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元璋在朝堂上吟詩,前兩句眾臣鬨堂大笑,吟完後眾臣驚歎,他吟的是什麼詩啊?

福垊


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八日,此時朱元璋剛登基不久,這一天在早朝朝堂上,他突然詩興大發,原來城中老百姓的“雄雞報曉”給了他靈感。

朱元璋一看所有的人員都到齊了,文臣以劉伯溫為首位列左班,武將以藍玉為首站在了右邊。老朱乾咳了一聲,大家隨之安靜了下來。

“各位愛卿,今天早上偶得詩一首,我給大家念一遍,寫的不好請大家多多指教”。老朱難得謙虛的說道。

“陛下文功武治,乃千古一帝,在下俯首垂耳恭聽”眾文武紛紛附和,其實內心都想聽聽這個“大老粗”皇上的詩如何?



朱元璋清了清嗓子,說出了詩的第一句:“雞叫一聲撅一撅”。

說實話這句很直白,並不出彩。意思是說清晨早上雞叫的時候,伸長脖子叫一聲尾巴要撅一撅,這是常識,連五歲的小孩也知道。

“這也叫詩,如果這也叫詩全國老百姓都是詩人”。有些大臣忍不住笑了起來。

朱元璋卻視若無睹,繼續吟出了第二句:“雞叫兩聲撅一撅”。

這句話基本就是廢話,雞叫兩聲可不尾巴要撅兩撅。就這水平啊?滿朝文武實在憋不住鬨堂大笑起來,然而,只有劉伯溫沒笑。

皇上就是皇上,心理素質很強,面對大家的嘲笑,朱元璋氣定神閒的吟出詩的第三句:“三聲喚出扶桑日”。

這時朝堂上突然變得安靜了下來,轉折來的太突然了,都被這句詩的磅礴大氣所征服,大臣們眼前彷彿一輪紅日噴湧而出。



就在大臣沉默之機,朱元璋吟出了詩的第四句:“掃退殘星與殘月”。

簡直是妙語天成,武將們不瞭解裡面的深意,只見那些飽讀詩書的文臣們一個個佩服的五體投地。

朱元璋在朝堂上吟的這首詩連起來就是:【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殘月】

講真詩中的格局也只有朱元璋能想到,一隻小小的雄雞竟然和天空宇宙聯繫在了一起,雄雞一唱天下白。這不正暗合了朱元璋從乞丐做到皇帝的過程嗎?不正暗合了朱元璋以卑微的出身推翻了暴元的統治嗎?

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大臣們由嘲笑瞬間轉變為欽佩,也只有朱元璋的這首詩能做到。



朱元璋沒上過私塾,沒受過一天正規的教育,他的文采從哪裡而來?

我強烈懷疑這首詩不是朱元璋做的,他能做到的事情未必能用詩詞表達出來,這是由他的知識水平所決定。

建立大明之前,老朱東擋西殺浴血奮戰,用來學習的時間應該是不多。不知大家注意到一個細節沒有,就在大家嘲笑朱元璋的時候,只有劉伯溫沒笑,我認為這首詩就是劉伯溫替朱元璋捉筆所做。

人們習慣了朱元璋粗線條的形象,大明朝建立就要樹立個人權威,劉伯溫開始全面打磨朱元璋的形象,於是為他做了這首詩。



其實不難理解,所有大人物都有自己的秘書和智囊,別以為清朝乾隆皇帝寫的詩有多好,還不是一些如劉墉這樣的文臣在後面潤色。

蔣介石的抗戰宣言:【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日之責】其實是蔣的筆桿子陳布雷捉刀代筆之作。難道朱元璋這首詩就不能由劉伯溫所作嗎?


秉燭讀春秋


問題:朱元璋在朝堂上吟詩,前兩句眾臣鬨堂大笑,吟完後眾臣驚歎,他吟的是什麼詩啊?


前言

這個故事是說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要吟詩的時候,大臣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生怕他出醜,沒想到朱元璋的前兩句雖然粗俗不堪,但是第三句反轉,第四句令人刮目相看。這四句詩是: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敗殘星與曉月。

一、朱元璋還是趙匡胤

不過也有人說這四句詩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作品,這兩種說法老街都不太清楚出處。不過,我倒是知道宋太祖趙匡胤確實有一首類似的詩,結尾一句是:

逐退群星與殘月。

不過宋太祖這首詩在宋朝詩話裡是有記錄的,宋朝陳巖肖的《庚溪詩話》說:

太祖皇帝嘗有《詠月》詩曰:“未離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萬國明。”大哉言乎!撥亂反正之心,見於此詩矣。又竊聞上微時,客有詠初日詩者,語雖工而意淺陋,上所不喜,其人請上詠之,即應聲曰: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蓋本朝以火德王天下,及上登極,僭竊之國以次削平,混一之志,先形於言,規模宏遠矣。


二、王梵志體

這首詩和上面的的意思差不多,不過雅俗各異,一個像是沒有文化的人做的白話詩,一個像是飽讀詩書的文人作品。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敗殘星與曉月。.......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在古代,確實有人喜歡作類似“雞叫一聲撅一撅”的這種白話詩,例如王梵志、寒山子等人,王維、顧況等唐宋詩人也專門仿效這種白話俗語作詩,稱之為梵志體。

不過朱元璋的這個故事真假難辨,估計杜撰的可能性比較大。

結束語

古代文盲居多,文人的詩詞作品如果過於艱深難解,在民間的流傳就會受到影響,民間口口相傳的作品多是民謠和這種通俗的白話體。高曉松專門有一期《曉說》講過在市井百姓中間流行的木魚書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視頻看看。

結束時,可以先忘記朱元璋和趙匡胤不知真假的這兩首絕句。看看在唐朝影響深遠的王梵志,他的白話詩是什麼樣子: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我昔未生時,冥冥無所知。天公強生我,生我復何為?
無衣使我寒,無食使我飢。還你天公我,還我未生時。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寫詩需要文氣,更需要豪氣,朱元璋是皇帝,雖然沒什麼文化,但豪氣十足,哪天詩情大發,吟出千古名句是必然的。和朱元璋一樣的,歷史上還有倆,也是大老粗

第一個叫劉邦,雖然是亭長,算個小小的官員,可此人天天和沛縣一幫混混插科打屁,說他文氣如何,那是開玩笑。可就是此人,一首大風歌震驚天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好詩自帶BGM,就算加以模仿,一樣X炸天,比如這一首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第二個則是趙匡胤,他的子孫後代以琴棋書畫出名,估計人們會認為作為祖宗,趙匡胤文采也是槓槓的。其實,老趙這個人是靠拳腳打天下的,太祖長拳加上盤龍棍,打遍天下無敵手,少有的武皇帝。當然,他的豪氣不如劉邦,因為一首詩只做了兩句,就續不下去了

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

就這兩句,有誰能接下去麼?有嘛……

最後,附上朱元璋詩興大發時所作的詠雞鳴。老朱大家都知道,比起劉邦、趙匡胤,他更是個大老粗,和才氣沾不到邊,一輩子沒上過學,早期是靠當和尚討飯為生的。瞅瞅他在上朝時寫的詩吧,據說當時聽到前兩句,群臣差點笑的噴出早飯……

雞叫一聲撅一撅,

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日,

掃退殘星與曉月


靈石蘊珠寶


前些天回答了朱元璋對對聯的問題,可以說朱元璋雖然沒有念過書,但絕對不是無文化之人。

朱元璋出身於微末,自小要飯,沒有上過學念過書,但自從當了和尚,朱元璋也開始識字學習,不然如何唸經?



出家期間,朱元璋雲遊四方,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

這期間朱元璋有機會就學習,等他再次回到寺廟,已經能夠和別人通信聯繫了。朱元璋投靠郭子興走上反元之路就是因為收到了湯和的書信。

在從軍的過程中,朱元璋仍然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在軍中,朱元璋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謀士,比如劉伯溫、宋濂、李善長等等,這些都是元末明初有名的文化大家和一代儒宗。這些人在朱元璋的身邊,對他的文學修養必然產生極大的作用。

《明史》記載朱元璋讀書時的情景: “戴星而朝,夜分方寢”。《明史紀事本末》也寫到“太祖……身在行間,手不輟書”。

由於出身於社會底層,朱元璋的作品不像劉伯溫、宋濂他們那樣華麗,但是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尤其是胸懷和氣勢方面更勝一籌,很有劉邦《大風歌》的意境。這比四百年後的那位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的乾隆皇帝高了不止一個次元,簡直雲泥之別。

朱元璋的詩沒有兒女情長,沒有鬱鬱寡歡之作,多是抒發豪氣和俾倪天下的王者之氣,比如一次朱元璋在朝堂之上做的一首詩。

話說某天早朝,天還沒有大亮,朱元璋和大臣正在商議國家大事,突然傳來了雞叫聲,引得朱元璋詩興大發,當即脫口而出:“雞叫一聲撅一撅”。

大臣們一聽,皇帝這是要作詩啊,不過這一句太水了。

大臣們還在嘀咕,朱元璋第二句就出來了:“雞叫兩聲撅兩撅”。

大臣們聽到這心裡就忍不住樂了:“下面肯定是雞叫三聲撅三撅。”

朱元璋看著下面的大臣都在繃著臉,可能也猜到了他們在憋著笑,於是望著窗外越來越亮的天沉思了下:“三聲四聲天下白,褪盡殘星與曉月”。

聽了下半句,大臣們愣了,細細一琢磨,紛紛叫好,尤其最後一句,真的是大氣磅礴畫龍點睛啊。

雄雞一唱天下白,太陽出來了,殘星曉月通通消失。這不就是說的朱元璋自己嗎?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所謂大元、張士誠、陳友諒等,都是殘星曉月。朱元璋這個太陽一出來,一概消失不見。前面說的雞就是天下百姓,世間民心。朱元璋當皇帝就是百姓所期民心所向。好詩!



看到這首詩,可能有的人會想怎麼這麼熟悉呢?對,四百年後,清朝也有一首類似的詩,就是經常被我們誤認為乾隆所做的“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蘆花都不見” 。

其實這首詩是鄭板橋所作,乾隆這樣的詩也作不出來的。雖然和朱元璋的詩行文類似,但是這兩首詩的氣勢實在沒法比。

朱元璋的這首詩借鑑了唐朝李賀的《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鳴呃”,但絕沒有李賀那種鬱郁不得志的哀憤之情,反而給人以朝氣蓬勃、士氣如虹的感覺。

這首詩可能只體現了朱元璋的霸氣,但沒有體現出他的才氣,但下面幾首朱元璋的詩可以說是才氣霸氣兼具。

《野臥》

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

《示不惹庵》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詠菊花》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看來無論身處何職何位,學習很重要。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希望你我共勉別酒怯流年。


別酒流年


我突然想起乾隆寫的一首詩: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這首數數詩的前三句是乾隆寫的,後面一句據說是紀曉嵐加的,堪稱點睛之筆,要不然這首詩就得扔進紙簍子了。

乾隆文化水平還不錯,雖然被稱為歷史上寫詩最多的“詩人”,但是其詩作水平卻不咋地。不過乾隆之所以這麼敢寫,只是因為沒有人敢嘲笑他而已。與乾隆寫詩氾濫不同的是,朱元璋文化底子比乾隆低,詩作也不多,但是朱元璋寫的一首數數詩與乾隆那首詩相比較而言,朱元璋可能要技高一籌。

那是在明朝建國後不久,朱元璋就在一次上朝的時候,在大殿之上興致勃勃地吟了一首詩,這首詩前兩句是這樣的: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

朱元璋剛吟完前兩句的時候,大臣們有點站不住了,因為他們都是飽學之士,這兩句詩在他們眼裡看來,簡直粗鄙不堪,上不了廟堂。雖然朱元璋是皇帝,但是還是有人忍不住發出了笑聲。朱元璋也不介意,只是全神貫注地吟完了接下來的兩句: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殘月。

本來有些大臣抱著看笑話的心態,想看看朱元璋怎麼出醜,但是朱元璋吟出這兩句詩的時候,所有人都驚呆了,大殿之上立馬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這首詩的前兩句平淡無奇,但是後兩句顯得氣勢磅礴,體現出了朱元璋作為一個帝王的雄心和霸氣,這種氣質不是一般人能夠有的,也就朱元璋寫得出來,實在是妙!

大臣們平靜下來之後,心裡就在嘀咕:朱元璋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做過和尚要過飯,怎麼會寫出這樣的詩句呢?

其實大臣們有疑惑也是正常的,但是他們顯然低估了朱元璋。朱元璋是沒讀過書,但是這不代表他不想學,也不能說明他學不好,只是因為以前條件艱苦,他沒辦法去學而已。

朱元璋哪裡學的文化?

據歷史記載,朱元璋在參加起義之前,他和湯和通過書信,這就說明朱元璋在參加起義之前是會寫字的。至於說他是怎麼學會寫字的,可能與他當過和尚這件事有關,因為和尚需要誦經,所以他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識字寫字。

朱元璋在參加起義之後,對他幫助比較大的人是李善長和馬皇后。李善長雖然科舉落第,但是他文化水平很高,在他跟隨朱元璋的過程中,朱元璋因為需要處理公文,所以他多多少少向李善長學了一些文化課。而馬皇后在嫁給朱元璋後,也曾督促朱元璋學習文化課,朱元璋跟馬皇后感情很好,她的話朱元璋肯定放在心上。

事實上,朱元璋確實是這麼做的。在戰爭的過程中,朱元璋就曾讓徐達為他尋找圖書。元朝滅亡之後,朱元璋還讓徐達將元朝皇室的圖書全部運到南京,供他翻閱和學習。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特別好學,在軍中之時,他常常讀書到半夜;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他不但推崇孔聖人,重視教育,而且他對自己也嚴格要求,勤於自學(戴星而朝,夜分方寢,日晏忘餐);朱元璋也常常和李善長、宋濂、劉伯溫等人討論學術,耳濡目染,學識也在慢慢增長。朱元璋畢竟是一個國家的皇帝,沒有文化怎麼治理天下。

那麼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如何呢?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很高!

何以見得,我來講個故事。有個叫做錢宰的人,這個人很有才,朱元璋很喜歡他,但是他後來想辭官回家,在閒暇之餘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詩:

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

不知道朱元璋怎麼知道了這首詩,錢宰在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朱元璋對他說:你昨天寫了一首好詩,不過我並沒有嫌遲,你覺得將“嫌”改做“憂”如何?

朱元璋這一改,不但使全詩意境大變,還間接批評了錢宰不為國家著想,反而顧著自己享樂。但是後來朱元璋並沒有怪罪錢宰,而是賞賜他之後讓他回家去了。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發現,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無論如何改不好這首詩的。

歷史上雖然沒有明確說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到底如何,倒是我們從這些小故事中可以判斷出,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低。

特別是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批閱奏摺也是一件很需要文化水平的事情。據歷史記載,朱元璋為了抓權,把宰相給廢了,這就意味著奏摺都需要他自己來批閱,如果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他敢這麼做嗎?

現在有人在詆譭朱元璋輕視文人,說他不厚待劉伯溫,是因為嫉妒自己學問不如劉伯溫,這些都是無稽之談。朱元璋之所以不厚待劉伯溫,是為了平衡淮西集團的情緒,劉伯溫只是個犧牲品。

所以講了這麼說,朱元璋能寫出開頭講的那首詩也就不足為怪了。朱元璋做詩不多,而且心思慎重,不輕易顯露自己,臣子們不瞭解他的文化水平也情有可原。也許朱元璋在朝堂之上做詩是假,適當地震懾人心是真,誰知道呢。

大家對此怎麼看,歡迎參與討論。

圍爐煮酒話春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非常喜歡吟詩、寫對聯。1368年剛建國不久的一天,他在朝堂上面對文武大臣突然來了靈感,詩興大發,作起詩來。沒想到他剛說出兩句,就惹的滿堂文武鬨堂大笑。



朱元璋清了清嗓子吟出了第一句:“雞叫一聲撅一撅”,大臣們心裡已經開始嘲笑朱元璋了。因為在大家的印象裡,朱元璋貧苦農民出身,給地主家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後來參加農民起義大軍打打殺殺。根本沒有上過學,更不要說參加科舉考試中個舉人或者進士了。

朱元璋又吟出了第二句,“雞叫兩聲撅兩撅”。大臣們已經開始懷疑朱元璋是否喝醉了,一個臣子終於忍不住笑出了聲,隨即滿朝鬨堂大笑,朝堂上,甚至還有調皮的大臣接上:“雞叫三聲撅三撅”。

但是,朱元璋並沒有受到他們的影響,他繼續吟到:“三聲喚出扶桑日”朝堂上頓時鴉雀無聲,有人開始歎服。

朱元璋又接著吟:“掃退殘星與殘月”。朝堂下掌聲如雷。 大臣們沒有想到朱元璋這位大老粗,一個農民上位的皇帝,居然能作出這樣絕妙詩句。

那麼朱元璋為何會有如此水平?他的文化知識從哪裡來的呢?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原名朱重八,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是所有開國皇帝中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因為家裡貧寒他的童年幾乎都是在地主家的牛屁股後面度過的,他根本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去好好讀書,他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能讀私塾。



一、他在誦讀經文的過程中學習

1344年濠州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他為了有口飯吃就去皇覺寺當了和尚,在寺裡他每日都要掃地、砍柴、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等,還經常受到老和尚斥責。在這裡他利用讀誦經文的機會勉強認識了一些字,後來因僧多粥少被老和尚攆走。他四處雲遊要飯要了3年,他在雲遊中見多識廣,不斷開闊了視野,更加明白讀書是何等的重要!當他再次回到寺廟後更加努力讀書思考。


二、他努力自學加上愛妻的輔導

朱元璋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在行軍中他利用一切時間,自學各種文化知識。由於他很有天賦,又自學過一些字,分析問題準確到位,郭子興漸漸把他當成自己的得力干將。他還把自己的義女馬秀英嫁給朱元璋為妻。馬秀英自幼聰明,能詩會畫,尤善史書,她很愛朱元璋,傾心教給朱元璋讀書識字,分析一些事情的利弊。

三、他不斷向謀士學習

朱重八在軍中的地位逐漸重要起來,他每遇到不懂的問題都會向自己的參謀朱升、 宋濂 、劉伯溫請教,不恥下問。朱元璋的文化可以說是來源於眾人。

四、他從不懈怠

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位,他分析元朝滅亡的原因,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在朱元璋文化上緊抓教育,建學校、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他自己本身也是暗下決心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勤練書法。《明史》記載他讀書時的情景:

“戴星而朝,夜分方寢”。《明史紀事本末》有這方面的記載,“太祖……身在行間,手不輟書。”

只有胸懷大志的人才會如此努力。

朱元璋有一本親自寫的詩《御製文集》,裡面有朱元璋作的一百多首詩詞。《金雞報曉》《示不惹庵僧》《野臥》為其代表作品。

劉伯溫曾在彙編《皇帝御製文集後序》時感嘆朱元璋:

(讀書時)“聚精會神,凝思至道”,(寫文章時)“舉筆立就,莫不雄深宏偉,言雅而旨遠,仰瞻揮灑之際思若淵泉,頃刻之間煙雲盈紙,有長江大河一瀉萬里之勢”。

朱元璋能白手起家,當過和尚、要過飯,從一介布衣一步步做到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他又是中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


據史書的記載:

從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因此他的人生註定是一個傳奇!

領悟:命運不會虧待任何一個既努力又有才華的人,若為夢想,把努力凝聚在每一日,那散亂的日子將會把人生聚集成傳奇。


小姐姐講史


在對朱元璋的發跡史進行分析時,往往都會疏忽了朱元璋的一段重要經歷,他曾經在寺廟中當過和尚。當然朱元璋去寺廟並非是出自於自己的主觀意願,而是因為當時家中親人接連離世,為了混口飯吃,朱元璋才不得已去當了和尚,而這段經歷其實對於朱元璋人生有很大的影響,也是在這段時間內,讓從小就沒有機會讀書的朱元璋接觸了文字,並深入經意,對於日後他的發跡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朱元璋很喜歡吟詩作對,雖然他所作詩句的數量無法和乾隆皇帝相比,但是有關典籍中也收錄了近百餘首。朱元璋曾經在朝堂上作詩,百官聽後笑得前仰後合,直至聽到結尾的幾句,這些大臣才開始默不作聲,並在心中不寒而慄。

在1368年,當時朱元璋正值上朝,期間突然有感而發,就隨口吟誦了詩句。“雞叫一聲撅一撅”,詩句的開頭剛剛脫口而出,大臣們就鬨堂大笑,雖然沒人說什麼,可是一定都在心中想著,果然是貧寒出身沒念過書的人,此等詩作怎麼能登大雅之堂。

隨後朱元璋說出了第二句:“雞叫兩聲撅兩撅。”話音剛落,眾人依然笑不停口。後來朱元璋居然又補上第三句:“雞叫三聲撅三撅。”到此為止,大臣們已經對朱元璋的詩作沒有了任何興趣,完全就是農家樂的水平。可是後來朱元璋說出的詩句卻讓朝堂上的大臣們馬上沉默了,他說:“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殘月。”前兩句可以說極其沒文化,後面兩句畫風急轉,道出了朱元璋打退前朝叛逆、贏得江山的氣魄,我乃誅元之璋,氣勢如虹,何人還敢笑?

可以說,如果沒有後面兩句,那麼這首詩就完全是三歲小孩子的水平,可是朱元璋高就高在將詩作精彩的地方放在了後面,是讓大臣們在歡笑中給與驚醒,形成鮮明的對比。意為我朱元璋並不是沒文化,也並非傻子,我只是表面上裝瘋賣傻而已,心裡清醒的很!

那麼按理來說,朱元璋發跡之前一直過得很苦,他哪裡有時間看書識字呢?其實就是因為他曾經在寺廟生活過,才讓他開始接觸文字,後來他離開過寺廟一段時間,經過了一番遊歷後,再次回到寺廟,讓他對經文和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段經歷也幫助朱元璋增長了智慧,後來他參軍之後,因為作戰思路清晰,局勢分析精準,讓朱元璋在戰場上無往不利。而且即便日後登基了,他也始終書不離手,每天早起晚睡,這樣勤勉的學習不僅讓朱元璋彌補了曾經在文化方面的缺失,還讓他成就了一番偉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