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小說《長安十二時辰》中,如何看待張小敬所說:原來今天的危機,居然是因為自己而起?

老八大爺


早晨從下午開始,帶你一起讀馬伯庸原著《長安十二時辰》第二十四回。

看原著,更深入。

蕭規的初衷

當年張小敬在烽燧堡戰役中,為了救蕭規,犧牲了自己的一隻眼睛。

蕭規和張小敬,聞無忌九死一生,都活了下來。

當蕭規懷著美好的願望去投奔姐姐時,殘酷的現實讓他開始質疑這個他為之搏命的大唐。

後來在官府的趕盡殺絕中,蕭規為了生存來到了邊境靈武的守捉城。

剛開始的時候,蕭規確實是想極度的報復,恨不得所有的人都死了才好。

但是,活著活著,他就改變了初衷,他想明白了:

原來是他當初拼命守護的大唐病了,為此,他願意燃燒自己,用蚍蜉這劑苦口良藥,來醫治這個病入膏肓的大唐。

蕭規蟄伏九年

蚍蜉並不像突厥狼衛那樣,要毀滅整個長安。

蕭規的終極目標並不是長安這座偉大的城市,他的目標是天子,以及圍繞著天子的皇親國戚,高官顯貴等特權階級。

他還是忠於大唐的,只不過效忠的方式不同。

他效忠的是那個曾經英勇無畏的大唐,而非現在這個病入膏肓的大唐。

為此他蟄伏九年,設計了這個無比輝煌的計劃。

他要讓那座花費了四百萬貫,讓不知多少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太上玄元燈樓”在它最明亮的時候,送那些導致大唐生病的人上西天。

今日的果是當日的因

蕭規是守捉郎的頭領,所以他雖然遠在靈武,但一直都注意著聞無忌和張小敬。

後來,當他聽聞了聞無忌和張小敬的慘事之後,他決定加快他的計劃,好為他們討回公道。

於是就在這時,他恰好收到突厥大汗要報復大唐,需要守捉郎協助的事情。

其他守捉郎都不敢接這個活,只有蕭規敢。

隨即蕭規的蚍蜉組織就主動聯繫了突厥大汗,並借他們的手下制定了以下的這個計謀。

在烽燧堡的時候,張小敬就知道蕭規是一個猛火雷專家。

所以他一想到“闕勒霍多”就不禁苦笑,原來自己今日的搏命,是因為當初自己種下的因。

張小敬決定加入蚍蜉

張小敬仔細想著蕭規所說的話,竟然發現自己並沒有反駁的理由。

這讓張小敬感到了無比的恐懼,蕭規如此恐怖的陰謀,居然可以如此的正大光明。

張小敬本來就對朝廷懷有恨意,他答應李泌並不是因為他想幫助朝廷,而是因為他想保護全城百姓。

既然現在蕭規的目標並不是百姓,而是那些皇親國戚,王公大臣,那麼他還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更何況現在靖安司已經沒有了,李泌,檀棋,姚汝能,徐賓等人也不知所蹤。

他已經找不到讓自己再堅持下去的理由,看著自己眼前這個昔日的老戰友。

他決定,加入蚍蜉。

早晨從下午開始,和你一起看原著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第二十四回。

喜歡請點贊,加關注,歡迎評論,還有後續。


宇哥帶你讀原著


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第一:烽遂堡戰役時,老聞和張小敬給剩下的兄弟編織或者說描繪了一個夢幻的長安美夢圖,給所有人對於長安的想象插上了理想主義的翅膀。但是九死一生回來之後,每個人的生活乃至機遇並不好,甚至一個個家破人亡。

建功立業保家衛國又如何?在那樣一個善惡不分的吃人社會,依然得不到安身立命的生活。

第二:老聞的慘死和張小敬因為替老聞報仇而被判死刑,讓烽遂堡生存下來的兄弟們徹底失去了對長安的希望,畢竟職位即使做到不良帥依然抵不過官僚機構的迫害,救不了別人也保不住自己。老聞死張小敬入獄是壓倒這些人僅存希望的稻草,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所以張小敬說這些因他而起,不是空穴來風。

但是,一個結果的出現往往是多重原因的交叉作用,本質上還是當時朝廷的不作為以及社會黑暗造成了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才會有那麼多為了生活揭竿而起的人。


小女子看娛樂


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不要去奢望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出人頭地就是謊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