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推獨輪車的成濟南商界新星

■ 滄桑齊魯

□ 於建勇

濟南商埠,如同江湖,自它誕生那天起,就始終沒有平靜過。有人摔成泡沫,轉瞬即逝;有人踏浪而行,勇立潮頭。

山東首家商業銀行創辦人的悲劇

在舊社會,“官商”可謂商人中最風光的一個。但人生無常,繁華如夢,終成虛幻。

張肇銓(1875年—1928年),字子衡,章丘最後一位進士,曾任貴州遵義府知府,辛亥革命後攜眷歸鄉,到濟南經營銀錢業,開辦了山東第一家商業銀行——山東銀行。後為了與張宗昌設立的“山東省銀行”區別,改名“山東商業銀行”。

1915年,張肇銓在銅元局前街創辦了濟南第一家機械麵粉廠——山東面粉廠,因政府不讓民營企業用“山東”二字,又改名為“豐年麵粉廠”(翌年註冊為豐年麵粉公司)。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口麵粉銳減,國內麵粉供不應求,張肇銓發了一筆“戰爭財”。

在經營金融業和工商業獲取鉅額利潤之後,張肇銓轉而兼併土地,累計在家鄉兼併土地1500餘畝。可惜那時沒有房地產業,他只能靠租人耕種獲利。同時,他大量擴建宅基地,建屋達300多間,宅基佔全村三分之一。如今,張家大院保存尚好,透著歲月的滄桑。

張肇銓官緣難了。1920年擔任田中玉督魯時期的山東財政廳長,1926年擔任張宗昌督魯時期的軍票局和公債總辦。正因為積極追隨張宗昌,也受了張宗昌的連累。他的山東商業銀行和豐年麵粉公司,因大量接收軍用票和公債券而損失嚴重,1928年2月被迫停業。

這年4月底,北伐軍攻打濟南,張宗昌棄城北逃。張肇銓怕不為國民黨所容,逃往大連。同年6月,病逝大連,年僅53歲。

地產千畝,不帶一畝;房產百間,不住一間。其興也忽,其衰也速,“官商”自古以來的悲劇在他身上重演。

濟南捲菸工業開拓者屢遭追捕

重蹈“官商”覆轍的,還有濟南捲菸工業開拓者於耀西。

於耀西(1888年-1935年),海陽人,先後擔任東萊銀行濟南分行經理、裕興顏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濟南商埠商會會長、山東省商會聯合會會長等職,也是個在商界呼風喚雨的人物。

1927年,於耀西在經二緯六路購買了一個歇業的榨油廠,原打算恢復榨油生產,看到市場不好,轉向香菸製造業。1928年,他創辦了濟南第一家機器捲菸廠——北洋東裕隆菸草公司。1933年,更名為“華北東裕隆菸草公司”,主要生產“大明湖”牌香菸。

“中國當代煙標收藏第一人”洪林先生,就藏有一枚“大明湖”牌煙標,上書“真正國貨”“中國華北東裕隆菸廠出品”,為山東省迄今能找到的最早的煙標。

1934年,華北東裕隆菸草公司的投資數額、工人總數和捲菸產量,均為濟南同期民營菸廠之首。按說,單靠經商,於耀西應該不會有性命之憂,卻因參與政治,時逢亂世,備受牽連,命運多舛。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張宗昌、日本人以及山東國民政府都曾下令逮捕他。

1926年5月,於耀西再次當選濟南商埠商會會長。張宗昌以“軍費不足”為由向於耀西“借款”200萬元。於耀西深知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遲遲沒有答應。張宗昌惱羞成怒,遂下了逮捕令。於耀西事前得到消息,跑到青島躲避,倖免於難。

1928年5月,濟南五三慘案發生後,於耀西擔任“濟南臨時治安維持會”副會長。他以商會名義告知日本駐濟南領事西田,新城兵工廠存有價值百餘萬元的軍火,請其注意維護。這無異於與虎謀皮。不幾天,新城兵工廠所存軍火即被日軍銷燬。於耀西也算有種,居然敢向西田提出質問,遭下令逮捕,被迫逃亡上海。

1929年3月,於耀西返濟。4月,山東國民政府下令逮捕“維持會”成員,於耀西這次沒有逃脫,被捕入獄。12月,濟南法院對“於耀西漢奸案”進行審判,終因證據不足無罪釋放。

於耀西出獄後,再無任何社會雜務,潛心經營菸草公司,卻遭外資和官僚的聯手擠壓而垮臺,憂憤成疾,1935年病逝,年僅47歲。

高處不勝寒。張肇銓、於耀西的命運,形象地說明,商和官勾結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草根”崛起,販夫走卒揮戈商海

濟南開埠,就像原子裂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為“草根”的崛起提供了廣闊舞臺。

穆伯仁(1867年—1935年),桓臺雅和莊人,幼時家貧,只上了三年私塾就被迫輟學,18歲開始推獨輪車賣煤,25歲給人當夥計,27歲給人打工,被派到濼口收購糧食。當時濼口是魯中糧食集散地,生意火爆。1901年,穆伯仁在此創辦了他的第一家企業——同聚和糧棧。

開業之初,穆伯仁抓住東北各省糧食豐收、魯南及河南一帶遭災欠產的大好商機,果斷以制錢十二千一石的廉價,購得吉林糧商大豆兩千餘石,來年4月每石漲至五十餘千時出手,一舉賺了個盆溢缽滿。後來,他移師商埠,縱橫捭闔,先後在濟南、桓臺、太原、博山等地創辦工商企業10餘家,總資本達200餘萬元,成為當時濟南和全省的鉅富之一。

一個推獨輪車的“草根”,終於成為濟南商界的一顆新星。

桓臺—濼口—商埠,創造山東民族資本最大奇蹟的苗氏家族,幾乎走著與穆伯仁相同的道路。

苗家世居桓臺索鎮,務農,家貧。早年,苗世厚在桓臺索鎮販煤,後在索鎮與人合開油坊,到濼口與人合開糧棧。1910年,苗家擁有了獨資經營的第一個企業——公聚和糧棧,苗世厚的五弟苗杏村任經理。

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後,濟南的交易中心從濼口轉到商埠。苗杏村抓住商機,在經一緯四路濟南站貨場位置,修建起30餘間門面,創立了恆聚成糧棧,兩年獲得近50倍的利潤。

苗家有“大苗”“小苗”之說。“大苗”是苗杏村和苗蘭亭(苗世厚之子)叔侄,“小苗”是苗星垣和苗海南兄弟,均為商界奇才。

他們深謀遠慮,跨業經營,異地擴張,集團發展,先後擁有成豐麵粉廠、成通紗廠、成豐紗廠等十餘家企業,存量資產達數百萬元,一舉成為山東商界霸主。

被譽為“中國罐頭食品之先驅”的樂汝成,同樣是“草根”出身。他在上海達生堂當過學徒,在青島萬康(南北雜貨糕點店)幹過店員。1914年初,青島華德泰(日用百貨商店)老闆徐詠春、萬康老闆莊寶康各出資2500元,從各自店名中各取一字,在濟南經二緯三路西開設了泰康號,經營食品,任命樂汝成為經理。

樂汝成在經營糕點食品的同時,仿製水果罐頭,此後不斷改進,到1916年,已開始批量生產罐頭。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外罐頭極少進入我國,泰康生產的罐頭銷路大開。

1924年,企業改組為泰康罐頭食物股份有限公司,相繼在青島、上海等地設廠,1929年總部遷往上海,至1938年,泰康已在全國開了十家分公司,產品遠銷香港、新加坡、菲律賓、馬尼拉及南洋群島等地,創造了食品行業的一個奇蹟。

在商埠打拼出一片天下的,還有東昌府(今聊城)堂邑縣商販王協三。

想當年,王協三兄弟三人推著獨輪車從老家到濟南賣棉花。走到茌平的時候,有一個大崗子很難過,另外兩個兄弟放棄了,在當地把棉花賣了回家。王協三沒有放棄,咬著牙推著車過了這道崗……

正是憑著這股毅力和幹勁,1908年,王協三在經二路創辦了“阜成信”,後來逐步壟斷了濟南附近乃至大半個山東省的棉花貿易,生意做到了西安、鄭州、天津、上海等地。

堅韌不拔,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開拓進取,這是“草根”崛起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