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古董——一代收藏大家安思遠(上)

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古董——一代收藏大家安思遠(上)

安思遠在紐約寓所(1980年)

精明的生意人

在紐約收藏界,安思遠有“中國古董教父”之稱。對於他,國內文博界和收藏界應該不陌生。法帖珍品《淳化閣帖》四卷就是安思遠在2003年通過時任國家文物局外事處處長王立梅牽線,以450萬美元賣給上海博物館的。而此前的2000年,安思遠將五代王處直墓漢白玉彩繪浮雕武士石板,無償地捐給了中國國家博物館。1991年他在香港成立了中國文物藝術修復基金會,並領頭捐款,籌資約600萬港幣使五座瀕於倒塌的安徽古民居得以修葺。1992年他深入到安徽黃山,捐款修繕了始建於明代的家族祠堂“寶綸閣”。

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古董——一代收藏大家安思遠(上)

五代 王處直墓漢白玉彩繪浮雕武士石板

說到《淳化閣帖》,有必要提一筆:上博回購後,國內不少人說買貴了。其實,就這套法帖本身而言,由於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極為顯赫和重要,況且又是存世不多見的原版祖帖,其在書畫方面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稀缺性,便屬無與倫比之絕品。倘若要以價格衡量的話,至少可以這麼說,流失海外的這部中華遺珍,它的總體價值遠在當時以3.7億元(連佣金為4.255億元人民幣)在嘉德春拍成交的齊白石《松柏高立圖及篆書四言聯》之上。還可以肯定的是,倘如上博當初不出手,12年前的買入價,放到今天,充作佣金也不夠。

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古董——一代收藏大家安思遠(上)

宋《淳化閣帖》

當然,最值得誇耀的是安思遠本人,一個老外,連漢語都不會說的他,竟然在碑帖上“撿漏”!1994年,安思遠在紐約佳士德競得《淳化閣帖》第4卷;1995年在紐約佳士德競得《淳化閣帖》第6、第7、第8卷。“閣帖”四卷的總買入價為28萬美元。8年間,從28萬元到450萬元,飆升16倍。

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古董——一代收藏大家安思遠(上)

宋《淳化閣帖》

入行引路人

1948年安思遠結識了古董商愛麗絲-龐耐(1901-1988年),“她是與盧芹齋、戴潤齋等人齊名的紐約重量級古董商”。那年她不僅將安思遠帶入了著名的學者和專家圈子,還將安思遠送進耶魯大學遠東語言學校,跟隨自己到好友、著名的王方宇教授學習了漢語和中國古代繪畫的理論知識。後來,廣為人知的中文名字—安思遠,便是王教授給取的。

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古董——一代收藏大家安思遠(上)

自從結識了傳奇女古玩商愛麗絲·龐耐,使他有機會了解中國陶瓷、傢俱和繪畫,拉近了與中國高端藝術品的距離。安思遠的部分齊白石畫作,便是上世紀50年代從龐耐手中獲得的。而他又運氣特好。1979年安思遠第一次來到中國就“被准許參觀政府的倉庫,文革時期充公的藝術品就存在那裡”。隨後幾年,他幾乎遊遍了當時北京、西安、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國營工藝品商店,學習和購買中國書畫。安思遠的書畫收藏規模急劇擴大,“擁有了包括李可染、林風眠、傅抱石、徐悲鴻、石魯等在內的多位20世紀中國藝術家的作品”。1986年,安思遠將他的“安思遠珍藏系列”書畫作品捐贈給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其中的471件作品成就了“西方藝術館內最大型的近代書畫館藏”。由此,他“被認為是在此領域進行系統收藏的第一位西方收藏家”。

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古董——一代收藏大家安思遠(上)

安思遠在中國長城

眾所周知,安思遠在中國明清傢俱收藏研究上特有造詣,“甚至可稱之為一段收藏鑑賞歷史的締造者。”這一成就,亦緣自於恩師。當時,龐耐喜歡把中國藝術品巧妙地佈置在私宅裡,讓名流貴客“在不知不覺中感受東方藝術的魅力”。這種既做了買賣,又不留一絲商業痕跡的典雅,讓安思遠刻骨銘心。1970年紐約藍登書屋出版了安思遠《中國傢俱:中國明清硬木傢俱實例》一書。這本書,比“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編著的《明式傢俱珍賞》早了15年。當時,“大大推動了西方人對於中國古代傢俱的認知,甚至引發了西方明清傢俱的收藏熱潮。”因而,國內有學者稱讚道:“他與王世襄先生一中一西,共同撐起中國藝術綺麗壯美的天空。如果說王世襄先生是一位博學篤志,深沉厚重的莊嚴大師,安思遠則是一位瀟灑俊朗,風度翩翩的書劍俠客。

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古董——一代收藏大家安思遠(上)

《中國傢俱:中國明清硬木傢俱實例》1970年紐約藍登書屋出版

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古董——一代收藏大家安思遠(上)

《中國傢俱:中國明清硬木傢俱實例》1970年紐約藍登書屋出版

1996年9月安思遠應邀來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他的碑帖珍藏。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班門弄斧。除北宋拓《淳化閣帖》外,安思遠還帶來了《舊拓晉唐小楷》、宋拓《黃庭經》、宋拓《懷仁集王聖教序》、宋拓《懷素千字文》、《唐小字麻仙壇記》等碑帖上的稀世珍寶。

碑帖是中國特有藝術形式。而碑帖研究更是一門集藝術、史料、文獻、工藝以及目錄學為一身的學問。由於專業性太強,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鮮有人涉足。那麼,對於漢字與中國書法不甚瞭解的安思遠,為何會有如此高端的碑帖收藏,這得益於一個叫“吳爾鹿”的華人。

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古董——一代收藏大家安思遠(上)

宋 《舊拓晉唐小楷》原為清末大藏家瑞方的舊藏

1986年留學美國,又在安思遠家裡長期幫助安氏整理收藏的吳爾鹿,花1萬美元從紐約的一場小型拍賣會上獲得了原為清末大藏家瑞方舊藏的《舊拓晉唐小楷》。1萬美元相當於安思遠給他的半年薪水。書法拓本的價格竟然如此昂貴,令安氏大為驚訝。

吳爾鹿給安思遠舉例了清末民初中國著名收藏家羅振玉出售其所藏的文物賬單:“《宋拓狄梁公碑》售2000元大洋,《宋拓聖教序》售3000大洋,而沈周、唐寅的畫只值二三百元。”這一點撥,悟性極高的安思遠便明白了其中的玄機,以及碑帖在中國藝術品收藏當中的地位。第二天,安思遠便用雙倍價格,從吳爾鹿手中買下了《舊拓晉唐小楷》,並委託吳爾鹿留意碑帖交易,“有好的,就幫我買下來”。此後,在吳先生指導下,安思遠穩步成為西方的漢字書法碑帖的最大收藏鑑定家。

上世紀50年代,恩師龐耐經常身穿絲質睡袍,佩戴著古董玉飾接待客人,直觀地展示中國古董之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20年後在曼哈頓的私宅,安思遠運作得更為得心應手。

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古董——一代收藏大家安思遠(上)

安思遠曼哈頓公寓的書房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5年12月刊《安思遠和他的古董世界》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