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對待人生中的逆境和挫折,一起學學儒家怎麼做!

對於人生的困惑,生命的疑問,我們從外界或他人那裡是很難求得或證得真實答案的。最好的辦法是求助自己的內心,時刻關照自己的內心而不迷信外界和他人,佛、耶穌、王陽明、老莊、孔孟這些古聖先賢,在對待吵雜的人世表象時,都是隻問自己,深深的發問,無限深入的追尋下去。最後,尋找到一個無限的存在,可以解釋一切的理論或者是道。跟隨自己的內心,然後發問,才是我們今人應該多學習的。

而對待人生中的各種困難和逆境,我們該怎麼辦呢?當逆境和挫折到來時,你是選擇一蹶不振,還是韜光養晦呢?你是選擇隨波逐流,讓逆境和挫折來摧毀你,還是主動迎擊,及時改變和調整自己,擊退逆境和困難呢?儒家的態度是:樹立信心,不要怨天尤人,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堅持到一定時候,自然會豔陽高照,雲淡風清。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正是這個道理。儒家在對待困境和挫折都有哪些具體智慧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來了解,提升。

對待人生中的逆境和挫折,一起學學儒家怎麼做!

1,堅持不懈

古人挖井,全靠人力。有人挖井數丈,不見泉水,遂將井廢棄。又有人繼續挖,僅挖數尺,清泉就噴湧而出。我們做事一定要有恆心和毅力,不能輕易就放棄。

子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辯,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意思是:孔子說,我們要廣泛地學習,詳盡的詢問,慎重的思考,明確地辨析,堅定地實行。要麼不學習,如果學習了,就要做到不掌握不罷休;要麼不問,如果問了,就要做到不清楚不罷休;要麼不思考,一旦思考了,就要得出結果;要麼不辨析,如果辨析就要辨析明白,把道理和規律搞懂;要麼不去實行,一旦實行了,就要做到徹底。別人做一遍,自己就做一百遍;別人做十遍,自己就做一千遍。如果按這個道理去做,即使愚笨的人也會變得聰明,即使軟弱的人也會變得剛強。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意思是:孔子說,人生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要堆成了,如果停止,那是你自己放棄的。又好比用土平地,即使剛倒一筐土,如果前進,也是自己要前進的。

儒家智慧感悟——生活中有的人遭遇了逆境,立即掉頭逃避,結果前功盡棄。其實,成功沒有秘訣,偉大的事業多成就於堅持不懈。有人說,最容易的事就是堅持,最難的也是堅持。說容易,是因為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能堅持到最後的只是少數人。

2,獨闢蹊徑

創新並不總是難如登天,關鍵在於你敢不敢想,有沒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決心。

公都子問曰:均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公都子問道:同樣是人,有的人是君子,有的人卻是小人,這是為何呢?

儒家智慧感悟——一條路走不通時,不要死心眼鑽牛角尖,停下來,看看周圍,察看下另外的道路是否能夠通往目標。現實中,很多人只會原地打轉,為什麼不嘗試下新的事物和角度呢?時刻保持一種對新思想、新變化的歡迎態度,提升自己的視野和創新能力,那成功將是早晚的事。

對待人生中的逆境和挫折,一起學學儒家怎麼做!

3,懂得取捨

人生之中,值得珍惜的東西很多,擺在你面前的機會也不少,我們時刻都站在取捨的十字路口。因此,要懂得取捨,明白放下和減法的意義。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意思是:魯哀公問宰我。做土地神的牌位用什麼木料好。宰我回答道: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慄木,用慄木是說可以使老百姓戰戰慄慄,感到害怕。孔子聽了這話說:已經做的事不要再解釋,已經完成的事不必在勸阻,已經過去的事不必再追究。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說:人只有具備了對某些事情不幹或捨棄的底線和準則,然後才能有所作為。

儒家智慧感悟——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大自然的法則也是如此:冬天沒有春花綠葉,卻有瑞雪冬景。父母失去滿頭黑髮,卻換來兒女繞膝。生命中,我們會碰到很多機遇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得做出取捨。取是一種魄力,而舍更是一種豁達。只有做到取捨有道,張弛有度,才有望找到人生的正確方向。

4,理性把握

作為人,我們不能保證永遠都理性,誰都會難免感情用事,但我們要儘量做到不斷變換角度的審視生活,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讓自己的判斷和抉擇儘可能的趨近於合乎理智。

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乎?對曰:未也。子曰: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孔子說:子路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以及由此形成的六種弊端嗎?子路回答:沒有。孔子說:你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學習,它的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愛耍小聰明而不愛學習,它的弊病就是容易放蕩;愛好誠實而不愛學習,它的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而使自己受傷害;愛好直率而不愛學習,它的弊病就是容易說話尖酸刻薄;愛好勇敢而不學禮度,它的弊病就是容易搗亂闖禍;愛好剛強而不愛學習,它的弊病就是使人狂妄自大。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說:可以同他交談而沒交談,這就失去了朋友;不可以同他交談卻交談了,就會說錯話。智慧的人不失去朋友,也不會說錯話。

儒家智慧感悟——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向書本學,更要向人學,向身邊的一切學,從而不斷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理性和邏輯思維,從而提高自己的處事能力,在危機時刻做到化險為夷。不過,一味追求理性也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孔子說“中則正,滿則覆”,一個完全理性、缺乏感情的機械化的人也是了無生氣的,會走向機器式的無感人生。

對待人生中的逆境和挫折,一起學學儒家怎麼做!

5,權變通達

權變就是為了通達,。知道規則但不拘泥於規則,也就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孟子曰:禮也

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譯文——

淳于髡說:男女之間不能直接通過手傳遞東西,這是禮制的規定嗎?

孟子說:是的,這是禮制的規定。

淳于髡說:那麼,如果嫂子落到水裡,可以伸手去救她嗎?

孟子說:嫂子落到水裡,如果不伸手去援助,那這個人就等於是豺狼。接送東西時男女之間不可以親自用手,這是正常的禮制約束;而嫂子落水後,伸手相拉則是一種變通的辦法。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翻譯過來就是:子夏說,君子有三種變化——望著他時覺得很嚴肅莊重,接近他時覺得很溫和,聽他說話時又感到很嚴厲。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說:如果完全相信《尚書》,那不如沒有《尚書》。我對於其中的《武成》篇,只取其二三段話罷了。仁人是無敵於天下的,周武王這樣極仁義的人,去討伐殷紂王這樣極不仁義之人,又怎能至於血流成河,連杵都漂起來了呢?

儒家智慧感悟——即便是金科玉律,也並不一定完全適用所有的事物。即使是聖人,也不會總是一副刻板面孔。面對不同的情況,我們要適時作出變通,知道進退,懂得取捨。世事複雜,權變通達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處世之道。凡事不走極端,動靜相宜,舉止有度,才能求得生命的圓滿。

6,不驕不躁

得意時,存一份未雨綢繆之心。失意時,存一份樂觀向上之情。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孔子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魯軍敗退時他走在最後做掩護,將要進入城門時,他故意鞭打自己的馬,說道:‘不是我敢於斷後拒敵,而是馬跑得不快呀’。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說:年輕人最值得敬畏,誰能斷定他們將來趕不上我們現在的人呢?如果人到四十、五十仍然默默無聞,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孔子說:如果有周公那樣完美的才能和資質,卻驕傲和吝嗇,那別的方面也就不值一提了。

儒家智慧感悟——

驕傲時,容易粗心大意,那就離深淵不遠了。失意時,心神不定,越是著急,越想不出走出低谷的辦法。那什麼時候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呢?儒家告訴我們,只有具備不驕不躁、謙謹平和、豁達淡定的處事態度,才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對待人生中的逆境和挫折,一起學學儒家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