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由白居易《鹽商婦》隨想:大唐焉何為“鹽”所傷,以致亡國?

文|鶴鳴甘棠

白居易作為現實主義大詩人,他的詩歌就是中唐社會的一面鏡子,為國為民為蒼生抒寫了一篇篇精彩華章。

婦女形象在他的詩歌門類中大多屬於感傷和關愛型的,比如他勸說青年女子要潔身自好,有詩云:“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

再比如《琵琶行》中邂逅用樣被冷遇的“茶商婦”,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情感共鳴。

由白居易《鹽商婦》隨想:大唐焉何為“鹽”所傷,以致亡國?

然而,他的一首詩《鹽商婦》呢,卻題記為“惡幸人也”,就是討厭這種僥倖的人。因為《鹽商婦》全詩較長,下面節選其中重點部分:

婿作鹽商十五年,不屬州縣屬天子。

每年鹽利入官時,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

鹽鐵尚書遠不知。何況江頭魚米賤,紅膾黃橙香稻飯。

飽食濃妝倚柁樓,兩朵紅腮花欲綻。鹽商婦,有幸嫁鹽商。

終朝美飯食,終歲好衣裳。好衣美食來何處,

亦須慚愧桑弘羊。桑弘羊,死已久,不獨漢時今亦有。

可以說,這是白居易詩歌中為數不多的婦女“負面形象”之一,其中有什麼隱情呢?又與大唐帝國的命運又有何關聯呢?

一切還得從“鹽”說起。

01 鹽制歷史以及初盛唐時的鹽業穩定

說起鹽制歷史,白居易在詩歌的末尾做了點題式交代。這裡面,

桑弘羊是關鍵人物。

其實,鹽作為一種固定資源,管制歷史要從春秋時期的齊國說起, 當時宰相管仲最早提出了“唯官山海為可耳”的國家治理觀點。 就是說國家要控制山澤之利,然後才能富國強兵,其中也包括鹽,必須要實行“官營”制度。

然而,真正付諸於實施的還是漢武帝,御史大夫桑弘羊居功至偉,他的理財之能具有伸縮性和靈活性。可以說,官營制度為漢代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由白居易《鹽商婦》隨想:大唐焉何為“鹽”所傷,以致亡國?

到了大唐時期,對鹽的控制相對較少,就是說國家沒有壟斷食鹽,官營制度也淡化了。

主要原因還是國力強盛,不與民爭利,社會也自然和諧。

眾所周知,鹽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必須品,沒有了鹽,我們的生活難度可想而知。

紅軍長征期間,一塊鹽巴就是一條生命,比黃金還要貴。

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天寶、至德間,鹽每鬥十錢”,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食鹽價格每鬥十文錢。

而初唐時,唐太宗貞觀之治時,“至四年,米鬥四五錢”,也就是說貞觀四年時,每鬥米的價格才四五文錢。

可以說,初唐、盛唐時期鹽的價格也不高,由上述我們可以推斷,老百姓也吃得起,生活不用為鹽發愁。

當時的鹽商呢,也不會是“暴發戶”,即便白居易早生一個世紀,也不會寫出《鹽商婦》這樣的詩歌。

繼而想之,白居易也不會走憤世譏政的現實主義詩歌路線。

那麼,白居易所處的中唐時期,鹽業又有怎樣的發展呢?以致於他對“兩朵紅腮花欲綻”的鹽商婦產生厭惡心理呢?

由白居易《鹽商婦》隨想:大唐焉何為“鹽”所傷,以致亡國?

我們繼續探討“鹽”對一個王朝興衰的重要影響。

02 “安史之亂”把”鹽”推向了歷史前臺

不得不說,“安史之亂”是大唐帝國一塊難以癒合的傷疤。

更何況,在傷口上再撒把鹽呢?

“安史之亂”的平叛,大大耗盡了大唐國庫,又加之藩鎮割據的亂局凸顯,整個王朝駕馭這個泱泱大國已經力不從心了。

不解決國家財問題,大唐的復興無從談起。

生財之路哪裡尋?這時候,朝廷不得不又開始重視鹽的官營制度。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置鹽鐵使,推行“榷鹽法”,就是朝廷對鹽就場專賣(官收官賣)。由此,才逐步導致了鹽價飆升,當時漲到每鬥鹽一百一十文錢。

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時,鹽利一年達600多萬緡(mín,指成串銅錢,通常每串千文),約佔當時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一半。

大家想一想,小小的鹽居然有這麼大的聚財潛力,真是令人深感意外與咂舌驚歎喲!

由白居易《鹽商婦》隨想:大唐焉何為“鹽”所傷,以致亡國?

同時,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每鬥鹽初唐才四五文錢、盛唐也就十文錢,而中唐時期就飆升了十倍以上。

到了白居易所處的唐憲宗時期,鹽價更是達到了每鬥300文左右。

按理說,鹽價如此瘋長,大唐財政該倉滿庫盈吧,實則其反的是,收入增速卻慢的要命。

這裡面,又有什麼曲折呢?史書記載,朝廷提高鹽價後:

江淮豪賈射利,或時倍之,官收不能過半,民始怨矣。

什麼意思呢?鹽價一直居高不下,而且還成倍地增長,都是販賣私鹽的鹽商們從中獲取了暴利,套取了半數以上的利潤,老百姓已經怨聲載道了。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列寧的話說:

當利潤達到10%的時候,他們將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他們將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的時候,他們敢於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當利潤達到300%的時候,他們敢於冒絞刑的危險。

高風險、高暴利讓鹽商們趁亂掙錢拼紅了眼。

其實,也沒有什麼高風險,朝廷那些碩鼠們早已口袋滿滿了!

此時此刻,我們的時政評論猛將白居易在當時的“焦點訪談”發聲了,他憂患於大唐帝國的命運,拿起了魯迅先生“狂人日記”的筆,勸說朝廷不要為財政之困享受“阿Q”勝利之快感了!

救救我們的民眾吧!

他詩中的“惡幸人” 不是痛恨鹽商婦,而是背後那張密織的黑網,他在詩中所以這樣寫到:

好衣美食來何處,亦須慚愧桑弘羊。

其實,中唐時期鹽政也有好官好政策,就是歷經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的理財家劉晏。

由白居易《鹽商婦》隨想:大唐焉何為“鹽”所傷,以致亡國?

他的主要功績就是調整了食鹽專賣制度,改官收、官運、官銷為官收、商運、商銷,統一徵收鹽稅,國家只通過掌握統購,批發兩個環節來控制鹽政。

同時,為了預防鹽商們哄抬鹽價,在各地設立常平鹽倉,以平鹽價,惠利百姓。

這樣一來,老百姓願意,稅收也隨之繳增。

可是劉晏的”遺利於民”法,卻好生生的被後世朝廷捨棄了。

這時候,大唐帝國的統治者們被“錢”障目了,他們早已看不見芸芸眾生的人心了。

失去了民心,大唐帝國這艘船也開始飄搖不定了,他們老祖宗李世民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家訓也隨波逐流了。

鹽作為很平常的日常用品,在一個王朝帝國的治理中,能引發怎樣的波瀾呢?

03 私鹽的泛濫及大唐帝國的潰壩

其實,鹽業一開始實行官營制度時,就有明確規定:“盜煮私市罪有差。”就是說禁止私鹽的生產和銷售。

起初由於鹽價較為合理,私鹽現象比較少,朝廷對違犯規定的處罰也不太嚴重。

由白居易《鹽商婦》隨想:大唐焉何為“鹽”所傷,以致亡國?

我們的那位能官幹吏劉晏主抓鹽政時,也有效地遏止了私鹽現象的發展。史書記載:

自淮北置巡院十三,……捕私鹽者,奸盜為之衰息。

然而,自劉晏之後,鹽業管理發生了破壞性的大逆轉,私鹽氾濫之極,如同蝗災。

亭戶冒法,私鬻不絕,巡捕之卒,遍於州縣。

正因為如此,朝廷制訂了嚴酷的刑法,對私鹽犯進行極其嚴厲的懲罰。

但是,事與願違的是私鹽現象卻越來越嚴重,主要原因還是高暴利地誘惑,致使官鹽與私鹽的鬥爭愈演愈烈。

因為鹽是民生的必要用品,涉及大唐帝國的每一州每一縣每一民。

久而久之,鹽的鬥爭最終引發了民心動亂,整個大唐也就岌岌可危了。

由白居易《鹽商婦》隨想:大唐焉何為“鹽”所傷,以致亡國?

亂世面前,兩位長期販賣私鹽的大唐子民坐不住了,他們就是王仙芝和黃巢。

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也從此爆發,把大唐帝國推向了絕路。

這就是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畢竟傷口上撒鹽不是好事,何況是在安史之亂的傷口上呢,更不是治本之策。

結語

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觀點,既是千年以來的古訓,又是歷代文人富於歷史使命感的一種集中概括。

一首《鹽商婦》窺見了一代王朝繁榮興衰的“一斑”,也迸發了激情男兒的憂國心志,留給後人的不僅是解讀和評說,更是閱古知訓之後的堅守和自信。

1、吉成名《唐代鹽業政策與王朝的興衰》

2、《新唐書·食貨志》

3、《360百科》

平民之宴歡迎關注與交流,用文字點亮生活,用文化解讀時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