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2400元成本的mate20pro和2648元成本的小米9對比一下,你有何感想?

清塵濁水


2400元成本的mate20pro和2648元成本的小米9對比一下,你有何感想?

首先你的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和小米9不同的是高通驍龍855處理器是購買高通的,而華為的處理器是自研發的,這一個方面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華為的芯片不會受制於別人。

再者就是兩者的硬件成本,比如鏡頭,屏幕,以及功能性方面的區別,你都沒有考慮在內。

兩者硬件的對比:為什麼mate20pro在很多地方是領先小米9的但是成本更低呢?

小米9的成本也確實很多,但是華為mate20pro首先在屏幕方面的雙曲面屏幕價格更高,雖然是京東方,但是是雙曲面屏幕的設計,分辨率更高,而小米9使用的是普通的AMOLED屏幕,雖然是三星的屏幕。

處理器方面也要更多,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因為處理器的研發和找臺積電代工這都是需要考慮的,而小米不用考慮這些問題,而且也不需要投入研發人員去研發處理器。

拍照方面華為和索尼以及徠卡的共同研發創造出來了IMX600系列的鏡頭,不對外出售,但是研發成本呢!

再者就是4200mAh電池,以及40W快充,無線充電和無線反向充電。

IP68級別防水防塵,以及內存拓展,雙立體聲揚聲器,以及3D結構光的解鎖方式等等。

總結:首先我不知道題主是怎麼算的硬件成本,難道這些提升都不需要成本嗎?怎麼算下來華為mate20pro比小米9的成本更低,所以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你說的肯定是假的,只能算是一派胡言了,那也就是說你的題目是不成立,我們承認小米的性價比,我們對於華為mate20pro的高價格也表示虛高,但是我們說話還是根據事實來講,這樣太離譜啦!

回答完畢


5G手機一站式推廣員


華為mate20pro的售價差不多是小米9的兩倍,但是它的硬件成本僅為2400元,甚至要低於小米9的2648元,很多人為小米抱不平的同時,也不由感嘆華為的利潤太高了吧。然而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華為高利潤的背後,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大的。

華為手機一年的研發投入高達60億美元,超過中國所有廠商的總和。


華為斥巨資研發創新,手機定價高也是情有可原。畢竟華為mate20pro幾乎可以說是國產旗艦手機的最高工藝水平了,已經擁有了和三星較量的實力。mate20pro擁有頂級的拍照、2k的曲面屏、麒麟980芯片、IP68級防塵防水等,綜合實力遠超小米9。單就從產品本身的角度來說,賣得比小米9貴是正常的。

就拿麒麟處理器來說,華為用了多少年的時間、燒了多少錢才有了今天的成績。芯片研發需要長期的重金投入,並且風險高見效慢,導致很多企業都不敢做芯片。但是華為卻“一意孤行”,就是要造自己的芯片,改變中國卻芯少屏的局面!華為還大力扶持京東方,使用國產屏幕,打破三星對A屏的壟斷。

加上品牌溢價,華為mate20pro就更有理由比小米9了。去年mate20系列全球賣出了一千多萬臺,足以證明華為已經躋身高端市場。而高端市場本來就利潤豐厚,哪個手機廠商不想進去?現在國產手機都在往高端市場靠攏,小米自己也是啊,只不過雷軍在定價上不敢太過激進,小米9的起售價只敢2999元!

肥水不流外人田,國產手機現在實力不差,旗艦機越來越貴,就是想要瓜分蘋果三星的高端市場,華為只不過是先行一步,這能怪誰?


iT科技菌


我有同事在用這兩款機子,看了看沒什麼稀奇的。成本是自己控制的,至於自己控制不好說自己的成本高賣價低,純碎耍流氓。

我自己用的mate9,兩年了,希望還能再用兩年。前幾天從樓上開會下來走樓梯,手打滑手機從樓梯上摔了下來,看著從樓梯一級一級掉下去。屏幕壞了從淘X上買了個自己換的。裡面模塊清晰,拆卸和安裝挺簡單的。前攝像頭裡面有六個小球,由於太小了,有兩個丟了沒找到。安裝上沒有太大影響。電池沒有什麼玄乎的,平常八點下班剩餘40%~60%,換屏幕並沒有影響什麼。

同事的MI6,和我差不多前後買的,尾插換了兩個了,屏幕一個。他都是出去修理。沒問過具體價錢。



小卒無名且無為


看圖說話我不知道你從哪聽來的6+128的小米九的成本價格,下面居然有一堆評論原因的,笑死我了,常識是,你賣手機最起碼要賺回成本費和櫃檯費與員工費才不虧錢吧,現在京東上的報價都比你所謂的成本價低,何談盈利,怕是雷軍賣一臺手機就要奎100塊錢,賠的他媽都不認識他了。挑起問答有意義麼?



TT筱宸


評價一款手機的優劣,或者一個廠商是否厚道,僅僅看BOM的成本沒太大意義的。

首先,手機廠商的備件來源是不同的,不能靠價格對比評判優劣。以手機核心部件Soc為例,華為是使用自家海思的麒麟系列,而小米則是使用高通的驍龍系列。完全沒有辦法以採購價格去評價它們品質和性能。

其次,即使是某些部件來自於同一供應商也不能用採購價格來評價優劣。因為它們會因為結構設計水平,採購時期,採購數量,供應商管理水平等等因素導致採購價格差距很大。也就是說你花200買的東西不一定比別人花100元買的好。

第三,生產成本還有很大一部分在BOM表之外。組裝設備,測試設備,生產環境,工作人員,品控標準,品控手段,……這些都是影響生產成本的要素。比如有的公司搭建一條手機組裝和綜測的生產線要幾千萬,有的公司才花幾百萬。有生產線操作工是經過嚴格培新的熟練工人,有的則是找臨時工甚至暑期學生工。這些成本雖然BOM上看不到,但是均攤到手機上也是不小的一部分。

此外還有交付的及時性,高水平的售後的服務都是需要不小成本投入。


雲過敬亭山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首先,這個成本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即使算上這個成本是真的,那麼還有製造成本呢?你只算上物料成本,那麼研發成本?還有製造成本等等。

其次,這個成本有博眼球的嫌疑

第一張圖只是說物料成本,沒有說華為的製造成本;第二張圖說了小米的物料成本,還算上了製造成本(50美元)總成本。

什麼意思?就是說,第一張圖就是隻算上了華為Mate20 Pro的物料成本;第二張圖算上了小米9的物料成本+製造成本。用這樣的方式營造差價特點?也太拙劣了吧?

再說,Mate20 Pro支持IP68級別的防水防塵,加工成本絕對比小米9還要高。算上這個加工成本,沒有差多少了吧?比小米9高出不少了吧?

更加不要說華為天價的研發投入。你知道華為在手機上投入多少?人家去年全集團研發上千億,你怎麼就確定人家投入了80億90億。智能手機佔據了華為的很大的收入,你覺得他們只會投入這麼少一部分?

同時,人家的結果拿得出手,5G、拍照、GPU turbo,昨天發佈的方舟編譯器。你的科研結果呢?

依據成本定價只是一種市場策略

如果你學過市場經濟,就知道商品定價的定價的時候可以依據多種定價,依據成本定價只是其中一種。

還可以依據市場反應定價,依據對手的策略進行定價。這些都是定價的方式。

你們看看蘋果,人家的成本是高,但是定價更高,但是人家2018年全球出貨量依然全球第二。

所以說,只有你的產品足夠牛逼,就能夠實現溢價。而且消費者還會埋單。要實現溢價,就必須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才能溢價。

Mate20 Pro做得足夠優秀,所以消費者願意給埋單。華為在2018年的出貨量已經接近了蘋果,預計今年會超越蘋果。

消費者用腳投票,哪一臺機子優秀,哪一臺機子適合,他們就選擇哪一臺機子。

性價比?這只是其中一種策略,人家的亮點足夠覆蓋所謂的性價比,而且消費者也願意埋單。


太平洋電腦網


印象中的小米向來是以性價在市場存在,然而據消息曝光小米9的成本價高達2648元,一舉超越華為mate20 pro2400元成本成為最不賺錢的手機,雷軍5%的利潤似乎並不只是說說而已。


售價更高的華為mate20 pro為什麼成本更低呢?

其實不論哪一品牌,被曝光的都只是硬件上的成本投入,也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物料成本。華為mate20 pro的物料成本低於小米9是可以預見的,作為兩個不同時代的產品,硬件水平經過迭代更新以後成本價格上漲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舉個例子來講,同樣的筆記本,昨天買的軟皮包裝的只要3塊錢,今天買的硬皮包裝的卻要4塊錢,這本身並不是什麼大驚小怪的事情。

同樣,軟件成本也是一筆非常高的投入,只是這筆成本投入很難被我們看見,因此我們往往忽略了這部分成本。以華為mate20 pro為例,相機優化的算法投入、和索尼聯合研發的投入、麒麟980處理器的研發投入都是不小的成本。雖然華為沒有將這筆費用的具體數字公佈,但我們可以預見這同樣是一筆不小的成本。華為mate20 pro1/2.73的投入/產出比正是綜合軟硬件成本以後的最終結果。

其實不論是華為mate20 pro還是小米9、亦或是華為和小米走的完全不同的道路都值得我們尊重。華為通過自主研發阻止壟斷,小米通過低利潤直接受惠消費者。方式不同,但都是正確的選項。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自行選擇就好。



不知您對華為mate20 pro2400元成本低於小米9一事如何看待?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我是機錨,期待您的關注。


YiMei科技


假使物料成本真的如此,更能看到小米競爭力的匱乏。

當然,這兩者成本的計算顯然是錯誤的,在很多方面犯了形而上學的問題。

例如:

只簡單計算了硬件成本,沒有計算其他費用。不提老生常談的研發、廣告投入,僅設計這一項費用,華為mate20系列就要多出小米9太多。

設計上小米9與之前手機有太多的的雷同點,設計費用以及磨具費用幾乎可以忽略。而mate20系列手機則是重新設計以及開模。

僅重新開模這一項的費用就不低,當然如果量大的話模具費用可以忽略。

例如以上4款手機,外觀上幾乎很難分辨。但是mate20系列則不然,浴霸式的攝像頭與別家不同,一眼可見,當然現在新款的Nova也加上了這塊浴霸,不再是mate20系列專屬了。

此外,驍龍855的成本比麒麟980貴,這個由於麒麟不外賣,兩者是不能直接對等比較的,在小米購買驍龍855的成本中其實已經包含了高通公司的研發以及廣告、設計等投入,麒麟自用顯然只計算了生產成本,如果外賣的話,價格必然會提升不少。其他方面亦是如此,不能簡單的比較。

當然,這個成本表最能反映出的一個問題就是華為對供應鏈的整合和把控能力要比小米強的多。

最近華為公佈了其5G手機的價格,華為mate20 X 8+256配置僅售6199元,這個價格比之前5999元的價格僅僅貴了200元,這個價格可以說把高通系的一票5G手機都打了個措手不及。

舉例言之:號稱國內5G首發的中興天機Axon 10 Pro (5G)比之相同配置的4G版本貴了整整1800元!

而小米雷軍更是坦言,首批5G手機至少要貴上700元。

圖片來源見水印

那麼,這個700元怎麼計算的?雷軍可不像噴子只計算基本的硬件成本,專利費和增值稅都提到了,但是華為怎麼就能做到僅增加200元呢?

這當然是華為不用交大量的專利費,目前的5G市場上,三星、小米、OV、中興等已經上市的5G手機均採用高通的基帶芯片驍龍X50,定價權掌控在高通手上,而華為用的是自家的巴龍5000基帶,價格優勢不言而喻。僅這一項就可以減去天價的專利費。但是在計算手機的成本時,這個不計入進去就直接比較合理嗎?

手機的成本不僅僅只是單個手機的物料成本,還包括售前以及售後的成本,華為的門店以及售後服務體系等也比小米要更加健全,這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華為手機的溢價率要高出小米很多,這與品牌的知名度、認可度等都有關係。


歲月雜談


看了這個問題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為何?都知道因特爾CPU製造材料就是從沙子裡提取的,從硅到CPU製造環節成本又能是多少?為何要買那麼貴呢?

我曾經問過我們附近一個攤煎餅的,一勺綠豆麵糊糊成本幾何?一個雞蛋成本幾何?薄脆又能成本幾何?憑啥一套賣我8塊錢?

攤煎餅的大媽直接告訴我,我可以分著賣給你,一勺綠豆麵盛給你,一個生雞蛋拿給你,兩片薄脆遞給你,只收你四塊錢,哪怕三塊五也沒問題。但拿了這些東西,愛去哪吃都可以,只要別說是我做,拉肚子竄稀別找我麻煩的就行……

攤煎餅大媽說完轉頭又去忙活給其他人攤煎餅去了,而我有些茫然。看著越排越長的買煎餅早點的隊伍,又摸了摸自己乾癟的肚子,趕緊跑到隊尾,等著……

等我給了8塊錢拿走了一套煎餅果子,三口兩口吃完,一邊走,一邊想。越琢磨心裡越不是滋味,狠狠給了自己一個大嘴巴……

心裡想:自己咋就這麼犯賤呢!本來可以早早買套煎餅,找找吃飽肚子舒坦的感覺,這下可好,排隊餓了半個點兒,被人懟五分鐘,還要上趕著給人送錢買煎餅!看著人家能翻倍掙,我恨的牙根直咬,心裡的確不痛快,我還真能為了少花一半的錢,啃著薄脆,就著綠豆糊糊喝生雞蛋去……唉!誰讓咱連個攤煎餅這樣的技術活兒都不會,該,活該愛罵!


理智悍虎


題主提供的數據出入暫且不說,先跟大家聊聊品牌溢價。2008年的時候,我跟郎鹹平教授在一次交流的時候,他跟我講了個笑話,說到商場去打算買一條鱷魚皮帶,問導購小姐一條皮帶怎麼1000多塊錢呢?導購小姐跟他說,這可是真牛皮的。郎教授半開玩笑的說,我買整張牛皮才300塊錢,一條皮帶1/50不到,你賣1000塊錢,姑娘你說合理嗎?你應該說這是鱷魚行貨。價格虛高的部分就是品牌溢價。

華為2018年投入手機研發的費用實際是60億美元,約合400億元人民幣。這種投入七成以上要從華為Mate系列收回,三成左右從P系列收回。如果Mate系列能銷售3000萬部的話,每臺分擔的研發費是900元左右。加上硬件成本,每臺Mate20pro成本應在3400元左右,扣除稅費,單臺利潤1500元上下。

小米9的平均成本在2500元左右,因為前期硬件稍貴,可能略高些,但隨著出貨量的增加,後期的成本應該在2400元每臺左右。小米除了優化了一下操作系統,其他的核心部件幾乎全部是比價選購的。其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僅僅只有58億元,每臺手機分攤的研發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華為Mate系列因其較高的品牌價值,賣貴點有人接受,但小米則不行,否則,也有悖於其性價比理念。

見仁見智,不當之處,敬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