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人近中年,手頭只有借來的1萬元,還想起步是不是有點晚?

來看看這個人的答案。

家鄉小吃天天賣,能發財嗎?

誰的家鄉,沒有個“家家戶戶都會做”的小吃呢?

在山西省柳林縣,這種特色小吃叫“碗團”,是山西乃至西北黃土高原的一種最常見的農家小吃。

柳林的大街小巷都能看見賣碗團的,現吃現做。十幾年前一份1元,現在漲價了,有的都5元了。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 做法:蕎麥麵粉和成團,再慢慢兌水,邊兌邊攪拌,直至麵糰變成麵糊,然後分盛在單獨的小碗裡,上籠屜用旺火蒸,蒸熟後擰絞,最後出鍋。吃的時候澆一層辣椒油、芝麻等混合而成的調料,用小刀或竹片把麵糰劃開,蘸著調料食用即可。

柳林有位叫賈旭東的人,就是賣碗團的。

他家的碗團更貴,也不是當地人最愛吃、或者認為最好吃的——但,全縣的人,會反覆買他家的碗團

這是為什麼呢?

人到中年想掙錢,第一步就踩了坑?

十幾年前,30多歲的賈旭東靠借來的1萬元辦了一個小工廠,做真空包裝的碗團。

明眼人能看出來,這是要走特產路線賣碗團。

這思路並不獨特

特產產業門檻低、投入少、見效快,是很多人創業時的首選。畢竟我們都聽說過:越土、越有地方特色的東西,有錢人越喜歡。而且,有很多人確實是靠本地的土特產做成了大生意。

特產一般都是外銷。

賈旭東一開始也是這麼做的。他覺得:

  • 在柳林本地,隨處都能吃到碗團,他的產品沒什麼競爭力。

  • 在外地,碗團就是稀罕物。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想的沒錯,但他忽略了一個問題:

碗團這種小吃太有地方特色了

如果是賣豆腐皮,生產商可以一家家敲開外地特產店的門推銷,這沒難度。豆腐皮做法多樣,符合全國大多數地區的口味,市場成熟,又有很大的空間容納新增產品

碗團這種小吃是完全的地方口味——柳林人吃,柳林地區以外的人未必吃。換句話說,碗團當時面對的,是一個萌芽期的增量市場,這往往不適合創業者掘金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據測算,一種新產品要經過至少6次市場教育,才可以被個體消費者記住和了解。而市場教育儘管可以提高產品認知度、培養大量忠誠的消費者,但這個過程需要砸錢,需要用大筆的廣告、活動等營銷費用堆出來。中小企業,除非別有機緣,否則很難負擔

這樣的投入。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一般情況下,市場教育應該由行業內實力雄厚的大企業打頭陣,花重金培育市場,然後中小企業再跟進

身為中小企業主的賈旭東,一開始就踩了個坑。

他費盡心思開發出來的碗團產品,因為在本地隨處可見,在外地有沒人認識,消費者不買賬,直接

滯銷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搞定外地人?不,搞定本地人

踩到坑,總得想法子出來。

資金壓力擺在那,外地市場不好開闢,那就想辦法在本地市場做文章。至少,本地人不用介紹也知道碗團怎麼吃。

那,什麼時候,本地人會買本地特產?

——送禮的時候。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如今人們越來越富裕,走親訪友時,全國各地的特產、進口的禮品,都買得起。

但作為柳林當地人,無論送出多少禮物,肯定是希望異地親朋日後打開這些禮物時,能被什麼提醒:

這些產自天南海北的禮物,是一位柳林人送我的。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碗團就是柳林特產,能起到提醒作用。

賈旭東索性就把原先當方便食品的碗團也做成禮盒,在本地市場,當禮品銷售。

這一步救了他。

以前沒地賣的碗團,以送禮為初步發展思路,在土特產禮品渠道打開了銷路,變得炙手可熱。

賈旭東在2個月內增加了十幾個經銷商。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雖然,柳林縣的人想吃碗團,還是會選現做的,但全縣的人只要出門,要給親朋好友帶禮物時,都會拎幾箱真空包裝的禮盒裝碗團,畢竟這在外地還是很稀罕的。

他們的“買買買”給賈旭東帶來大筆現金流,廠子也站穩了腳跟。

追著老鄉做生意

禮品銷售的季節性太強了,光靠碗團禮盒,不是長久之計。

好在本地人不一定住在本地。如今人口流動頻繁,柳林人也走出了柳林,賈旭東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追著柳林人做生意:

柳林人是喜歡吃碗團的,出了柳林肯定想念家鄉口味,這就是銷量與商機。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但是,去哪兒找柳林老鄉?

賈旭東首先選了大學。

這目光也很準。

  • 現在很多大學,新生入學後都會先上論壇尋找老鄉,聯繫方便。

  • 大學生也是很好的消費群體,年輕、有前途,吃碗團的習慣被培養出來,日後就是長期顧客。

當時,賈旭東拉上一車碗團,先去了呂梁市和太原市的大學校園。

他打了個條幅,就寫一句話:柳林碗團來了。宣傳中,不僅讓大家免費品嚐,還送碗團給學生。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碗團不用水泡,自己劃幾刀淋上調料就能吃,很適合學生在宿舍裡食用。而且學生們的宿舍裡已經有了飲料、零食、方便麵……加幾箱碗團算什麼?

幾次活動做下來,通過校園裡的柳林學生,碗團也引發了其他人的興趣,帶動了一波銷售。

賈旭東的企業當時規模還不大,所以他選擇了力所能及的市場營銷方式。

40歲前,手頭只有1萬元,他用“低起點”在縣裡掙大錢

如今,賈旭東的柳林碗團已經成了當地的一張名片。

而他這些幫助產品在上市初期精準介入市場的操作手段,依然給人不少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