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餃子的來源是什麼?

歲月靜好丶別來無恙


每到傳統的節日,我們中國人都離不開吃,但是節日吃的最多的非餃子莫屬了,尤其是在北方,只要到了過節過年都會包餃子來吃,那麼,餃子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呢?

據一些史書文獻上面的記載,相傳在明代的時候就有吃餃子的習慣了,清朝的時候,在過年吃餃子就已經在家家戶戶流傳了下來。在大年三十晚上,不僅貼門畫、放鞭炮,還會把餃子包好,等到夜晚子時的時候吃餃子,正好是正月初一的開始,所以有“更歲交子”的寓意,也代表一家人“闔家團圓”。在這裡小編還要告訴各位小夥伴兒們的是,其實餛飩是餃子的前身,餛飩也是我國比較受歡迎的食物,在南方的一些地區,把餛飩成為“抄手”,意思是“牽起你的手”。和餃子一樣也是夾著肉餡,用水煮熟就可食用。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餃子的起源:

餃子在歷史上最早的名字是“嬌耳”,傳說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是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病正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張仲景回到家中,求醫的人絡繹不絕,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奉獻出來的這個特殊的藥方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


張仲景給窮人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為慶祝康耳朵復,就模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在初一早上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現代餃子的發展:


現代人吃餃子沒那麼多講究了,通常是啥時候想吃了就出去買點餃子皮(北方的朋友一般自己趕餃子皮),餃子餡五花八門,有葷的有素的,有鹹的有甜的,餃子的外形更是千奇百怪,除了大家熟知的大體上月牙形的,現在還有圓的有方的,還有不知道是什麼形狀的。甚至,現在餃子的顏色都開始多樣化的,不得不佩服現代人的腦洞。



你有沒有見過什麼特別的餃子呢?說來聽聽。


摩貝視野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可見餃子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食物。在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包上許多餃子,留著守歲的時候吃,取意“交子時刻”,就是舊年已去、新年到來,寓意新的一年更加美好。另外,在冬至這一天北方也有吃餃子的習俗。

據說餃子是東漢“醫聖”張仲景發明的,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用麵包成耳朵的樣子,就是“嬌耳”,人們吃了可以祛寒。後來人們把裡面的餡料變成各種各樣,包成食物,就是餃子,也叫扁食。

經過1800多年的傳承和改良,餃子越來越好吃,形狀也各種各樣,品種越來越多,做法也不同,我們常吃的就有水餃,煎餃,蒸餃等。餃子的餡料也是千變萬化,有肉餃、蝦仁餃、蟹黃餃、鮁魚餃子、各種菜肉餃子,還有素餡餃子,其中韭菜雞蛋餃子特別受歡迎。下面是我做的幾款餃子。





畫卷


“舒服不如倒著,好吃莫如餃子”,這是廣泛流傳在北方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一句俗語。

關於餃子,據說是東漢河南南陽人張仲景首先創立,為什麼會有呢?原來是這位醫聖在冬季回鄉,看到不少鄉親飢寒交迫,耳朵生凍瘡快爛了,便想著如何幫人們驅寒。在南陽東關搭起帳篷,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用面把肉包起來食用,形狀像耳朵,稱 “嬌耳”。吃了這個以後渾身變暖,兩耳發熱,凍的耳朵似乎都好了。後來人們便學著做這個,做成餃子,所以餃子作為冬至節令食品,“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關於餃子的古籍記載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但從出土文物看可能更早。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滕州的薛國古城遺址中挖出一盒白色餡食品,形狀大小與今天的餃子相同,薛國是當時春秋戰國的一小國,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餃子,如果被證實那至少有兩千多年曆史。

據推測,早期的餃子煮熟後,是連湯帶餃子一塊兒盛在碗裡,因而當時人們把餃子叫“餛飩”,三國張揖在《廣雅》中提到的餛飩就是餃子,南北朝北齊的顏之推說得更明確,“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到了唐代,才流行餃子煮熟後撈在盤子裡。

按照古老食風,餃子被視為至食饌,是年初歲尾特色食品,每年臘月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一早晨所進之餐必有餃子,再就是款待至愛親朋,名曰“接風餃子”。

GSN


亞洲食學論壇


我是頭條號優質美食原創作者鑫雨霏霏,專注分享家庭健康飲食,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

中國人的俗語有個俗語是好吃不如餃子,逢年過節都愛吃個餃子,還有出門餃子回家面的說法,關於餃子還有很多歇後語,如餃子茶壺裡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來;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煮破了的餃子——露了餡兒;天天包餃子——度日如年;家家戶戶吃餃子——無所不包;啞巴吃餃子—心裡有數;包完包子包餃子——扭扭捏捏;做夢吃餃子——想的美,,可見人們對餃子的喜愛程度。

餃子除了寓意吉祥以外,餃子有肉有面,有菜,營養豐富又簡單。

據傳餃子是據說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原先叫“嬌耳”,也人叫它為“扁食”和“燙麵餃”。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在長沙當官,他告老還鄉的時候正是寒冷的的冬天,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鄉親們吃後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到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也有了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習俗。

歡迎關注鑫雨霏霏的頭條號,更多美食,更詳細的做法都在鑫雨霏霏的頭條號裡。


鑫雨霏霏


餃子的由來和有關餃子的傳說很多,在這裡我只談一下重點,請見諒!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古代的角子,先叫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最早發明的,開始他用麵皮包藥治病,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成用麵皮包肉、菜餡製作餃子,已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了。是人們傳統文化的特色食品,叫水餃也是先的雅稱。尤其是我國北方民間最喜歡的主食和地方小吃。

餃子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的稱呼甚多,唐代稱餃子叫"湯中牢丸”,元代稱"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其名目繁多。


湘南名廚


 相傳,餃子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在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準備回到老家河南南陽。他在冬至那天回到了家鄉,當時大雪紛飛,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傷了。於是就用羊肉、辣椒和一些藥材放在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祛寒矯耳湯”給大家吃。鄉親們吃後,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後來,就逐步形成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後來,人們在包餃子時,將硬幣、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硬幣,預示到來年發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


馬冠生馬上營養


餃子究竟誕生於何時,目前在學術界仍然是個謎。從業已發現的出土文物 來看,餃子的歷史十分久遠。餃子的名稱在歷代各有不同,史料多有所載。唐代有牢丸的稱謂,宋代又有角子的叫法,明清以降又有餛飩,水包子,煮餑餑,子孫餑等名稱,不一而足。


行走在吃的道路上


餃子由來已久,是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當時的餃子相當於現在的雲吞,從醫的人大多以養生出發,原湯化解原食,後來經過改良成現在的餃子,餃子的形狀又近似於元寶的,後來過年開始吃餃子,寓意來年更加富裕吉祥。


樹樹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冬至是我們二十四節氣之一,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古人對待二十四節氣除了耕種土地,收穫糧食,其中也包括了吃食講究,那麼冬至的傳統飲食文化又包含了哪些呢?

南方的冬至飲食習俗有吃赤豆糯米飯(江浙),番薯酒釀湯果(寧波)、餛飩(老北京)等食物,祈求消災消難,祈求好運等,而在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冬至卻與南方有很大不同,他們在冬至這一天會喝羊肉湯,吃餃子來防寒抗凍,給自己的身體提供必要的能量。而餃子,近些年可謂是跨北至南,全國各地似乎都學會了在冬至吃上這麼一口。

餃子最開始不叫餃子而被稱作“嬌耳”,因為其形狀似人們的耳朵而由此得名,明朝末年張自烈做了很好的說明:“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

就像北京之前不叫北京而叫北平一樣。餃子名字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成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至於餃子的發明,則要歸功於東漢河南南陽人“醫聖”張仲景。當時餃子與現在我們吃的什麼三鮮水餃,韭菜餡餃子不同,餃子在當時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驅寒保暖的藥材,比如羊肉、胡椒等,給那些耳朵長凍瘡的病人吃下,讓他們的凍瘡能早日康復,同時也給受寒的身體提供熱量。

但隨著時代的變化,餃子不只是一種驅寒的藥方,而是發展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食品,甚至出現了很多新的花樣,比如蝦仁玉米餡餃子、香菇豬肉餡餃子、酸菜瘦肉餡餃子等,滿足了人們的日常需求。

說一千道一萬,冬至日的飲食文化豐富多樣,我們除了在瞭解之餘更應該把這些傳統文化牢記在心,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的飲食,都應該保留,就像許多北方網友說的那樣,南北通透,飲食交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