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認為電商在未來會逐漸消失嗎?實體店會扳回一局嗎?

跳起來劈叉


實體店的優勢就是有體驗感,電商會給那些沒時間逛街或者不想出去逛街的人提供方便。但實體店店面成本跟人工成本相對來說會高一些。所以各有各的優勢,勢均力敵


昨天禮拜四


電商和門店生意各有好處,我也是兩個地方都有買東西消費,我在實體店的消費有服裝(我本人服裝除短褲襪子外均喜歡實體店買,因為這樣容易合身,網店不合身的話退貨太麻煩,主要是因為身材不好),飲食消費(從來沒有用過美團等外賣,不喜歡裝盒子裡的飯菜),蔬菜水果海鮮等基本都是門店買,因為郵寄的質量無法保證,家電(實體店售後服務感覺好點),網店買的也很多,比如傢俱沙發,桌子等(款式比較容易選擇,實體店很難找到自己喜歡的款式),種子肥料等(方便,實體店品品種太少,去買不方便),小眾裝修材料比如標識標牌,保護膜等網店可以直接定做,實體店沒有這個服務,所以說實體門店和網店其實是各有千秋,許多埋怨電商部人其實都是開實體店失敗的人,其實你埋怨不了電商,應該是你自己沒有定位好自己的服務,好好想想自己的問題


朱博鷹


電商發展到今天,不說已經到了盡頭,也基本上算是黔驢技窮,雙十一,刷單,新零售,社交電商,跨境電商,無人超市,市場下沉,網紅帶貨,,這些不斷炒作的新概念,本質上都是一種危機,但很多人仍然不願醒來,沉浸在商業的思維裡不能自拔,前仆後繼地構建著所謂的盈利模式,想繼續做箇中間商賺差價。

其實商業只是產品分配的一種方式,因為趕上了互聯網時代而走向了巔峰,美其名曰:電子商務!本質上還是一種商品買賣。隨著工業化的持續發力,信息化的深入普及,大部分人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買不到”,而是“不敢買”,面對線上線下琳琅滿目的商品,只有少數人可以隨心所欲,大部分人都只能望洋興嘆。這個時候,再按照商業的理念和邏輯來分配產品,處處以金錢的多少來決定分配多少,盈利的預期來設計運營的模式,就有點逆天了。

互聯網剛開始的時候,尚可利用這一技術來重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藉著線上線下的價格差優勢,風生水起,成為巨頭,就算是拼多多強勢逆襲,耳目一新,也並沒有改變其商品買賣的本質。

共享經濟如火如荼,為什麼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歸根結底,就是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期,這個瓶頸就是電商的思維和認知水平,很多人都無法超越,感覺電商會永恆,其實電子商務只是互聯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並不是最終的目的。

互聯網誕生於人類神經高度緊張的冷戰時代,她必然肩負著更高尚的使命,絕不會停留在無聊的商品買賣,加劇貧富分化的低級階段。




飛碟來襲


實體店可以7天無理由退貨嗎?

實體店可以誠信經營嗎?

實體店可以做到價格和線上相同嗎?

如果能夠做到以上3點,實體店的生意會變好。當然即便做到電商也不會消亡,電商除了以上都具備以外,還具備超長時間的營業,選擇全面,足不出戶,退換貨方便,同時維權方便等等優點。

我們要知道實體店是什麼,實體店絕大部分都是經銷也就是從廠家拿貨後加價銷售,電商是什麼,電商縮減了中間流程,廠家可以直接網上開店,從最初的賣全國可以到賣全球,這種先進模式如果不是統治階級腦袋被驢踢了,電商是不會消亡的,所謂實體店的消亡準確的說是一個洗牌的過程,有人失業就有人就業,任何時期都是適者生存。

電商帶來了價格透明,以前誰能9.9買到個衣服呢?現在就可以?

至於什麼電商都是假冒偽劣更是無稽之談,現在有各種廠商的旗艦店,買正品到平臺的旗艦店買就好了。

我本人一開始也是從實體店買手機買電腦,但實際上呢被坑的很慘,即便是真正的全新機也要比電商貴800到1000,一次去實體店買手機還買到了翻新機;

講下經過

小朋友的經歷,以下使用第一人稱我;

圖片來自互聯網與內容無關

有一次到北京的中關村修手機,結果看到有蘋果店就準備直接買一個。

進店直接先向導購聲明,請給我國行機器,不要給我報低價吸引我,不需要!您只要給我真正的新機即可,記得當時好像是2016年當時是買蘋果6,給我報價3600,當時京東賣是4180,當時是再三確定的,沒問題交錢拿機器。

交完錢說法就變,什麼合約機呀,什麼限制呀,要加錢200,拿來個所謂韓版的蘋果6,

當時已經晚上7點左右了,沒人了店裡,一屋子人圍著我一個人,拿來一看全新的蘋果6,音量鍵漏光,可以看到裡面的主板,可以肯定是翻新機而且手藝還不怎麼樣的存在。

情況不明拿著機器走人,俺是始終笑呵呵的,沒辦法一幫小夥子圍著。

路上用機器是蘋果的主板,可惜就是個換殼機,當時拿回去給媳婦讓她看看,她就是不要呀,那叫一個驚天動地!!!

那麼接下來就是一個問題,如何將損失找回來?

1.糾結親朋好友,找人砸場子,不行天子腳下找死

2.上網查了下中關村維權,那叫一個血腥,有顧客被打住院的

怎麼辦

第二天早上被窩裡給110打電話,向其說明情況,只有一個意思,就是能不能安排倆警察給俺做保鏢,俺帶著警察去談判?人生處處有驚喜,我異想天開的想法居然得到了北京110指揮中心的支持,回覆是這樣的“如果您覺得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我們可以派出民警保護您的人身安全”這就行啦!趕緊起床吃飯趕往目的地。

情況有變警察不來了,防不勝防呀!

到地方沒進店裡,發生衝突勢單力孤,不划算;直接電話110讓對方完成承諾派人保護,防不勝防呀“您所說的問題是民事糾紛,您可以提起民事訴訟”;涼了保鏢沒有了咋辦,我只問了一句 “如果因為你們的不作為,導致我進入談判被人打傷,打殘如何處理”,經過溝通110指揮中心同意派民警支援,大家看的沒錯,我當時是按著對付恐怖分子,黑勢力團伙的態度來定位中關村這個蘋果手機專賣店的,自然在報警時進行了自己認為的相關描述當然都是有事實依據的,所以指揮中心的回覆是“立刻派出警力支援,請保持自身安全,並告知對方民警正全力趕赴現場”。是不是有點看電視的感覺,這是真實的,本人一到自己自身的安危,就會過度緊張,恨不得能讓指揮中心派出特警狙擊手過來才好。

把店裡的人嚇壞了

民警還沒來,店裡的人就已經變麵條了,很委屈的說,

‘’我們沒對您怎麼樣呀!‘’

特警沒來,大批警力支援沒到,但是接到了派出所長的電話。

經過和對方談判溝通,最後店家同意退3000,也就是說1個晚上我損失了800.

同意了,拿錢走人!

這種挫敗感,讓人非常難受

想不明白,在明確告知對方不在意錢,請給個對方願意出的價格,在一個看起來很正規的蘋果店裡,居然會出現明顯的''騙局'',當時是怎麼也想不通,這不是正經做生意的樣子。

向北京市長信箱提意見

在給北京市長信箱寫的內容裡,說了自己遇到的事情,並表示了匪夷所思,只是大概提了中關村蘋果店;表示希望能讓中關村名副其實。並表示自己不需要維權,事情已經解決;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郵件從市長信箱轉到北京市信訪辦,從北京市信訪辦轉到北京工商局,從北京工商局轉到海淀工商分局,從海淀工商分局轉到中關村。

政府部門認真起來是很強大的

沒有人名的建議信,沒有具體到哪家商店,只是寫明中關村,7天后我接到了商家的電話,該建議信已經到了這名商家的手裡,商家表示讓我去店裡拿錢,我表示錢不要了,希望商家以後可以誠信經營,如果非要給我,就打到我的銀行卡上,5分鐘後剩下的800快到賬了。

我不得不感嘆政府部門的強大,匿名的信件,只有個模糊日期,只有箇中關村,居然能準確的找到具體商鋪,具體到我這個人。

注意不要亂用110,非緊急時刻浪費警力是違法行為

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可以下方留言


墨澤


電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消失,實體店也不存在能扳回一城的說法。未來的實體店和電商會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平衡的要素是:成本、便捷、體驗。

實體店和電商的角力

實體店衰落的本質是因為成本過高,沒有電商那麼方便的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整個購物體驗也不好。

但是隨著行業的規範,電商的成本也在不斷升高,大部分流量都被頭部產品分走,小商家的變得越來越難以盈利。

所以現在電商的價格也慢慢開始變貴了,有的時候甚至比實體店還貴。

而實體店的成本也開始下降,租金變低了,採購可以跳過更多中間商,服務體驗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而且一些急用的小商品,也是直接去實體店比較方便。

所以在未來,決定誰能夠勝出一籌的關鍵在於這三個要素,誰能做的更好。而比較大概率的情況是大家在各自優勢的領域能夠做到比較好,然後達成一種平衡的狀態。

電商形態將發生變化

電商不會消失是因為互聯網的技術優勢不可能走倒退的路線。就好像我們有了電燈,難道會不去使用嗎。

雖然電商不會消失,但是電商的形態一定會發現變化。因為任何一個商業形式都會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前人把位置佔完了,後人沒有位置了。於是後來者一定會想辦法做出自己的優勢。

例如以社交電商發展起來的拼多多,還有垂直領域的內容電商小紅書,還有現在各自媒體平臺的直播帶貨,都是新的電商形態。

甚至連京東、阿里都推出了自己的社交電商平臺,來讓更多人參與。

實體店也會出現新的商業模式

在非標準上,例如生鮮、餐飲等,會繼續跟互聯網進行融合,打造新零售的模式。

而在標準品上,例如衣服、飾品、毛巾等產品,會出現新的商業模式。

例如現在的優衣庫、名創優品、好市多等都是新的模式,用互聯網的邏輯做實體店:規模化、去中介、低毛利、垂直化。


小漁的創業信條


電商不會消失,實體店肯定會扳回一局。

但業態必須調整,純粹搬運工式倒買倒賣賺差價的模式肯定不行了。富有創意的,定製式,體驗式會蓬勃興起。再有除餐飲外,理髮、按摩、洗頭、洗腳、修腳、洗衣、擦鞋、花店、寵物店、健身、教育培訓、保健、保潔、護理、棋牌、運動等實體也會越來越興旺。

關注點贊哦!有了您的鼓勵,我會更加努力。


闊閒閣


本人是一家青少年兒童服裝的實體店店主,“以下給各位實體店主分享一下我個人改善的經營模式,大家可相互學習,PK電商[加油]”我店已經做到批發模式了,以薄利多銷為本,免費辦理會員卡,購物只要是在未穿、洗的情況下,可以更換本店任何東西,價格多除少補,對微信會員,可以把東西帶回家去試,合適轉紅包過來,不合適把東西還回來就可以了。換碼、換款、換色、只要是未穿洗,不影響二次銷售的情況,隨便更換,價格明碼實價,每件商品都有標籤,質量三包,除人為的損壞外,能維修咱就免費維修,不能維修的,咱換新的。對自己的產品信心十足,熱情服務,店裡貨品豐富,隨便挑選,隨便試款,每月給會員生日小朋友們免費贈送生日禮物,積分兌換禮品或現金。經過一年多的不斷改善,本店還算影響不大,也會繼續改善,把產品,質量,服務,售後做到更好,歡迎大家留言相互學習,PK電商[加油]我們作為一線銷售,面對面與顧客交流,已經贏了一半了,電商只對屏幕,沒有任何情感交流,看不見對方表情,這已經是事半功倍了,實體店主們加油💪


回憶1998


不管愛聽不愛聽,歷史很難開倒車,網店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既然出現了,不該憑空消失

網店是幹不掉實體店的,這個千真萬確。但這種干與被幹的關係卻一目瞭然。很顯然,網店處於乾的位置,而實體店處於被幹的位置。

那種期待網店逐漸消失,從而使實體店逐漸復甦的想法有待商榷。難道網店不消失,實體店就不發展嗎?

一塊石頭壓住了人,使他氣喘吁吁。然而石頭不會自動消失的,但只要石頭不消失,被壓住的人就會一直氣喘吁吁,除非有人搬動了那塊石頭。因此,實體店期望網店自動消失而扳回一局的想法很可笑。

毫無疑問,網店對實體店形成了一定的衝擊並且有目共睹,使其面臨一系列的痛苦和艱難抉擇,實體店的規模逐年萎縮,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看到重整的跡象。

但實體店的窘景,並非全由網店一手造成,有其自身的原因,說實體店幹掉了實體店並不過份。也就是說,網店並非全部的因素。對此一定要有個清醒的認識。

網店同時刺激了一部分潛在的消費群體,如果有一天網店真的消失了,這部分潛在消費也會隨之消失,絕不會轉移到實體店的。

實體店為了擺脫頹勢和重整旗鼓,於是開始大力引進網絡元素。比如支付寶,微信聊天,甚至進貨渠道也在網上進行。可見,實體店本身就無法擺脫網絡,而是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便利性。

網店之間的競爭超過了實體店之間的競爭。某人可以足不出戶的瀏覽數百家網店,而在實體店則完全做不到,因此網店的進化速度遠遠高於實體店。

網店背後一定有實體經濟的支撐,絕非憑空而來。而實體店一定也要有網絡經濟的環境。

網店有假貨,這是不爭的事實。實體店同樣有假,也是不爭的事實,追根溯源實體店還是假貨的誕生地。因此實體店指責網店販賣假貨的行為十分可笑,彷彿只要指責對方就可以證明自己清白似的,有如兩個壞孩子在互相指責一般。

在網店出現之前,實體店質次價高的情況非常普遍。正因為如此,才使網店獲得了一個極大的發展速度。

目前,網店在大量的關閉,但必須強調此事於實體店毫無關係,而是由於網店暴增之後,隨之而來的激烈洗牌造成的。反觀實體店的關閉多是有網店的衝擊造成。

網店作為一個新事物,既然出現了。必然有其生根發芽的土壤。新事物是不會被舊事物重新取代的。歷史告訴我們:一種新事物只會被另外一種更新的事物、更適合發展的事物所取代。

實體店也決不會就此衰落,自有其自身的發展道路,或將帶有革命性的性質。


紅屋子


我曾在著名電商公司工作過,我對未來的判斷是,目前電商在國民銷售總額的比例還很小,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滲透還會繼續加大,電商的銷售額也會繼續增加,阿里、京東每年還保持著很快的增長,傳統的實體店會越來越沒落,很多商超會倒閉,新零售形態的實體店會不斷增加,所謂新零售業態的實體店,是深度結合了互聯網技術,包括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消費體驗會越來越好,比如新零售的代表:盒馬生鮮、京東快閃店等,未來的商超購物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體驗才是最重的環節,相信未來的購物和娛樂是無界的,購物的體驗超乎你的想象!


手機攝像


未來普通意義上的電商一定會消失的。

原因:

1,事情都是發展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型社交軟件的大量使用以及功能的多樣化,傳統意義上的電商會被逐漸淡出。

2.新零售的興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方便和實惠,讓人們的消費方式多樣化,簡潔化,這對傳統電商是一個沖劑。

3.社交電商成為人們消費的主流,打開你的社交軟件,例如,微信,QQ你會發現發營銷廣告的朋友很多,在這個你不營銷別人就被別人營銷的時代這是一個趨勢,把好的東西分享給身邊的人,你正好需要,她正好專業,挺好的。

但是我認為傳統電商不會坐以待斃,例如淘寶退出的淘小鋪,是社交電商模式的平臺,正在測試期,也是紅利最大的時期,我覺得他會成為下一個風口,有阿里巴巴做後臺,是一個不錯的兼職,專職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