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大變動社會的生存智慧及其應用:孔子出仕與周遊列國

孔子長期堅持的“志於道”與“敏於行”使其行動力超越了變動社會所帶來的挑戰,具有了廣泛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使得政治社會最終承認和接納了孔子,孔子出仕為官了。但是,在小人當政的社會中,孔子是如何行事的呢?孔子在魯國政治受挫之所,在55歲高齡周遊列國,到底是為了什麼?

大變動社會的生存智慧及其應用:孔子出仕與周遊列國

無論是為官、還是周遊列國,光明磊落始終是其人格的特點!

孔子到了51歲的時候,時來運轉,當了一陣子官。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中都的地方官,掌管刑事。 “行之一年,四方則之”。很有成效果。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司空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寇、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水利、營建之事。孔子為司空也很有成效,再升為大司寇。諸侯設大司寇,負責實踐法律法令,輔佐諸侯行使司法權,[i],相當於現在集司法部部長、最高法院院長於一身。

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yùn、灌、龜陰之田。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魯國國家力量,抑制三桓huán,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大變動社會的生存智慧及其應用:孔子出仕與周遊列國

仁學的實踐在於“義”,而“義”在於權變。孔子為仁,若為後人所知,要批判是肯定的。

孔子為官期間作出很多貢獻,給魯國幫了很多忙,收回了一些失地。這說明孔子很能幹,不像我們以後理解的儒家書生,只有書生意氣,而沒有行動能力。孔子幹事能力是超強的。在他手下,不光是會“文”,還需要有其它的才能,《論語》中記載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ii]子路,軍事上就很有才華,冉有的管理才能很厲害,子貢的外交才能也很高的。所以,並不是說孔子只懂得會念書。[iii]

孔子加強國家秩序,削減手下重臣的權力,魯國日漸強大,齊國就感到魯國強大的潛在危機,用了離間計。魯國跟齊國是非常靠近的。旁邊有一個強大的魯國,齊國就感到恐懼。齊國用了反間計和美人計,送給魯國國君很多美女,結果計謀成功。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14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

可以看到,孔子為官的時代並不長,只從51歲到55歲短短的四年多時間,而在55歲之後,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孔子在交通極不發達的當時,開始了周遊列國,而且是長達14年的時間。孔子這是幹什麼呢?當然按照我們現在觀念來說,孔子周遊的這些國家都不算太遠,就在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這一片,但是當時的交通工具是牛車,用牛車作為交通工具就很不容易了。

大變動社會的生存智慧及其應用:孔子出仕與周遊列國

孔子周遊列國,竟然還有諸多弟子死死相隨,是因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美德,還是因為跟孔子可以繼續習仁呢

孔子到了一個地方就宣傳自己的說法、主張,希望被別人採納,但都沒有人聽他。有一些國家的國君,礙於孔子的名望,對他很禮遇、很尊重,但是在政治上卻沒人用他。“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麼大的磨難孔子都不忿怒。我們想想,孔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孔子為什麼會這樣?孔子也是人哪,孔子是50多歲的時候開始周遊列國,我們知道,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計算,男的是60歲退休,女的是55歲退休,孔子在快要退休的時候才開始周遊列國。大家想想,退休一般講是“怡養天年”,但孔子卻開始周遊列國。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孔子走上這條我們都難以理解的路呢?

《論語》裡面的第一句話就是對孔子一生的概括。這麼重要的一本書,開題不會無緣無故地把一個沒有內容,不重要的話放在開頭。這一句話應該是對孔子一生的概括。

大變動社會的生存智慧及其應用:孔子出仕與周遊列國

孔子歿後,仁學也隨之模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