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如果你的德行不夠、仁義禮智信修得不夠,你的生命就不可能圓滿

老子認為,“道、德、仁、義、禮、智、信”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關係,做不到道才追求德,做不到德才追求仁,做不到仁則追求義,做不到義便追求禮,連禮也做不到,就只能追求智和信。當然,這個“智”不是智慧,而是知識。但我們不提倡這樣的選擇,我們提倡“信、智、禮、義、仁、德、道”——我的意思是,我們現在只在信的層面也不要緊,要向上追求智,達到智還不夠,還要向上追求禮,達到禮再追求義,達到義就追求仁,仁也實現了就追求德,有了德就追求道。這就叫修行。

老子的思路不是這樣,他是用前一個否定後一個,認為後者的境界不如前者的境界。換句話說,老子認為,能做到道與德是最好的,仁義禮智信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儒家在這方面的思路跟我們比較像,他們也肯定“仁義禮智信”的意義,認為“仁義禮智信”是非常重要的人格修煉。所以,“信智禮義仁”也是儒家的人格修煉次第。他們從信修起,完成信的修煉就注重積累知識,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側重於禮的修行,接著修義氣,再往上修仁心。仁是他們的最高追求,他們稱之為“仁道”。不過,當他們實現仁道,擁有一顆愛人之心、博愛之心時,慢慢地就會擁有真正的德行,隨著德行的慢慢增長,也會入道,甚至得道。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就是神秀所說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然,修到超越仁心的層次,進入德的境界,甚至入道時,儒家的方法論就不夠用了,因此,儒家修到最後,往往會從佛家和道家中汲取營養,然後開始佛家或道家所認為的修道。如果修得很好,他最後就會進入佛家所說的無修道。中國歷史上有些非常高明的大德,就是這樣修出來的。

中國還有個成語叫“道貌岸然”,現在雖然是貶義詞,但最早的時候它是褒義詞,意思是,得道之人有一種“道貌”,也就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氣質。這種氣質是怎麼來的?就是修煉仁義禮智信修出來的。

五臺山戒壇上有一副對聯,對聯中寫到:“地君親師,大恩難報;仁義禮智信,至德當修。”所以,道家也肯定仁義禮智信的修煉。而且,你最後修成的道德,也要通過仁義禮智信的行為來體現,只有行為才能代表你的境界,而不是言語的表達。表達不出來也不要緊,因為表達需要文字般若,就算你沒有文字般若,只要有承載道德的行為,也足以證明自己的境界。所以,不能否定具體的行為,而要用道的智慧去觀照行為,同時用行為來支撐你的智慧。換句話說,超越後的仁義禮智信,是道德的外在表現。所以,它們兩者是不能偏廢的,有點像福德和功德。

如果你的德行不夠、仁義禮智信修得不夠,你的生命就不可能圓滿

佛家允許信仰者追求福德福報,但那是在明心見性之前,明心見性之後,信仰者就不會求這些東西了。但是,即使不求,他們也會俱足福德福報。為什麼?因為不修德不可能了道,修道必須修德——過去有“三千功德”的說法——而德又必然反映在具體的行為之中,所以,通過行為,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明道了。反過來說,假如一個人明道了,他就必然有很好的德行,而有德之人必有福,所以,他也必然俱足福報和福德。大德之所以能贏得千古敬仰,就是因為他有很好的德行,德行讓他俱足了福報和福德,有很好的善緣。這時,很多人都願意接觸他、幫助他,他就容易把真理傳播出去。

傳播是需要善緣的,所謂的善緣,就是一種很好的緣分,也是一種對你有所幫助的外在條件。儒釋道都講究廣結善緣,就是這個原因。不過,歷史上有很多大德能夠通因緣,他們已經超越了因緣。他們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在利眾,因此不求善緣而自然善緣俱足,也就不需要專門去廣結善緣。這樣的人,只要活著,就會為世界帶來巨大的利益。在我心中,他們比高僧更加偉大。

對於仁義禮智信,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一種非常有趣的說法。在這裡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你的德行不夠、仁義禮智信修得不夠,你的生命就不可能圓滿

我們的老祖宗認為,如果你的德行不夠、仁義禮智信修得不夠,你的生命就不可能圓滿。

其中,仁對應肝,仁心修得很好時,肝臟就會很好,三魂七魄中的魂也會非常飽滿。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為,一個人如果仁德不夠,就會很容易生氣,老是生氣,就會肝氣不舒、肝氣鬱滯,嚴重時肝區還會疼痛。至於義,它對應的是肺,老祖宗認為義修得很好、很講義氣時,肺也會很好。肺還代表什麼?代表“金木水火土”中的金,金掌管體魄。體魄好的人,身體就很好。《水滸傳》中有很多人都很講義氣,他們給人的感覺就是身強體健。所以,“義好肺就好”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那禮好又會怎麼樣?禮修得好,心就會很好。這個“心好”,指的是心寬、心大。養成送禮的習慣,而且禮尚往來,他的心就會慢慢受到影響,一般不會很小。所以,禮的修煉有益於心。心代表火。智代表腎,腎水合一,腎代表水。所以,如果一個人很聰明,知識淵博、意志堅定,就說明他的腎很好。不過,你一定要明白,這個腎——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腎——不是器官意義上的腎臟,而是一種先天之氣,屬於一種功能。最後是信,信很好時,脾就會很好,脾代表大地,因此信對應大地。為什麼信代表大地?你想想看,我們播下蘋果的種子,大地會長出什麼?肯定是蘋果,所以大地特別守信。

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它認為人的德行對應五臟六腑,修道者必須修煉人格和道德,才能讓自己的身體也得到圓滿。這就是“身心皆修”的理論根據。中國傳統文化對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世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知道,不認可。比如,科學家現在才發現情志對健康的巨大影響,而中國的老祖宗早就有“仁者壽”的說法,認為有仁心的、憨厚的人能長壽,刻薄的人會短命。所以,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值得我們去傳承。

前段時間,有一個讀者問我,《老子的心事》不僅僅是在講道家、講老子,也是在講佛家、講儒家,為什麼我要這麼講?我告訴他,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其實是互通的,它們之中隱含著一種次第的關係,而且,在其側重之處都有自己獨到的長處。所以,到了這個時代,我覺得我們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整體,體系化地進行學習,不用專門劃分出儒釋道三種。所以,講解《道德經》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引子,讓我有機會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新的判教——將儒家倫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部分,道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昇華部分,佛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超越部分,讓三者結合,互為補充。或許,這會更加適合當下的世界。

在這個意義上看,《老子的心事》這套書就成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而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選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輯

雪漠(XueM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