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他大義滅親推行漢化,死後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千古英雄

中華民族的形成是民族大融合的結果,而在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北魏孝文帝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人物。

北魏是有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孝文帝(467—499),元宏,北魏第六位皇帝,5歲登基,自幼由馮太后撫育成人,成長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青年政治家,馮太后死後,獨自擔起了北魏改革的重任。孝文帝繼承馮太后遺志,繼續將漢化推行至更深層次,他重用漢族士人,在各方面進一步實施改革,全盤推行漢化。第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由平城遷都洛陽,之後採取了更為徹底的漢化措施:改穿漢服,改說漢話、民族通婚以及改用漢姓等。

他大義滅親推行漢化,死後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千古英雄

這些劇烈的措施勢必會引起鮮卑族人尤其是鮮卑貴族的反抗,而孝文帝萬萬沒想到的是帶頭反抗的竟是自己的長子——太子元恂,而為了改革的成功,孝文帝毅然大義滅親,15歲的元恂也只得充當可憐的犧牲品。

更令人痛心的是孝文帝在33歲就英年早逝,但是他的改革措施再也沒有逆轉,也因此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掌握政權的非漢民族統治者最主動、最徹底的漢化改革。

他大義滅親推行漢化,死後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千古英雄

伴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百餘萬包括鮮卑和北方各族在內的移民遷入洛陽和中原地區,使得洛陽成為當時北方乃至整個亞洲的文化中心,使得以漢文化為主體並吸收了鮮卑各族的北方文化遠遠超越了南方的漢族文化,更為以後的盛唐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可以說,鮮卑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文化的進一步融合交流,激撞出更為強大而有生機的文化,也正因為如此,洛陽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洛陽伽藍記》和龍門石窟的輝煌藝術就是最好的見證。

他大義滅親推行漢化,死後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千古英雄

不僅如此,也正因為孝文帝推行的改革,從唐朝初年開始,拓跋鮮卑建立的魏國被正式承認為中國的正統之一,與繼承了晉朝法統的南朝享有同等地位,官方編纂的歷史也就有了《北史》和《南史》兩種,南北朝之稱也因此而來,一個非漢族建立的政權能被華夏族承認為正統所在也是前所未有的奇蹟,此前建立十六國(實際上相傳不止)的匈奴、鮮卑、五胡等的記錄都是一種載記,而非本紀。

孝文帝推行的主動漢化,雖使鮮卑本身不再作為一個單一民族存在,但其在另一個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漢民族也因鮮卑等民族的加入不斷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得漢民族不斷壯大。在今天,我們也不能忘記了孝文帝這位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壯大做出巨大貢獻的千古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