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到底是怎樣的寶貝,需要一百顆“活人頭”來交換?

到底是怎樣的寶貝,需要一百顆“活人頭”來交換?

到底是怎樣的寶貝,需要一百顆“活人頭”來交換?‖百味中原

文·張延偉

據說,作為周定王朱橚的後裔,朱睦㰂因其嫡長而世襲為周王,生前深得皇上寵愛,賜他先斬後奏“金劍”一柄。

朱睦㰂死後諡號為“恭”,皇太后親自頒發詔書予以旌表,皇上也為其傷心不已,竟連續3天不能臨朝。

最後皇上擬旨,將此金劍鑲嵌於八稜碑頂端,碑文上說:“欲得此劍者,一百活人頭祭之。”

曾有貪婪的官員、兇惡的強盜、殘暴的匪徒等把無辜百姓趕至此地當場砍頭,豈不知把活人的頭砍下來就又成了死的?

這些人恣意殺生,最後非但沒有得到金劍反而無一善終。於是再無人敢輕易嘗試尋求破解之法。

這柄金劍最終歸宿如何?先賣個關子,聽俺慢慢聊。

到底是怎樣的寶貝,需要一百顆“活人頭”來交換?

去年秋季的一個週末,我慕名回到家鄉——禹州市無樑鎮採訪初中時的老同學郭興黨綠化荒山、建設“臥龍山礦山公園”造福鄉鄰的事蹟。

“臥龍山礦山公園”就在我的母校無樑聯中(現無樑中心學校)西北側500米左右,這一帶一直被當地人稱作“老龍窩”,曾經也算是一處風水寶地,這裡埋葬著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的後代——第六代周王朱睦㰂。

在老同學的引領下,我再一次探訪了位於礦山公園東南方向、上中學時就耳濡目染的周恭王墓。

到底是怎樣的寶貝,需要一百顆“活人頭”來交換?

老同學告訴我,周恭王慕於七八年前被盜,當地有好奇者曾從盜洞裡抬出半截墓誌銘石碑來,後來當地文物管理部門會同公安部門將盜洞進行了填封,這截墓誌銘存放在了無梁村委會。兩年前村委會搬遷時,郭興黨從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又將其轉移到礦山公園半山腰的石洞裡妥善保存起來。

另外,還有一方與周恭王墓誌銘石碑配套的壙志碑,現存放於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從這塊兒壙志碑拓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字周圍飛龍環繞,且龍身均有五隻爪子。

在封建王朝,祥龍是皇室的專屬圖案,不允許民間私自使用。俗話說“五爪為龍,四爪是蟒”,五爪龍只有天子或天子頒旨允許才可使用,由此足見主人在世時相對顯赫的身份。

到底是怎樣的寶貝,需要一百顆“活人頭”來交換?

而此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周恭王墓只是一個比平常墳頭大出幾倍的土丘而已,周身被荊棘、灌木、荒草覆蓋,顯得極其荒涼和破敗,墓丘周邊能夠零星看到刻有圖案的散碎青石塊兒。

我在距離墓葬五六十米遠的莊稼地裡發現了幾塊殘留的翁仲遺蹟,透過上面雕刻精美的飛爪龍麟,彷彿看到這裡曾經有過的輝煌。

據史料記載,周恭王墓是朱睦㰂在世時提前預建,當時陵墓的確雄偉壯觀,墓前設有道場,石人、石馬翁仲排列整齊,立於兩旁。墓前正中位置專門設有供後人祭奠的黃色琉璃瓦牌樓,牌樓內立有一通兩米多高、一米見方的石碑,石碑有八條稜邊,周身雕刻有飛龍,這便是人稱的“八稜碑”。

到底是怎樣的寶貝,需要一百顆“活人頭”來交換?

直到現在,當地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仍對與八稜碑有關的傳聞軼事津津樂道。下面咱接著文首八稜碑頂端的那柄金劍故事講。

後來,有一位人稱“南蠻子”的南方人趕風水趕到這裡,他讀罷碑文仔細動腦筋一想,便領會了其中的奧妙。只見他朝著八稜碑跪下,拜一次,磕一個響頭,後退一步;再下拜一次,磕個響頭,再後退一步……

就這樣,南蠻子一直後退了一百步,拜了一百次,也磕了一百個響頭。說來奇了,等南蠻子磕完最後一個響頭,八稜碑頂上的那支金劍竟“噌”地一下應聲而出。南蠻子登上八稜碑取劍而去……

到底是怎樣的寶貝,需要一百顆“活人頭”來交換?

說起八稜碑,如今已80多歲年紀,住在老龍窩下面村子裡的李紅學、郭水池等老人仍記憶猶新、興致勃勃:打他們記事時起,周恭王墓前的牌樓就了無蹤影,但那通碩大的“八稜碑”還巋然屹立在那裡,八稜碑由八塊巨大的條石樹立著堆砌在一起組成,當時他們對上面的文字沒有過多注意,卻對條石四周雕刻精美的祥雲和飛龍印象深刻,那飛龍在祥雲繚繞間張牙舞爪、盤旋而上,很有氣勢。

更令人歎服的是八稜碑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條石間的縫隙依然嚴實細密,他們曾嘗試著往石縫裡塞東西,除了能小心翼翼地勉強把一張薄薄的書紙填進去一點兒,換成比紙稍厚點兒的高粱秫稈皮兒就是用勁兒也插不進去分毫。真可謂工藝精湛、巧奪天工!

到底是怎樣的寶貝,需要一百顆“活人頭”來交換?

當時他們只是覺得八稜碑有趣又好玩兒,更不知道啥是害怕,於是在那一帶割草放羊時,往往把草籃子一丟,就相互間登肩靠背地在八稜碑上爬上爬下,玩得不亦樂乎,只可惜後來“破四舊”以及人們在這一帶開山炸石等原因,包括八稜碑等在內的地面上這些東西全都損毀殆盡了。

關於八稜碑上的“金劍”和“一百活人頭”的故事,我想這完全是為了渲染周恭王墓的神秘感而憑空杜撰而來,然而其中卻和其它民間傳說一樣,無一例外地表達了人們對當時驕橫奢侈的封建帝王的無情嘲諷和貪婪殘暴而又愚蠢的官宦匪盜之徒的無比憎恨,同時洋溢著對勤勞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無盡的讚美之詞。

到底是怎樣的寶貝,需要一百顆“活人頭”來交換?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 張延偉,男,70後,土生土長的禹州人,現供職於禹州市國土資源局,業餘碼字為樂,上世紀90年代以來偶有文字散見於各級報刊電臺。

品中原百味,看“百味中原”。 百味中原,向您展示一個千姿百味的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