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一天到晚要泡它,登上珠峰要品它,是啥讓3千萬潮汕人痴迷不拔?


一天到晚要泡它,登上珠峰要品它,是啥讓3千萬潮汕人痴迷不拔?

潮州工夫茶


一天到晚要泡它,登上珠峰要品它,是啥讓3千萬潮汕人痴迷不拔?

潮州古城牌坊街夜景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陸羽《茶經》)

潮汕人對“潮州工夫茶”的喜愛,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整明白。

外地人眼裡波瀾不驚的“喝茶、品茗”,在這裡卻是一個極富文藝化、傳統化、精神化的“食茶”。

潮汕人食茶,衍生了傳承千年的工夫茶文化,如同這裡(李嘉誠、馬化騰等)層出不窮的億萬富翁經商基因一樣,別具一格,天下無雙。

對潮汕人而言,潮州工夫茶,有著太多難以割捨的情愫,太多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潮汕人大多是喝著工夫茶一天天長大,而工夫茶又緊隨潮汕人的足跡遍及海角天涯。

1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潮州工夫茶別具一格。

潮汕人愛茶的痴好和上癮之深,說其是“茶奴”一點兒也不為過。

潮汕人不管走到哪裡,工作多忙多累?都會 “忙裡偷閒”擺上一套精緻工夫茶具,優哉遊哉喝上幾泡鳳凰單從。世人無法理解很正常,因為食茶不僅是潮汕傳承已久、深入骨髓的鮮明個性符號,更是一天到晚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登上珠峰,要喝工夫茶;浪跡天涯,要喝工夫茶;一天到晚,要喝工夫茶;甚至大街小巷打掃衛生的環衛工人,勞動間隙也要在街頭支上炭燒小火爐,三五人忙裡偷閒湊到一起,熱熱乎乎、有滋有味地美美喝上幾泡工夫茶。似乎隔一個時辰沒有工夫茶相伴解乏、解渴、提神,就像煙癮犯了被困在高鐵上,渾身上下都那麼不自在一般。

潮汕人“飲”工夫茶,更確切說叫“食茶”

“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大文豪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至八千里外的潮州擔任刺史。史上的潮州地處偏僻,北有高山,東南有大海阻隔的交通往來不便,使其習俗、語言、文化古往今來改變甚少,保存了大量原汁原味、原生態的中原唐宋漢文化,以至於他們至今在用的潮語(潮汕話)也被語言學家讚譽為“中原古代語言的現實活標本”。

飲茶在潮汕人的字典裡和口語中就叫“食茶”, 這種不同於國內各地飲茶、品茶、品茗的習慣叫法,源於1000多年前的唐宋古代說法稱謂。

潮人食茶,是真正的以茶為(食糧),一日三餐俱不可少。與其它地方人,一罐茶葉喝半年,甚至一年喝不完截然相反,潮汕人食茶,一次就要泡一二兩左右的茶葉,三、四泡後即倒掉重新沏茶,為此潮汕人的茶葉消耗量極其驚人。

一項有趣統計表明,潮汕人每年平均要喝幾十、上百公斤以上的茶葉(鳳凰茶),假如按平均壽命80年計算的話,一個潮汕人一輩子幹掉的幹茶葉,竟然能達到數噸之重,倘若全用麻袋來裝,能裝上滿滿一大卡車,看到潮汕人喝茶(食茶)如同吃大米,又怎能不讓外地遊客為之感嘆驚奇!

經過多年傳承發展,在以潮州、汕頭為核心,遍佈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人口達3000多萬的潮汕人圈子裡,食茶儼然已經固化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鮮明獨特的潮人文化符號。


一天到晚要泡它,登上珠峰要品它,是啥讓3千萬潮汕人痴迷不拔?

潮州古城夜景


2

鳳凰單叢——潮州工夫茶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主角。

如果把博大精深的中華飲茶文化,比作浩瀚的江海,那麼獨具一格的潮州工夫茶文化,就像遠山深處的一溪清流,原生、清澈,配上鳳凰單叢茶,則立馬錦上添花變得甘醇可口、香氣撲鼻,回味悠長。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唐代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潮州鳳凰單叢,以鳳凰為名,平實而大氣,羽化以飛天,稱得上是神來之筆。且不說源自宋代的悠久厚重歷史,單單是這雅緻的茶名,就已經孕化出了幾分雍容與華貴,些許不凡和典雅,給追隨和鍾愛它的潮汕人,無法推脫、割捨的理由。

在熙熙攘攘的遊人眼裡,潮州鳳凰茶的名稱過於鄉土化,有的“土得掉渣”,有的甚至還讓人莫名其妙,眼花繚亂乾瞪眼。

例如“鴨屎香、溝墘香、賊屎、閃午、猴種、蛤蛄、齧尾蟻、蟑螂翅

餐桌上的遊客第一次聽到喝的茶叫“鴨屎香”,肯定是大跌眼鏡、五味雜陳:怎麼,怎麼,你們居然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喝這個?如此 美妙的氤氳香氣,又怎能和低俗不堪的“鴨屎”烏龍八卦地聯繫在一起?!


一天到晚要泡它,登上珠峰要品它,是啥讓3千萬潮汕人痴迷不拔?

潮州鳳凰山景色


鳳凰茶的一大特點就是名字繁多,別說外地遊客,就是當地老饕徹底搞懂也要下一番大工夫。

鳳凰茶從象形類可分:雞籠槺、雨傘、團樹葉、楊梅葉、木仔葉、油茶葉、鯽魚葉、橘子葉、仙豆葉、竹葉、柚葉、柿葉、橘子葉、山茄葉、絲線、鋸剁、蛤蛄撈、蟑螂翅、紅蒂、飛來燕、金邊仔、大叢茶、大蝴蜞、雷公茶、娘仔傘等。

從指事類可分:輋門、宋種、宋茶、棕蓑挾、水仙、大烏葉、大白葉、赤葉、尖葉、閃午、賊屎、黑媽蟻、塌堀後、溝墘香、陂頭、猴鍾、水路種、向東種、巖上珍、東方紅、民兵茶、豐產茶、秀麗茶、春來香、雷咔柴、齧尾蟻、龍山香、開山香、收山香、大葉香、老茶王等。

從會意類可分:八仙茶、兄弟茶、通天香、青衣仙子、香得樂、粉西施、醉妃、烏龍、香番薯、番石格、味中香、十里香、滿堂龍、蟠桃香、海底針等。

從香型類可分:黃梔香、薑母香、夜來香、杏仁香、桃仁香、桂花香、芝蘭香、米蘭香、柚花香、花香、茉菊香、肉桂香、玉蘭香、奇蘭香、黃茶香、蜜蘭香、咖啡香、豆仁香、草蘭香、姜花香、蘋果香、附子香、蜜桃香、玉米香、大橋香、蜂臘香等。

甚至比較出名的鴨屎香,三個人就有三種解釋,六個人就有六種版本,外來客人頭次接觸不懵懂、不暈乎才怪呢?

大多來潮州古城旅遊的外地客人,往往架不住鳳凰茶的燙口濃烈,時常被其獨特魅力陶醉征服。

坊間有個段子,一初來乍到的北方客人,被好客的潮汕人拉去喝大名鼎鼎的工夫茶,哪知他的脾胃適應了北方的龍井、毛尖等清淡的茶葉,猛一喝這濃烈、燙嘴、勁大、醇厚、回甘的半發酵烏龍茶,一下子受不了,不是呲牙咧嘴,就被鳳凰茶給灌得暈暈乎乎,一時間如墜雲裡霧裡分不清東西南北,潮汕朋友就讓他徹底體會了一把“入鄉隨俗、此心安處是故鄉”的滋味。


一天到晚要泡它,登上珠峰要品它,是啥讓3千萬潮汕人痴迷不拔?

高山茶園


3

工夫茶內涵精深講究,令人歎為觀止。

潮州工夫茶,是繼煎(煮)茶法、點(鬥)茶法之後的一種衝品茶方式,逐漸演變發展為國內三大流派之一。潮州工夫茶之所以個性鮮明,除了設具精要,簡約實用,器形精緻,工夫精到,規制完整之外,還更多地體現為內涵豐富,茶情濃郁,涵養和氣,重在分享。

01 潮州工夫茶很講究。它有別於閩式、臺式工夫茶的華麗堂皇,突出的是領海文化的精巧與別緻,是一種自然、至簡、生活化的完美寫照。

潮式工夫茶的配套茶盅具,是個“三件套”:一個茶池,一個蓋甌或小茶壺,以及三個“杯小如胡桃”的茶杯,每一杯的茶水容量只有25克上下(一杯半兩左右)。茶湯水少,但絕不可“一口悶”,要細細品味(漢字“品”的構成乃一杯三口喝下)。

“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清袁枚

切不可小看了這個簡到不能再簡的三件套茶盅具,這種杯小內涵大、情濃意亦濃的衝品茶方式,不僅創建了“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工夫茶文化,而且它還變冗繁為真正的簡潔,最有利於茶情味與人情味的對接、吸納、交流和釋放。

潮式工夫茶的突出特點是,簡而不俗,俗而不庸,工夫至精,情味至濃。此外,潮人食茶還充分的體現出了“四不分”的特性,這就是在食茶的問題上,

不分階層,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內外

因為鳳凰茶和工夫茶是海內外潮汕人的共同所好,具有明顯的潮文化特性,在海外也因潮汕人而有廣泛的知名度。在全球3000萬潮汕人這個龐大的群體中,人無貴賤之分,年無老幼之別,地無南北西東,老少皆飲,婦孺皆食。普天之下,只要有潮汕人的地方,有居必有茶盅具,有聚必有工夫茶。不論潮汕人走到哪裡,就一定會把“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潮州工夫茶文化帶到哪裡。

但是,不管在哪裡,在講究的功夫茶民中,依然沿襲著古老功夫茶傳統,還在以泥壺、泥爐和碳火為用。

在他們看來,一方面能延續活火煮活水的那份那份正統,保留潮茶古文化中的那種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在他們看來,司爐觀煙直,側耳聽濤聲,是一種品位和趣味,也是一種能讓心靜、心清的莫大享受,可謂“茶之樂盡在其中”


一天到晚要泡它,登上珠峰要品它,是啥讓3千萬潮汕人痴迷不拔?

韓文公祠中的唐代潮州刺史韓愈雕像


用橄核炭燒水沖茶,是潮州功夫茶事中最顯奢華的一個範例,被視為工夫茶人的一種特別享受。

在傳統老式的工夫茶概念中,燒茶的木炭是不可或缺的,而最上佳的煮茶炭則是用橄欖核燒製而成的“欖核炭”。欖核炭煮水不僅火性較好,而且炭火燒到旺盛處時,跳動著的藍色火焰和一股淡淡的炭香味道,給人一種視覺及味覺上的酣暢快感,令人印象深刻。

衝潮州工夫茶,除了用品質好的山泉水以外,更要重視水溫。衝鳳凰茶的最佳水溫是“二沸水”。

那麼,何謂一、二、三、沸水呢?古代茶人這樣認為:“魚目為一沸、速珠為二沸、翻滾為三沸”。用現代溫度概念表達,一沸的溫度在攝氏90度~94度;二沸在95度~99度;三沸在100度以上。

衝功夫茶為何非要用“二沸水”呢?

簡而言之,

一沸水嫩味也嫩,三沸過老香亦老,唯有二沸水最好

科學研究表明,半發酵的工藝和高沸點的衝法,能讓鳳凰茶的有機成分更好的被人體吸收。

講究水、重視衝、懂得品、會識味、知茶德,只有通曉這五樣在心,才能深諳潮州工夫茶三味


一天到晚要泡它,登上珠峰要品它,是啥讓3千萬潮汕人痴迷不拔?

橄欖碳、朱泥壺、小泥爐


02潮州工夫茶的要訣。在表演潮州工夫茶藝術的潮汕美女手下,工夫茶具在纖纖素手中飛快旋轉,時而蜻蜓戲水,時而彩蝶翻飛,令人賞心悅目,煞是好看。

一是“春風拂面”,關鍵詞是“刮沫

第一巡沸水注入蓋甌之後,用蓋輕輕地到去端口的茶沫。操此動作時要顯出輕盈,如同春風掠過,切忌用既蓋反覆下插衝具中的“茶”。原因有二,一則不雅,二來傷茶。

二是“杯若輪動”,關鍵詞是“洗杯

每一衝過後,均需用開水燙洗茶杯。洗杯過程中,拇指、食指和無名指協調一致,週轉杯身,杯若輪動。工夫茶洗杯的這一經典動作,恰似“

優伶抖蘭花指,村姑腳踏水車輪,寒宮嫦娥舞香袖,十里春風繞煙雲”。動作之美,再加上洗杯時兩個瓷杯在旋轉間發出清脆的鏘鏘之聲,合成一種藝術的美感和動感,在工夫茶的每一次沖茶過程中,都會得到完美體現。

三是“關公巡城”,關鍵詞是“斟茶

司茶的人手持茶壺或蓋甌,沿順時針方向,把茶湯均勻的斟入三杯之中。大概是因為巡斟若巡城的緣故,所以老輩茶人稱此為“關公巡城”。這一動作主要是為了保持衝出來的茶,色、香、味及醇、甘、韻保持高度一致。

四是“韓信點兵”,關鍵詞是“清腹

“巡域”動作完成之後,將衝具中的存量茶汁,精華均分,滴乾倒淨。因其形乃點點滴滴,故而命其名為“韓信點兵”。不然,壺中存有剩餘茶汁,必定會影響下一杯茶的口感和質感,所以,“韓信點兵”也就成了衝工夫茶時不可省卻的經典要式。

五是“瓊漿敬客”,關鍵詞是“禮茶

工夫茶衝好了之後,司茶的主人,將金黃油亮的茶湯呈給賓客,此為禮茶。需要注意的是,茶杯裡的茶湯不宜超過八分。若是滾燙的茶水漫過杯沿,此乃對客人的不敬。潮諺語中歷來就有“酒滿為敬,茶滿為欺”一說。箇中道理不言自明。

六是“品韻識茗”,關鍵詞是“享韻

品工夫茶時,不能一飲而下。正確的方法是:“聞香品韻分三口,回味方覺樂無窮。”品風置單叢茶有個特別之處,俗稱“嗅杯底”。茶湯入度之後,要聞一聞空杯中的山的味。若是品質上乘的鳳凰茶,都會有一種特珠的春氣和的味,給人以嗅覺上極其舒服的陶醉感。這是品飲鳳凰茶的工夫茶時,能夠得到的獨特享受。


一天到晚要泡它,登上珠峰要品它,是啥讓3千萬潮汕人痴迷不拔?

潮州湘子橋夜色


4

茶即人生,人生即茶。“忙裡偷閒,苦中作樂”乃是一種值得玩味的人生態度、生活哲學。

潮汕人的女婿、兼大文豪魯迅,其弟弟周作人對此頗為感悟、說得經典,他稱品茶是“

忙裡偷閒,苦中作樂。”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生活壓力山大的當下,每個人每天中都要學會給自己偷出一點閒暇來,從從容容的衝上一兩泡工夫茶,靜下心來認真品賞著杯中之物,就不僅僅是陶冶味中的內在,而且還能多出幾份身心的健康。

潮汕人三五好友時常聚在一塊兒品工夫茶,通過品茶、知茶、悟茶,在這三者之間,養心靜氣,品味人生哲理。

以茶為媒交流信息,切磋經商合作事宜。潮商富甲天下,而有潮商的地方,必不可少工夫茶。

毫不誇張地說,潮汕人在各地經商創業每每取得輝煌成績,早已滲入潮汕人生活百態中的小小的功夫茶功不可沒。

有千年歷史底蘊的潮州功夫茶,不僅是潮汕人一生的陪伴,更是支撐潮文化的筋脈骨架。

忙裡偷閒要品它,浪跡天涯要泡它,一天到晚離不了它,深入潮汕人精神骨髓的“工夫茶”,早已成為3000萬潮汕人最眷戀、難割捨的個性文化符號。


一天到晚要泡它,登上珠峰要品它,是啥讓3千萬潮汕人痴迷不拔?

鳳凰山日出


一天到晚要泡它,登上珠峰要品它,是啥讓3千萬潮汕人痴迷不拔?

傳統打扮的潮汕美女


一天到晚要泡它,登上珠峰要品它,是啥讓3千萬潮汕人痴迷不拔?

陸羽茶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