚格格不入,二者評委中沒有人擅長或研究過瘦金書,三來瘦金書本身並不好寫,很容易寫得纖弱細瘦,其實其內力是非常險勁剛利,以節奏感、韻味的把控已經把藝術個性推到極致,也就意味著你再繼承已經沒有推進的空間了。趙佶主要從薛稷來,而薛今天已經很少留存。後人從瘦金書寫出來的也幾乎沒有。也就是說瘦金書是缺乏源和流雙向考察的孤例。”聰明人”更不去碰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