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蔡英文可以從馬英九學到的事

“馬英九現象”是島內近來從政壇到社會,一個引發熱議的話題。解析這個現象主要的重點有兩部分,一是馬英九為何“由黑翻紅”?二是對蔡英文乃至將來的臺灣地區領導者,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蔡英文可以從馬英九學到的事

對於前者,儘管“朝野”各界議論紛紛,但看法其實只有輕重之別,並無本質之異,大家頗有共識。至於後者才是關鍵,但看似殷鑑不遠,足為教訓,未必能讓“主政者”有所惕勵,不再惡性循環,但作為媒體監督力量,該說的話還是必須說。

說穿了,馬英九卸任後,竟然能夠從“票房毒藥”、“死亡之握”,逐漸翻轉變回人氣偶像,所到之處大受歡迎,甚至出現希望他再出來選2020的呼聲,原因很簡單,就是現任者做得太糟糕,自然衍生出一種對前任的懷舊感,覺得過去對前任的挑剔與嫌棄太過分,應該還他一個公道。

蔡英文可以從馬英九學到的事

但是“思念總在分手後”,這種透過時空距離轉換下產生的情緒發酵與感覺的渲染,未必是理性、真實的認知。換言之,蔡英文如今做得差、搞得民怨沸騰固然是事實,但未必就可以證明過去馬英九做得都對;所以,馬、蔡二人都應該受到相對的公平評價,在“造神”與“毀神”之間,不理性甚至瘋狂的民粹都是錯誤的。

蔡英文可以從馬英九學到的事

(圖:馬英九曾被諷為“死亡之握”)

馬英九是從超紅到漸黑,再從超黑轉成現在的漸紅,其中人情冷暖、政情變化之大,宛如坐雲霄飛車。馬英九本人不見得能真正體悟原因,但公論已漸次形成。綜觀馬英九任內8年,兩岸新局的大開放與大交流,絕對是應予高度肯定的首要政績,不僅開啟兩岸直航,透過頻繁的觀光、商貿、投資、文化、學術等互動交流,增進了兩岸民間的理解與情感,更緩解了官方長期的緊張與對立;尤其是兩岸默契下的“外交休兵”,“邦交國”維持基本盤,臺灣也有機會參與包括WHA在內的國際組識活動,在經貿上讓兩岸皆蒙其利的ECFA也順利完成簽署,乃至於舉辦兩岸最高領導人的“習馬會”。

可惜的是,馬英九並沒有把握住這個珍貴的歷史機遇,進一步推動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在教育與文化上強化中華民族認同的復興與凝聚,肯定並促進“兩岸一家親”的論述與各種交流。他在建構兩岸融合的大道上,儘管推進了大半路程,卻未能完成最後的一哩路,對於曾經又難得的友善氛圍,既沒有能力善用,也無法鞏固,對“太陽花運動”更是束手無策,才讓民進黨趁勢重返“執政”,兩岸8年交流的成果毀於一旦,搞成如今空前緊繃的僵局。回顧10年前的汶川地震,臺灣對大陸災胞踴躍捐輸所展現的同胞情,前後對比,令人執筆興嘆!

蔡英文可以從馬英九學到的事

同樣讓人遺憾的是,馬英九也曾經率領國民黨狂勝民進黨並重返“執政”,不料最後竟成國民黨的“終結者”,令藍軍一蹶不振,令人備覺荒謬。馬英九在任黨主席時,沒有把握契機讓國民黨脫胎換骨。他不滿國民黨過去以黨領政、縱容地方派系等弊病,大力拆解從國民黨中央到地方黨部的組織建制,卻沒有相應充實的改革新作為,導致破壞之後卻無建設,讓國民黨組織力量徹底解體,在選戰中崩盤渙散。

蔡英文可以從馬英九學到的事

另一方面,馬英九也沒有積極培養國民黨新一代傳承的力量,以致國民黨彷佛在一夕之間遭到民進黨擊潰,突然發現無人敢戰、菁英盡失!

蔡英文可以從馬英九學到的事

更令人不解的是,馬英九“執政”8年竟無法搞定與同黨的王金平應有的默契與關係,乃至後來馬處理王金平“關說事件”的不智與失措,前期低估衝擊,後期反應過強,激出“馬王政爭”,導致國民黨後來的分崩離析,兩次大選全面潰敗。

蔡英文可以從馬英九學到的事

重新受到歡迎,馬英九或許欣慰,但如果過度放大這種虛榮並非好事。馬英九自律甚嚴也自戀甚深,他以“全民領導人”自許,施政也想面面俱到、各方討好,他極在乎民調對他的評價,導致謹小慎微,動輒得咎,決策不能大開大闔,注意細節而忽略方向,甚至被諷為“馬課長”,他的歷史定位負高於正。蔡英文被稱為“女版馬英九”,兩人許多方面極為相似,她如何跳脫宿命與窠臼,不被“獨派”勢力綁架,真正為自己的當代評價與歷史地位負責,為所當為,這應該是她面對“馬英九現象”應該反思的智慧。

本文原載於臺灣《中國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