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戰國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魏國卻最終衰落?

李暉


簡單來說,魏國的地勢和魏惠王的戰略失誤使得魏國走向衰落。

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超級大國,而將魏國推向超級大國地位的就是他的首任君主——魏文侯。

魏文侯時期,晉國卿大夫只剩下韓趙魏三家,趙氏陷入內亂後實力衰弱,魏氏成為三卿之手,統帥三晉。在魏文侯的治下魏氏成了魏國,並東制齊楚,西挫秦國,內修政治,外和趙韓,魏國迅速強大起來。

魏文侯治國的方略有很多,最為主要的一個就是識人用人,在戰國初期,壓根沒有哪個君主比他更能招募人才,他的大臣裡面多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吳起、李悝、樂羊、西門豹等等,尤其是李悝,完成了戰國時期第一次變法,雖不如後來商鞅變法徹底,卻給其提供了藍本,魏國也是在此基礎上強大起來的。

魏文侯之後,其子魏武侯基本上沿用了他的政策,雖然魏武侯沒有那麼高的招賢能力,還逼走了吳起,但魏國國勢的確仍然在上升,到魏惠王時期達到頂峰,而後衰落。

魏武侯丟棄了“三晉一體”的政策,有事沒事就去打一下韓趙,他臨終前又沒有處理後繼承人問題,導致去世後兩個兒子爭位,韓趙趁機介入,差點攻下魏國都城。

魏惠王最終獲得了奪位之戰的勝利,並逼退韓趙,三晉聯盟也從此破裂,強大的魏國,需要面臨領土上的天然弊端。

三晉都是原來晉國的卿大夫,歷經數百年發展才三家分晉,他們的封地不是一次分封所得,而是一代一代的分封累積所得和自己搶的,這就使得三晉各自的領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幾乎被分割的。

魏國的領土就類似一個啞鈴,東西兩邊都有大量的領土,西邊以安邑為中心,東邊以大梁為中心,中間只有一小段魏國領土連通,這段魏土北邊是韓趙核心地帶,南邊是韓國核心地帶,魏文侯曾想跟趙國換地,但趙國不願,所以魏國的東西兩部聯繫非常之弱。

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魏國的都城都在安邑,在今天的山西南部,這裡往西過了黃河就是秦國的河西之地,魏文侯奪取河西之地後,從安邑出發可以穩固統治河西。

都城在西部,魏國的重心自然也是在西部,在遷都大梁以前,魏國統治重心一直是西部,西部也較為發達,不過東部也不差,魏國不想放棄這塊肥肉。

在魏文侯時期,齊國國內鬧著田氏代齊,楚國還在春秋末期被吳國滅掉後的恢復期,魏文侯藉著三晉聯盟的便利,從齊楚兩國奪取土地,把東部做大做強。

魏武侯時期,秦惠公意圖奪回河西之地,結果在陰晉之戰中被吳起率領的魏武卒大敗,秦國被迫退守渭水平原,並龜縮於此。

秦國的慘敗讓魏武侯認為其不再是主要威脅,繼而將目光轉向東部,以此時魏國的實力,繼續東進抵達汜上地區,宋、魯等國必定臣服,魏國將成為霸主。

魏惠王沿用了父親的政策,往東進逼,不過魏國的稱霸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齊威王繼位後,齊國也迅速發展,重新成為大國;楚國也度過了恢復期,對重返中原躍躍欲試。

為了更好地參與東部爭霸,魏國遷都大梁,同時威逼韓趙換地,更好地聯繫東西。

至此,魏國已經跟所有鄰居交惡,這個處在天下正中的國家將要面臨多線作戰的困境,並因此而衰落。

一般來說,在位久的君主都會犯渾,有些犯得很的,如梁武帝,甚至導致亡國,魏惠王也沒逃出這個慣例,他在位四十年,小部分時候糊塗,一糊塗就會壞事。

到魏惠王后期,商鞅變法已經在秦國展開,但魏惠王沒有注意到這個正在崛起的強敵,依舊在東方與齊國爭霸。

爭霸以魏國的失敗告終,不過魏國國力強勁,儘管桂陵之戰敗於齊國,卻仍攻下了趙國邯鄲,逼迫趙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合約。舊都安邑被秦國偷襲佔領,沒兩年魏國擊潰齊國主力,秦國主動交還安邑服軟。

接下來的逢澤會盟,趙國、秦國和泗上十二諸侯等都參與了會盟,魏惠王霸業鞏固。

輝煌只是暫時的,魏國在與齊國的爭霸中消耗了太多力量,一旦爭霸失敗,這些臣服於強權的諸侯盟友頃刻間就會離魏國而去,還不介意咬上幾口。

魏惠王並沒有醒悟,揮兵進攻沒有參加會盟的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就有了馬陵之戰。

隨著馬陵之戰魏國戰敗,魏國的強國威懾瞬間破除,齊國順勢西進,楚國趁火打劫向北攻魏,秦國也在西邊重創魏國,商鞅用計奪取河西,一系列的打擊之下,魏國就衰落了。

魏國的衰落,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戰略的事物,魏武侯和魏惠王還沒意識到戰國時期跟春秋時期的不同,他們還做著春秋時期霸主的夢,以為秦國、魯國等諸侯臣服就好,最後卻陷入東西兩線作戰,如果魏國的重點一直放在西部,秦國很可能連變法的機會都沒有。


平沙趣說歷史


魏惠王魏罃是個挺有本事的人,但是魏國地處四戰之地,最終在秦齊趙韓的輪番打擊下,從一流強國掉到二流國家。

對於魏惠王的早年,一般讀者不是太熟悉,我就來詳細說說。國家很多,線索很雜,大家耐心看。

1、魏國內戰與趙韓的武裝干涉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逝,魏國爆發權力內戰。內戰雙方是公子罃(魏罃)與公子緩(魏緩)兩兄弟。在兩人打得不可開交時,韓國與趙國突然出兵干涉。公元前369年,韓、趙兩軍夾擊魏罃,雙方在濁澤(即涿澤)展開大戰,魏軍大敗。魏罃的主力被韓、趙聯軍團團圍困,危在旦夕。

眼看韓、趙聯軍就要大獲全勝,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發生:韓國與趙國兵團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莫名其妙地撤軍了。原因是在如何處置魏國一事上,韓懿侯與趙成侯兩人意見不統一,最後不歡而散。

大難不死的魏罃開始轉運了,他糾集其黨羽,對國內反對派勢力發動致命一擊,殺死政敵公子緩,武力統一魏國,是為魏惠王。而後,他發動對韓、趙兩國的報復戰,先是在馬陵擊敗了韓國軍隊,又在平陽之戰中力挫韓、趙聯軍。

2、秦國的進攻與魏國遷都

三晉分裂為兩大陣營,一為魏國,一為趙國與韓國,兩方相互攻伐。此時,西方的秦國乘機擴張。公元前364年,秦國兵團在大將章嶠的統領下,殺入魏國。在內戰中實力大衰的魏國無力憑藉一己之力抵擋秦軍,魏惠王不得不分別向趙、韓兩國求援。為了對付秦國,趙、韓兩國出手相救,三晉聯軍與秦軍戰於石門。然而,秦國兵團大敗三晉聯軍,斬首六萬級。

公元前363年,秦軍又一次大舉出擊,進攻河西。趙國出手相救,與魏國聯手挫敗秦軍。然而,魏惠王不僅沒有對趙國感恩戴德,反而發動對趙國的戰爭,奪取列人、肥邑兩地,直逼近邯鄲城。

魏惠王的忘恩負義惹怒了趙、韓兩國。公元前362年,魏與趙、韓聯軍戰於澮水以北,把韓、趙軍隊打得丟盔卸甲,大敗而逃,趙國將領樂祚被俘。魏軍長驅直入,攻取趙國的皮牢。

很顯然,魏惠王魏罃並沒有充當三晉領袖的資質。當年魏文侯魏斯對待趙、韓兩位兄弟,推心置腹,以誠相待,“三晉一家”的信念毫不動搖,這是他取得赫赫武功的根本。如今魏罃把這個根本拋諸腦後,需要的時候利用韓、趙作為抵擋秦國的盾牌,不需要的時候就大打出手。吃了悶虧的韓、趙兩國互相通氣,既然魏國無情,也休怪我等不義。

在接下來的秦國攻略河西之戰中,韓、趙兩國拒絕出兵相助,魏軍遭到重創,秦軍收復繁龐城,在河西爭奪戰中,已經佔據了上風。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魏國已經沒有優勢可言了。隨後魏罃做出兩個重大的決定:第一,在西部邊陲修築長城,以抵禦秦軍的入侵;第二,將首都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往大梁(今河南開封)。

3、四戰之地,打不完的戰爭

魏國在西線的收縮,令韓國陷入尷尬之境。


沒有魏國當擋箭牌後,韓國根本擋不住秦國的進攻。韓昭侯打不贏秦國,便動了魏國的主意。他鋌而走險,對魏國中部發動猛攻,奪取屯留、長子、涅等地,幾乎把魏國攔腰截斷了。

公元前357年,魏國大軍反客為主,進攻幷包圍韓國宅陽(河南鄭州北)。孤軍奮戰的韓國抵擋不住,被迫與魏惠王簽訂城下之盟,韓昭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只能臣服於魏罃。自此,韓國與魏國的戰爭告一段落。

三晉中的韓國已經屈服於魏國了,可是趙國仍舊囂張。趙國發動侵衛戰爭,接連攻取衛國的漆地與富丘,衛國政府無力承受巨大的壓力,向趙國投降。由於衛國是魏國的小嘍囉,魏惠王視其為趙國向魏國的挑釁。

魏惠王當即點兵十萬,以龐涓為統帥,同時糾集小嘍囉宋國、衛國的軍隊,殺向趙國,長驅直入,包圍邯鄲城。根據《戰國策》的紀載,魏惠王在發動邯鄲之戰時,魏國總計“帶甲三十六萬”,兵力可謂雄厚矣。

趙成侯不得不緊急向楚國、齊國求援。

魏、趙之間的戰爭,很快演變成為一場世界大戰。

很快,齊國出兵,以“圍魏救趙”之計,孫臏大破魏師於桂陵。不過,此役齊軍並沒有完勝,魏惠王以大哥的身份指示韓國出兵參戰。公元前352年,韓國兵團捲入戰爭。齊國遠征軍儘管取得桂陵之役的勝利,但自身的損失也不小,而對新銳的韓國兵團,無法抵擋,在襄陵被韓國軍隊擊退。此役的結果,在《竹書紀年》中有簡單記錄:“(魏惠)王以韓師敗諸侯師於襄陵。”齊國的攻勢被遏制住了。

齊魏交兵,秦國再次成為得利者。秦國商鞅率領大軍對魏國的西線發起兇悍的進攻,目標是魏國的舊都安邑城。自從魏惠王遷都後,魏國在兵力的配置上是東重西輕,精銳部隊全集中於東線,在西線面對秦國人一波接一波的進攻,已是難以抵擋。魏惠王無力派出強有力的部隊解安邑之圍,在秦人的圍困下,這座魏國的舊都終於舉白旗投降。

秦國人的黑手伸向河東,魏國在河西的地盤岌岌可危,越發勢單力孤。為此,魏國加大了河西的防守力度,擴建長城防線,南起鄭縣(今陝西華縣),越過渭水,沿著洛水東岸修築長城。

此期(公元前354年到352年)的戰事非常複雜,魏國三大戰場同時奮戰:北線戰場以魏國的勝利而告終,攻破趙國首都邯鄲城;東線戰場齊國桂陵之役中重創魏軍,但韓國的參戰使魏國穩住了陣腳;西線戰場則是魏國的一片潰敗,秦國奪少梁、取安邑。

4、改寫魏國霸業的兩戰

公元前344年,魏國與韓國反目成仇,魏惠王出兵攻打韓國,魏韓戰爭爆發。此時魏國的總兵力已經膨脹到了大約七十萬之多。在魏軍的步步進逼之下,韓昭侯被迫向齊國求援。

公元前342年,齊國遠征軍大舉出動。這次援韓的戰略與上次救趙的戰略如出一轍,並不直接救援韓國,而是進攻魏國,兵鋒直指大梁城。孫臏又一次光芒四射,在馬陵之戰中殺死魏軍名將龐涓,接著又殲滅魏師主力十萬,俘殺統帥太子魏申。這一戰,魏國最精銳的部隊毀於一旦。

魏國在馬陵之戰慘敗,令秦國又有可乘之機。

商鞅親率一支遠征軍,殺入魏國。在這場戰爭中,商鞅極盡陰謀手段。鎮守魏國西疆的公子卬是商鞅的老友故交,商鞅寫了一封書信,差人送到魏軍兵營,誘騙公子卬前來。公子卬還真信了商鞅的話,動身前往秦國兵營,打算罷兵會盟。誰知到了秦營後,公子卬被生擒。統帥被俘虜,魏國軍隊群龍無首。商鞅果斷地對魏軍發動致命一擊。這一戰,魏國人慘敗,伏屍數里,血流成河。

此役對魏國的打擊力度,堪比孫臏所指揮的馬陵之戰。這兩大戰役,使魏國在東、西兩線全部遭到慘敗,魏國的霸業就此泡湯。魏國的強盛始於魏文侯,經魏武侯而終結於魏惠王。後世學者雷學淇曾這樣評論說:“惠王之敗於齊、秦,此盛衰一轉關也。”,此後,“齊威奮起於東夏,秦孝起於西陲”,天下重心,由魏國分移到齊國與秦國。


君山話史


魏惠王其人,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能才庸君”。這種君王,大多極具才華,常常誇誇其談,表現的聰敏多謀,其實志大才疏、外寬內忌、氣量狹小、多欲少斷,後世如漢元帝、袁紹、宋真宗、明崇禎等都是這一類人。他們非常具有迷惑性,當時常常被世人誤認為英主,直到最後大家才發現,這種君王越聰明越可怕,因為他們自以為聰明,而聽不進任何意見,若整個戰略方向都是錯誤的,則他們越努力、越上進、越勤政,最後就敗的越慘,死的越快。

而與他同時的秦國國君秦孝公就不一樣,他比較低調,但非常務實,並且正是從魏惠王的眼皮子底下挖來了天才商鞅。更可笑的是,當時魏國丞相公叔痤幾次三番向魏惠王舉薦商鞅,並表示若不能用則必殺之,魏惠王卻不僅不用,甚至連殺這個人的興趣都沒有。可笑可笑,麻木如此,當真諷刺。

魏惠王另一個重大缺點是,隨性而至,沒有穩定的戰略規劃。作為一個強國,必須要有明晰的戰略決策,但魏惠王顯然沒有,並且也沒有穩定的軍事目標和外交策略,一會兒打楚,一會兒要打趙,一會兒要打秦,一會兒又要打韓,而且隨隨便就被商鞅、孫臏等人忽悠,缺乏獨立的戰略思想,總之就是一團混亂。而秦國的戰略就非常單一明確:弱則退保函谷關變法圖強,進則東出韓魏遠交近攻,這才是釐清亂局統一天下的王道!

圖:魏惠王給秦惠文王駕車


第三,魏惠王缺乏意志力,馬陵之戰後,魏惠王就像變了一個人樣,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此後在位二十多年,除了失敗,竟然再無任何可圈可點之處。《呂氏春秋》一書甚至記載,魏惠王在晚年甚至有將王位禪讓給國相惠施的想法,也不知是真是假。


千古名將英雄夢


實際上馬陵之戰並沒有傷及魏國實力,馬陵之戰是遭遇戰,魏軍雖然損失,但是糧草到國家經濟上並沒有受到很大損失。也就是說,馬陵之戰只是一個誘因,真正導致魏國衰敗的則是另外的原因引起的。

馬陵之戰對魏國最大的影響就是撕破了魏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有句話說得好,每個黑澀會老大都靠面子撐住的,如果大家都找他打架,再牛逼的人也會雙拳難敵四手,被打趴下去。當時的魏國扮演的就是這麼一個黑老大的角色,作為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魏國總是帶著一群小弟揍這個揍那個,比如帶著楚韓趙揍齊國秦國,帶著燕國韓國揍趙國,帶著韓國趙國齊國揍楚國,就是一副警察的角色。

馬陵之戰後,齊國取代魏國成了新的黑老大,魏國開始被孤立了,然後之前被魏國欺負的國家開始向魏國挑戰了。比如楚國趁著魏國兵敗之時出兵淮河向魏國討要城池,秦國趁機出兵函谷關討要河西,韓國趙國也是各自發難。整個魏國從公元前343年到公元前326年,長達17年時間裡一直陷於戰爭中,尤其是公元332到公元326年的秦魏大戰,秦國跟魏國拼國力,最終魏國國力被秦國徹底耗盡,從此才徹底淪為二流戰國。


優己


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得到了原來晉國的中原平原,這裡土地肥沃,農產品收入高,人口眾多,再加上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君王的任用賢臣,李俚吳起等的變法圖強,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拳打秦趙,腳踢齊楚的小霸王。那麼魏國的霸權是如何喪失的,在這裡歸納出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魏國的國家戰略不明。近代崛起的普魯士帝國,其先是聯合奧地利,穩住法蘭西,打敗北歐,接著穩住法國,打敗奧地利,最後再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成為歐陸第一強國。魏國在其強大是,其主攻方向不明,一會東進伐齊,一會又南下攻趙,接著又西進打秦國,仗沒少打勝,可戰略成果沒多少,樹了四周的敵人。等到對齊的馬陵之戰等兩次失敗,魏國就沒落了。



第二,魏國的地理位置在戰國全差的,可以和韓國一比,處在四戰之地,沒能處理好合縱連橫的關係,再其衰落時都沒人幫,錯過了一次崛起機會,就不會再有了。



第三,魏國的變法不夠徹底,主要在經濟和軍事方面,政治上沒有變革,也沒有堅持實施。對比秦國商鞅的變法,以及秦國幾代君王的堅持貫徹,等秦國強大起來後,魏國不停面對秦國的侵擾,沒有崛起的機會了。

第四,國君能力的下降,魏國的崛起因為其變法最早,利用西門豹李俚變法,吳起變法創建魏武卒。然而從魏惠王開始,魏國國君能力下降,賢臣不得用,或逃或退。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魏國留不住人才,商鞅張儀去秦,吳起逃往楚國,結果使這兩個大國崛起,信陵君受猜忌隱退,魏國失去了發展的活力。



所以,強大的戰國小霸王魏國就慢慢的衰落了,被強大的秦國慢慢蠶食,最後和六國一起為秦所滅。


小樂故事會


魏國首霸,存粹上是一種因為改革和領導者因素所導致的,實際上按照魏國的形勢,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只要各國不是那麼的腐朽不堪的話,它就很難實現霸業。

戰國時期魏國首霸,首先有李悝變法,開始形成封建土地生產製度,推動魏國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其相對於中原諸侯國有一定的制度優勢,國力很快的發展起來。再加上在此時魏國文臣武將輩出,從魏文侯到魏惠王等都勵精圖治。樂羊滅掉中山國,開地百里;西門豹治理鄴城,留下膾炙人口的治河傳說;吳起變法,改革軍制,建立魏國武卒,威震天下;龐涓治軍,也是勝仗不斷,只是到後來孫臏出來才有所抑制。所以因為這些革命的舉措,所以魏國在戰國初期迅速的發展,一躍而成為戰國首霸。

但是從當時各國形勢上看,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魏國除了南邊的韓國比較弱小和北邊的燕國相對較弱之外,沒有哪國是易與的。趙國自從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實力迅速發展,而且還有李牧、廉頗、趙奢等一批名將;齊國是當時的大國,春秋首霸,自從恆公之後,利用漁鹽之利,威震諸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奮六世之餘烈,一下子稱為戰後中後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楚國延綿八百年,地方五年裡,帶甲百萬,粟支十年,此誠霸王之資也。一旦這些國家完成改革,吧也是魏國衰敗的開始,尤其是當孫臏相齊之後,更是給魏國霸業毀滅性的打擊,使得魏惠王不得不和齊王徐州相王。


青年史學家


"三家分晉"之後,原來的晉國轟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韓、趙、魏三國,史稱"三晉"。三晉之一的魏國通過李悝變法、訓練魏武卒,成為了戰國時期第一個霸主,並且聯合韓、趙進攻其他國家,在前期可謂呼風喚雨,但在後面卻慢慢沒落了,這是為什麼呢?

地理位置

對於魏國的衰落,和自身的地理位置存在十分密切的關係。在魏趙韓三家分晉後,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在戰國時期,魏國東有齊、南有楚、韓、西有秦、北有趙,這意味著魏國可能遭受來自任意方向的進攻,這樣的地理位置其實是對魏國極其不利的。當然,這樣的地理位置也幫助魏國吸收了周邊的人才,促進了自己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但是,等到齊國、秦國、趙國、楚國等諸侯國都崛起後,魏國地理位置的缺點被放大。

三晉破裂

從魏文侯開始,便意識到了"三晉同盟"的重要性。因為,以當時的局勢來看,趙、魏、韓三家可以說是剛剛分家,全都處在立足未穩的境地。以至於,"三晉"自誕生之初,列國便已經虎視眈眈,這個時候,"三晉同盟"成為了魏文侯的最佳選擇。魏文侯的存在,完全將"三晉"聚合成為了一股新力量。"三晉"除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外,還使得魏國的地緣政治壓力驟減。並且,以這個同盟為基礎,魏國當時可以依仗趙、韓兩國,脅迫列國,甚至遏制列國的擴張。只不過,後來到了魏惠王時期的時候,"三晉同盟"走向了崩塌,並且魏惠王還派兵攻打趙國、韓國,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被齊國偷襲,一下就從霸主的地位掉了下來,從此魏國一蹶不振。

人才流失

戰國時期的魏國可謂是各個國家人才的輸出地,被猜忌的吳起、不受重用的商鞅、受羞辱的孫臏,這些人從魏國走出後,都在其他國家一展宏圖,如果當初魏國重視人才的發展,後來也不會落得這樣的後果。


微論歷史


魏國佔據晉國中部地帶,向來以三晉正統自居。魏國在英明的開國君主魏文侯的帶領下,他任人唯賢,大膽起用平民士子,在其重用的人才當中僅有魏成出身公族。於是,魏文侯用李悝、翟璜為相國,命吳起、樂羊為大將,拜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為師,在他們輔佐下,魏國迅速實現了富國強兵,國家大治,於戰國之初一躍而成為諸侯國之首,雄霸天下。魏國的崛起令鄰國秦國吃盡了苦頭,秦國在魏國的強大壓力下毫無還手之力,且秦魏邊界不斷西移。魏國的強大持續了三代,歷經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

常言道:窮途思變。面對魏國的崛起,各國均在反思,尋求富國強兵之道,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徹底的變革當屬秦國商鞅變法。秦國在秦孝公即位之初,針對山河破碎,人民窮困潦倒,向天下發布求賢令。秦孝公力排眾議,乾綱獨斷,大膽支持衛鞅在秦國主持變法。十年中,秦國彷彿在國際社會消失了一樣,國內卻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再來說說齊國,田氏代齊之後,齊國依託國富民強屢屢現身國際舞臺。至齊威王時,他憑藉個人強力手腕,令齊國國內煥然一新,國力猛增。齊國上下磨刀霍霍密切關注著國際局勢,準備與霸主魏國一試高下。

而此時在魏國,由於魏惠王對秦國、齊國的認識不足,仍然想當然地認為他們一貧一弱難以翻起大浪,並且他認為,韓、趙才是魏國的大患,魏國必須趁機完成三晉統一。緊接著,魏國發起討伐趙國的軍事行動,圍困邯鄲。不料,齊國以“圍魏救趙”在桂陵重挫魏軍。十多年後,魏國又發起討伐韓國的軍事行動,齊國再次以相似的手法不但完成了救韓的承諾,還在“馬陵之戰”中重創魏軍,不但俘虜了太子申,還逼的領軍大將龐涓自殺。經此兩役,魏國元氣大傷。

馬陵之戰剛剛落幕,令魏國沒想到的是這一番廝殺聲卻喚醒了沉寂多年的秦國,秦國上下躍躍欲試,時刻準備著在國際舞臺上一展雄姿。

次年,秦孝公任用衛鞅為領兵主將討伐魏國。秦魏此戰的結果是魏國慘敗,魏國連續經歷了齊、秦兩次重創,無力再戰,不但向秦國以河西之地去和談,還將國都由安邑遷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忽然明白了時局的嚴峻性,但為時已晚。

鑑於此時齊國自桂陵之戰之後“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魏惠王立即拉攏齊國,並互相尊稱為王。魏國公開尊稱齊國為王,意味著從此魏國失去了獨霸天下的地位,也是魏國噩夢的開始。


歷史倪說


個人以為,地處中原並非國家衰落的關鍵,而在於能否及時抓住時機利用地緣優勢擴張才是關鍵。

如果說魏國因為地處中原無險可守而導致衰落,那怎麼解釋曹操和朱溫的成功?


曾經輝煌過

三家分晉之後,魏文侯充當韓趙兩國的調停人,為三晉聯合打天下鞏固了外交基礎。在內政方面任用李悝變法、吳起、樂羊為將等人才開疆拓土,可以說,魏文侯領導下的三晉聯盟成功接下了晉國霸主的大旗,帶領韓趙光大了晉國的榮耀。

到了魏武侯時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所不同的是,被他欺負的秦、楚、齊三國已經醒悟,開始追趕了。

魏惠王的抱怨

魏惠王確實有大略,但並非雄才。記得魏惠王曾經向孟子抱怨: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按照魏惠王的說法,自己比其他國君更關心百姓,到頭來卻沒有看到實實在在的成績,這很讓人失望。而孟子答非所問,卻趁機向其推銷“仁義”來,這一番議論下來,魏惠王的心涼透了。

戰國征伐流血犧牲是在所難免,並非魏惠王所獨有的。而在於外部形勢的變化和魏惠王個人的短板。


《資治通鑑·周紀》中記載了“齊威王與魏惠王會田於郊”的故事:魏惠王向齊威王炫耀魏國有很多珠寶,而齊威王卻不以為然。他推出了檀子、盼子、黔夫、鍾首四個人才來說明他對寶物的認識,指出人才是最大的寶物。比較下來,高下立判。

魏惠王時期,至少有商鞅、范雎、孫臏等人並未受到重用,讓魏國成為人才的過客,這不能不說是個損失。

雖然他也重用了龐涓,可是卻讓更為優秀的孫臏溜走,這隻能說是魏惠王個人水平比起霸者差了不少檔次。

晉國,天下莫強焉

還是孟子在聽,這次梁惠王開始訴苦: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三晉聯盟由於利益不均而破裂後,魏惠王沒有及時改變策略還是四面出擊,結果是處處捱打,連兒子也搭進去了,損失不可謂不重。

外交上沒有修補三晉聯盟,軍事上四面出擊,政治上不能重用人才,想要保持不敗談何容易?

隨著列國紛紛變法圖強的時候,魏惠王卻不能及時改弦更張,依舊沿著祖輩的足跡去發揮,當昔日的榮光變成反反覆覆的嘮叨時,我們似乎看到了魏惠王無奈的掙扎,畢竟輝煌過。


金鑼山讀史


魏國夾在楚齊秦趙之間,科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是中原腹地,經李悝在魏國變化,吳起訓練魏武卒,龐涓演兵習武魏國的軍事實力是相當強的,有問鼎天下的軍事經濟實力,形勢一片大好,只是幾步棋沒走好,被臨國幾次修理,軍事上由強轉弱撒底失去稱雄諸侯的資格。‘首先公叔痤臨死前,諫議重用他的中庶子衛鞅,若不用必殺之,以免日後被他國所用危害魏國,魏惠王當初聽從衛鞅棄侯稱王的諫議任為他是個人材,卻不重要他,也不忍心殺他,造成人材外流,成全了秦孝公完成變法,成就霸業。其次龐涓妒孫臏才能,孫臏逃到齊國後復仇,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馬陵之戰(公元前341年)齊國將軍田忌,軍師孫臏兩次擊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國軍事從此從強盛轉向蓑落。再次,三晉為一體,魏國破壞三晉聯盟攻韓伐趙,在戰略上處於孤立無援地位。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軍主帥公子卯中計被俘,秦國拱手而取魏河西之地。秦獻公十九年在洛陽打敗魏軍,二十一年與魏戰於石門,大敗魏軍。“斬首六萬,天子賀”二十三年與魏國再戰於少梁‘陝西韓縣,在秦齊東西一夾擊丌,魏惠王遷都大梁,重新與韓趙修好。施惠於國內人民。南方的楚國要魏國廢太子嗣,送流亡楚國的魏國公子高為太子。於前323年敗魏國軍於襄陵,奪8個邑。魏國在外交上朝秦幕楚左右搖擺,把諸侯國得罪個遍,從此喪失軍事太國資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