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何有些抑鬱好轉之後變得十分麻木,感情感知能力特別淡,變得冷漠無情,害怕被別人靠近?

清婉o


臨床藥物治療能快速緩解症狀,但心裡和情緒並沒有得到疏導,麻木也是患者無奈的自救方法,治療抑鬱症專業抑鬱症實踐引導師必不可少,大腦是可以重新朔造的,盲人的觸覺是正常人的幾十倍,殘疾讓大腦朔造了另外一種功能,抑鬱症輕度心裡醫生調整,中重度需要參加抑鬱症矯正課程練習和技術培訓,嚴重的需要臨床藥物綜合治療,抑鬱症完全可以緩解或治癒,和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創業、家庭和參加社會活動。


用戶2985883421908855


我的母親虛歲八十歲了,抑鬱症差不多六年了!當時是因為父親胃出血受到驚嚇!只是確診抑鬱症就差不多半年的時間。那個時候媽媽只是說心裡好難受,不舒服,醫院到處做檢查,後來嚴重到想跳樓!😭😭身體也消瘦的厲害,才確診!經過全家全力以赴的治療,現在很穩定!說一下媽媽沒有抑鬱時的性格:媽媽一輩子都是要強的人,父親是老師,還是那種特認真,特敬業的!所以家庭的重擔都壓在媽媽身上。我們姊妹兄弟四個,兩兒兩女!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和姐姐高中文化,哥哥和弟弟大學畢業。這在那個年代是少有的!基本都歸功於媽媽的堅持!所以才現在才有孩子們都算不錯的家庭和工作!可是自從媽媽抑鬱後,性情大變,變得小心翼翼,變得委屈求全😭😭說起來都心疼!不過關心父親,疼愛孩子依然沒有改變!因為吃的治療抑鬱的藥是進口的,怕花錢,上半年竟然偷偷的停藥了,我們都沒有察覺!趕緊的又吃上藥,又穩定了!我平凡可憐又偉大的母親啊!😭😭祝福所有的母親健康長壽!





清揚婉兮143250381


原來大家都一樣呀!我還以為就我一個呢?我現在幾乎達到了“佛系”的狀態。

經常被我親戚說“說了你這麼多,怎麼感覺你一點都聽不進去呢?一點反應都沒有”。其實我也不想這樣的,只是想開了,感覺他們提出的問題在我這裡不是問題,我已經學會和自己妥協了。

比如說我胖,說我黑,我已經從心裡認同我這個樣子了,胖還可以運動節食減肥,但黑我真的覺得還可以,只要皮膚好,黑就黑吧。開始總是有人叫我買國外的美白產品,但是我用國外的很容易過敏,用國內的老牌子溫和,又說我捨不得給自己花錢,我對護膚的想法只是單純的希望膚質好,不要太乾起皺紋就好,美白什麼的真的沒有太多想法。還有就是否認我的眼光,認為我買的衣服難看,但是既然有人生產就證明有人會喜歡,我阿姨一直說“你買衣服目的是給其他人看的,所以要我們喜歡才行”。我不贊成這觀點,雖然自己喜歡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但是即使再合適不喜歡又有什麼用,為什麼要活在他人的眼裡。在他人眼裡過得再精彩,自己不開心就是不開心,完全沒有關係。

可能就是以前太和自己較勁了,所以放下了就不計較了。我的家人就是太在乎他人的看法,一直影響我的為人處世,後來看透了,犯法和違反道德的事一定不能做,其他(包括眼光,穿著之類)的很私人的事情就隨自己的想法吧!


藍啊悠


不要著急,抑鬱症好了,別的慢慢都會好起來的。我經歷過,在抑鬱期間我們企圖讓親人朋友幫我們走出來,但是你發現他們也不能救贖你,有時候還不理解我們,傷了我們的心,所以走出來之後會覺得這世上我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別人幫不了我們,救不了我們,而我們本身會崩潰,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很正常,等你抑鬱全好了就不會這樣了,時間會讓你忘掉抑鬱期間的事情,之後就都正常了。


慕丁麻麻


我怎麼覺得你說的是我?我一直以為我這些年感情淡漠,感覺冷清是因為我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討厭人群,別人一個舉動我都有可能崩潰……哎!抑鬱症後遺症,要走出來有多難?我這沒有心理醫生怎麼辦呢?只能靠自己,呵呵……


許願燈靜妹兒


抑鬱症是一種頑固性的心理精神疾病,區別於純生理病疾,純生理疾病一旦治癒,不會在心裡留下太大印記。抑鬱這種疾病一方面靠藥物維繫,另一方面還要自我心理干預與外力的結合。那抑鬱何為好轉呢?感覺上疏通了心理情緒,這種疏通可能源自自己+外力,說白了就是有點強迫性的,離真正的康復還有很大距離。

“ 為何抑鬱患者感覺好轉後變得麻木、感情感知特別淡,變得冷漠無情,害怕別人接近?”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一、“抑鬱患者感覺好轉後變得十分麻木,感情感知特別淡。”我們都知道抑鬱患者的表現為:心境低落、少言寡語、自卑封閉、認知出現幻覺或扭曲、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一切在他們眼裡都是灰色的。對抑鬱的治療更多以疏導情緒、排除鬱積、扶正情志。患者在自我不能排除心理鬱積的情況下,就需求助於外力,外力也是心理干預,傾聽排解,扶正患者認知。患者在這個治療過程中,潛意識的心理知道這是在糾正或扶正自己的認知,儘管有牴觸心理但也配合,因為這是在給自己治療抑鬱。當然這種心理干預、扶正認知過程是漫長的,心理醫生要不斷的、反反覆覆的扶正患者認知。患者會努力配合疏通心理情緒,時間久了外力的觀念就強迫灌輸到患者心裡,患者似乎也明白了造成自己抑鬱情緒的認知是有問題的,看似想通了、看似排除了鬱積、看似抑鬱有了好轉,實際上心理的情緒根本沒有徹底。如果把抑鬱患者的心理比喻成一個扭變形的“易拉罐”,那以上的動作就是強迫還原的過程。這樣一種強迫、灌鴨式的好轉表現,會使患者變得十分麻木,感情感知特別淡,他會覺的大家說的都對,同時強迫自己認同,不必有自己的想法看法,自己的所有的感知感情都會產生情緒,強迫自己不去想、放空自己,當心理放空到無物時,又沒有新的東西充實,麻木、感情感知淡化就由此產生。



二、 “抑鬱患者感覺好轉,為什麼又會冷漠無情,害怕別人接近呢?”抑鬱患者感覺好轉了,只能說少了點情緒,放空了一點心理,不是冷漠無情,而是無形中啟動了自我心理干預功能。莫動感情、遠離事情,不看、不聞、不聽,怕自己脆弱的心理再次受到擊打,盡棄前功。不停的告誡自己心理,萬聲不入耳、淡漠與己無關的事情,感覺自己變得冷漠無情了。害怕別人接近是自我保護的體現,國人皆有病恥感心理,認為抑鬱是難以啟齒的病,總希望讓別人看到什麼事也沒發生的樣子,抑鬱好轉了這種心理更強烈,避開他人,待到徹底病癒迴歸群體,讓自己更有勇氣與底氣面對大眾,基於這種心理患者害怕接近別人。



抑鬱症是極易反覆的疾病,治療與恢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患者病情的好轉意味著希望的誕生,種種後遺症會有的,不要太糾結其中,當下首要的是保持治療戰果,隨心隨性莫要刻意糾正,當自己真正迴歸時,這些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更多心理情感關注頭條@慕三子

如果你對回答滿意請關注點評


慕三子


人之所以抑鬱,是因為想不通、放不開的東西太多,繼而形成心病。抑鬱好轉,也就是你已經沒那麼在乎得失了,心態變得淡然,身邊的事物似乎已無法讓你的情感熾熱。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差不多就是這種境界吧。

差不多也等於差很多!你的麻木和冷淡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反應,雖然表面冷漠無情,拒絕別人靠近,但心底還是渴望得到關愛,只是害怕失望和被傷害罷了。

你的抑鬱應該跟出身以及成長環境有關,比如自小家庭環境不好,跟父母感情淡薄,成長環境也欠佳,長大後就很容易會造成自卑和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這種心理狀態多見於小時候是留守兒童的人。

一個人想改變自己的習性是不現實的,最好的方法是順其自然。要知道,你描述的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和排斥、恐懼人際交往等心理,其實大多數人都有。然而,你也要明白,人生於世,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有人愛你,你若認為合適,就欣然接受;人際交往方面,想必你不擅長,那就該交往時才交往。

你就是你,本來就有抑鬱了,還強迫自己換一種性格,那不是給自己製造更大壓力嗎?人無完人,每個人的性格都有缺陷,凡事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就好。

最後送你四個字,“莫若以明”!


倚齋聽風雨


你好,我是心理學專業,我來回答。題目中說的這種情況出現的幾率與原本使用的治療方式有密切的關係。通常藥物治療比較快速,但是複發率也較高,認知行為治療,速度相對來說比較快,但是也有一定的複發率,精神分析治療複發率相對來說極低,但是治療的時間也比較長。 具體而言,如同醫學,我們在抑鬱治療過程中如果,諸多的因素會發揮作用,對我們產生影響。出現題目中的情況,就可以認為其實是沒有治癒的,只是症狀暫時沒有表現出來而已,也就是心理病毒沒有清除乾淨。對於抑鬱症而言,目前採取的藥物加認知行為治療,確實有復發的風險,一旦環境惡劣,把以前暫時被轉移被壓抑的帶有負面情緒的不自由想法激活喚醒,症狀又會出來了。醫學認為,抑鬱症多次復發,終身服藥,就是因為其治療是治標沒有治本,每一次復發症狀都會比前一次嚴重,舊傷未了又添新傷,那麼服藥時間就要更長,藥量要加大。這對於我們的患者往往得不償失。簡單分享,歡迎關注 自然會有答案。



檸檬心理


如果感知下降,怕人靠近,那我不認為這是好轉。真正的好轉,一定是心情見好,願意跟人溝通,有興趣做一些事情了。到最後完全像正常人一樣了。

我不知道您說的好轉是什麼形式的好轉,您是用藥物控制的嗎。您是輕微還是中度或者重度抑鬱呢。如果不是想過自殺,或者自殺未遂,那麼我不建議您用藥,因為抑鬱來源於內心,要治癒只能找到根本問題去解決掉

抑鬱的人思想偏激扭曲,比較封閉自己,想問題消極,長時間對任何事失去興趣,自怨自艾,有羞恥感,也害怕麻煩他人。如此惡性循環,走不出來。

我們要找對病因,對症下藥,才能徹底治好,我希望您與他多溝通溝通,幫助他找到原因,也許是一些沒處理好的小事,壓在心底,忽略了,慢慢影響著他的情緒,幫他梳理梳理,告訴他正確的想法,讓他相信自己是可控的,和他一起面對自己,不要逃避,堅持下去,也許會失敗很多次,但一定能找到原因,然後去解決,形成習慣。不再消極看問題才是關鍵



枕邊的小草


你這不是好了,是嚴重了,抑鬱症嚴重的時候是麻木不仁的,和殭屍一樣,沒有痛苦,沒有快樂,就是麻木到你和這個世界隔絕或者分離,相信我,去精神病院看專科,用藥,抑鬱症分幾個類型,有一種必須用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