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德化最新常住人口規模公佈,兩年增加4000人

德化最新常住人口規模公佈,兩年增加4000人

德化最新主要人口指標數據日前出爐。


2月19日,泉州市統計局發佈了2019年全市及各縣(市、區)、泉州開發區、泉州臺商投資區主要人口指標數據。數據顯示,2019年德化縣常住人口為29.7萬人,出生率13.3‰,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0‰,城鎮化水平為75.6%。

德化最新常住人口規模公佈,兩年增加4000人

▲2019年全市及各縣(市、區)、泉州開發區、泉州臺商投資區主要人口指標數據


德化事兒(ID:dehuashier)注意到,在公佈的2019年主要人口指標數據中,德化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位列全市第一。得益於三十多年來“大城關戰略”一以貫之的推行,德化的城鎮化水平名列全市前茅,在除中心市區外的各縣(市、區)中位居第二位。


較2017年的數據相比,德化事兒(ID:dehuashier)發現,2019年德化的常住人口規模比2017年的29.3萬人增加0.4萬人左右,這一增長趨勢同全市及各縣(市、區)大體保持一致。


四千年來德化的人口變遷是怎樣的一個趨勢?今天,我們為大家分享微信公號“三角街知事”的一篇文章。


相關閱讀:德化人口變遷簡史


數量,是人口的最基本特徵之一。

受社會、經濟、人口自身等因素的影響,人口數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髮生變化。德化,同樣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


遠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德化縣境內就有人類活動生息。


根據《大明一統志》的記載,在德化縣境南部的瓊山(今芹山)發現了秦漢時代人類生活的石室、石灶、石鼎等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陸續在城郊和美湖鎮等地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些遺物、遺址的發現,證實了德化人口的源流始於原始社會後期。


自兩晉起,特別是東晉、唐末至五代、南宋三個時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歷經多次戰亂、飽受戰爭之苦,於是這當中的很多人就南遷,來到了相對穩定安寧的福建。起初,剛到福建的他們大多定居在閩江、晉江、九龍江等流域的中下游兩岸,而後才漸漸往包括德化縣在內的內陸山區地帶遷徙生活。


許多德化姓氏的家族族譜

都記錄了他們先祖遷來德化的時間

《英山李氏族譜》載,“始祖李楚硅率兄弟、叔侄50餘人,於唐廣德元年(763年)由南安奎兜肇基歸德場”。

《泗濱顏氏族譜》載,“始祖顏芳,原籍河南溫縣,於唐元和十年(815年)移居德化泗濱”。

《楊梅張氏族譜》載,“張氏始祖廂使、林氏始祖肇公、吳氏始祖吳子於唐乾符二年(875年)由侯官遷入德化楊梅、大蛇、螺潭蕃衍”。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其實今天的德化人,祖先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原地區。


從沿海遷徙到內陸的先祖

構成了今天的你我他

(圖自Google)

德化最新常住人口規模公佈,兩年增加4000人


宋元豐八年(1085年),德化全縣有12700戶、20840人。南宋遷都後,中原人口的大量南移,加快了德化人口的增長,到嘉泰元年(1201年),增加到了17781戶、23426人。


德化人口數量的第一次大規模減少是在宋末元初。當時德化境內爆發了以陳蔚、蘇十萬為首的扶宋抗元農民起義,而後元朝施行的殘暴剿殺,民眾被迫流亡,是這一時期造成德化人口銳減的最直接原因。


明初推行屯田墾荒,德化人口有所回升。據清乾隆版的《德化縣誌》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縣有2727戶、17900人(不含從外地撥入屯田軍32所的人口)。明末天啟七年(1627年),德化有1127戶、5724人。


屯田墾荒制度的推行

刺激了人口增長

(圖自網絡)

德化最新常住人口規模公佈,兩年增加4000人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1644到1660年),德化人口又下降到了1117戶、4447人。此後的一百多年,得益於康乾盛世時期的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德化人口數量也出現了大規模增長。道光九年(1829年),德化人口數量達到31703戶、126758人。


從宋元豐八年(1085年)至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744年間,德化全縣人口僅僅增長105918人。年均增長142人的背後,是德化人口處於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低素質狀態的真實寫照。


民國時期,德化民軍混戰,土匪騷亂,家破人亡的人們被迫背井離鄉,謀生避難,全縣人口日趨減少。至民國22年(1938年),僅剩10639戶、87179人。抗日戰爭期間,因匪亂、大量抽調壯丁、逃荒和死於疫病等原因,全縣人口僅1938年就比1937年淨減4023人。1946年到1949年內戰時期,國民黨大量徵兵及各種流行疾病蔓延,德化人口發展進入停滯狀態。


位於德化水口的中共福建省委舊址

曾領導全省人民的革命鬥爭

(圖自網絡)

德化最新常住人口規模公佈,兩年增加4000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社會秩序安定,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醫療衛生事業逐步發展,德化人口進入飛速增長期。此時的德化縣人口處於盲目發展狀態,至1978年,全縣人口比1949年增長159.65%,每年平均遞增25.59‰。從1949到1987年的38年間,全縣淨增人口157857人,達到256736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德化城區

(圖自塗榮建)

德化最新常住人口規模公佈,兩年增加4000人


除了受出生和死亡等人類生理因素制約外,人口增減也深受一定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及自然等環境因素影響。例如在1950年8月,濟屏鄉劃歸大田縣管轄,德化人口減少14000餘人。1955到1956年,為開發山區經濟,從泉州移來432戶569人。


同時,也有不少人因服兵役、工作調動、大中專畢業分配、出國謀生而遷出德化。


計劃生育政策實行後,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德化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明顯下降,人口無計劃增長的局面得到了控制和扭轉。德化人口規模從此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平緩的發展期。


201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德化全縣戶籍人口30.21萬人,其中常住人口27.8萬人。


2016年1月1日開始正式施行的“全面二孩”政策,使得德化家庭的二孩率明顯提高。2017年,德化戶籍人口33.64萬人,其中常住人口29.3萬人,人口出生率17.7%,自然增長率達到11.5%。


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主體。我們,都是33萬人中的一份子。


文章來源:德化事兒綜合泉州市統計局、三角街知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