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蔡英文可以从马英九学到的事

“马英九现象”是岛内近来从政坛到社会,一个引发热议的话题。解析这个现象主要的重点有两部分,一是马英九为何“由黑翻红”?二是对蔡英文乃至将来的台湾地区领导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蔡英文可以从马英九学到的事

对于前者,尽管“朝野”各界议论纷纷,但看法其实只有轻重之别,并无本质之异,大家颇有共识。至于后者才是关键,但看似殷鉴不远,足为教训,未必能让“主政者”有所惕励,不再恶性循环,但作为媒体监督力量,该说的话还是必须说。

说穿了,马英九卸任后,竟然能够从“票房毒药”、“死亡之握”,逐渐翻转变回人气偶像,所到之处大受欢迎,甚至出现希望他再出来选2020的呼声,原因很简单,就是现任者做得太糟糕,自然衍生出一种对前任的怀旧感,觉得过去对前任的挑剔与嫌弃太过分,应该还他一个公道。

蔡英文可以从马英九学到的事

但是“思念总在分手后”,这种透过时空距离转换下产生的情绪发酵与感觉的渲染,未必是理性、真实的认知。换言之,蔡英文如今做得差、搞得民怨沸腾固然是事实,但未必就可以证明过去马英九做得都对;所以,马、蔡二人都应该受到相对的公平评价,在“造神”与“毁神”之间,不理性甚至疯狂的民粹都是错误的。

蔡英文可以从马英九学到的事

(图:马英九曾被讽为“死亡之握”)

马英九是从超红到渐黑,再从超黑转成现在的渐红,其中人情冷暖、政情变化之大,宛如坐云霄飞车。马英九本人不见得能真正体悟原因,但公论已渐次形成。综观马英九任内8年,两岸新局的大开放与大交流,绝对是应予高度肯定的首要政绩,不仅开启两岸直航,透过频繁的观光、商贸、投资、文化、学术等互动交流,增进了两岸民间的理解与情感,更缓解了官方长期的紧张与对立;尤其是两岸默契下的“外交休兵”,“邦交国”维持基本盘,台湾也有机会参与包括WHA在内的国际组识活动,在经贸上让两岸皆蒙其利的ECFA也顺利完成签署,乃至于举办两岸最高领导人的“习马会”。

可惜的是,马英九并没有把握住这个珍贵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推动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在教育与文化上强化中华民族认同的复兴与凝聚,肯定并促进“两岸一家亲”的论述与各种交流。他在建构两岸融合的大道上,尽管推进了大半路程,却未能完成最后的一哩路,对于曾经又难得的友善氛围,既没有能力善用,也无法巩固,对“太阳花运动”更是束手无策,才让民进党趁势重返“执政”,两岸8年交流的成果毁于一旦,搞成如今空前紧绷的僵局。回顾10年前的汶川地震,台湾对大陆灾胞踊跃捐输所展现的同胞情,前后对比,令人执笔兴叹!

蔡英文可以从马英九学到的事

同样让人遗憾的是,马英九也曾经率领国民党狂胜民进党并重返“执政”,不料最后竟成国民党的“终结者”,令蓝军一蹶不振,令人备觉荒谬。马英九在任党主席时,没有把握契机让国民党脱胎换骨。他不满国民党过去以党领政、纵容地方派系等弊病,大力拆解从国民党中央到地方党部的组织建制,却没有相应充实的改革新作为,导致破坏之后却无建设,让国民党组织力量彻底解体,在选战中崩盘涣散。

蔡英文可以从马英九学到的事

另一方面,马英九也没有积极培养国民党新一代传承的力量,以致国民党彷佛在一夕之间遭到民进党击溃,突然发现无人敢战、菁英尽失!

蔡英文可以从马英九学到的事

更令人不解的是,马英九“执政”8年竟无法搞定与同党的王金平应有的默契与关系,乃至后来马处理王金平“关说事件”的不智与失措,前期低估冲击,后期反应过强,激出“马王政争”,导致国民党后来的分崩离析,两次大选全面溃败。

蔡英文可以从马英九学到的事

重新受到欢迎,马英九或许欣慰,但如果过度放大这种虚荣并非好事。马英九自律甚严也自恋甚深,他以“全民领导人”自许,施政也想面面俱到、各方讨好,他极在乎民调对他的评价,导致谨小慎微,动辄得咎,决策不能大开大阖,注意细节而忽略方向,甚至被讽为“马课长”,他的历史定位负高于正。蔡英文被称为“女版马英九”,两人许多方面极为相似,她如何跳脱宿命与窠臼,不被“独派”势力绑架,真正为自己的当代评价与历史地位负责,为所当为,这应该是她面对“马英九现象”应该反思的智慧。

本文原载于台湾《中国时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