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老人與海》:搏鬥的背後,其實是永不放棄的精神

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紀最富傳奇色彩的作家之一。1926年,他憑藉《太陽照常升起》引起文壇關注。此後的《永別了,武器》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文學聲望。30年代,他最重要的文學成就是短篇小說,他也把自己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

40年代以後,海明威對公共事務的熱情佔據了他大量精力,小說創作數量驟減。1950年,他的復出之作《過河如林》遭遇惡評,文學聲望跌入谷底。

幸好,他在兩年之後發表了《老人與海》。憑藉這部小說,他獲得了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海明威在家中吞槍自殺,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方式離開了人世。

小說的情節很簡單,可是對它的解讀卻很多,有宗教的、文學的、人生的,無論何種角度的闡釋都能從文本中獲得足夠的細節支持——儘管海明威一再說,老人就是老人,大海就是大海,魚就是魚。無論如何,《老人與海》被認為是海明威的巔峰之作,是他人生態度和文學理念最典型的體現。


《老人與海》:搏鬥的背後,其實是永不放棄的精神


01、作者海明威的成長背景

海明威真正的文學訓練來自於當記者的經歷。1917年,中學畢業以後,海明威面臨三個人生選擇:上大學、工作、參軍。他父親希望他上大學,他自己想去歐洲打仗,可他是近視,過不了體檢。最後他去當了實習記者,通過叔叔的關係,他在《堪薩斯星報》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這份報紙要求記者寫稿時,文風要簡潔有力,不要使用陳舊的形容詞和過時的俚語,這些特點在海明威日後的創作中被保留了下來。

實習記者當了不到一年,海明威又成了紅十字會戰地服務團的司機,徵得父母同意後奔赴歐洲戰場。到了歐洲不久,海明威在一次執行任務過程中,為營救戰友而受傷,炸彈的彈片在他腿上留下了兩百多處傷口,他的第一次從軍經歷就此結束。海明威在歐洲戰場上的英勇事蹟傳回了美國,芝加哥當地報紙對他進行了報道,海明威的虛榮心因此得到滿足。不過,這段經歷也讓他精神受挫,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飽受失眠困擾,沒法關了燈睡覺。

回到美國後,海明威繼續記者生涯。他遇到了舍伍德·安德森,安德森當時是一個頗有名氣的作家。從安德森那裡,海明威知道了康拉德這樣的前輩,開始關注弗吉尼亞·伍爾夫和詹姆斯·喬伊斯的作品,他還把眼光投向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也進入了青年海明威的視野。這讓海明威在新聞體的寫作方式以外,發現了新的文學天地,少走了許多創作上的彎路。

成名以後,海明威認為自己已經青出於藍,他曾和福克納"煮酒論英雄",認為他倆勝過絕大多數19世紀經典作家,可以跟福樓拜一較高下。自信也好,自負也罷,海明威自愧不如的作家只有兩個,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


《老人與海》:搏鬥的背後,其實是永不放棄的精神


安德森的引導為海明威打開了通往文學新世界的大門,可真正讓他登堂入室的,仍是他自己艱苦卓絕的寫作訓練。短暫休養後,海明威以記者的身份再度前往歐洲。他在巴黎結識了一大批文化名流,包括聲名卓著、喜歡提攜後輩的埃茲拉·龐德,言辭犀利的沙龍女主人斯泰因夫人,正是她的一句戲言成就了"迷惘的一代"這個著名的稱號。不過,海明威的這段巴黎歲月過得很苦,收入很少,沒有名氣也沒有作品,好不容易攢了幾個故事,手稿還被人偷了。那時候,他經常在咖啡店寫作,用鉛筆寫在便攜筆記本上,一寫就是一天。

無論後來的評論界和同行如何評論海明威的作品,我們都必須承認,在海明威早年的寫作經歷中,可以看到一個藝術家對藝術發自內心的追求和真正嚴肅的創作態度。海明威對跟他同時代的作家菲茨傑拉德頗有微詞,他認為,菲茨傑拉德為了錢迎合讀者,對待文學的態度不夠嚴肅,他把這一切歸咎於菲茨傑拉德的妻子澤爾達,直到晚年,海明威仍認為是愛慕虛榮、追求排場的澤爾達毀了菲茨傑拉德。

我們說回海明威,他的努力終於迎來了回報,1926年《太陽照常升起》出版以後,他開始引起讀者和評論界的注意。這部小說在當時頗有先鋒性,讓許多老輩的讀者感到不適。海明威的弟弟曾說,他的父母讀這本小說的體驗,好比是修女參觀妓院。可是它在年輕人中很受歡迎,海明威準確地捕捉到了參加過一戰的年輕一代的精神圖景。

1929年,取材於海明威本人經歷的《永別了,武器》問世,它進一步鞏固了作家的文學聲望。這段時期,還有一件對海明威影響重大的事,就是父親的自殺。

1928年底,海明威的父親因為健康狀況惡化,加上投資失敗,在家中開槍自殺。海明威弟弟後來回憶,對於父親的自殺,海明威的反應十分複雜,一方面,父親培養了他釣魚、打獵的愛好,是他關係最親密的家人,他為父親的死傷心不已;另一方面,他又覺得父親自殺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是"膽小鬼"。在宗教氛圍仍很濃厚的芝加哥,父親的自殺還給家庭的名聲造成了汙點。

或許是受到這一事件的影響,進入30年代以後,海明威名氣越來越大,頭頂的光環越來越亮,也越來越注意營造硬漢形象和男子漢氣魄。我們不妨把這看作是一種心理補償,他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彌補父親自殺給家庭造成的"恥辱"。


《老人與海》:搏鬥的背後,其實是永不放棄的精神


02、老人與大海的搏鬥

小說的主人公叫聖地亞哥,是古巴首都哈瓦那附近一個漁港的老漁民,他已經整整84天沒有捕到魚了,還差3天就要打破記錄——他最長的一次,連續87天沒有捕到魚。他本來有個小幫手,叫馬諾林,老人教會了他捕魚,他也很崇拜老人,認為老人是最好的漁夫。由於太久沒有捕到魚,馬諾林的父親讓他上了另一條船。

這天晚上,馬諾林又來給空手而歸的老人幫忙,給他帶來了晚餐和啤酒,還給他準備了第二天捕魚用的魚餌。當全世界都以為老人雄風不再的時候,只有馬諾林還相信他。這種情形與海明威當時的心境很相近,只是不知道,當全世界的評論者都覺得他寫不出好小說時,又是誰在相信他呢?

我們說回故事。第二天,老人帶著一瓶水和馬諾林為他準備的魚餌獨自出海了。海上風平浪靜,不等天亮,老人就陸續放下了魚餌,讓它們準確地停留在40海尋、75海尋、100海尋和125海尋的水下,增加魚兒上鉤的機率。給你補充下,1海尋大約是1.85米。海明威在這裡不厭其煩地描寫老人放下魚餌的距離,其實在暗示讀者,老人的捕魚技術是第一流的,這麼長時間捕不到魚只是倒了大黴罷了。

眼下,太陽已經高高升起,海岸線不見了,只能隱約看到岸上的山峰,雲塊像積雪覆蓋在山峰上。老人凝視著釣索,有時自言自語,有時想起棒球賽和馬諾林。就在這時,他手中的釣竿猛地往水中一沉,老人伸手去拉釣索,把它輕輕地夾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後試探性地一拉,憑著多年的經驗,他立刻明白,在水下100海尋的地方,有條大馬林魚上鉤了。老人耐心等待,等到準備好備用的釣索,並且確定魚已經完全上鉤後,他暴喝一聲,用盡全力猛拉釣索,想把魚拉出海面。

什麼用也沒有。魚自顧自地遊開了,它拖著漁船慢慢地往前走,從中午到傍晚,從傍晚到凌晨,從凌晨又到傍晚,整整一天半的時間,老人和魚一直僵持著。魚掙脫不了老人的釣鉤,老人也不能把魚拉出海面。在這過程中,老人又飢又渴,他出海時只帶了一瓶水,現在只能靠現捕的金槍魚和鯕鰍充飢。他的眼角受傷,左手抽筋,後背和手背也被釣索勒破了,可他始終沒有氣餒,沒有低頭。

到了晚上,精疲力竭的大馬林魚終於浮出了海面。另一邊,同樣精疲力竭的老人鼓起最後的勇氣,把魚拉到了船邊。然後,他放下釣索,用腳踩住,高高地舉起魚叉,用盡全身的力氣,狠狠地把它叉進了魚的胸鰭後方,接著用全身的重量把魚叉壓下去。臨死前,大魚用盡最後的力氣,奮力躍出海面,落下時濺起巨大的水花。老人贏了。

可魚實在太大了,船里根本放不下,老人還是第一次獨自捕到這麼大的魚,他只能把它綁在船邊,開始返程。此時的他早已遠離平常捕魚的海域,可是多年的出海經驗讓他很快就確定了返程的航線。


《老人與海》:搏鬥的背後,其實是永不放棄的精神


不久,情況開始變得對他不利,大馬林魚的血腥味招來了鯊魚,一個多小時以後,第一條鯊魚循著血跡向他們襲來。這是一條灰鯖鯊,有著藍色的背部和銀色的肚子,魚皮光滑而漂亮,體格健壯。老人用魚叉殺死了它,而它弄斷了老人的魚叉,還在大馬林魚身上留下了一個新的傷口。老人為大馬林魚受到襲擊而心痛,也為接下來的航程擔憂,這時他念出了海明威筆下最為人熟知的獨白: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果不其然,一群又一群的鯊魚輪番來襲,老人見到第一條鯊魚的時候,還抱著讚賞的態度,對這些後來者,他只有鄙視和唾棄,因為它們是吃腐肉的鯊魚。老人和鯊魚的搏鬥堪稱慘烈,他先是用刀,刀斷了就用短棍,短棍斷了再用船槳,他既在捍衛大馬林魚,也在捍衛自己的尊嚴和榮譽,就像他說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出海後的第三天凌晨,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小屋,沉沉睡去。清晨,馬諾林來到他的小屋,發現了熟睡中的老人,孩子給他帶來了咖啡,老人醒來後給孩子講述捕魚的故事。很顯然,孩子不僅是老人的知音,也是老人事業的繼承者,或者說,是人類英雄品德的繼承者。這天下午,當地來了一群遊客,他們把大馬林魚的魚骨誤認為鯊魚,而在路的另一邊,老人再次睡著了,他夢到了海灘上的獅子。

我認為,這其實是一個"非典型"的海明威式結尾,因為它帶有鮮明的象徵色彩,並且具有情感溫度。獅子是這部小說中不斷被提到的一個意象,老人出海前、捕魚過程中、捕魚結束後三次夢到獅子,它象徵了希望、勇氣和力量。因此,即便老人已經人到暮年,除了馬諾林,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他捕的魚還被誤認是鯊魚,可是隻要他仍然能夢到獅子,他的力量和勇氣就不會消退。


《老人與海》:搏鬥的背後,其實是永不放棄的精神


03、老人與海的真正含義

小說的情節十分簡單,不過人們關於小說象徵意義的爭論卻很多。儘管海明威本人宣稱,老人就是老人,大海就是大海,魚就是魚,沒有什麼象徵意義,但有時候,越簡單的東西意蘊越豐富。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87這個數字,這是老人連續捕不到魚的天數紀錄,在小說中多次被提到。在基督教傳說中,耶穌曾在曠野經受魔鬼試煉,為期40天,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大齋期,同樣是40天,再加上覆活節前"聖周"的7天,剛好87天。

老人兩次連續87天捕不到魚的經歷,暗示著人類處在不斷重複、循環的受難過程中,只有經歷巨大的磨難,才能獲得真正的救贖,就像老人出海的那3天,儘管身心飽受考驗和折磨,但他是最終的勝利者。另外,3天,也是耶穌從受難到復活所用的時間。


《老人與海》:搏鬥的背後,其實是永不放棄的精神


在我看來,這或許就是《老人與海》的真正含義。不斷的受苦,不斷的重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可是,人類永遠都不會向困難低頭,就如同老人永遠不會屈服與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