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專家揭祕:萬米高空的“身體極限”,英雄機長是如何煉成的?

飛機開著開著,擋風玻璃沒了

這是一種什麼體驗?!

專家揭秘:萬米高空的“身體極限”,英雄機長是如何煉成的?

5月14日清晨,四川航空公司的一架A319客機在飛行近萬米高空上時,駕駛艙一側前風擋玻璃破裂脫落!

在冷風狂灌的駕駛室裡,兩名飛行員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立即駕駛飛機緊急下降,並在20多分鐘後安全備降成都雙流機場,所有乘客平安!

專家揭秘:萬米高空的“身體極限”,英雄機長是如何煉成的?

當事的兩名川航飛行員

在這起被稱為“史詩級備降”的民航事件發生後,很多人都在朋友圈裡熱議:

“川航兩位飛行員得有多牛,才能在萬米高空上把‘敞篷’飛機開回來的?”

四川名醫邀請到了這次事件發生後,負責救治川航受傷機組和乘客的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以及業內擁有多年高原民航執飛經驗的資深機長,來為大家模擬還原:

當時駕駛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非人”的突發狀況,以及兩位飛行員又是怎麼撐下來,讓飛機平安落地的。

本文受訪專家: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務部副部長 胡遜

成都某民航公司資深機長 田明(化名)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飛行訓練標準處處長葛志斌

一扇玻璃

隔開人間與地獄

打個比喻:如果你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大街上,開車以八九百公里的時速狂奔,把手伸出窗外,你能做什麼?

作為一名跟飛機打了幾十年交道的飛行員,機長劉傳健也沒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在萬米高空中,他和同事徐瑞辰駕駛的川航3U8633航班,飛機駕駛艙右側前風擋玻璃突然掉落。

舒適宜人的駕駛艙,瞬間變成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極端惡劣環境。

專家揭秘:萬米高空的“身體極限”,英雄機長是如何煉成的?

驟然減壓的衝擊

我們知道大氣層高度越高,氣壓越低。田明介紹,飛機在高空巡航高度大約在1萬米,所以起飛後,飛機內部都會進行增壓,保證人在機上的安全與舒適。

可是當飛機窗戶玻璃破碎後,機艙內外的氣壓差會在瞬間產生一個巨大的吸力,把人和物體往窗外吸,當時一度將徐瑞辰吸出機外,可謂驚險萬分。

專家揭秘:萬米高空的“身體極限”,英雄機長是如何煉成的?

徐瑞辰身上穿的飛行員制服

被巨大的吸力撕裂

所幸徐瑞辰當時繫了安全帶,才沒有直接被從萬米高空甩出去,即使這樣他的半邊身體也已經在窗外懸掛,多處擦傷。

失壓

1萬米高空絕對不是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首先就是因為氣壓低。

葛志斌表示,氣壓下降,人會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現象。

此外,突然的壓力變化會對飛行員的耳膜造成很大傷害。

缺氧

人在海拔3000米以上就可能因缺氧而發生“高原反應”,1萬米的高空更是極度缺氧。

在飛機降落後,有超過20名乘客前往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高壓氧倉治療。醫院方表示,很多乘客在經歷缺氧環境後,出現頭暈頭痛的現象,高壓氧倉是用來讓患者從缺氧狀態中平穩過渡的。

專家揭秘:萬米高空的“身體極限”,英雄機長是如何煉成的?

田明介紹,不管是駕駛艙還是客艙,機艙失壓後,座位上方會自動掉落下氧氣面罩。而飛行員在昏迷前,只有13秒的時間反應戴上氧氣面罩。

極寒

按當時飛機所在的高度32000英尺,機外氣溫應該為零下40度左右,極度的寒冷會造成駕駛員身體凍傷。

凍傷是外界溫度遠低於低溫時,細胞內或細胞間形成冰晶,紅細胞和血小板凝集阻塞毛細血管,引起缺血性損害,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腎臟都有可能受損。

專家揭秘:萬米高空的“身體極限”,英雄機長是如何煉成的?

落地後的圖可以看出來,飛行員手都凍紫了

噪音

機長劉傳健回憶,當時窗戶一破,駕駛艙物品全都飛起來了,許多設備出現故障,整個駕駛艙噪音非常大,連無線電通訊都聽不到。

人在巨大的噪音下,是很難集中注意力的,還會導致聽力損害,產生頭痛、耳鳴、失眠、疲乏,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症狀。

失去大量飛行儀表

除了突發災難對飛行員身體造成的上述痛苦之外,川航兩名飛行員當時還面臨著一重嚴峻的心理考驗:

駕駛艙失壓後,飛機的儀表盤被巨大的吸力掀開,大多數無線電失靈,一部分自動駕駛操作面板直接被吸出飛機外,飛行員只能依靠目視水平儀來進行操作飛機返航、下降、著陸。

專家揭秘:萬米高空的“身體極限”,英雄機長是如何煉成的?

這就相當於平時開慣自動擋車的人,被迫只能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開手動擋,還得開平時從來沒開過的路線,還絕對不能考掛!

外力衝擊、低溫、缺氧、噪音、巨大的心理壓力……任何一條放在普通人身上,都有可能在幾秒鐘之內導致昏迷。更別提這麼多意外情況一起來襲!

但川航兩名飛行員在20多分鐘時間裡,頂著極大的身體傷害,最終把飛機穩穩地降落在雙流機場,拯救了飛機和全體乘客。

專家揭秘:萬米高空的“身體極限”,英雄機長是如何煉成的?

當時只想能不能把飛機安全操作下去,全程都沒有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

完全憑手動和目視,靠毅力掌握方向杆,完成返航備降,我當時的身體應該是發出了非常大的抖動。

——機長劉傳健

為什麼在極端情況下

飛行員還能創造奇蹟

對於外界給予的“英雄”稱號,機長劉傳健顯得很謙虛,表示曾在訓練中接觸過模擬噪音、低溫等極端情況,平時自己也會有一些準備,所以能臨危不亂。

但是,據媒體報道,在川航這架飛機經歷高空失壓後,客艙裡的乘客輕則出現頭暈頭痛,重則有人數次陷入昏迷狀態。

為什麼在條件這麼惡劣的駕駛艙裡,兩位飛行員尚能堅持到最後一刻;反倒是在飛機客艙裡,許多普通乘客倒下了呢?恐怕不能僅僅只用英雄機長具有頑強的“意志力”來解釋了。

專家揭秘:萬米高空的“身體極限”,英雄機長是如何煉成的?

“這個還真的不能不服,飛行員確實贏在身體素質比一般人好,”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務部副部長鬍遜稱,從醫學上看,作為萬里挑一的飛行員,基本身體條件更為優秀,抗打擊耐受能力優於常人。

對這一說法,田明也表示了認可。他介紹,航空公司對飛行員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是要定期接受嚴格體檢考核的,體檢中若發現心血管功能、認知、心理等方面健康不過關,飛行員就得立即“下崗”。

所以,飛行員平時普遍比較都注重運動健身,並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維持良好的心腦血管功能、心肺功能和肌肉能力等。

除此之外,每次開飛機之前,飛行員還要接受一次“航醫”的任務前體檢,包括評估是否感冒、8小時內是否有飲酒、情緒狀態等,如果身體臨時出問題,飛行員也是上不了飛機的。

專家揭秘:萬米高空的“身體極限”,英雄機長是如何煉成的?

所以從這次“史詩般迫降”中,兩位川航飛行員除了展示了他們挽救生命的壯舉,同時給咱們普通人也上了一課:

英雄不是天生的

要想在危急一刻

能迸發出力挽狂瀾的力量

一副健康的體魄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飛機窗戶破碎

乘客如何自救?

在飛機窗戶玻璃破碎的情況下,機艙內氣壓變低,此時乘客頭上的氧氣面罩就會掉落,必須第一時間戴上面罩進行吸氧,防止因為低壓缺氧而昏迷。

一般氧氣罩共有約10~12分鐘的吸氧時間。在這個時間內,飛機需要下降到大約1萬英尺高度,以保證乘客安全。

本文采編:王歡 綜合成都商報

關注“成都商報四川名醫”微信公眾號,或在微信上搜索“scmingyi”微信公眾號加關注,每日獲取更多權威健康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