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微信和QQ這麼努力,卻沒能走向全球?

手機用戶77198499147


不光是微信、QQ,就連支付寶、微博這些App想要走向全球化都是有難度的。

微信在推出之後就曾嘗試過全球化戰略,但現在依舊是月活為7.62億人次,是中國大陸地區最受歡迎的APP,海外用戶佔比極低。在13年,騰訊就曾足球巨星梅西為微信全球代言人,還讓他出現在了一系列網絡與電視廣告中,在全球各地投放。但是,微信的努力好像並未獲得回報,在海外的用戶數量增長乏力,黏性不如Facebook、WhatsApp等應用,甚至在泰國,微信都已經落後於 Line 了。

總結微信失敗的原因,大概有如下三點:

1、時機晚了一步

最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微信在 2012 年(甚至更晚)才開始進軍國際市場,而此時許多其他的聊天應用已經早早站穩了腳跟。在當時微信在國際市場上推出的時候,大部分的市場中已經有主導的聊天應用了。當然不同地方情況各異。比如在印尼是黑莓的 Blackberry Messenger;在美國是 WhatsApp。但核心問題是一致的:大家朋友之間已經有了慣常使用的聊天應用,而它不是微信。

騰訊試圖用代言費昂貴的明星來進行市場推廣,但很明顯,這個市場策略在聊天應用上沒太大作用。從習慣上說也很好理解,聊天應用主要是社交需求,如果你的朋友們都使用的是同一款聊天應用,那你很可能也要用它;如果你的朋友們都不使用這款聊天應用,那即使梅西代言,你也不會買賬。

2. 中國市場為先的策略

在中國,微信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自己家的另一款產品 QQ,如果說 QQ 是一個基於 PC 的即時通信工具,那麼微信完全是為了移動化的時代而生的。而且,QQ用戶還被騰訊引導到微信上,眾所周知QQ的用戶群數量在中國本土十分龐大,這種條件使得微信在起步初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微信也是凡事以中國市場為先。

而到了海外,微信的第二個錯誤就是不能為人們提供任何明確的理由,吸引用戶從其他正在使用的聊天應用中轉到它身上。而且海外版微信的功能十分有限,在中國,用戶在微信上能夠做非常多的事情,比如訂一個外賣和玩遊戲。而美國版的WeChat依然無法訂外賣,也無法使用它去叫一輛 Uber。四年時間過去了,相比中國版的微信,國際版的微信還是那麼簡陋。

3. 糟糕的本地化

微信能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非常瞭解中國市場。因為 QQ 積攢了 10 年的數據和信息,騰訊對於移動場景的使用習慣非常瞭解,他們比中國其他任何對手都更明白中國的用戶需要一款怎樣的聊天應用。於是他們慢慢地將它從一款社交 工具變成了一個集所有功能於一身的移動化入口,以至於它幾乎能覆蓋中國人生活的所有方面。

然而騰訊並沒有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出同樣的水準。就像上面所說的那樣,國際版的微信並沒有提供像中國版微信那麼多的功能,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失誤就是:他們沒有根據當地的市場需求去調整他們的產品。微信內沒有很多海外用戶需要的表情貼圖,甚至你可以在海外版微信搜到“春節”的相關表情,但你找不到有關巴西“狂歡節”相關的內容。所以,可以看出微信想要踏出去,卻沒有做好市場調查和用戶習慣相匹配的功能,糟糕的本地化體驗讓老外望而卻步。

公平地說,考慮到中國市場的體量,你很難因此去責怪騰訊。他們正享受著 在中國獲得的成功,同時也輕鬆地將其他的一些應用接入自己的 App 中。而如果他們想要為國際版微信添加同樣的功能,這要求騰訊去與全世界數千個合作對象展開艱難的談判和協商,其中需要付出非常艱難努力和昂貴的代價。但無論如何,騰訊很明顯將中國放在了微信發展計劃的首要位置。所以,微信在中國比在任何其他地區都要成功得多,這有任何奇怪的地方嗎?畢竟相比中國,其他地區的微信就只是一個簡單零部件拼起來的骨架。

但我們還是要看到,上面提到的這三點是中國企業在國際化擴張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犯下的錯誤。而它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如果你想要走出家門,請像你對待國內市場那樣嚴肅地對待國際市場;除非你不想獲得一個好的結局,否則不要在本地化方面做半吊子的事。


媒體訓練營


我覺得qq和微信走向全球的可能性很小,起碼未來五年沒有可能。

1.在國外,互聯網較為發達的地區,早已有多款社交軟件佔領市場,比如whatsapp facebook skype line 等等,社交軟件的使用是跟身邊的朋友圈綁定的,因此不大可能更換。

2.微信和qq的功能確實相當全面,但是,這是適應中國人的使用習慣才產生這麼多的功能,而且裡面的功能都是跟中國的線下打通了的。

3.第三點,也是最根本的,對中國人來說,微信和qq不僅僅是社交工具,也是生活工具,衣食住行都會用到。外國人的觀念中,社交軟件就是社交而已,其他方面都已經很完善很成熟了(主要指歐美)。

4.中國人喜歡熱鬧,所以綜合功能多;外國人喜歡簡潔明瞭,多了容易亂。而且歐美髮達地區,每個行業都有非常頂級的公司服務,不大可能出現中國這樣的大包大攬的巨型互聯網企業。

以上幾個問題的核心是先入為主和文化差異。這幾個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所以我判斷未來五年走向全球可能性幾乎沒有。

但也不是沒有機會。最近幾年中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在國際上影響力非常明顯,從根本上來說經濟強大了,文化方面更多的被外國人接受了。所以十年後微信qq有可能走向全球,不過那時候微信和qq是否還存在,也不好說😜

以上幾點為個人見解,純手打,大家可以留言交流。


海邊的網絡人


老外吐槽微信海外版:與國際趨勢脫軌,不考慮外國人習慣。


大概一個月前,我正在紐約拜訪一位對技術很在行的朋友。作為一個地道的“嚐鮮者”,從照明到空調乃至於洗碗機,他的整個家都是用Amazon Echo語音控制的。對於消費級技術,幾乎每一個趨勢他都有深刻的見解,而他的工作是專門給一家快速成長的技術初創企業優化用戶體驗。

幾年前在北京見面後,我們就一直保持朋友關係,當時他是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中文。此後他回到了美國,我們主要是靠微信保持聯絡,可如果由他選的話,我們也許會用不同的聊天應用。

他向我解釋說:“App設計工作做得越多,微信就越讓我感到不爽,因為我總會留意到越來越多的瑕疵。尤其考慮到它的用戶數之多,他們真的應該提供比現在更好的用戶體驗。”

的確,他不是唯一一個使用微信有麻煩的人,並且有情況表明,這款App未能吸引那些不跟中國人經常溝通的外國人。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中國的人來說,使用微信已經很自然了,往往注意不到其中的一些瑕疵,就像魚意識不到自己在水中游泳一樣。以下列舉其中的一些關鍵問題,也許可以為微信在中國市場以外舉步維艱提供一些洞察:

本地存儲

微信的所有消息都是存儲在設備本地的。這意味著,當你購買新手機或者在新設備登錄微信時,你以前的消息必須手動轉移過去,而不是可以通過雲端全部訪問到。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相關的煩惱,而如果你的手機丟了或者被盜的話,所有數據都會丟失,這就很危險了。微信聲稱這是出於隱私的考慮,但這又讓我提出了第二個問題……

安全、隱私以及透明度

跟很多其他的聊天應用不一樣,微信並不提供端到端加密(e2ee)相反,他們採用的是加密傳輸,也就是說用戶與微信服務器之間的消息是加密的。使用e2ee加密的時候,消息從離開發送方設備那一刻起到抵達接收方設備時都是亂碼,只有接收方的設備擁有解密消息的數字“密鑰”。對於像微信這樣不使用e2ee的聊天應用來說,第二個“密鑰”是放在公司服務器上面的,這樣他們就能解密使用其平臺的消息。雖說甚至e2ee也不是100%的無法破解,但不用的話就會多一個隱患點,可能令消息的安全性受損。密鑰越多,別人攻擊的手段就越多。

在 Amnesty 發佈的2016用戶隱私保護榜單中,微信的排名可以說是非常不好了:

多設備的不便

對大多數人來說,用計算機鍵盤敲字比用手機輸入方便得多,所以如果有的選的話,我們很多都願意用PC端微信。然而,跟很多其他聊天應用不一樣的是,微信並沒有為此提供很好的便利。登錄桌面版微信時,你需要掃描計算機屏幕的二維碼來訪問自己的賬號,也就是至少要得到手機的授權。這一點相當麻煩。此外,如果你想從桌面版微信拷貝粘貼東西到手機微信,你會遇到字符數限制。

本地化

特定功能出了中國之後就缺乏支持,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在微信界面的大部分地方,他們似乎乾脆直接無視外國人的需求,這就不太對了。更糟的是,當他們試圖在這方面做一點改進,比如支持國際信用卡時,他們添加的界面元素完全是不合適的:

儘管很多中國人戶用自己的名字註冊公眾號以便發佈內容給訂閱的粉絲,但這要求要有一箇中國的身份證號,因此非中國公民是無法註冊個人公眾號的。外企可以通過提供合適的資料開設企業公眾號,但即便是這種情況,也不是所有的賬號都一視同仁。中國的公眾號可以提供給中國和非中國用戶看,但外國公眾號卻只能給非中國用戶看,所以絕大部分的微信用戶都是看不到的。

除此以外,支持微信的生態體系只是在中國境內生效,所以大部分在海外都沒法用。中國以外的零售商沒幾家是接受微信支付的,而像摩拜單車、Ofo、大眾點評這樣跟微信無縫連接的App在海外還沒有很強的存在感。在中國以外使用微信,就像是把一條鯊魚丟進叢林:根本就沒有它可以生存的環境。


推送通知

微信似乎只在App打開的時候給新消息提供推送通知,這不像Facebook messenger這樣的app,只要你收到消息就會提醒,而不管app是否打開。

這意味著如果你好幾天不打開微信或者手機重啟的話,推送通知就不能可靠發出。對於在中國的那些經常查看微信的人來說,這算不上大問題。然而,對於那些把微信當作第二或者第三選擇的人(比如大多數外國微信用戶)來說,這可能會意味著有好幾天都沒意識到自己收到了消息。這一點在很多手機上是可以通過調整通知設置來改變的,但不是所有的用戶都意識到或者想到做的事情。對用戶友好的功能是不會這樣的。

缺乏“關注”與“朋友”之別的選項

針對喜歡利用社交媒體來接觸自己並不認識的粉絲的知名人物或者公眾人物,Facebook和LinkedIn提供了“liking(點贊)”與“following(關注)”之別,以及“friending(加好友)”與“connecting(建立聯繫)”之別。微信不提供這個,但有些人喜歡關注自己不認識的人,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要麼得獲得對方同意才能加對方微信,要麼就得用微博這個用戶數和使用頻率更低的平臺。

5000朋友數限制

對於那些喜歡把微信當作更公共的平臺使用的人來說,其好友人數規模被限制在5000以內,這妨礙了個人賬號的覆蓋率。其實,微信可以推出收費增加人數上限的方案,可以順便賺一筆錢,但不知為啥他們並不提供這一選項。

缺乏嵌入式視頻

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Facebook和Twitter已經支持把視頻嵌入到新聞流裡面,這可以讓用戶滾動的時候觀看視頻而不用點擊連接去獨立網站上看。這已經成為目前國外媒體機構朝著視頻方向轉型的催化劑。但目前為止,海外的這種轉變速度似乎尚未在中國出現,這有可能是因為微信並不允許視頻輕易地嵌入進去並在“朋友圈”分享。

結語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在中國,微信功能之廣泛絕對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這款App已經在短短几年內變革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作為在中國生活的一份子,我在手機上使用微信的頻率比其他應用都高。然而,審視他們海外擴張遭遇的問題,可以聚焦到包括其他中國互聯網公司進行全球化時面臨的大趨勢:首先,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互聯網生態體系存在很大差別;其次,對於在大眾生活中扮演如此親密角色的App來說,全球市場對它有著不同的文化期待。


36氪


這個問題值得深思熟慮。

之前馬化騰說過一句話:微信是騰訊走向世界的唯一機會。目前看來,這個機會似乎還不太成熟,或者失敗了!



微信在中國發展很迅猛,遠遠超過當年的QQ。而且它覆蓋了更廣泛的人群。微信在中國運行的很完美,不過是大數據流量、日活躍用戶、還是用戶數都遠遠超過其他同類社交產品。

微信目前在國內的用戶超過6億,在海外大概有1億的用戶。而且微信在海外已經砸了很多錢,至少已經砸了2億美金,但是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造成微信在海外的不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一、文化環境上

中國是漢語國家,而英語是世界上作用最廣泛的語言。有一種先天文化的隔閡!

二、思維方式上

外國人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上不太一樣。他們不喜歡太過於完美的作品。中國的社交軟件太過於含蓄完美!同時外國人注重隱私,比如微信上的 附近的人,在外國人看來就是侵犯隱私的做法。

三、國際關係上

這個就牽扯到政治了。為什麼小米在印度受限制?就是印度人都使用小米手機的話,這麼多用戶隱私都會被中國知道,威脅到印度的國家安全,所以華為進不了美國,同樣facebook,google等也進入不了中國!

四、競爭對手上

社交領悟競爭對手太強大了。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等。美國的whatsapp用戶過10億,用戶是世界範圍;日本的line用戶兩三億,主要在東亞、東南亞;還有韓國的kakaotalk,基本全部韓國人在用;還有社交巨頭Facebook的FacebookMessager。所以,微信在海外對手如林,很難突破。

微信這款產品無疑是翹楚。即使出了國門仍然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全球化的大潮下,可能一時難以被外國人接受。這一切都是時間問題!


麥吹風


一家玩偷奸耍滑的企業如何走向全球?以前的QQ搞得好好的,後來又冒出個微信。微信只是一個超級簡化版的QQ,功能比QQ差太多,但騰訊還是在極力推廣,為啥?隨著使用QQ的人越來越多,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需要消耗大量的服務器空間,這是一個不小的成本壓力,於是乎微信誕生了,把自家服務器的空間(成本)壓力成功的轉化到每個微信用戶終端設備上,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使用微信的用戶手機裡會出現大量垃圾的原因。正因為如此,刪除了微信垃圾的用戶再也無法查詢歷史記錄,除了文字內容(這個消耗空間最少的內容還保存在服務器上),所有的語音、圖片、視頻等一併被刪除掉,再也無法恢復,因為這些需要消耗大量空間的語音、圖片和視頻是存放在用戶手機裡的。而QQ所有的記錄存放在服務器上,用戶可以隨時查詢歷史記錄,所以使用QQ時手機的垃圾極少,其他的功能就更不用對比了。總之,微信就是騰訊公司為了減輕自己成本負擔而開發的一個偷奸耍滑的產品,如此行為,請問如何走向全球?!


我行我素1301437


微信在功能上跟主導美國市場的通訊應用WhatsApp很像。WhatsApp同樣允許用戶之間免費收發短消息、圖片和語音信息。不過,跟WhatsApp相比,善於微創新的騰訊在過去的幾個月時間裡給微信增加了很多新功能,比如加強圖片等內容生產和好友關係的“朋友圈”。在很多人眼裡,微信的這類新功能已經超越了美國的WhatsApp,以及它在亞洲的競爭者,比如韓國的Kakao talk,日本的LINE。

而騰訊這次在將微信推向國際市場的嘗試中,也算卯足了力氣。目前,微信支持包括俄語、印尼語,葡萄牙語,泰語在內的八種語言,並計劃進一步擴展到其他語言。另外,在今年的四月份,騰訊為了微信的歐美化,專門將其4.0英文版更名為Wechat,並專門為國外用戶定製了新功能(去年12月發佈的3.5版本新增分享QR Code到Facebook功能,同時支持海外100多個地區手機短信註冊微信帳號。當時,微信的國際化信號已經很明顯)。

盡 管先前中國的產品通常都是針對本土市場,但是現在,諸如蘋果的應用商店和Google Play卻使得開發者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全世界的用戶。先前,海豚瀏覽器就是先在谷歌電子市場Android Market上的架,隨後又在2011年被CNET評為第二大最受歡迎Android應用,僅次於谷歌地圖。或許,這些平臺的開放性能為微信進入國際市場 提供渠道。

另外,根據位於北京的移動分析公司App Annie的數據,基於2012年三個季度的下載數據,微信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最快,不過在東歐和中東地區同樣取得了一些進展。今年,微信最有前景的市場就包括越南、土耳其、泰國、印度以及印尼,而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也緊隨其後。

儘管目前諸如WhatApp、Skype、Facebook Messenger這樣的應用還在主宰美國的移動短消息市場,微信在美國的認知度依然相對較低,但分析師同樣指出,在剛剛過去的9月份,微信在美國的新增註冊用戶達到了10萬。

一名來自哈爾濱華人學生就這樣說道:“我所有在北卡萊羅納的中國朋友都在用它,不管是用於收發群組消息還是組織活動。”“我出於好奇下載了WhatsApp,但是它沒有微信方便。”

或許,從華人做起,依靠華人效應進一步滲透歐美市場,正是微信的一步棋。不過,正如Box CEO指出的,一家公司最終的成功在於,他們能否始終定義未來市場,並將自己置於未來市場的核心。對微信來說,這就意味它必須緊跟每一次變革,趕上每一個新品發佈的浪潮,獲得競爭中的主導權。


董一成1


按照全球即時通訊和社交應用分佈圖,可以發現微信覆蓋範圍集中在國內地區,在歐洲、美洲、非洲等互聯網社交市場難以和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Messenger相提並論。

  進一步來說,相對於微信,WhatsApp、Messenger各自的用戶規模都超過了10億。同時,今年年初的時候,來自諮詢公司Appannie出具的數據。對於歐美地區的十多個國家的互聯網社交應用排名,微信難以進入前三名。而對於互聯網社交應用,不在前三名,幾乎就沒有多大的影響力。比如就國內而言,微信和QQ之外,其他即時通訊和社交應用難以實現較大的突破。

 由此,為什麼微信在國內無人能敵,在海外卻不能複製成功呢?對此,原因分為幾個方面:

第一,就全球互聯網社交市場,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Messenger具有先發優勢。特別是和微信類似的WhatsApp,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而微信在2011年上線後,並沒有立即著手進軍海外。而這,無疑是錯過了佈局海外互聯網社交市場的良機。

第二,除了沒有海外先發優勢時,騰訊在海外能夠給予微信的資源支持,遠遠沒有Facebook給予WhatsApp、Messenger的多。畢竟在市值上和用戶量上,Facebook要領先於騰訊集團。

第三,文化上差異,也是微信在海外市場難以複製國內成功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微信上非常風靡的發紅包功能,就很難被美國等地區的人群接受。至於微信公眾號,儘管國內比較流行,但是在國外卻沒有多大的反應。

  最後,總的來說,因為文化、用戶習慣上的不同,微信在海外互聯網社交市場難以取得國內的成功。換而言之,微信更適合東方人的思維和習慣。不過,對於騰訊和馬化騰來說,國內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程度已經很高了,如果想進一步擴大騰訊的用戶和市場,還是要全力推進微信的國際化。


大頭魚樂


微信目前在全球10億日活,在海外大概有7000萬的用戶。QQ日活有5億,海外用戶不足3000萬。更悲催的是海外用戶大多是華人或者中國留學生群體,以及希望做中國人生意的商家,而不是真正用於社交的外國人。

1、海外國家陰謀論

中國的科技以及經濟發展太快了,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很多國家隊中國又濃濃的敵意,而無論是QQ還是微信都涉及到用戶的隱私,所以諸如美國等國家紛紛以隱私危害為由對微信進行輿論打擊,就連香港也是這樣哦。比如微信上的 附近的人,在外國人看來就是侵犯隱私的做法。


微信在 2012 年才開始進軍國際市場,但這時候海外市場已經有了自己的社交工具,比如Facebook,instagram ,line等,如果你的朋友們都不使用這款聊天應用,那很多人是不會轉移到新應用的。

美國的whatsapp用戶過10億,日本的line用戶兩三億,主要在東亞、東南亞;還有韓國的kakaotalk,基本全部韓國人在用;還有社交巨頭Facebook的FacebookMessager。所以,微信在海外對手如林,很難突破。


3、中國烙印太重,太中國化


微信是為了移動化的時代而生的。同時,騰訊迅速地把它從一個簡單的消息應用變成了一個集所有功能於一身的移動平臺,而且功能非常多的符合中國人需求,但是老美的需求和行為習慣與我們差異巨大的。

4、很差的本地化

微信是中國市場的產物,然而騰訊並沒有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出同樣的水準,國際版的微信並沒有提供像中國版微信那麼多的功能,也沒有契合本地化的產品改造。



毛琳Michael


曾經雜誌《The Economist》中國專欄有兩篇文章專門研究了微博和微信這兩款產品,一篇是關於中國互聯網用戶正在從微博平臺轉向微信(The internet: From Weibo to WeChat),另一篇就是探討微信的盈利模式和國際化問題(Making money from WeChat: Nice little earner)。

就文章來說,微信的成功有QQ不少的功勞,而QQ的用戶群基本都是中國人,所以微信在海外的推廣少了這一基礎會困難很多。目前微信在東南亞、俄羅斯和印度已經有了一定的用戶。日韓市場有本土的替代產品(美國市場有WhatsApp如此強大的產品應該能也歸到這一類)。而對於我們覬覦的歐美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最後一句點出的,用戶心理。

不過,就歐洲的用戶習慣和通訊服務來說。歐洲,有很多手機套餐裡短信是可以無限發的,部分套餐電話也是可以無限打的,而且並不貴(最便宜的無限套餐一個月20歐),所以從經濟角度出發私人聊天沒什麼必要通過網絡。再說群聊,這種事我是沒怎麼見過,一起做項目的時候要麼建個fb群,要麼拉個google群組,或者直接郵件群發,有事說事,需要所有人的時候直接安排個meeting或者skype會面,在非工作時間大家一起聊得熱火朝天像茶館一樣還真沒有過。至於分享狀態曬照片這事,妥妥的fb,還要別的平臺幹嘛,像咱這樣同時管理人人、微博、微信幾個圈子多累啊。

同時,騰訊顯然也對歐美市場感到不安,於是先從亞洲國家下手。2012年,即微信正式推出一年後,其英文名由weixin改為wechat,以適應在國外的推廣。

微信在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營銷很成功,一是因為它們與中國國內情況較類似,原本沒有主導性的移動終端IM app,所以容易迅速提高佔有率;二來作為發展中市場,market size可觀,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手機與網絡,成長機會也較大。

在香港,微信則有著狂轟濫炸的營銷。港鐵上有它的廣告,路邊有它的營銷員。有個八所大學聯校的市場營銷的案例比賽也是由微信贊助,主題就是幫微信營銷,參與者必須下載微信並且進行當街推銷。在校慶院慶場合也可以看到微信的營銷員。還有建微信群送pizza的項目。效果不是完全沒有,不少本地人都註冊了微信,但大多隻是“殭屍用戶”,whatsapp仍然佔據主導地位。

臺灣方面微信請了楊丞琳代言,但臺灣同學還是在用line。

稍遲於亞洲市場微信進軍南美,請梅西代言,成績不俗。

所以總體來說,微信選擇的國家是先發展中市場,再成熟市場;先亞洲再向外擴展。而進入市場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砸錢做廣告,用各種方式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它、體驗它、使用它。從結果上看也確實是在發展中國家比較容易拓展市場。

在產品設計上,英文版和中文版其實基本一樣,只是少了些打灰機之類的遊戲。而搖一搖、附近的人這些多樣化的好友添加方式和朋友圈的SNS功能算是unique selling point,是與其它即時通訊軟件differentiate之處。

讀報館


像微信這樣的產品更多的利用的Network Effect,這個對社交類的產品尤其重要,因為只有當你周圍的朋友都在用一個社交產品的時候,你才更容易使用這個產品。在WhatsApp,Line,Messager已經積累了很多原始用戶的事實上,這樣微信很難再去搶佔這些App的市場。

想想最開始大家為什麼會用微信,相信也是因為微信很好的讓用戶可以把自己QQ上的朋友添加到微信上,這樣QQ很好的累積了原始用戶。不能否認微信功能比國外社交App多,用戶體驗也更好,但是在原始用戶積累上,已經落後在他們後面。

但是微信在國外並沒有這樣的群眾基礎,所以周圍在用微信的同事基本上是因為有中國同事在使用,然後被強烈要求試試,他們下來用用。

如果沒有原始用戶的積累,那微信可以從功能性強大來吸引原始用戶吧?但是這樣需要微信在國際上的地推能力,微信支付確實很方便,但是這是在有這麼多商家同意接受微信支付的基礎上。

還有就是語言問題,雖然微信有英文版,但是它其他的功能都非常限制在中文上,這樣對外國用戶不能體會到我們使用微信時的便捷。

最後我覺得國外對社交還是與中國人不同,面對面交流似乎已經開始回暖,WhatsApp等等只是聯繫用的工具。這個也可以從Facebook的用戶活躍度下降可以感知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