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廣西很多地區的人祖籍都是山東?

銩嘛花騰


時間,2000年,廣西柳州忻城,因業務由山東來此,當地民風淳樸,好客熱情,對山東人好感倍加,一天偶遇一青年男子,聊起來說,其實我祖上也是山東,很好奇,問你們是何時過來的?答,大概明朝時期,祖上是一總兵,平叛以後,就帶領官兵駐紮在此,後在此安家,繁衍生息至今,我問,還記得祖籍具體縣市嗎?想不想回去看看,他說沒有可能回去了,祖上是山東青州,具體不可能有聯繫人,我說有機會去看看吧,我可以款待。


路nuobing2712


一九九六年的秋天,我從廣州坐火車去過廣西南寧,在那裡待了半年多。接觸的多是當地廣西人,交流沒什麼障礙,飲食也還習慣。

有一天晚飯後沒事,邀了友人去閒逛。在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公園,進去後遇到一老者,向他打聽路途,老人家熱情地告訴了我們,可能聽我們的口音不是當地人,他問我們是不是山東過去的,我們說是。老人家很是激動,熱情邀我們去家裡坐客,礙於當時時間太晚我們婉言謝絕了。

聽老人家講,他是解放戰爭時期隨軍南下的山東兵,戰爭結束後就留在了當地,再也沒回過老家。當時自己年輕啊,無法理解那種桑梓情懷。最後客氣地謝絕回到賓館。

循此事例可知,歷史上祖籍山東的廣西人,多是大地動盪時期過去的。

現在想起來,有些感懷不已。無論你出生在何地,隨時都有可能像飄絮散落在任何地方。只是人類有感情有記憶,這個過程會起起伏伏而已。


杏葉蓁蓁


1949年,第四野戰軍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解放的省份有湖北,湖南,江西,兩廣,海南,很多部隊都就地駐防並專業安置。第四野戰軍兵源主要以東北,華北人為主,而山東人歷史上都有尚武精神,參軍非常踴躍,包括現在也是。我爺爺奶奶就是山東的。


騎霞客878


在南寧郊區和郊縣,許多漢、壯人的家譜都記載祖籍是山東白馬縣(或白馬驛、白馬苑、白馬冉、白馬堰)。民國以來,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到山東訪祖,解放後廣西有的縣誌辦負責同志也專程出去考究過,均未果。1996年、1997年,因修志工作需要,《南寧市郊區志》辦公室多次派人到河南的滑縣、浚縣、沁陽市、安陽市、鄭州市及山東的青州市、壽光市考查,拜訪了以上兩省和廣西的修志專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學者,重點查閱了以上省、市、縣歷代志書的有關記載,也考察了大量歷代墓碑。經查證,基本認為“山東白馬縣”其實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滑縣一帶。

古時“山東”非今日山東

山東,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廣西各地大量的家譜記載祖籍都寫是“山東白馬縣”,還未發現寫“山東省白馬縣”,一字之差所指的時代和地域是有區別的。

古人說的山東是個地理名詞。戰國秦漢時期,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帶為山東,與當時所謂關東含義相同,一般指黃河流域,有時泛指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領土。《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秦併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修甲兵而守之。”“……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以上引文中的山東,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也有指太行山以東為山東,這主要是因春秋時晉國、建都平城時代的北魏、五代時晉國,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山東”被正式確立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單位,元代屬中書省,明代置山東布政司,清代稱山東省,並以濟南為省會。

山東和河南,古時都是指一個廣泛地域的名稱,兩者相互涵蓋、互相包含。古山東包括今河南政區,唐代時今山東政區又屬河南道。中華書局為《新唐書》中的《黃巢傳》關於“盜興河南”的註釋說:河南,指河南道,約當今山東、河南兩省及蘇北等地。白馬縣在漢、魏、晉代屬兗州管轄,南朝時兗州城在今河南滑縣東,後來州城遷到今山東省。兗州劃給山東政區管轄後,白馬縣歸河南政區。

“白馬縣”不在山東在河南

白馬縣的行政區劃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一家”。在全國只有今河南省滑縣古時叫白馬縣,今山東省地域自古至今未發現有白馬縣。白馬縣的建制始於秦代,廢於明代,前後經歷了1500多年之久。


勇往直前65637208


清中葉,山東人口增長很快,許多山東人就從海路,遷入當時人口很少的廣東。

廣西真正人口大遷入,是清雍正年間後。遷入的途徑有:一、從廣東,然後逆西江而上。二、從湖南經賀江、桂江而下。廣西梧州的長州(全國內河第二大島)是政府的臨時安置地,即集散地。三、從江西經韶關入廣東,然後入廣西。也有在廣東人口多的地方,自由流動遷入廣西的。兩者相比,從廣東遷入廣西的人,相對較多。

至於原遷入兩廣的,山東人最多,其次是河南人,因為過去兩省人口發展較快。從河南遷人廣西的,大都是從湖廣經灕江入桂林,也有經江西入廣東韶關的。

據我查的資料,王陽明在剿滅廣西大藤峽農民起義後,在廣西梧州設兩廣都督府時,梧州僅有一千多戶,人口四千餘人。可見那時兩廣人口,是較少的。

清朝雍正年間,才開始大規模遷入廣西。當時遷入的,可以享受政府補貼。據老人口傳,由遷出地補給足夠的路費,至達接收地後,由接收地發給三年的自己選擇落業地費用,三年開荒費,也就是有六年政府包費用。然後又有三年開荒免稅,山沖田因產量低,後來乾脆免稅,當荒田處理。採取上述等一系列優惠措施,吸引移民開發,兩廣人口才多了起來。廣東比廣西發展快,又有部份從廣東遷廣西。

要說的是,太平天國起義的天王洪秀全、南王馮雲山,就是從廣東初遷廣西,剛落業廣西的。當時新遷入的和舊住民,由於土地田水的矛盾,常發生械鬥,也就是“土客之爭”。後經洪秀全搞“四海之內皆兄弟”,團結了,但釀成農民起義。


安平144796971


廣西很多地方,特別在南寧一帶各村鎮許多漢、壯人[注:壯族現有人口約1700多萬,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其實通過對邕寧、武鳴、象州、柳江、崇左  、都安、馬山、百色等地28個壯族自然村屯的田野調查,壯漢民族歷經千百年通婚已高度融合,大量的壯族是歷朝歷代南遷中原人與原住民的共同後人,例如邕寧五塘滕姓便有碑  文記載、象州馬坪東岸村覃性也有記載、田陽吳姓則是賓陽吳姓的分支而賓陽吳姓族譜記載了先祖從江蘇南遷和部分回遷的歷史。]的家譜都記載祖籍是山東白馬縣(或白馬驛,白馬苑,白馬冉,白馬堰)的。

民國以來各個時期,還有許多尋祖團到山東省尋根,均沒有結果。  

根據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學者的長期研究,重點查閱了以上黃河下游省市、縣歷代志書的有關記載,也考查察了大量歷代墓碑。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相結合基本查證了這個  問題。  一、古時所指的“山東”非今日的山東  

 山東,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不同,廣西各地大量的家譜記載祖籍都寫是“山東白馬縣”,還未發現寫:“山東省白馬縣”,一字之差所指的時代和地域是有區別的。  

古人說的山東是個地理名詞。戰國秦漢時代,指的是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帶為山東,與當時所謂關東含義相同,一般指黃河流域,有時泛指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  國領土。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有:“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史,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秦併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修甲兵而守之。”“……山東豪俊遂並起亡秦族矣。”

以上引文中的山東,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也有指太行山以東為山東,這主要是因春秋時晉國、建都平城時代的北魏、五代時晉國,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宋朝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今日的山東地區屬京東路與河北路,女真族佔領中原後,建立了金政權,行政區劃仍沿用宋朝“路”的舊制,將京東路分為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東路治所在益都府(今山東青州市),西路治所在東平府(今山東茌平),轄境除今山東地域外,這包括今蘇北、皖北。“山東”被正式確立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單 位,元代屬中書省,明代置山東布政司,清代稱山東省,並以濟南為省會,民國稱山東省,直至今日。  

山東和河南,古時都是指一個廣泛地域的名稱,兩者相互涵蓋、互相包含。古山東包括今河南政區,唐代時今山東政區又屬河南道。中華書局為《新唐書》中的《黃巢傳》關於  “盜興河南”的註釋說:河南,指河南道,約當今山東、河南兩省及蘇北等地。白馬縣在漢、魏、晉代屬兗州管轄,南朝時兗州城在今河南滑縣東,後來州城遷到今山東省。兗州劃給山東區政管轄後,白馬縣歸河南政區。  

二、白馬縣不在山東省而是在河南省滑縣  

白馬縣的行政區劃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一家”。在全國只有今河南省滑縣古時叫白馬縣,今山東省地域自古至今未發現有白馬縣。白馬縣的創建制始於秦代,廢於明代,前後經歷了1500多年之久。  

白馬縣域在今河南省滑縣域東10公里,今白馬牆系白馬縣城域的 址,經考古發現還有城牆和各種文物。關於白馬縣 和其縣域的所在地,從秦、漢、唐、宋以來的史書、地理書上就有詳細記載。《戰國策》:“張儀說趙王日:守白馬之津。”《史記》酈食其說漢日:“塞白馬之  津。”《正義》:“白馬津在滑域白馬縣北三十里。”、“白馬津之東南有白馬域,故津取名焉。”《辭海》:“白馬津,古津渡名,在今河南滑縣東北,秦漢兩代白馬縣西北古  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白馬津,黎陽津渡口現在還有遺址。

《中國歷史地圖集》記載白馬地名最早的是戰國時期叫白馬口,在今河南滑縣東北(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圖和地索引第11頁)。唐代李泰著《括地誌》載:“滑州:白馬縣滑州故城、古南燕國,黎陽津一名白馬津,在滑州白馬縣北二十里。《帝王世紀》雲:白馬縣有韋城,古豕韋國。《續漢書郡圖志》雲:“白馬縣有韋城,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馬縣東五里。”  白馬縣行政區劃始建於秦代,歷代、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都沿襲其名。明代撤白馬縣入滑州。  

民國18年(1929)《河南新志》載:“滑縣,春秋曹邑。秦朝白馬縣,屬東郡。魏因之……宋因之,元因之。洪武初,省白馬入滑州。”《重修滑縣誌》也詳細記載了白馬縣  的歷史沿革:秦,東郡濮縣、白馬縣。漢、東漢,東郡兗州部白馬縣。魏,兗州郡白馬縣。晉、南朝,東郡兗州部白馬縣。北朝,東郡司州白馬縣,隋,白馬縣。唐代、五代,滑  州白馬縣。宋代,京西北路靈河郡、鋪郡滑州白馬縣。金代,山東大名府滑白馬縣。元代,山東大名路滑州白馬縣。明廢白馬縣改為滑縣。清代,直隸大名府滑縣;雍正三年  (1725年)改河河南衛輝府。歷史學家們一致認為,古白馬縣故城,在今滑縣東10公里,因五代後梁朱溫的父親名城,避諱而改為白馬牆,今白馬牆村即其舊址。從東漢至魏晉南  北朝,白馬縣曾歸兗州轄,在金、元兩個代,白馬縣康屬山東大名府(路),所以,在群眾家譜上寫是“山東白馬縣”。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  

三、白馬縣的源遠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在北部黃河流域,以白馬命名的地方很多,山西省臨汾市有白馬城,陝西勉縣有白馬城,河南邱城縣有白馬城,山東恩縣唐置有白馬鎮等,但它們都不是廣西白馬後裔所指的  白馬地。  白馬縣歷史上在政治,軍事,交通領域的重要地位,上面已經敘述。她在文化方面也有極豐富的內涵。白馬縣名自古就有神奇的傳說。《重修滑縣誌》中的《白馬考》載:“大凡名邕名國,非以山名則以水名。如漢元東郡白馬縣,蓋以秦之白馬津而名也,秦之白馬津,蓋以古之白馬水,白馬山而名也。”《開山圖》雲:“山下常有白馬,群行山上悲  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在廣西有白馬移民的地方,都流傳著白馬類似神話。南寧市郊區有個馬村,族譜有這樣記載:宋代跟狄青南征南下戍邊的祖先,在沿邕江兩岸選村址時  ,發現山上有一群白馬,白天出外覓食,晚上回山棲息。這裡靠山傍水,土地肥沃,是塊風水寶地,後來就在這裡建村址,馬村緣此得名。  白馬驛,《重修滑縣誌》記載:“滑雖鄙處豫省邊境,實界山東、河南兩省要……交通日益發展,唐有白馬縣,宋有韋城驛,皆為渡河必由之路。”又:“唐時白馬舊驛,向  在城北白馬坡,迎陽鋪即其舊地。”從以上可知,白馬驛是古白馬縣屬的一個驛站,民國時期改為“迎陽鋪”,1950年劃歸浚縣管轄。  

四、移民從何時何地來  

遠在秦代,秦始皇為統一中國,打通南北交通,曾派50萬大軍到嶺南並開闢靈渠(今在桂林市興安縣),後留下部分士兵駐守,有的繼續南下到邕州定居。漢代征服交趾,馬  援將軍平息戰亂後也留下部分官兵戍邊屯墾。宋太宗、神宗也曾派兵到交趾,同樣留下部分官兵戍邊。這些官兵在當地定居都成了北方移民。  宋代由中原一帶向南方大規模移民發生皇佑年間和北宋向南宋過渡期間。《宋史》卷二百九十載:“皇佑中,廣源儂智高反、陷邕洲, ……狄青上表請行……自信:……願得蕃落騎是益以禁兵:”《宋史》又載:“庚午,以狄青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路,提舉廣南經制盜事。冬十月丙子,太白犯南鬥。詔廊延,環慶,經原路擇蕃落廣銳軍各五千人  ,赴廣南行營。”又載:“戍午,狄青敗儂智高於邕洲。”  

以上北宋向廣西用兵,特別是打儂智高前後(包括到雲南追遂儂軍),派去大量的禁軍(中央軍,即北方軍)和地方軍,後來都留一部分官兵戍邊和屯墾。《宋史》卷二百七十二  載:“楊文廣……從狄青南征,知德順軍,為廣西鈐轄,知宣,邕二洲。”

這是崑崙關戰役班師回京都後,楊文廣再被派到廣南西路追打儂智高餘部的任職。《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175載:“皇佑五年(1053年)秋七月,癸卯,招廣南西路安撫使司,比留禁兵四千戍邕州。”《文獻通考》 三三0卷:“初廣西屯北兵二十指揮”(每指揮500人)。由此可見  ,幾次戰役,都留有中原一帶的官兵在廣西,其中許多人後來都定居和當地人通婚,傳下後代;在北宋後期,還允許禁軍官兵帶家屬隨軍行動稱“老營”。

他們定居南疆,也是成  為中原移民的一個重要來源;《文獻通考》三三0 卷:“熙寧八年……唆之判,陷邕欽廉三州,朝廷命郭逵討之。擒其大將,乾德大懼,奉表乞降,會北兵多病瘴……是役也,調  民夫八十七萬餘人。”《資治通鑑》長編載:“皇佑五年丁亥年……丁壯饋運廣南另需者,減夏稅之半,免科徭一年。”這些北方的民夫,也有隨軍留下定居成為移民。除以上原  因外,還有因北宋、南宋之間北方戰亂不寧,和黃河多次決口造成災害,特別是隨著北宋的滅亡,王朝向南遷移,皇族及官員家屬群眾大量向南方遷移,廣西也是移民遷徒地之一  。當時的白馬縣,還有一個特殊的歷史條件,《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載:“宋慶曆八年(1048),河次商明(今河南濮陽),氾濫於大名。河北災民數十萬人流入東京,安撫使富  弼募萬餘人為兵。”

白馬縣一帶出現災荒,皇朝又在這一帶大量招兵,自然有白馬縣一帶的兵源。在宋代大量招兵的第二年即皇佑元年(1049年),發生了廣源州儂智高起兵,稱  南天國,年號景瑞,擾邕州。”宋朝廷立即從北方調兵遣將,除蕃落騎兵外,“益以禁軍”,由狄青率領南征。宋皇佑五年(1053年),狄青敗儂智高於邕州及戰後戍守廣西的有禁兵,許多後來定居該地。這些北方移民,包括當時太行山以東的白馬縣和青州府等地的百姓。有關資料記載,以北、南宋之間,南方的人口急劇增長,《南寧府記》記載:在元豐年間(1078-1085),邕州戶五千二百八十九,總人口還超過二萬人,而屯戍者達四千人,可見比例之大。《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三百二十四載:“宋皇佑年間,餘姚人仲淑從狄青打儂智高,留鎮邕州,都督西南、三江諸州,增泗城州、利州、曆元、明皆岑氏守之。”又“臣謹案府境山號扶水臨宏地多煙瘴……,自宋以來,各士官如鎮安之岑,向武之黃,步康之馮,上映下雷之許,類皆狄青……將,率所部留戍,裂土世襲。”這些北方移民,到南方還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宋代南征部隊中有高宣、覃舍人,他們帶  有保密的車船圖,在湖南打楊玄時曾用過這種船,後來這種船也在南方使用了。“曲轅犁”在南宋時,經詹體仁的努力把這種犁推廣到廣西靖江府(今桂林市),後來在廣西也廣泛使用了。 

從 以上的歷史地理資料可以證實,南寧市各地壯、漢人大量族譜所記載的,其祖先來自山東白馬縣(或白馬驛、白馬冉、白馬苑、白馬堰),就是今河南省滑縣一帶。由於白  馬縣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來是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地,宋代朝廷曾在這裡建立兵營、招兵買馬。其兵源有白馬縣人,也有北方各地人。有關資料記載:宋政和元年(1111年),  屯禁軍三千於滑州,以控制黃河渡口,狄青打儂智高前後,楊文廣到廣西任職都帶有大量禁軍。禁軍多是北方兵,不管家在白馬縣或青州府以及其他地區,白馬縣是軍隊的訓練地  、集結地和出發地,所以給大家的印象特別深刻,時日曠久問起從哪裡來,只記得從白馬縣來,世代相傳也就成了事實。正如今天居住中原和山東一帶的群眾,一問起祖先從哪裡來,都不約而同地說: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儘管他們的祖籍在不同地方,但都從洪洞大槐樹下經過,因為這裡當時是移民指揮部,山西各地區指令到中原的移民,都要大槐樹  下登記後出發。

所以這樣說也沒有錯。南寧周邊地的“白馬”記載現象,也和中原的“洪洞”現象有點相。


Z先生說


說廣西很多地區的人祖籍是山東的,這不足為奇。不僅僅是山東,北方很多省份的人都長期在廣西定居或者是出生在廣西,這是有一定原因的,就拿廣西桂林市來說。桂林市的興安縣有一個出名的景點――興安靈渠,這是秦始皇時期嬴政為了征服那時的中國南方地區而修建的,當時派了大量的北方士兵過來,花了很長時間才修好!在此期間,北方士兵因為水土不服,加上飲食習慣不同常常吃不飽(北方人喜歡吃麵食),為此發明了桂林米粉(形狀和麵條相似),才解決了士兵們的吃飯飲食問題。後來很多士兵慢慢習慣了南方也就永久定居在了廣西……


Self-confidentbrave


廣西很多人的族譜記載都是山東白馬縣!歷史上屬於隋唐時期東郡白馬縣,今河南滑縣,黃河故道在滑縣西部,歷史上的白馬縣黃河氾濫嚴重,到處是荒草,適宜養馬,災禍頻繁,民風彪悍,當地有習武從軍傳統,廣西凡是族譜山東白馬縣的基本上都是因為戰爭留在廣西的軍人和其家屬!我姓蒙,秦漢隋唐時期的典型軍功家族,世代從軍,族人基本上都在秦漢隋唐時期到南方打仗留在南方了,主要留在了廣西和四川!反倒是整個北方几省就剩下我們一個純粹的聚族而居的蒙姓村莊!


脈脈不吭聲


我們山東人表示壓力很大,東三省特別是遼寧,是山東人走關東過去的,香港很多人祖籍山東威海,現在廣西的朋友也說很多祖籍山東[捂臉]


悟空丟了金箍棒兒


自唐朝至清朝,大部分中原犯錯之人都流放到廣西。山東自古出英雄,人傑地靈,性格剛烈,易反抗壓迫,故多有流放廣西。北宋年間狄青鎮壓反朝庭的農智高(廣西),並有部分山東藉的山東兵屯田於廣西。更多的是北、南兩宋被我國少數民族一一蒙古族的入侵,致使更多的山東人逃避戰禍,因而流落到廣西,當時景德鎮瓷都也整體搬遷到廣西北流縣,致使現今北流有幸成為全國第四大瓷器產地。沉沒在南海的宋朝的商船,裡面大部分瓷器卻都是當時北流產的。我市(包括桂平、平南及其它)都是宋朝滅亡前後有大量中原移民搬遷來的,許多地方都是此其間建縣、建城,我市已有1100年曆史了。

當年我父親的老祖宗是山東曲埠(孔子故鄉)搬過來,至今有十多萬人口,族譜有記載。我母親一族則更多,是山東日照搬遷過來,至今有20多萬,一樣有族譜記載。

至今廣西許多鄉村仍保留山東好武之風,許多村保留古老的武術隊,配有刀槍劍棍等等器械,以及舞獅隊伍,平時由十多個年老和二十多個壯年的師傅,免費教本村青年,不外傳。有散打與套路,一代代地相傳。

有些少村還把門向北開,以紀念祖宗是北方山東搬過來,不忘本。

語言上還保留些少古老的語言,如道德經中有兕虎字語,古代兕是表示犀牛,很兇惡。我們若互相生氣,必說你這麼兕,是想打架嗎?來、來,我們兕一下(打一下架)。

漢朝回答別人為:"諾”。表示"是”之意,我們現在仍用"諾",如罵小孩,則用:″你不聽話,我就"諾"死你。"我打你了”,家鄉現仍說:"我諾你了”。周朝,兒媳叫家婆為″安人”,今家鄉仍有這樣叫。商朝叫買賣牛的中介人、豬中介為:牛牙、豬牙,至今家鄉你有此叫法。

2500年前的詩經中有:《碩鼠》詩中:“三年貫女”等,把你讀為″女"。至今家鄉仍有把″你″讀作"女"等等。

總之廣西許多族譜都記載有從山東搬過來,我市地方誌也有記載,其他地方誌也有記載從山東過來。故廣西許多地區都是古時山東搬過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