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家鄉天下流傳一封丘各村名來歷(張曉峰)

我常常打開封丘地圖,注視那些親切而又熟悉的村名,試圖發現隱藏在其中的文化密碼,做一些文化層面的解讀。在經歷了很多天、無數次的觀察和思考之後,今天,我拿起筆,開始了初步的粗淺的挖掘。

家鄉天下流傳一封丘各村名來歷(張曉峰)


封丘的村莊名字,前面大都帶有姓氏,後面帶有村、莊或者寨、崗等表明村莊屬性的字眼。專家的解釋,“村”和“莊”是有區別的。莊:是指有大片農田的聚居區。是傍路而成,有一定的驛、旅、商、防之功能的村落;村:屯聚之意,自然形成的村落。在古代,村莊的名字往往不是專家和官府命名的,大都是老百姓叫起來以後官府默認的,所以,在封丘的村中,“村”和“莊”並沒有什麼區別。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視家族觀念的,聚族而居是古老而頑固的傳統。比如荊隆宮鄉的孫莊,孫姓居多;尹崗鎮的艾村,艾村為主,幾乎無雜姓。有兩個大姓的,就把兩個姓氏都帶上,比如城關鄉的楊徐寨、留光鎮的李王莊等。大姓的姓氏命名的村莊,就多有重複,就以地理位置、村子大小、村中其他姓氏來區分,比如說馮村鄉有兩個王村,分別叫東王村和西王村;封丘的李莊也不少,李莊鎮鎮政府所在地根紅苗正,可以叫李莊,馮村鄉有個大李莊,王村鄉有個新李莊,城關鄉有個李家莊,應舉鎮分別有大小兩個李莊和大小兩個李村。王村鄉的王村特別多,用位置和村子大小都無法區分,就加上村中另外的姓以示區別,計有賈王、陳王、劉王、周王、王王、邊王、崔王七個王村。

家鄉天下流傳一封丘各村名來歷(張曉峰)


也有名不副實的,如荊隆宮鄉的丁莊,現在已無一戶丁姓;城關鎮的南範莊,也已沒有了範姓的蹤影。歷史的變遷,從一個小小的村名中就可以窺見一斑!好在這兩個村名還保留了下來,讓人們看到村名能想起丁姓和範姓先民的建村之功。尹崗鎮鎮政府所在地的大莊,據傳原來叫史大莊。後來朱姓人遷入,史姓人絕跡,村名乾脆改成大莊了。再過若干年,恐怕誰也記不起史姓人在村裡的歷史了吧。

家鄉天下流傳一封丘各村名來歷(張曉峰)


村名中往往帶有村子的地形特點。因為封丘涉臨黃河,歷史上飽受河患之苦,人們大多把村子建在高地,所以封丘的村名裡帶崗、丘、陵、臺等字眼的較多,如魯崗、尹崗、趙崗、馬常崗、大黑崗、沙崗、竹崗、韓丘、盤丘、黃陵、馬臺、貫臺等。封丘的村子,不少和河患和治河有關。如荊隆宮鄉的荊隆宮、金龍口、順河街、大工等村;曹崗的清河集、李莊的堤灣和鵝灣等村;另有很多帶“堤”的村名,如董堤、段堤、夾堤、耿堤等。金朝黃河改道流經封丘以後,黃河封丘段氾濫頻繁,據史料記載,共在封丘境內決口35次,給封丘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李莊鎮的苦莊村名字裡一個“苦”蘊含著村民們多少的無奈和辛酸。

家鄉天下流傳一封丘各村名來歷(張曉峰)


很多的村名因當時村民所從事的職業而來,最有名的當屬“七羅文和八馬牧”。先說羅文。古時候,人們磨面用的是石磨。磨出的是粗麵。要想吃細面,要用籮篩一下。籮是一種桶形的器具,桶壁是木的,底兒是絲綢,細面可以篩過去。當時,周羅文、陳羅文、羅羅文、焦羅文、徐羅文、孫羅文和夏羅文等村由於手工製作的“籮紋”細緻、精緻享譽方圓數十里,故被外地人稱為為“蘿紋”,為了區分,村名前面又冠以村中的主要姓氏。封丘人愛省事,漸漸地把“籮紋”寫成了羅文。再說馬牧,在宋代,“八馬牧”所在地為當時的牧苑,養殖馬匹。明初有村民搬遷至此養馬為業,並聚集成村落,隨後按照各自姓氏形成八個“馬牧”。八個“馬牧”分別為:張馬牧、董馬牧、李馬牧、彭馬牧、程馬牧、王馬牧、謝馬牧,由於當時謝馬牧村內有一、二百米空地無人居住,故當地人稱謝馬牧為兩個馬牧。潘店鎮油坊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有一徐姓人在此開油坊為業,後來成了村子,就以油坊為名了。

家鄉天下流傳一封丘各村名來歷(張曉峰)


有的村名以當地的物產而來。據傳,封丘東南有一特大野生杏園,吸引了許多人家在杏園附近居住,後來發展成一個個村莊。因姓氏不同,逐漸形成“十二個杏頭”,也就是丁杏頭、郭杏頭、李杏頭、劉杏頭、張杏頭、馬杏頭、竇杏頭、孫杏頭、翟杏頭、朱杏頭、鄭杏頭、楊杏頭。趙崗鎮有柳園和杏園,留光鎮有榆林,荊隆宮鄉有桑園,馮村有謝菜園村,說明封丘人有植樹造林的傳統。趙崗鎮還有個鐵爐村和雙爐村,說明這兩個村的先民有冶鐵的手藝。

家鄉天下流傳一封丘各村名來歷(張曉峰)


封丘有的村名來自民間故事。居廂村的村名就頗有來歷。據說五代時村西北有一個紅沙寺,有一個逃荒的外鄉人寄宿在寺廟的西廂房裡。後來這個外鄉人在寺的東南方蓋了房子,他的後人越來越多,慢慢發展成了一個村子。後人為感激寺廟的收留之恩,把村子命名為居廂。據說光武帝劉秀北征王朗時曾在留光村留宿,村子以此得名,以前也叫留光店、留光集。潘店的得名和潘美有關。歷史上的潘美和戲曲裡的潘仁美是兩回事。潘美曾任樞密使,是大宋一位名將、良將。據說他去河北大名省親時曾在此地宿店,當地人就改稱此地為潘店了。在潘店鎮還有幾個車營村。來歷是這樣的:明朝初年,這裡有一個在戰時運送給養的馬車營,裡面有幾百名士兵,天下太平以後,官府讓這些士兵進行軍屯。一百多名軍士編成了五個排,每個排選出排長一人,領導他們進行工作,分片進行屯田,形成了村子。人們以排長的姓氏為區別,這就有了宋車營、馬車營、劉車營、李車營、王車營等村名。應舉鎮的龍化村名字來得更加離奇。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遷到這裡張、邢、趙、何4戶人家。他們開始燒荒墾地,因為當地土地鹽鹼化嚴重,非常辛苦。有兩條土龍非常同情他們,就吃鹽鹼土,吐沙土,幫助他們鬆土,改良土質。有一年的二月二龍抬頭那天,雄土龍爬到路邊曬太陽,姓邢的那家趕著騾車拉糞經過這裡,騾子看到土龍,受了驚嚇,橫衝直撞,從土龍身上輾了過去,恰好輾到了土龍的要害處,竟然死去了。雌土龍知道後,整天嘀哭不止,不久也死了。人們非常懷念土龍,希望他們能夠復活,就把村名叫作“龍化”,後來村裡的秀才又把村名改成了“龍活”,意思是希望家家和睦,風和雨順。直到清光緒年間,有位老道士來到此地,稱龍善變化,忽而騰雲駕霧,忽而隱匿草間,忽而潛藏水底,就又把村名改成了“龍化”。

家鄉天下流傳一封丘各村名來歷(張曉峰)


封丘很多村子依寺而建,村名也多和寺有關。最有名的當屬應舉。唐朝時村子邊建了一個應舉寺,村子也就以寺得名。另外還有王村鄉的大馬寺,居廂的小馬寺。據傳說,大馬寺原來叫王莊,小馬寺原來叫周莊,後來因為兩個村子各建了一個寺廟,而且都供奉著白馬,附近的老百姓就根據寺廟的規模分別叫王莊和周莊大馬寺和小馬寺了。王村鄉的廟崗村也因為一代廉吏百里嵩的使君祠而得名。馮村鄉境內,有五個都叫作淳于的村子,分別以姓氏冠名,叫做秦淳于、劉淳于、田淳于、宋淳于和李淳于。據說漢朝時,這裡有一座淳于寺,是為了紀念名醫淳于意和淳于緹縈而修建的。淳于寺香火很盛,吸引了不少人在地定居,旁邊就形成了很多叫淳于的小村子。潘店鎮的黑塔田村,原來也有個小寺廟,廟裡有座黑塔,南宋時期,姓田的流落於此,村名就由些而來。陳橋鎮含有寺廟字眼的村子最多,有二郎廟、關帝廟、下濟廟、時寺、毋寺等。

家鄉天下流傳一封丘各村名來歷(張曉峰)


封丘的村名文化博大精深,需要長期的、不懈的、深入地去研究。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其中,做出系統的、科學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家鄉天下流傳一封丘各村名來歷(張曉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