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將“神仙打架”變成“神仙打群架”,這季《聲臨其境》做了啥?

納蘭驚夢/文

被稱之為“神仙打架”的《聲臨其境》又來了,只不過這第三季的《聲臨其境》的創新力度不可謂不大:請來了“國家隊”主持周濤來接過凱叔的主持棒,一下子就將節目的規格提升了檔次;四位“首席聲咖”的加入,使得以往的“個人戰”變成了“配對戰”,直接將原本的“神仙打架”升級成了“神仙打群架”,這下給熱鬧的!

將“神仙打架”變成“神仙打群架”,這季《聲臨其境》做了啥?

聲音臺詞,原本是演員極為重要的基本功,被稱之為“演員的第二張臉”。在某檔演技綜藝節目中,李誠儒和王迅就對某些年輕演員的臺詞功底提出了質疑:“觀眾都聽不清楚你你們在說什麼,連這個最基本的都沒做好還談什麼演技?”

將“神仙打架”變成“神仙打群架”,這季《聲臨其境》做了啥?

老戲骨李雪健曾拍過個商業廣告,雖然是代言,卻也說出了演戲的真諦: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將“神仙打架”變成“神仙打群架”,這季《聲臨其境》做了啥?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聲臨其境》首創“聲音競演”概念,彙集了眾多優秀演員,讓觀眾在拋開偶像濾鏡光環等等外在因素,純粹的領略了聲音臺詞的魅力,這也是前兩季節目備受好評的緣由。

將“神仙打架”變成“神仙打群架”,這季《聲臨其境》做了啥?

從第三季《聲臨其境》的前兩期來看,今年的節目還是做出了不小的創新改動,使節目的內容豐滿度更甚前兩季,可看性自然也隨之有了明顯提升。

將“神仙打架”變成“神仙打群架”,這季《聲臨其境》做了啥?

變化之一,便是首次加入了“首席聲咖”的概念,胡軍、何冰、王耀慶和韓雪四位優秀演員作為節目常駐嘉賓,與其它參加節目的演員一起組隊。個人戰變成配對戰,本身相互挑選合作搭配的過程就充滿了意趣,尤其是各種意想不到的搭配,給節目創造的可看性隨之而來。

將“神仙打架”變成“神仙打群架”,這季《聲臨其境》做了啥?

更重要的是,這場聲音的挑戰不再是獨角戲,而是兩個優秀演員之間的相互碰撞與激發,這種情緒的感染是要遠遠比獨自配音來的強烈許多。正因為有了胡軍的幫助,俞灝明才會如此動情的進入到程蝶衣的情緒之中;也是有了賈乃亮入戲的傳神,帶動韓雪久久沉浸在蘇明玉這個角色之中無法自拔。當情緒有了反饋,內容就變成更加生動與真實。

將“神仙打架”變成“神仙打群架”,這季《聲臨其境》做了啥?

變化之二,自然是由於“首席聲咖”加入後,帶動的節目規則整體變化。過往節目採取了“三輪制”,第一節是為經典影片配音的“經典之聲”;第二節是現場挑戰拗口臺詞或者配的“魔力之聲”;最後一輪四位嘉賓共同籌備的“聲音大秀”。

將“神仙打架”變成“神仙打群架”,這季《聲臨其境》做了啥?

而由於“首席聲咖”的加入,第三季的《聲臨其境》規則變成了第一輪選人戰——嘉賓經典片段配音,首席聲咖根據個人判斷進行選人,嘉賓有權利反選;第二輪組合PK戰,搭配成功的組合進行車輪PK,選出觀眾最喜歡的兩組;最後由獲勝的兩位嘉賓進行終極battle。

將“神仙打架”變成“神仙打群架”,這季《聲臨其境》做了啥?

這樣的變化,不僅極大的豐滿了節目內容,使得節目跨度從原本的單期變成了雙期。同時,也極大的增強了節目的懸念感與可看性。從猜測幕後真“聲”,到推測搭配組合,從好奇搭配成效,到期待最終結果。在理順“競演”邏輯後,這季“神仙打群架”的《聲臨其境》確實變得更加有懸念感。

將“神仙打架”變成“神仙打群架”,這季《聲臨其境》做了啥?

變化之三,則是加入了許多潮流年輕的元素。像在第一期裡,就讓嘉賓裡挑戰了如今網絡上紅極一時的“天天小朋友”短視頻內容配音,輕鬆無厘頭的視頻段子可謂是貼合了時下熱點,極大了拉近了年輕觀眾的距離。

將“神仙打架”變成“神仙打群架”,這季《聲臨其境》做了啥?

而無論節目規則如何變化,歸根結底要為節目內容服務。以“聲音競演”為主旨的《聲臨其境》,最大價值便是幫忙觀眾摘下濾鏡,以心無旁騖的狀態來體會聲音臺詞之美,也讓更多過往沒有被關注到,或者被標籤、被誤解的演員出頭的機會。譬如在這兩期節目裡,俞灝明和賈乃亮無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是“快男”出道,對於許多人可能還停留在那個意外事故的年輕演員;另一個則是綜藝節目露臉多於演戲,關注他的新聞故事多於他演技的中生代演員。而這,更是《聲臨其境》節目的初心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