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王陽明的心學是輕俗社會的救市良方

王陽明的心學是輕俗社會的救市良方

文 | 蘇書默(讀史專欄作者)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王陽明

王陽明的心學成為熱點已經有十數年,這種社會現象代表著一種新的社會意識的甦醒,反觀這十年個人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便是此種印證。

或許我們都未曾發覺,心學已經摻雜在我們的社會意識當中,走上了一個繁榮卻矛盾的時代。

創立了現象級綜藝《奇葩說》的馬東說。他自己生命的底色是悲涼。

《吐槽大會》上那個風趣的李誕也說,他只會做別人眼中的人,讓他做自己,他活不下去。

王陽明的心學是輕俗社會的救市良方

1心外無物

王陽明是個很有趣的人。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他生來就是個熊孩子。除了正經的科舉八股,他什麼都學。小時候沉迷象棋,後來又學習詞章之學,九歲開始學習道家,青年時又外修武術內修兵法,此後又慢慢接觸儒學和佛學。

但如果他不是帶著這種好奇心來經冶這些學問,我猜肯定沒法融匯貫通,形成那獨一無二的心學。

王陽明最有趣的應該就是他格竹子的故事。

王陽明從小就志向遠大,很早就立下了要成為聖賢的志向。這個志向有多誇張呢,假如你小學時跟老師說,老師我的夢想是做國家領導人,肯定會讓身邊人都嚇一跳的吧。

但是國家領導人幾年就換一屆,而聖賢上下五千年也只區區數位,絕大多數還都是在遙遠的春秋戰國當中。

但王陽明把這個理想告訴老師的時候,他的老師居然一本正經地告訴他,想成為聖賢就當格物致知。他老師肯定是南宋理學的信徒,把朱熹的道理常記在心裡。

王陽明一想,嘿,有辦法成為聖賢了,那可得去試試格物致知的辦法。

他去格了一隻竹子。

他盯著竹子,竹子啊,竹子,你有什麼道理。

竹子沒有睬他。

他沒放棄,他盯著竹子格了好多天,終於體力不支昏倒了過去。

醒來後,他意識到不對了。

格個竹子都這麼費勁,天下外物那麼多,要理解它們內裡的道理得到什麼時候去,此路肯定不通。

在那個程朱理學掌握思想界的明朝,絕大部分人都活的戰戰兢兢,用禮教約束自己。

在明朝這數百年的歷史河流裡,只有王陽明一個人活得這麼活潑有趣。

也許正是這種性子,才讓他提出了心外無物的觀念。

我的心是一片澄澈的海洋,世界萬物都是我內心的觀照。我哀傷,那枯葉也變黃。我歡笑,黃鸝也雀躍地歌唱。

外物不是身體的拘束,我心才是靈魂的嫁衣

我對心學最大的感觸並非來自他的學問,而是王陽明有趣的心。

我們也一樣啊,人生可以無趣,但人一定得有趣。

不為外物所束縛的一顆活潑的心,是我們適應一個嘈雜繁瑣社會的獨家法器。

王陽明的心學是輕俗社會的救市良方

2知心合一

知行合一是龍場悟道後的王陽明,在貴陽學院講學時第一次提出的思想。

知行合一經常被粗糙地誤解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其實還是有些不同。

知是指良知,人與野獸的區別就在於能夠辨別善惡,做出合理選擇。當良知不為私慾所蔽而顯現的時候,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行了,也就是頭腦中有念頭出來的的時候就已經是行了,並不一定要求非要用行為表現出來。

王陽明將知行合一在他用兵的時候用了出來。

王陽明是個兵不厭詐的人,總是出奇兵,很少跟別人正面對沖。

剿匪的時候給山賊們送金子,讓他們進城跟妓院裡的姑娘們聊聊人生。

平叛寧王的時候,聲東擊西直搗寧王老巢,在戰場上給寧王的士兵發免死的小牌子。

為了安撫找茬的東廠太監,他將太監投敵叛國的證據還給他們,作為和解。

這些攻心的小伎倆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時代特別好用。

而這一切的行,正是他前半生那些無用的知換回的報答。所有的學習都不會是徒勞無功的,它們會積澱在你的內心深處。

所以不要去說義務教育數學有什麼用,數學會讓你的理性思維覺醒,讓你變得更加理智。

王陽明是一個出世能研究學問,入世圓滑練達的人,在各種關係上都處理得很好。

在那個君王死社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明朝。他沒有落入程朱理學的僵化,而是開拓了心學裡的靈活。

只要你的心向光明,那麼你的手段只是處事的技巧而已。

也正是心學如此,那些年厚黑學,狼性這些開始成為職場裡常常會提到的東西。

王陽明的思想雖然高屋建瓴,但是學的人多了,一落到實處,很多人就開始只關心這思想能在自己的心房裡建個怎樣的桌角。

大家都從這種社會意識裡明白,想要活的更好。把自己變成社會需要的樣子會非常方便,而心學告訴我們,只要你恪守內心的平靜,那並不違背良知。

是虛偽麼?不,是長大了。

我們可以用很多的方式描述現在社會的不好,功利,自私,利益。但是該逃避麼,躲到什麼地方去尋求心裡的寧靜?不是的呀,它始終在那裡,我們還是要學會和他相處的。

我們為了房子車子,升職加薪,為了家庭,為了父母,帶上了不喜歡的面具,活成了不喜歡的樣子,我們內心會不斷糾葛,而心學是舒緩此時壓抑的一劑藥方。

我們活在世上,又怎麼可能活的不世俗。

在輕俗浮躁的社會里,我們用心學來消解痛苦,復歸平靜。

非要跟意識形態死磕是很愚蠢的,哲學和歷史是讓我們用來更好地活在當下的東西。

王陽明的心學是輕俗社會的救市良方

3致良知

然而,王陽明心學的核心還是致良知,是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內核。

一次,王陽明講學的時候,一個名叫徐樾的弟子說他明白了心學的真諦。王陽明讓他舉例子說幾個,徐樾說了十幾個,都被王陽明一一否定。

徐樾開始懷疑自己了,思考自己是不是學了個假心學,買了盜版的參考資料。

最後還是王陽明點醒了他:你太執著於事物。船裡的蠟燭是光,天際的星辰是光,湖面的波紋也是光。光不僅僅在燭火之上。

是呀,當你心有良知,那所有的地方都是光明。反過來一想,如果你一直覺得世界晦暗,那麼錯的一般不是這個世界,而是你的心態出了問題。

在當下,粗糙的心學影響了很大一部分人。社交媒體活躍的今天,太多的大V在網上振聾發聵,他們認為這是良知。

他們努力將內心的良知表現了出來,卻再也難落到實處。

他們認為心外無物,不斷髮表著一些來自內心的獨特觀點,我承認它讓思考變得豐富,但很多實在可疑,經不起推敲。

他們彰顯著自己真實的內心私慾。

這是粗糙心學的弊端,我們收穫了心學的利益,但也得正視它的不良。

大部分人都還是難以擺脫這點束縛。要知道,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啊,是不為私慾左右的良心。

私慾是困獸,當你第一次覺得為了私慾耍點陰謀手段的時候,籠子就被打開了,你的良知已蒙上塵埃,很難再復歸平靜。

而王陽明在處世的態度上雖然很圓滑,但他從來沒有為私慾,他的內心非常通達。

我們可以欺騙天下人,但是千萬不要欺騙自己。你欺騙別人,會有人信也會有人不信,但你欺騙自己,你卻需要用一生去努力說服自己。

王陽明的心學是輕俗社會的救市良方

我們的人生匆匆數十載,即使我們的身體變得世俗,長出了啤酒肚,掛上了和善的偽笑,但是隻要我們在一生歸寂之前,能像王先生那樣說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那就是我們對此生最好的詮釋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