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佯攻,迂迴包抄,臘子口神兵天降、出奇制勝 臘子口是紅軍北上必須打通的險地。聶榮臻元帥曾對此評論:“臘子口一戰,北上的通道打開了。如果臘子口打不開,無論軍事上、政治上,都會處於進退失據的境地。1935年9 月,中國工農紅軍進入臘子口地區,歷經雪山嚴寒、草地沼區,隊伍嚴重減員的紅軍被險關要塞臘子口擋住了去路。這是迭部通往漢族地區的門戶和重要交通孔道。藏語的轉音稱臘子口意思是“險絕的山道峽口”。關口周圍群山聳列,峽口如刀劈斧削,臘子河從峽口奔湧而出,兩崖林密道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9月12日,紅軍先頭部隊來到隘口,甘肅敵軍沿朱李溝口、臘子口、康多、道藏、黑扎一帶分點佈設了數道防線。臘子口是防守重點,敵在橋頭和兩側山腰均構築了碉堡,紅軍進退兩難,左側有卓尼楊土司的上萬騎兵,右側有胡宗南主力,後側有從四川跟來的劉文輝的川邊軍側翼,如不能近快突破臘子口,就會面臨被敵人四面合圍的危險。毛澤東下了死命令,立即奪取臘子口,打通紅軍北上通道。擔任主攻的是紅4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採用正面強攻,側翼包剿的戰術,16日下午,臘子口戰役打響,紅軍先後發起了五次猛攻,因山勢地形異常險峻,兵力無法展開,都未成功。王開湘和楊成武趴在前沿陣地上觀察敵人佈局時,發現了敵人的佈防漏洞。原來,敵人在橋頭建了一個碉堡,但修碉堡利用臘子口的山勢地形,以及後方的懸崖峭壁,碉堡上並未修建蓋子。敵人將所有的兵力都放在前方,而兩側卻沒有部署兵力,王開湘與楊成武想,如果有人能從懸崖峭壁爬上去,紅軍上下兩面夾擊,就可能打下隘口。在半夜時分,部隊暫停進攻,重新研究作戰方案。他們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政委楊成武率領第6連從正面進行夜襲,奪取木橋;如果偷襲不成就連續發動進攻,達到疲勞敵人,消耗敵人彈藥,造成敵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由團長王開湘率領第1、第2連,悄悄地迂迴到臘子口右側,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敵人後面去。誰能充當攀爬懸崖的第一兵?關鍵時刻一位沒有姓名十六七歲的小戰士主動請戰,他就是飛奪瀘定橋時攀援鐵索,和班長廖大珠一起衝進了火海的那位苗族戰士。他中等身材,眉稜、顴骨很高,臉帶褐黑色,眼大而有神……,人們記不住他的真實姓名,只知外號叫雲貴川。他用一個帶鐵鉤的長竿子,鉤住巖縫,像猴子那樣攀上險峻高聳的絕壁,然後將事先接好的綁腿纏在樹幹上放下來,後來的戰士拉著綁腿,將刺刀扎進巖縫,支撐著攀上了峭壁。 這時,林、聶和左權就站在相距200米遠的棧道旁邊的樹林裡,敵人的子彈不時飛進樹林,二師政治部組織科長劉發英就是在這裡負重傷後犧牲的。主攻的六連重新調整部署,組織敢死隊,隱蔽接近橋頭。一個戰士抓著橋下橫木過橋時掉進激流,驚動了敵人,吸引了敵人的火力,連長鬍炳雲乘機帶著人衝上去,與敵人展開肉搏。正在這時,臘子口背後的半山腰升起一顆表示迂迴成功的白色信號彈。白色信號彈剛從高空閃爍著徐徐下降,紅色信號彈接著鑽進蒼穹。爬到崖頂的紅軍戰士,突然出現在敵人後方,從敵人頭頂用手榴彈襲擊沒有頂蓋的碉堡。神兵天降,兩面夾擊,令敵人魂飛魄散,扔下槍支倉惶逃命。關鍵的臘子口之戰,正面看似“佯攻”,實則“虛中有實”,一旦突擊隊側翼迂迴成功、威脅到敵人側後,正面的紅軍就可趁敵防線動搖之際,發力猛攻。而側翼部隊看似“主攻”其實是掩護正面主力突破防線。敵人萬萬沒想到紅軍會從懸崖峭壁上打下來,彈藥庫又被摧毀。經過5個多小時的激戰,臘子口被紅軍攻克。成為長征途中出奇制勝,以弱勝強的戰例。臘子口戰役後,中央紅軍越過了征途中的最後一道天險,粉碎了蔣介石企圖憑藉天險消滅紅軍的最後一次嘗試。也打破了張國燾企圖分裂紅軍、火併紅軍、篡奪最高領導權的陰謀,使中央紅軍轉危為安。臘子口戰役為紅軍進入甘南,開赴抗日前線打開了通路。戰鬥結束,聶榮臻來到臘子口橋頭,面對半尺深的手榴彈破片層,佇立良久,慨然長嘆。關非不險,路非不難,倘使我們的部隊有一營之眾縱深防守,縱有10萬之師又焉能扣關而入?而那個攀爬第一兵的“雲貴川”在日後的戰鬥不見了身影,有人說他犧牲在了臘子口,也有人說他犧牲在後來的戰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