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愛新覺羅永璜,乾隆的長子,為何被乾隆厭棄?

不婚不戀不生


乾隆的皇長子永璜運氣不好,在人生關鍵節點上,沒有去揣摩乾隆的心理,被乾隆厭棄,最終鬱鬱寡歡而病故。



“愛和親人計較”在“康雍乾”三代君王中是有傳統的。

翻開清朝的起居錄、奏批等史料,你會發現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清朝的皇帝的生活氣息更重,權謀的影子實際上根本不如電視劇裡面的重。康雍乾三朝的皇帝都會為親情、孝道跟兄弟、兒女們斤斤計較;為是非對錯跟大臣們辯駁。


康熙自己很孝順,他的一大半時間似乎都是陪在孝莊的身邊伺候孝莊,到了孝莊晚年,康熙更是為了伺候生病的孝莊,連著幾十天和衣而睡。所以當時自己到了晚年,最見不得的就是兒孫不孝順、兄弟不和睦。批人的由頭通常也是因為誰生病了,阿哥沒去看;誰病故了,誰沒有悲痛之狀。


在這一點上雍正會便顯得更加激烈一點。比如胤祉在奪嫡一直到雍正繼位,應該說還是謹小慎微,安全過關的。但是老十三胤祥病故的時候,就因為面無悲痛之色,結果被雍正一頓批,結果連爵位都丟了。

所以到了乾隆13年(1748年)的時候,乾隆自己的一生摯愛孝賢純皇后(富察皇后)駕崩。這不只是死了一個皇后的事情,這簡直就是乾隆朝,乃至整個清朝悲劇的開端。因為這一年乾隆性情大變,變得比晚年的康熙和雍正,更斤斤計較,心胸更為狹隘。


也是整個乾隆朝“由寬變嚴”的開端,但是乾隆的這個“嚴”不是對吏治的嚴格,而是“唯我獨尊”的專制嚴格。一切只要不符合他心意的,後果都非常嚴重。

皇長子永璜在無意間迎來了人生逆轉的機遇,卻未能敏感察覺。

皇長子永璜雖然是侍妾所生,但是由於他是長子,乾隆也曾非常恩寵永璜,所以孝賢純皇后死的時候,便是由永璜以大阿哥身份迎喪的。


原因很簡單,孝賢純皇后所生的嫡子永璉和永琮都死在了孝賢純皇后之前。

乾隆的嫡長子永璉的名字就是雍正當年御賜的,乾隆一即位就立即秘密將其立為的太子。乾隆3年,9歲的永璉病故,乾隆帝極為傷感,贈諡號“端慧皇太子”,可見感情之深。

永璉死後,乾隆一直未秘密立儲。一直到乾隆11年,孝賢純皇后又為乾隆生了皇七子永琮,乾隆再起立儲之意。然而乾隆12年,永琮出痘死了,這對於乾隆簡直又是一個重擊。

而到了乾隆13年,連孝賢純皇后也死去了。乾隆徹底崩潰了。而此前的乾隆未受過重大挫折,卻在乾隆12年和13年之間,突然遭受如此大的挫折,性情大變是可以理解的。

而此刻,20歲的皇長子永璜和14歲的永璋在執祭的時候,乾隆認為他們表現得不夠傷感,因而斥責二人不合體統,也不懂禮節,實際上就暗示二人被取消立儲資格。

真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這事情永璜很冤,但卻無處申訴。


對於乾隆這輩兒開始,皇室子弟們其實都已經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基本上都沒有經歷過任何挫折,一路順風順水而來。

由於秘密立儲制度,大臣們已經不再圍繞皇子單獨下注了。而且對於乾隆這樣一個“立嫡狂”,也沒人過於青睞庶出的永璜。所以永璜雖然已經20歲,但他只不過是個孩子,作為皇長子,他身邊並沒有聚集一幫謀士為其出謀劃策。

永璜的表現,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的表現。既非親生母親死了,自然不可能呼天搶地,抱頭痛哭。但是乾隆卻不這麼認為,我都這麼痛苦,你怎麼能不痛苦呢?你有沒有點良心啊?

但問題還不完全在於此,還在於這事怕引申。


乾隆的嫡妻死了,乾隆又是一個標榜學自己皇爺爺康熙的人,所以必然尊重儒家宗法的“嫡長子繼承製度”,現在無嫡只能立長,那立長還能是誰嘛?只能是永璜了。所以乾隆一引申,原來永璜是開心在這裡,所以悲傷不起來。歷史是驚人相似的,胤禔的事情過去還沒多少年呢。

歷史並沒有講永璜對儲位有多大的興趣,但是心理包袱一旦背上,後果就嚴重了。


然而由於沒有和乾隆感同身受,永璜卻無辜吃瓜落,還被懷疑。最終鬱鬱寡歡,不久便生了病,一年多以後,於乾隆15年3月病逝。

但當永璜真的死去了,乾隆帝還是感到了後悔,不管怎麼說,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啊。可是就算是後悔也已經晚了。

於是乾隆追封皇長子永璜為親王,封號定,諡號安。其親王爵由其長子綿德承襲,後來綿德因為過錯被降爵後,定親王爵由次子綿恩承襲。


炒米視角


永璜貴為皇長子,卻遭父親乾隆厭棄,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永璜性格忠厚愚鈍,天資不如其他皇子。眾所周知,清朝帝王從所有皇子中選擇後繼者立儲,天資聰慧的皇子具有極大優勢,畢竟管理好一個國家是需要智慧的。在乾隆皇帝的眾多皇子中,永璉、永琮等都是聰慧過人、乖巧討人喜歡的兒子,相比之下,永璜卻木訥呆滯許多,也就自然不能博得父親乾隆的歡喜了。

其次,孝賢純皇后去世,永璜表現得不夠傷心,徹底激化了其與乾隆的矛盾。富察氏皇后因為痛失兩個孩子,悲傷過度而逝,乾隆生平與孝賢純皇后情感又極為深厚,所以命令好生操辦後事,讓大家都好好追悼純皇后。可就在這節骨眼上,天生迂腐的永璜仍然如日常一般起居、飲食、生活,全然沒有表現出一點悲痛之情,這一點被乾隆看在了眼裡,被罵作“不忠不孝”的逆子,父子之間的矛盾被激化到極致,所以永璜一直被乾隆厭棄。

最後,永璜雖然貴為皇長子,但卻是庶出身份。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立嫡立長”一直被奉為圭臬,嫡長子的身份是最為尊貴的,也是最受君王喜歡的。永璜的生母是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早在雍正時期就成為皇四子弘曆(乾隆)的侍妾,但是侍妾畢竟還是妾,地位不夠尊貴,母憑子貴是古代真言,但兒以母榮也是常有的,所以永璜的庶子身份,自然不被乾隆待見。







小陳的日子


清朝乾隆皇帝弘曆雖然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是個風流帝王,不過他的子嗣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興旺。永璜是乾隆皇帝的第一個兒子,雖然是庶出但終究是長子,原本也頗受寵愛,不過永璜最終卻被乾隆皇帝斥責鬱鬱而終。

永璜失寵於乾隆皇帝,無非兩個原因:

  • 第一,生母早亡無依無靠;

  • 第二,在孝賢皇后喪儀上失禮被認為覬覦儲君之位。


弘曆還是寶親王的時候,永璜生於潛邸,其生母富察氏是弘曆的一名低階侍妾,雖然與弘曆嫡妻富察氏同出一姓,但家世有云泥之別。儘管如此,作為長子的永璜仍舊很得弘曆疼愛。

然而就在弘曆登基前不久,富察氏離世,年幼的永璜失去了生母的照拂。弘曆登基後,永璜按照清朝規制養在了阿哥所。由於生母離世,除了日常被問起功課外永璜甚少與皇帝見面,在父親心中的存在感也越來越低。加上其他皇子尤其是富察皇后的嫡子等相繼出生,永璜的處境就更加艱難。



而永璜真正失寵於乾隆皇帝,導火索還是因為孝賢皇后的喪儀——僅因在嫡母喪儀上不夠傷心自然不是永璜失寵的真正原因。

乾隆皇帝弘曆與富察皇后鶼鰈情深,由於對嫡子的重視,富察皇后生育皇二子永璉與後來生育皇七子永琮之後不久,弘曆就動了立儲的心思。永琮兩歲夭折,在其喪儀上弘曆公開表明了之前希望永琮繼承大統的心思,這讓永璜心裡非常失落——畢竟自己是長子,自己的父親竟然寧願冊立兩歲的弟弟也沒考慮過他。



由於接連喪子的打擊,孝賢皇后不久後離世,這下好了,父親的元后沒了而且也沒留下嫡子,永璜心裡有點小激動。在嫡母的喪儀上,面無表情沒有傷感的樣子。

乾隆皇帝自然火冒三丈,一來孝賢皇后終究是諸皇子的嫡母,永璜作為皇長子竟然沒有傷感之色;二來,清朝自雍正後秘密立儲,乾隆皇帝也非常忌諱諸皇子對儲君之位有覬覦之心,永璜的所作所為讓乾隆皇帝大為光火。乾隆皇帝公開斥責永璜,作為皇子毫無孝道,從而實際褫奪了永璜繼位的可能。之後不久,永璜鬱鬱而終。

不過澹奕認為乾隆也是傷心過頭,當時也是一時衝動,對於永璜也沒有到厭棄的程度。永璜離世之後,乾隆皇帝痛心不已,追封其為定親王的爵位。相對於之後繼後所生的永璂,永璜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其實還算可以的。


澹奕


乾隆皇帝在自己寵愛的富察皇后去世後,執政風格大變,在此之前乾隆執政從寬,此後是政治高壓政策,主要是乾隆痛失愛人造成的性格大變,是一種自我宣洩悲痛在政治上的表現。(乾隆和富察皇后劇照)

1727年,在清廷選秀時,16歲的小富察被雍正皇帝一眼看中,許配給乾隆做嫡福晉。富察皇后崇尚節儉,很少穿戴華麗貴重的服飾和服裝,治理後宮井井有條,深得乾隆喜愛。她為乾隆生下皇次子永永璉和皇七子永永琮,可惜的是兩個兒子都沒有活到成年,自己也於1748年去世,乾隆皇帝非常悲痛。(永璜劇照)

乾隆為何厭惡皇長子?

在富察皇后的葬禮上,乾隆的皇長子愛新覺羅.永璜和皇三子永璋表現不是特別悲哀而被乾隆皇帝所厭惡。此時的皇長子已經20歲,經常被乾隆安排處理一些政務,富察皇后死後,皇長子和皇三子是最有可能被立為太子的人選,有些飄飄然了。乾隆皇帝當眾斥責永璜說:

以彼愚昧之見,必謂母后崩逝,弟兄之內惟我居長,日後除我之外,誰克肩承重器,遂致妄生覬覦。或伊之師傅諳達哈哈珠色太監等,亦謂伊有可望因起僭越之意,均未可定。

皇長子自己內部肯定認為自己能被立為太子,內部有點高興的太早了,而且表露於外,被乾隆皇帝覺察了。乾隆明確表示,皇長子喪失立為儲君的資格。乾隆皇帝悲傷過度,拿自己的皇長子開刀了。

皇三子永璋只有14歲,也是在葬禮上表現不好,被乾隆皇帝斥責:

今看三阿哥,亦不滿人意,年已十四歲全無知識。此次皇后之事,伊於人子之道毫不能盡!

皇長子和皇三子在富察皇后的葬禮上表現非常不佳,這和他們背後支持者應該有很大關係,乾隆皇帝也洞察將來可能發生爭奪儲君的內部爭鬥,不想重蹈康熙帝時期的覆轍。將自己兩個看不上眼的兒子直接斷了立儲的念想,防患於未然。(永璋劇照)

乾隆悲痛有點失控,長子嚇得不輕,從此鬱鬱寡歡,1750年永璜病重之時,乾隆皇帝親自到他府上看望,有些後悔,為時已晚。1760年,皇三子永璋也病死了。

不單單是乾隆的兒子被斥責,很多大臣也被乾隆皇帝處罰。雖說有些發洩情緒,但也防止了可能的立儲爭奪戰。


穿越再現彼岸


直接原因是富察皇后死後,乾隆發現愛新覺羅永璜表現得不是特別傷心,所以被乾隆厭棄。

這跟永璜自己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永璜年幼喪母,從小缺乏母親的關愛,而其能力也不乾隆所有皇子當最出眾的,也養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情。正是這樣的性子,永璜才會對突如其來的責罵,更為敏感傷懷。

富察皇后的去世,對乾隆的打擊非常巨大。而他也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於外,遷怒於人,許多大臣都因富察皇后之死遭了秧。其中乾隆發現永璜表現得不是特別傷心,尤其是“祇如照常當差,並無哀慕之忱。”永璜竟然還照常上班,而沒有哭得呼天搶地。正好拿永璜出氣,給他安上一個不孝的罪名,對其大加訓斥,更暗示其會被取消立儲資格。永璜更從此鬱鬱寡歡,沒多久便於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卒逝。


嶽劍


普通人家,可以做到父慈子孝;富貴人家,兒子多了就會引發財產糾紛;帝王之家,兒子多了就會引發奪嫡之爭。皇帝的兒子有很多,但帝王家畢竟不同於尋常百姓,可沒有手心手背都是肉這種說法。

在宮廷,皇帝與皇子在一起的時間原本就不多,在加上皇權的至高無上,與其說皇帝與皇子是父子關係,倒不如說他們是君臣關係。伴君如伴虎,皇子稍有不慎就會惹得龍顏大怒,乾隆的皇長子永璜就是如此。

時運不齊,命運多舛

永璜出生於雍正六年,是乾隆的第一個兒子。按理說,不管在那個朝代,皇長子身份都是皇帝繼位人的有利優勢。然而,這位永璜的運氣實在不在好。

眾所周知,乾隆對富察皇后的愛是其他妃子難以望其項背的,愛屋及烏,富察皇后先後生的兩個兒子,也幾乎“公開”成為了太子。連續兩個接班人都不是自己,這就讓永璜的處境比較尷尬了。

富察皇后生的兩個皇子接連夭折了,接著富察也去世了,最大的競爭對手不在了,這時的永璜也已經成年,似乎奪嫡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了。然而,他高興的有點早。

在富察皇后的葬禮上,永璜表現得平淡無奇,沒有流露出很大的悲痛之情。當時,乾隆痛失愛妻,性情大變,看誰都有點不順眼,看到永璜也是,覺得他是“面痛心喜”。

皇后的梓宮剛到通州,乾隆下了一道聖旨,指責大阿哥在喪禮中言行舉止不得體,於“孝道禮儀未克盡處甚多”。皇后喪禮剛滿百天,乾隆又當著群臣的面嚴厲斥責永璜對富察的去世“並無哀慕之忱”。

清朝以孝治天下,永璜一旦被指責不孝,基本就玩完了。乾隆的批評並未結束,直接挑明永璜對富察的死感到幸災樂禍,有覬覦皇位之心,還說絕不會立永璜為太子。乾隆的這頓痛罵,完全宣告了永璜奪嫡之路的終結。

乾隆處於喪偶期,心情不好,容易出現人際關係不協調,經常指責別人,對別人發脾氣。加上他又是皇帝,完全可以強詞奪理,罵人也不需要自圓其說,甚至藉口也能免了。永璜在此時既沒有扮演好孝子的角色,運氣也有點差,撞上了乾隆的火山口。

幼年喪母,讓永璜失去一大屏障

永璜的生母是哲憫皇貴妃,富察氏。然而,此富察非彼富察,她出生低微,只是滿洲正黃旗的包衣,與名門望族的富察皇后沒有任何關係。

雍正繼位不久,永璜的生母成了弘曆的妾,這與正宮差別還是挺大的。在子憑母貴的宮廷,直接影響了永璜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不幸的是,永璜的生母還沒等到乾隆繼位就去世了。

從後面乾隆對她的追封以及下葬規格來看,此富察在乾隆心中的地位雖不及富察皇后,但還算比較受寵。失去生母,永璜就少了一坐靠山。

抓典型,敲打其他人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的去世,是乾隆前期與中期的分水嶺,給乾隆帶來很大的變化,也直接影響了其執政風格。

如果說之前的乾隆是行仁政,做仁君,如同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陽,那之後的乾隆就變為帶法家風格的帝王,做事也不留情面,如同正午的烈日。

藉著批評永璜的機會,告誡其他人,不要議論立誰為太子的問題,那是我個人的事,也藉此宣告大清進入中年乾隆的時代。

永璜受到乾隆的眼裡批評,終日心驚膽戰,心理壓力過大而身患重病,沒過兩年就一命嗚呼了。

永璜身在帝王家是不幸的,更不幸的是他是乾隆的兒子。乾隆翻臉比翻書還快,永璜適應不了“天氣”轉變,被淘汰也是情理之中。


秋媚讀史


當皇帝看到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對皇后的仙逝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悲痛時,皇帝怒斥二人不識大體,對嫡母的仙逝毫不在意。滿肚怒火的皇帝當著王公大臣的面訓斥道:我百年之後,你們兩個誰也不能繼承皇位!我念在父子的情份上不忍殺了你們,你們應該心懷感激,以後安心度日。如果以後仍然不知悔改,甚至自不量力,各懷異志,必然會導致兄弟相殺。與其讓你們兄弟相殺,倒不如我這做父親的先殺了你們!!皇帝這樣殺氣騰騰的訓斥把兩個皇子嚇得不輕。皇長子永璜更是從此精神恍惚,寢食難安,兩年之後就一命烏呼去世了,年僅二十二歲。


茹叔敬


表面上來看是乾隆覺得他在其母去世時不夠傷心,便被乾隆斥責不合體統,亦不懂禮節。其實真實原因應該與其是嫡長子,富察家族欲擁立為太子,對乾隆的心意,以及權位的威脅有關。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