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硬核解析北朝騎兵之衰落:靠騎兵起家的鮮卑人為何更愛用步兵

騎兵在冷兵器時代,一直是步兵的噩夢。特別是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更是令中原步兵頭痛無比。然而弔詭的是,在北朝末期,一度靠騎兵起家的鮮卑諸國,騎兵比例卻逐漸下降,其在戰爭中的地位作用也非往日之比。

其中有何玄機?我們一一道來。

一、北朝軍隊騎步比例的下降

北朝進入後半段,即北魏分裂、東西魏、北周北齊對峙時代,北朝兩國軍隊中騎兵比例出現明顯的下降。

這個現象很令人費解。

硬核解析北朝騎兵之衰落:靠騎兵起家的鮮卑人為何更愛用步兵

以東西魏爆發的沙苑之戰為例。東魏總兵力大約20萬人,步騎比例並沒有明確指出有多少,但從其展開陣形的情況來看,東魏軍鋪開的是步兵主導的陣形,騎兵居於輔助進攻的地位。

西魏則有相對明確的兵力數字。西魏主力軍隊大約為4-5萬,但因為當年關中發生大旱,糧食短缺,大量部隊被分散到諸州就食,西魏統帥宇文泰只留下8000-1000人的主力騎兵部隊。也就是說,西魏主力的步騎比例大概是3:1到4:1。

這與我們印象中北朝軍隊動輒全是騎兵的情況,恐怕是大相徑庭的。

當然,步騎比例也有高的時候。比如說西魏末期(556年)派兵進攻南朝的益州時,西魏大將率領的部隊大約2.2萬人,其中騎兵1萬人,步騎比達到1.2:1。但是在具體的使用配比上,西魏軍仍以步兵為主,圍攻成都的戰鬥過程,是純粹的步兵包圍,並且用上了圍城打援的經典戰術,令人訝嘆不已。

總體上看,東西之間爆發的多次戰鬥,所用兵力基本全以“步騎”概稱,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次突襲戰鬥,採用了純騎兵衝擊的戰法。那麼效果如何呢?

二、騎兵突襲不再成為決勝手段

北朝純騎兵突襲作戰,代表性的有這麼五次。

第一次是高歡破秀容川之戰。533年高歡執掌東魏大權後,遣騎兵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偷襲契胡首領爾朱兆的牙帳,將爾朱氏殘餘勢力一舉擊破,爾朱兆單騎逃出,後自縊身亡。

第二次是536年東魏突襲西魏夏州之戰。東魏丞相高歡親率1萬騎兵,自晉陽遠程奔襲西魏的夏州,四晝夜不生火不做飯,連續狂奔800餘里。由於速度奇快,到達夏州城下時西魏軍根本來不及反應,東魏騎兵下馬步戰,把槊綁起來當梯子,輕而易舉地爬城而入,拿下了城池。

從戰果上看,這場戰鬥是毫無疑問的完勝。但若從全局來看,東魏這場勝利的含金量其實一般。夏州城是西魏丞相宇文泰的起家之地,從政治上看貌似很重要,但事實上宇文泰徙都於長安後,這座僻處北部邊塞的小城已經無關大局,西魏並沒有投入多少防守力量。高歡以大炮打蚊子固然贏的暢快淋漓,實則沒有多大意義。

事實上幾個月後,當東魏再次使用騎兵突襲戰術時,就明顯不再有什麼大的效果。

第三次是537年1月東西魏小關之戰。東魏高歡兵分三路,自領主力進迫黃河防線,另派猛將竇泰率1萬餘騎兵為前鋒,閃擊西魏關中的門戶潼關。竇泰行軍極快,短時間內便開到潼關城附近的小關。但他的速度優勢到此戛然而止,潼關城素來經營的很堅固,急切之間很難攻下。竇泰不得不讓騎兵下馬進行曠日持久的攻城作戰,就這麼稍一遲緩,西魏便抓住了寶貴的時機,調集精銳騎兵,來了個以騎制騎,竇泰全軍被殲滅於小關城下。

硬核解析北朝騎兵之衰落:靠騎兵起家的鮮卑人為何更愛用步兵

第四次是538年8月的東魏突襲華州之戰。沙苑之戰中,東魏軍再次以騎兵突襲華州,企圖從東北方向打破關中防線,結果因為華州事先有備,守將王羆在城頭以死相要,東魏軍騎兵不利於攻城,竟然舍城而走。

第五次是563年北周突襲晉陽之戰。北周大將軍楊忠以精騎1萬人遠程奔襲北齊副都晉陽,突厥亦發兵10萬騎兵助戰,兵力不可謂不盛。但周軍和突厥聯到達太原城下時,面對堅固的城牆,根本沒有絲毫優勢,無法發起攻城戰鬥。北齊軍以逸待勞,從容調配兵力出城反擊,北周軍慘敗而歸。

我們可以觀察到,前兩次騎兵突襲戰鬥,要麼打的是無城可守的遊牧部落,要麼打得是防守空虛的邊鄙之地,因而騎兵得以逞其速度快的優長。但一旦進入中原腹地,騎兵面對防守森嚴的城池,速度優勢就蕩然無存,其作戰效能反而不如步兵。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使用騎兵,為何蒙元騎兵當年能夠如入無人之境,把金朝和宋朝都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呢?

這還要結合北朝末期特殊的軍事形勢說起。

三、堅城成為騎兵的噩夢

南北朝後期,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兩國呈東西對峙之勢。對峙的分界線,西面晉陝之間的黃河為界,而後至晉南一帶以晉州(今山西臨汾)分界,再向南,在豫西一帶山區分界。

這條分界線雖然也沿著自然山川分佈,但除了黃河外,其餘地段並不像長江一樣具有強大的分界能力,特別是晉南豫西一帶,山區並不能嚴格的阻斷軍事進攻。

因此,周、齊兩國都特別喜歡採用堡壘戰術。

這一戰術的引領都是西魏名將王思政。他一生中創造了兩個令人稱道的堅固城池。

一個是位於晉南的玉璧城(在今山西稷縣),一個是豫西的弘農城(今河南靈寶)。

硬核解析北朝騎兵之衰落:靠騎兵起家的鮮卑人為何更愛用步兵

玉璧城扼守著自河東進攻河南和關中的黃河防線,以之為伸展,西魏北周又修建了東西向的一道防線,以一系列堅固的小軍城為聯絡點,彼此響應,構成對戰線的阻斷。

弘農城與之類似。

這個戰術一出現,立即引發兩國高層的關注。東魏統帥高歡敏銳地意識到,玉璧城防線的出現,極為高效地阻斷了晉南的通道,使騎兵部隊難以再暢通地往來。因而他連續兩次調集10萬以上的兵力圍攻玉璧城,並且不惜以主帥之尊親臨戰場指揮戰鬥。

而高歡也正是在第二次圍攻玉璧城的過程中引發舊疾,並因為攻城不克慚恨去世。

洛陽以西的戰線上,同樣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北周依託豫西連綿不斷的山脈,打造了以弘農城為起點,經新安、宜陽,直至洛陽外圍的堡壘要塞群。這些規模不大但異常堅固的要點,有效降低了騎兵奔襲的速度與效率。

北齊名將斛律光本來極善使用騎兵,但他率軍在洛陽一帶展開進攻,騎兵根本無法施展,只能以大量步兵緩慢地推進,拔除北周的戍城。

不得不說,這種戰爭形態,從根本上改變了北朝騎兵的命運。

在兩國國力不相上下,軍事防線相對固定,特別是堡壘戰術出現後,有效剋制了突襲戰術,騎兵的力量很難再發揮出來。

即使兩國都擁有強大的戰馬資源,但騎兵的戰略地位慢慢下降,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四、步兵戰術成為主要作戰手段

一衰必有一興,一降必有一升。

當北朝騎兵在密如叢林的堅城前失去速度後,步兵力量卻慢慢勃興起來,並逐漸成為戰場主要力量。

北周北齊形勢大概穩定下來後,雙方不約而同把戰爭矛頭指向南方,戰場區域轉移到淮河以南。北朝步兵在長期頻繁戰爭中,作戰技術越來越成熟。

以發生在547年的寒山之戰為例,北齊步兵的臨戰發揮就很令人側目。

當年梁朝接納了北齊叛將侯景,為了策應侯景,梁軍北出徐州,在寒山一帶圍堰阻河,企圖水灌徐州城。

硬核解析北朝騎兵之衰落:靠騎兵起家的鮮卑人為何更愛用步兵

北齊武士俑

北齊援軍主將慕容紹宗一面排出精妙的步兵陣形,採取中央退卻、兩翼包抄的戰法,正面擊敗梁軍主力。這種戰法說起來似乎並不高明,但對長官的指揮嫻熟度、步兵三個方陣的配合、以及步兵的作戰經驗要求非常高。

發揮的好,就是口袋陣的路數,能實現左右夾擊的打擊效果。

發揮的不好,就是當年淝水之戰中秦軍的下場,因為沒有經驗、不知道情況而全軍崩潰。

北齊能打到這個份上,至少證明其步兵戰術已經有了很好的素養。

發生於578年的清口之戰,則顯示出北朝步兵在技術層面上又有新的進步。

此戰是陳朝太建北伐的延續,陳軍主帥吳明徹先是堰起清河(泗水的支流),而後乘水勢大漲,率水軍直抵徐州城下。種種情形,看起來與當年的寒山之戰如出一轍。

但北周步兵的發揮比當年北齊更勝一籌。

北周主將王軌令徐州守軍死守不戰,他則率軍繞到陳軍側後,扒開陳軍築在清河上的大堰,斷了陳軍從水路撤退的後路。同時,又在清河入淮河的河口設置大量車輪、樹木,以徹底阻截水路。最後,王軌又指揮部隊連續開展土工作業,在陳軍陸路撤退的必經之路上開挖壕溝,使其無法快速回軍。

可以說,斷水、阻路、挖溝,這都是中原步兵常用的技術,北周軍隊運用起來竟然絲毫不輸,可見其在步兵的訓練運用上已有了長足進步。

後來陳軍久攻不下,果然在退軍途中遭遇極大挫折,陳軍大船無法駛回淮河干流,而在清河河口被周軍逼停,陳朝主力軍被盡數殲滅於淮北。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騎兵的命運並沒有因為北朝的中衰而徹底斷約,在後世的大部分歷史時段,它仍然是戰爭決勝者,仍然擁有步兵望塵莫及戰爭優勢。

只不過在北朝,我們應當看到騎兵所處的歷史特殊性,這才是認識和發現軍事規律應有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