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僧格林沁的馬隊實力有多強?

自立124


第二次鴉片戰爭,朝廷在北方集結20萬大軍,英法聯軍不過一萬人。通州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集結了六萬部隊,包括一萬多滿蒙騎兵精銳;英法八千人投入戰鬥。

清軍利用八里橋周圍的灌木叢,構築戰壕,準備在此與英法決一死戰。清軍分設南、東、西三路截擊敵軍,按原定計劃,由西路主力衝擊敵軍,但勝保所統帥的南路率先打響了戰鬥,此時僧格林沁才知曉。南路的清軍騎兵,手持弓箭長矛英勇向敵軍衝擊,一個多小時過去,最遠的也只衝到離敵人四五十米遠的地方。

僧格林沁主力投入戰鬥,他試圖分割敵人再包圍殲滅,但是沒能成功,只能與敵正面拼殺。滿蒙騎兵準備充分,士兵英勇不畏死,但是武器水平相差太大,騎兵根本無法承受大口徑火炮和密集彈雨的打擊。清軍也有白刃戰的機會,但是英法聯軍燧發槍前面的刺刀,威力同樣強大,清軍騎兵佔不到便宜。

戰鬥的結果令人沮喪,滿蒙騎兵損失三千人,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這一時期的歐洲軍隊在全球作戰,面對傳統軍隊,基本都是這種壓倒性的勝利。

戰鬥結束後,法軍統帥孟鬥班回國,被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獎賞,封了個不倫不類的“八里橋伯爵”,還當上了議員。但是多數議員是反對的,因為八里橋“是一場可笑的戰鬥,不值得這個獎賞!”


九州歷史


有網友問:僧格林沁的馬隊實力有多強? 簡單說內戰很厲害,外戰很一般。僧格林沁的部隊其實,包括蒙古人,也包括滿洲八旗,還有漢人。

比如在第3次大沽口戰役,僧格林沁的部隊的1萬多人,包括6200名蒙古人,4400名八旗軍,還有1000漢人部隊。僧格林沁最後覆沒的高樓寨之戰,也包括了總兵陳國瑞,郭寶昌,何建鰲的漢人部隊。也包括,溫德勒克西,常星阿,烏爾圖那遜,成保,託輪布等等蒙古人和滿洲人負都統等等一共7000人。

僧格林沁首先,是帶領,八旗前鋒,護軍,鍵銳營,還有蒙古騎兵近2萬人,全殲了太平軍北伐軍2萬多人,同時又分兵8000人,基本全殲了太平軍北伐軍援軍5萬人。表現出了比較好的戰鬥力。

隨後分兵前往湖北鎮壓太平軍,統帥是多隆啊,金順等人。多隆阿到了湖北以後,簡直就成了英王陳玉成剋星,隨後又平息了陝甘數十萬回軍。最後,金順還成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副司令和前敵總指揮。

繼續跟隨僧格林沁的部隊隨後參加了第2次鴉片戰爭,在第2次大沽口戰役和第3次大沽口戰役,殲滅英法聯軍1000多人。但是在隨後的張家灣戰役和八里橋戰役遭到聯軍的重創損失嚴重。

第2次鴉片戰爭一結束,僧格林沁就率領1萬蒙古軍和八旗軍開始對捻軍作戰,最大的勝利就是一舉打敗捻軍總盟主張樂行20萬捻軍,隨後生擒張樂行,取得大捷。在湖北受降捻軍十幾萬,殲滅捻軍十幾萬人。

一直到1865年,僧格林沁的7000部隊追蹤數千裡,人困馬乏,在高樓寨遭到數萬捻軍伏擊。在廣闊的高粱地玉米地裡,捻軍使用幾米長的長矛,突然襲擊了,行進在狹窄道路上的清軍,一舉全殲對手。


深度軍事


僧格林沁是晚清時期為數不多的還能熟練使用騎兵戰法的名將,他出自蒙古科爾沁旗,自幼善於騎射,成年後承襲了蒙古郡王職,後來改封為清王。

在道光、咸豐兩朝,驍勇善戰的僧格林沁先後歷任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也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抗擊英法聯軍入侵、鎮壓捻軍叛亂等戰役,被清廷稱為“國之柱石”。

而在這一切的背後,就是因為僧格林沁有一支能打能戰的滿蒙騎兵馬隊。在清文宗咸豐一朝的所有軍隊中,最能打的清朝精銳就要屬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了。



鎮壓太平天國北伐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洪秀全命林鳳祥、李開芳等人發動北伐。這支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竟然打到了天津近郊。當然清王朝承平日久,傳統的八旗和綠營部隊的戰鬥力普遍低下,根本擋不住太平天國的北伐軍,因此只能求助於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率領北京諸營與蒙古的哲里木、卓索圖、昭烏達等諸王勁旅全殲了太平天國北伐軍,並生擒了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至此,浩浩蕩蕩的太平天國北伐功敗垂成,而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馬隊也一戰成名,成了清廷最為倚重的機動部隊。

抗擊英法聯軍

1860年8月21日,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大沽口,直撲帝國首都北京。僧格林沁臨危受命,統率蒙古馬隊七千人、清朝步兵萬餘名在通州阻擊英法聯軍。不過在通州一戰中,僧格林沁大敗,被迫退往八里橋一帶,從而揭開了晚清歷史上最為悲壯的一場阻擊戰。


等到退往八里橋後,僧格林沁聚攏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3萬人,其中有1萬是純正的蒙古騎兵。按照僧格林沁原本的作戰意圖,是打算使用滿蒙騎兵最為擅長的迂迴包抄戰術,再利用英軍和法軍之間的位置間隙切開敵兵團,達到分割包圍敵人的目的,最後再會同本部的清軍主力正面殲敵。

這一戰術本來是滿洲騎兵和蒙古騎兵的傳統戰術,但在英法聯軍的武器優勢和現代化戰術之下(英法聯軍陣營同樣有精銳的騎兵部隊),蒙古騎兵從正面和側面發起的多輪衝鋒全部失敗,即便是僥倖衝到英法聯軍本陣前的少數騎兵也被刺刀或者步槍消滅。因此,一向驍勇的蒙古馬隊這次失去了用武之地。


整個戰役持續了5個小時,最終以英法聯軍陣亡5人(一說12人),清朝軍隊傷亡過半、全線崩潰而結束。經此一戰後,清王朝上層徹底嚇破了膽,主和派完全壓制了主戰派,咸豐皇帝更是丟棄北京、倉皇逃竄。

不過,僧格林沁的馬隊固然不能和清朝初年的八旗鐵騎相比,但在咸豐一朝也是最為驍勇的騎兵了。但在被現代化武器武裝到牙齒的英法聯軍面前,居然顯得如此不堪一擊,這就是國力和科技的差距了。


世界人文通史


有多強呢?從歷史角度倆看,清末的蒙古馬隊是一支扶不上牆的三流軍隊。


算是清末清朝中央最後一支完全控制的機動作戰力量了(南方那些督撫訓練的淮軍湘軍實際不太放心)。


清朝對他們也寄予希望,但老實說戰鬥力也就那個樣,不但在八里橋輸給了英國皇家騎兵團和印度騎兵,也在和後來與捻軍的戰鬥中,在蒙古馬隊最擅長的 長途奔襲中,輸給了騎劣馬甚至騎騾子的捻軍騎兵。


在八里橋之戰後,英法聯軍曾經這樣評價蒙古馬隊:“很難抓,但抓住就好辦了”。


因為這個時代的蒙古馬隊多是一般牧民出身,而非像成吉思汗時期那樣常年部落戰爭後的職業戰士。所以在近身攻擊方面已經退化,所餘的也就是在馬背上的一些基本騎術而已。


捻軍原來只是一群土匪,但太平天國敗亡後,一些軍事骨幹加入了捻軍,用太平軍的軍事制度改造,於是捻軍從土匪轉變成了有戰鬥力的軍隊,經常活躍於幾個省,所以清廷出動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來對付他們。


捻軍的戰術其實和早期的蒙古軍隊很像,就是和大股清兵遭遇時,假裝敗退,連續跑好幾天,等到清兵疲憊的時候,再利用提前埋伏好的伏兵從兩翼夾攻,這戰術說起來簡單,但卻非常實用,清兵屢次吃了大虧,最後連僧格林沁也死在這種戰術下。


實施這種戰術必須有兩個條件:


一,必須得大量的騎乘牲畜,使得自己的機動能力超過清兵,尤其是面對本身擅長長途奔襲的蒙古馬隊。能日行距離達到每天70-100裡(大約是當時清朝步兵移動速度的4倍以上)


捻軍為什麼不會被蒙古騎隊追上?


因為捻軍蒐集了大量的牲口,無論是驢子,騾子,還是馬匹,都用上了,這樣有時甚至能實現“一人三馬”,相比起來,遠離草原的蒙古騎隊卻肯定做不到這一點,雖然蒙古馬耐跑,可架不住人家騾子多啊。


二,捻軍是地頭蛇,在移動中可以隨時得到補給和情報支持。


捻軍作戰的區域裡,有大量和他們有合作關係的村落和城寨,捻軍的兵員來源也來自於這裡, 每當捻軍們到達一個村落,往往能很快的得到熱情的招待,快速恢復體力,甚至把一部分傷員留下,吸納新的兵員。


而另一方面,當蒙古騎兵到來時,卻是截然不同的待遇,蒙古人想得到供應,就只有用強迫的手段,這樣自然休息不好。


於是蒙古騎隊就這樣在持續幾個月的到處奔襲中被拖垮了:


就跟打地鼠一樣,蒙古騎隊在幾百公里的範圍內到處奔襲,每天跑近百里,連僧格林沁都累的要把手和韁繩綁在一起,才不至於在行軍途中從馬上摔下來。


僧格林沁很勤奮,是當時少有的能帶隊的騎兵軍官,但他生不逢時,不是合格的統帥,放在成吉思汗或者努爾哈赤時代,只能當個衝鋒陷陣的大將。而在清末這個時期,無論是兵員是將領素質都大大落後,不僅僅落後於西方,甚至面對佔據地利人和的農民軍也不佔優勢。


清末的蒙古馬隊就是這樣一支扶不上牆的三流軍隊。


閉家鎖的紅楓


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究竟有多強?只能說跟他的老祖宗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騎兵相比,差的已經不是一點半點。

似乎在一些人的眼裡,僧格林沁一生當中只經歷了兩次重大慘敗,第一次是1860年的八里橋之敗,第二次是直接要了自己老命的高樓寨之戰,而在其他時段,僧王和他的蒙古騎兵似乎一直百戰百勝,但實際情況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實際情況也差不多,在其他的歷次作戰中,僧格林沁始終是勝多敗少,但他的那些勝仗又有多高的含金量呢?

連鎮之戰和馮官屯之戰是僧王職業生涯裡第一次輝煌的業績,徹底殲滅了攪亂北方甚至一度打到天津城下的太平天國北伐軍,全殲太平軍兩萬精銳並先後俘虜林鳳祥李開芳兩位丞相,也創造了清軍與太平軍作戰以來第一次成建制的全殲對手,第一次俘虜對方高級官員,也讓僧格林沁一戰成名,成為了咸豐皇帝時期最為倚重的蒙古將軍,可這一仗打的真的漂亮嗎?



事實上僧格林沁率領主力騎兵趕到連鎮戰場上時,林鳳祥率領的北伐軍早已經陷入被動,以至於長期退縮鎮內進行防守,而面對著僅剩萬餘人的北伐軍,數倍於己的清軍竟然遲遲無法攻破這座小鎮,以至於用了長達九個月的時間展開圍困,才讓這支北伐大軍在斷糧狀態下走向崩潰,當年曾經橫掃歐洲戰場的蒙古騎兵根本沒有在野戰上展現出任何能力,只是單純的依靠圍困才擊敗了對手,隨後的馮官屯之戰也是如此。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則讓僧王走向了巔峰,殺傷英法聯軍400多人,擊沉四艘英法海軍艦隊軍艦,創造了清朝對外作戰以來最大勝利,但這一仗跟蒙古騎兵不存在任何關係,完全是海岸炮臺和英法海軍艦隊的疏忽才造成了這一結果,而不久後發生的八里橋之戰則徹底將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騎兵打回原形,也是這一次戰鬥才讓他明白,打農民軍跟打正規軍,並不是一回事!面對著絕對正規化和紀律化的歐洲性是軍隊,昔日赫赫有名的蒙古馬隊在戰場上絲毫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在英法聯軍的先進武器面前被打得一敗塗地,更雷人的是在隨後英法聯軍騎兵部隊的反衝鋒當中,在這場地地道道的騎兵格鬥面前,蒙古騎兵照樣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出現了死亡140人僅僅擊斃對方2人的搞笑戰果!



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實也並不意外,清朝末年蒙古騎兵早已經不是當年那支標準的專業化騎兵部隊,而是一支在臨戰前才匆忙從蒙古牧場招收牧民而組成的騎兵部隊,不否認單兵的騎術的確精湛,但騎馬跟騎兵不是一回事,跟能否與敵廝殺更不是一回事!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壞就壞在沒擺清自己的位置,異想天開的帶著一幫會騎馬的牧民去與正規軍單挑,最後只能被對手教會怎麼做人!

一年後的雉河集之戰擒獲捻軍一號首領張樂行,總算讓僧王打了一場翻身仗,可這一仗幾乎就是當年連鎮一戰的翻版,對付的仍然是一隻農民軍,還是一直拖家帶口的農民軍,張樂行也不是在戰場上被擊敗而是毀在內奸的手裡,僧格林沁贏得了結果,卻沒有意識到他並沒有贏在軍事上。所以當四年之後他異想天開的帶著7000蒙古馬隊去再一次追殺逃往山東境內的捻軍時,面對四面八方突然湧上來的十幾萬捻軍,在最後這場,也是他為數不多的一場躲也躲不過的野戰面前,蒙古騎兵的神話徹底破滅,7000蒙古騎兵全軍覆沒!可悲的是,曾經戎馬戰場十餘年的僧王,最後竟然被一個孩子活活砍死!


遼寧資深球迷


這裡是熊二讀史,一起來了解清朝那些事兒。(本文約800字,閱讀需時3分)

僧王的大名,在晚清歷史上相當響亮。

八旗之中,論弓馬騎射,恐怕滿人都比不過草原上馳騁長大的蒙古騎手。

因此蒙古八旗素來在有清一代八旗兵力中備受重視。

咸豐一朝,太平軍作亂,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清軍的腐敗暴露無遺。咸豐皇帝就拿出老爸道光帝留給自己的一張牌——作為顧命大臣之一的僧格林沁,命其率領騎兵守衛京師,阻擋天平軍北伐之敵。

咸豐皇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用過的寶刀授予僧王,命其率兵馬剿匪。

僧王也沒有讓咸豐失望,設防紫荊關,擊敗王慶坨,一再打敗太平軍,最終不出一年而盡殲天平軍的北伐軍,生擒林鳳祥。隨後又在馮官屯殲滅太平軍李開芳部,生擒其首領。

僧王在這兩年的戰鬥中,讓清政府看到了一線希望,僧王勇毅的作風,蒙古馬隊乾淨利落的作戰風格,儼然使這支隊伍成為清政府手中閃亮的王牌。

“來如天墜,去如電逝”,這是後人形容蒙古馬隊的詞彙。

根據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與僧格林沁在通州八里橋交戰過的英法聯軍中士兵回憶。

這些時期的蒙古馬隊,已經較少使用弓箭了,更多的是使用火槍和馬刀。依靠馬匹的奔馳速度,200到500騎一對,發起衝鋒,在接近敵人時發火槍擊敵,再近則用馬刀肉搏。還有少數使用弓箭的,但是大清入關日久,騎射漸廢,再加上依賴火槍,此時的弓箭拉力僅有成吉思汗時的七分之一,成了真正的“弱弓”。這些騎兵速度還是很快的,雖然這一戰中很多騎兵是臨時從草原調來的,並且經過長途跋涉,依然奮勇前衝,讓法軍的槍炮陣地險些失守,英國騎兵在追擊蒙古騎兵時,依然感覺不容易追上,說明蒙古馬隊的速度還是很快的。

依靠快速衝鋒,僧王的馬隊在對付太平天國這樣的農民軍時,只要戰術得當,可謂是秋風掃落葉,能追的這些農民軍找不到北。

清朝在蕩平太平軍北伐軍和剿滅捻軍中都可以看出蒙古馬隊的戰鬥力。

但是面對外國的堅船利炮,這種騎兵衝鋒的戰法已經沒有多大的威脅了,僧王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慘敗八里橋就是生動的例子。

僧王八里橋慘敗

因此可以說,在清末,除了用近代軍事訓練方式培訓的洋槍隊之類的軍事力量,傳統日薄西山的清朝八旗兵中,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算是最強的了。


歷史寶藏


沒多強,僧格林沁統帥的蒙古馬隊早已不是當年震驚歐亞的蒙古騎兵,一百多年的和平生活,嚴格的盟期制度,加上清朝刻意推廣的喇嘛教,使得牧民喪失了傳統的騎射能力。成吉思汗時期,蒙古騎兵用的是150斤拉力的弓,皇太極時期是120斤,康熙時期是90斤,到了晚清只有二三十斤,即無射程也無穿透力。加之騎術退化,絕大多數用的還是輕便的馬刀,只有極少數能在馬上使用對體力要求大的長矛,更加無法突破英法聯軍的空心方陣。所以,僧格林沁的馬隊利用天時地利(北伐軍是南方人,難以適應北方嚴寒,後勤補給也完全斷絕)和人數優勢,能夠擊敗太平天國北伐軍,面對英法聯軍確是一敗塗地。


麥爸22


僧格林泌和勝寶的騎兵是當時的大清國最強的機動部隊,可惜敗在英法聯軍的槍炮之下。


奧德修斯蛇夫座聖鬥士


打內戰相當厲害,和張洛行決戰的時候,居然一戰破了他的十萬大軍,最後張逃跑,被出賣,慘死在僧格林沁手下


川娃子123


向殺死這惡魔的少年英雄張皮綆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