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1935年3月,面對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命懸一線,在這危難之際,毛澤東作出了三渡赤水,四渡赤水的決定......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1935年3月15日,中央紅軍按照中革軍委的命令,以一部兵力監視楓香壩東南地區的國民黨中央軍吳奇偉縱隊,集中主力向魯班場、三元洞地區的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縱隊發動進攻。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由於周渾元縱隊三個師蝟集一團,在魯班場構築了堅固的工事,每隔50米就有一個碉堡。紅軍攻擊數小時未能奏效,而國民黨軍第13師已由魯班場北出,企圖側擊中央紅軍攻擊部隊;吳奇偉縱隊已進到楓香壩,川軍郭勳祺部也向魯班場轉進,企圖夾擊中央紅軍。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鑑於敵我態勢的急劇變化,毛澤東決定放棄對魯班場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部的進攻,命令中央紅軍由茅臺地區西渡赤水河,以調動國民黨軍,尋求新的戰機。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中央紅軍在茅臺鎮短暫停留之後,3月16日18時,中革軍委主席朱德發出三渡赤水的命令,要求各部隊於3月16日當晚至17日12時以前,由茅臺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尋求新的戰機­­­。

中央紅軍用一天半的時間第三次渡過赤水河。為了給國民黨軍造成錯覺,中央紅軍多為白天渡河,並且大張旗鼓地向古藺、敘永方向前進,以示中央紅軍將北渡長江,調動國民黨軍西進。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3月19日,中央紅軍攻佔鎮龍山,擊潰川軍一個團的阻攔,進到大村、鐵廠、兩河口地區,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堵。

蔣介石判斷紅軍又要北渡長江,急令周渾元縱隊主力和吳奇偉縱隊兩個師向古藺追擊;滇軍孫渡縱隊在畢節、黔軍王家烈縱隊在金沙以北截擊,川軍潘文華部五個旅在敘永、古藺防堵,川軍郭勳祺部由茅臺西渡赤水河尾追,並加強瀘州東西長江防線,同時嚴令各個縱隊趕築碉堡,形成碉堡封鎖線,企圖將中央紅軍聚殲於長江南岸的古藺地區。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然而,就在各路國民黨軍向川南疾進之際,毛澤東當機立斷,毅然決定回師東渡赤水河,奪取戰略主動權。3月20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發出四渡赤水的命令。此時,中央紅軍三渡赤水河才四天時間,又要四渡赤水。

遵照中革軍委命令,紅一軍團的一個團偽裝成主力,由鐵廠、兩河口地區大張旗鼓地向古藺前進,誘國民黨軍西進。而中央紅軍主力則於3月21日晚至22日以隱蔽、神速的動作,分別經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揮師東渡赤水河,接著,從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右翼分路向南疾進,尋求新的機動。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河,跳出了敵人的圍堵,迅速奔向烏江而來。蔣介石驚慌失措,認為中央紅軍又將進攻遵義。他命令國民黨軍上官雲相部在遵義、桐梓、松坎等地嚴陣固守;第53師迅速趕到遵義,協助第47師防堵;周渾元、吳奇偉兩縱隊星夜結集仁懷、茅臺、壇廠一帶,周渾元縱隊先頭部隊兼程開往鴨溪、白臘坎、楓香壩等地固防;同時命令湘軍何鍵部加強烏江防備,企圖在遵義地區將中央紅軍一網打盡。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中革軍委二局截獲的國民黨軍電報中顯示:中央軍周渾元、吳奇偉兩個縱隊六個師的兵力,正由安底西北向紅軍方向迎面而來,最近處離中央紅軍準備南渡烏江的部隊只有三十公里路程。情況危急之時,長期從事情報工作的中革軍委二局局長曾希聖提出妙計。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盧勇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

當時,按照蔣介石的行文風格偽造了一封電報,命令吳奇偉和周渾元說,你們繼續前進。所以他們接到電文以後,一看也沒有產生懷疑,就一個繼續向南一個繼續向東。這樣呢,就與國民黨圍追的部隊就拉開了距離。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3月31日,中央紅軍南渡烏江,進至貴陽以北的息烽地區,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合擊圈,把國民黨軍重兵甩在了烏江以北地區,蔣介石精心設計的包圍圈徹底宣告破產。此時的毛澤東在地圖上畫出一條巨大的弧線:從烏江往南,穿越貴陽和龍里之間的縫隙,慢慢再彎向西,最後徑直向西,從貴州的西南角進入雲南。

毛澤東對身邊的紅一軍團第2師師長陳光和紅一軍團第2師政委劉亞樓說:“把滇軍調出來就是勝利”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4月2日,中央紅軍一部佯攻息烽,中央紅軍主力佯攻貴陽,並一度打到離貴陽城二十公里的飛機場。當時,在貴陽及其附近地區的國民黨軍只有4個團,兵力單薄。因此,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嚇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既怕紅軍乘機攻佔貴陽,又怕紅軍東進湖南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

4月8日,中央紅軍分左右兩個縱隊,由貴陽、龍里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的封鎖線,以每天六十公里的速度,分兩路向雲南方向疾進。4月27日,中央紅軍前鋒威逼昆明。

這時,昆明城內及其周圍兵力空虛,龍雲急調各地民團集中昆明守城。這就進一步削弱了滇北各地和金沙江南岸的防禦力量,為中央紅軍搶渡金沙江,北上四川造成了有利條件。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從海拔五六千米的崑崙山南麓,橫斷山脈東麓奔騰而下,水流湍急,難以徒涉,是中央紅軍北上的一大險關。這時,川軍已把船隻擄往對岸,控制了渡口,阻止中央紅軍北上。

193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發出《關於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林彪,聶榮臻率紅一軍團主力為左縱隊,搶佔上游的龍街渡;彭德懷,楊尚昆率第三軍團為右縱隊,搶佔下游的洪門渡;劉伯承率中央縱隊先遣隊幹部團為中路,搶佔皎平渡。

劉伯承率領部隊化裝成國民黨軍來到對岸,乘國民黨軍還摸不著頭腦之時,紅軍就控制了皎平渡兩岸,無一人傷亡。而此時的林彪、彭德懷所率的左右兩路紅軍渡江失敗,皎平渡成為唯一能渡過金沙江的渡口。憑著陸續找到的六隻小船,用了七天七夜的時間,到5月9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金沙江,實現了渡江北上的戰略意圖。

遵義會議後的四渡赤水之戰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當時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壓力之巨大、任務之艱險,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黃先榮 遵義市長征學會常務副會長

巧渡金沙江以後,國民黨軍隊跟我們拉得太遠了。毛主席所以把四渡赤水作為自己的得意之筆。

從1935年1月19日離開遵義到5月9日全軍渡過金沙江,長達3個多月時間裡,毛澤東把打破敵人圍追堵截的現實任務和重建根據地的既定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他不為尋找新根據地所束縛,而是依據戰場實際,時而向北擺出同紅四方面軍會師的態勢,時而又回頭顯露出要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趨向,把包袱甩給國民黨軍,機敏地調動敵人,在赤水河兩岸與強敵周旋。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隨著四渡赤水的勝利,長征的前進方向,經歷了從最初到湘西,黎平會議調整為川黔邊,繼而在遵義會議變為川西北或川西,四渡赤水後,終於明確地變為向川西北進軍。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一番苦鬥與艱難的摸索之後找出的路,是北上抗日的通衢之路。

中央紅軍擺脫優勢國民黨軍的追堵攔截,粉碎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一勝利,是在改換了中央軍事領導之後取得的,充分顯示出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於貴州遵義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是我黨在非常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1939年10月4日,毛澤東在《發刊詞》一文中特別指出:“到了遵義會議以後,黨才徹底地走上了布爾什維克化的道路”。自遵義會議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對共產國際的指示,一律從中國實際出發,正確的就執行、錯誤的就抵制,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革命,這正是中國共產黨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轉折點。

四渡赤水是決定黨和紅軍命運之戰,形勢之危急、問題之複雜,在毛澤東的軍事生涯中是空前絕後的

遵義會議開始所確立的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所開啟的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重大問題的先河,遵義會議所鑄造的民主團結、堅定信仰的精神,讓這座小城永載史冊。一個地標也因一種精神被賦予不竭動力。

■來源/CCTV國家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