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走进制片人呼和巴特尔的世界

走进制片人呼和巴特尔的世界

呼和巴特尔,蒙古族制片人,主要作品有:电影《警察日记》《片警宝音》,电视剧《青年乌兰夫》《我的鄂尔多斯》《嘎达梅林》等。

走进制片人呼和巴特尔的世界

《片警宝音》剧照。

走进制片人呼和巴特尔的世界

《警察日记》

走进制片人呼和巴特尔的世界

《警察日记》剧照。

走进制片人呼和巴特尔的世界

《片警宝音》

走进制片人呼和巴特尔的世界

《片警宝音》剧照。

春风骀荡 看文化

一部电影还未上映时,导演或是演员往往会对影片票房形成最初的影响力,但一部影片真正叫好又叫座却离不开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制片人。在电影创作上,他们是决策者;在电影素养上,他们可以胜任一个好导演。他们既有艺术理想,又有资本,工作横跨创作、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通过严谨的调研、科学的制片流程,最大化地实现了影片的价值。——编者

清水河城文化漫谈

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清水河无城,对于清水河城的城墙知之甚少,笔者查阅了县志和大量的相关史料,就城墙的遗迹与县内知情者进行多次交流,了解了民国时期清水河城的基本情况,与读者分享。

清水河城建于1931年,后于1949年拆除。它在清水河这块土地上存在了18年,县城周长约5.46里,高3丈6尺,设有东西城门,后有北城门。

在修筑清水河城墙时,是依据地形山势,因地筑城,西北选择山势陡峻之处筑土墙,这样既可减少运夯土的工程量,又增加了城墙的险峻,整个城建在一个低缓山坡上。

这座城先后见证了清水河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的历史往事。

清水河县,这个黄土高原的小县城,居晋西北根据地外翼,又是绥远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方争夺激烈。通过文史资料和老兵的口述得知,抗日战争时期,在连接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晋西北与陕甘宁边区的交通要道上,曾经发生过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出现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曾经多次反复的激战争夺,在一个小小的县城曾上演“八进七出”的战争史。可以反映出当时抗战胜利后,清水河在整个山西、绥远地区的战略位置。

如今到此的匆匆旅人,很难想象当年这城墙上的枪林弹雨,或许现存残破的城墙遗址的裂缝中,还残留着战士们的鲜血,是他们用自己的热血捍卫了这片土地。“烈士回眸应笑慰”,这些当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先辈们,看到今天家乡的新面貌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清水河城的遗址,如今只能在红旗和古城坡村找到一点遗迹。现存的文史资料中,只有《清水河县志》《清水河县概略》有记载,《清水河县的革命斗争史》中能找到关于国共拉锯,争夺县城的战斗故事记载。在今老牛坡党支部展览馆,复原了当年争夺县城发生的八进七出战斗史:“八进七出”之战,迄今虽为陈迹,而其战仍乃激烈,然此景以昭炯戒,激众志,则其意深长矣。

诚然,现今的清水河县城里已经看不到坚固的城墙和厚重的城门了,也没有城里城外的地域概念,有关清水河城的故事都被覆盖在今天的繁华街市下,它的历史像河水淌过的沙滩一样,没能留下过多的痕迹。即便是这样,曾经能有这样的城垣遗迹,仍是清水河人民的骄傲,它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清水河历史文化的浓重一笔。

与编剧一起讲故事

制片人的工作开始于挖掘故事,成熟的制片人总是能分辨出故事的好坏,用灵敏的嗅觉作出精确的判断。

“剧本是一剧之本,故事是影片的灵魂,优秀编剧能让好故事大放异彩,因此找编剧和找故事是同等重要的,这个主动权要放在自己手里。”呼和巴特尔说,他选择编剧的标准,就是价值观、创作观念和审美理念的综合考量。

呼和巴特尔与《警察日记》的缘分始于2011年,他亲自走访了故事原型郝万忠的亲人、同事、朋友,观看了郝万忠生前的视频资料,阅读了郝万忠的68本工作日记。下定决心要拍摄这部电影后,寻找编剧的过程却异常曲折,一个一个地谈下来,都不能令他满意。最后,呼和巴特尔找到了成功撰写《霸王别姬》《活着》等电影剧本的著名编剧芦苇。芦苇对呼和巴特尔说:“这个剧本应该写出一个中国基层公安局局长真实的生存工作状态,写他们的困惑。不要试图去瞎编故事,不要人为地去拔高刻画人物。”芦苇的创作观点与呼和巴特尔的拍摄初衷不谋而合,为该片确定了风格和走向,随后呼和巴特尔找到编剧宁岱完成了剧本的创作。

《警察日记》上映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该片获得了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业内专家评价:剧作扎实,人物塑造可信,整体流淌着纪实美学的庄严和写意的哲学魅力。更值得骄傲的是,该片也成为唯一一部入围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主演王景春更凭借此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桂冠。

制片人与编剧的联系是紧密的,制片人寻找故事,并委托编剧进行创作,通过多次组织编剧、导演、发行等相关人员召开剧本讨论会,从拍摄、市场、发行等多个方向对剧本进行宏观的把控。

“一个好故事首先是要感动自己,才可能感动别人,我要带着这份感动,找到和我一起讲故事的人,把这份感动传递出去。”呼和巴特尔说。

与导演一起做精品

“真正的制片人是导演背后的导演,制片人考虑的是战略,导演考虑的是战术。”呼和巴特尔说。

选导演和选编剧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根据不同的电影题材选择合适的人选。决定拍《警察日记》时,呼和巴特尔便开始找导演逐个地谈,最后才确定与国内著名导演宁瀛合作。《片警宝音》的筹备过程十分艰难,呼和巴特尔酝酿这部电影用了将近4年的时间,共接触了7位导演。

呼和巴特尔说:“我喜欢与有思想深度、独特视角、对事物有敏锐观察力的导演合作,他们不一定是成熟的,也可以是新人导演。导演用镜头来写作,表达对世界的看法,他们只考虑电影本身,剩下的,我来考虑。”

制片人依赖导演,被导演架空,一个导演养一个制片公司,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导演过多的考虑商业价值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作品的内容价值、艺术高度得不到保障。在好莱坞,制片人中心制早已是行业范式,《加勒比海盗》《珍珠港》的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就是一个导演背后的导演,他严格控制每一个创作环节,几乎监督导演的每一个镜头的拍摄。

呼和巴特尔坦言:“找导演,其实是延续你的风格,想法要尽量一致。我与导演的相处的模式又与好莱坞模式有点不一样,我们在前期会用大量的时间探讨题材、影片,把我的想法传达给他,一起将主创人员确定下来。具体到怎么拍,我会放手,这是导演的强项,应该让导演放开手脚,我不会过多干预。直白的说,制片人就是作品的筋骨,负责沟通和协调,把整个作品的制作环节连接起来,而导演更看重作品本身。”

由制片人呼和巴特尔筹拍的电影《警察日记》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之后,《人民日报》曾刊发题为《平等融入全球电影格局》的评论。评论中说《警察日记》是一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因为对人性的挖掘和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呈现,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关注。《警察日记》敢于书写当代中国真实现实、表达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自信,它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正在逐渐摆脱附加在它身上的非电影因素,以更加平等的姿态融入全球电影的大格局。

电影《警察日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新姿态、新地位,而这部电影以制片人为主导的电影制作模式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制片人是什么样的存在?他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让我们跟随呼和巴特尔一起走进制片人的世界。记者 白文宇

与演员一起抓角色

们只看到一部电影的荣誉都被演员和导演占据,却不知道“最佳影片”这个最重的奖项是颁给制片人的。这个奖项褒奖的是制片人的眼光、洞察力和魄力,他们组织领导一群人将故事搬上银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有一点:演员的正确选择,制片人功不可没。

呼和巴特尔介绍:“我用演员有两个标准,一是要高度适合角色,二是戏要好。根据不同的题材来选择演员,名气并不是主要的,演员演戏没有捷径,天分和努力缺一不可,启用流量明星并不是作品成功的保证。我也经常会使用一些非专业演员,我的原则就是不追星,坚信好的剧本是能够托起演员的,自己造星才是本事。”

呼和巴特尔列举了一些制片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个合格的制片人,应该是一个创作者,要懂文学,喜欢阅读。他要找到合适的剧本,合适的编剧、导演、演员来完成自己的构想,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谁来培养,谁来教育,希望他走上社会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个好的制片人,更应该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要善于观察生活,懂得慧眼识人。所谓的大片,并不是明星多、投资大,而是格局大、情怀大。

选对演员,是制片人对电影负责任的表现,纵观呼和巴特尔制作的电影,他所选择的演员都是非常成功的,《警察日记》中王景春饰演的郝万忠、《片警宝音》中宝音尼木胡饰演的宝音……这些主演的精彩演绎,与角色浑然一体,成就了作品。

与观众一起找认同

“制片人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作品。一个合格的制片人要代表观众,考虑得更加全面。”呼和巴特尔说。

电影没有一个固定的方程式,它是千变万化的,谁也无法保证哪个人拍的、哪种题材的电影就一定受欢迎,电影没拍出来以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制片人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驾驭作品。那些不懂市场,依赖炒作的制片人不在少数,这是对所投资电影的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在呼和巴特尔心中有一个好电影的标准,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把故事讲流畅,用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

“我相信观众的判断,也坚信创作东西要纯粹,这就和做菜一样,不是越多加工越好。一部电影90分钟,能把一条主线讲明白就很好了,要以不变应万变,市场需要纯粹的好作品。我相信,和观众站在一起,总会有你的一席之地。”呼和巴特尔说。

事实上,制片人比我们想象中拥有更多的能力和潜力。他们对剧本质量、导演的专长、影片的前景都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会被宣传和发行牵着走,失去方向。他们不做畅销产品,而做长销产品;他们不迎合市场,而要引领市场。电影拍得好坏、艺术表现力完美不完美,制片人都会做到心中有数。

当然,优秀制片人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素质,那就是创新意识。电影的生命在于创新,在于突破,什么火拍什么,青春偶像、古装穿越、魔幻武侠……一味的模仿、跟风,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是不行的,观众是最公正的裁判。

电影市场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再简单地将制片人定义为 “出钱的人”或是“管理者”,像呼和巴特尔一样独立的民族电影制片人正在崛起,并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他们已将资本和内容生产稳稳地攥在手中。他们的存在,让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