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趙子龍為什麼被叫四千歲?

哥只是個傳說882


眾所周知,趙子龍就是趙雲,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一名將領,長期在劉備、諸葛亮手下擔任軍職,其地位並不是很高。但在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趙雲卻被塑造成與劉備關係密切的人物,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結拜為異性兄弟,“桃園三結義,後續趙子龍”,趙雲由此成為劉備的“四弟”。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劉備貴為天子,其兄弟便是千歲,按照民間稱呼,二弟關羽被稱為“二千歲”,三弟張飛稱為“三千歲”,四弟趙雲稱為“四千歲”。這就是趙雲“四千歲”之說的由來。 不用多說,這都是民間說書藝人的“再創作”,在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個稱呼。在中國古代的戲曲、評書和話本中,存在著大量類似的戲說,比如北宋包公的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比如北宋初期的楊令公、佘太君、穆桂英;比如《隋唐演義》裡的瓦崗寨眾英雄。這些被戲說的人物和故事在歷史上根本沒有這麼神奇,被藝人和創作者無限誇大,於是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

連環畫中的常山趙子龍

古代的這些戲曲、評書和話本之所以如此,說到底還是創作的需要,只有如此才能吸引觀眾和聽眾,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中國古代受教育者很少,這些民間藝術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著教化民眾的作用,雖然有些誇張,有的與史實也不太相符,但卻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民國年間那些事


我們知道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讓恩若兄弟的劉關張三人真的來了一出結拜,然後劉、關、張就互為兄弟了。後來隨著劇情的發展趙雲也加入了劉備的集團,劉備覺得子龍兄弟也能和自己玩的很開啊,於是就管其叫四弟。所以在蜀國內部一說到排老四的人,那毫無疑問就是趙雲了。

即使是這樣,《三國演義》中也沒有管趙雲叫“四千歲”,更別說歷史了。倘若按照數字邏輯來分輩的話,那排老二的關羽成了“兩千歲”,反而感覺比趙雲活的年限少了,這樣完全說不通。

所以,我們有必要探究一下這“四千歲”的出處。民間故事中藝人喜歡把趙雲稱為“四爺”、“四將軍”,也是完全按照趙雲和劉備的關係來算的,但在越調經典曲目《收姜維》中,首次北伐的蜀軍於天水遭到了魏軍的強力反擊,老將軍趙雲因為地形問題沒能順利拿下城池,接著劇目一轉,由申鳳梅老師飾演的諸葛亮有這麼一句唱詞:

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聽山人把情由細說端詳~

劇中諸葛亮稱趙雲為“四千歲”,上級如此稱呼下局於常理來講太不妥當,所以就算戲曲很接地氣,也不可能犯這種錯誤。我們順著這個思路繼續往下看,發現戲曲的中後段,諸葛亮還這麼唱了一出:

兩軍陣上一單~等著~四王~千歲~凱歌還~

所以從斷句方面來考慮,趙雲的稱呼應該是“四王千歲”才對,如果是這個稱呼趙雲的頭銜就好解釋了。在戲曲中,朝堂內的老臣、王爺的稱呼就是“千歲”,才當時的場景下,趙雲既是老臣,又被劉禪封了王,所以王字很好理解。而“四”依然是創作者把他排在了劉關張之後,“王”可以理解為大王或者是將軍,這麼一來,四王千歲的稱呼就出來了。

接著姜維投降了蜀國,天水三郡也全都易了主,那麼距離第一次北伐成功只差佔據街亭了,可惜這一切的努力都被馬謖毀了。在《收姜維》之後的戲,就是《失空斬·斬馬謖》了。


文/邏輯文史游

所以民間的稱呼有時不能拘泥於小說中去分析,戲曲也是一個熱門的場所。


邏輯文史游


趙雲,他雖然沒有正式的和劉關張結拜過,他是,他們的感情,不可謂不深。

許多戲劇裡,直接把趙雲叫成四將軍,一是因為趙雲和劉關張的確有著不一樣的關係,二,也說明了趙雲在百姓心目中是非常之愛戴。

劉備曾說,子龍從我於患難,非富貴所能動搖,說明他對趙雲的感情十分深厚的。

關羽和張飛,和趙雲也是相識已久,雖無兄弟之份,實則兄弟之情。

況且,像趙雲這樣,集仁、義、禮、智、信、勇於一身的人,更有著不凡的政治眼光和優秀的品德作風,有什麼道理不被人喜歡?

衝鋒在最前面,斷後在第一個,獎勵總是先想到大家,黑鍋搶著來背,這樣的一個人,如果還當不得四千歲,那還有誰可以擁有這樣的殊榮?


子羽的文庫


正史《三國志》裡,別說沒有趙老四,連桃園結義都沒有。實際上,正史裡都沒確認桃園三兄弟的”兄弟情“。雖說劉關張感情好,情同兄弟,但也有這種說法:比如劉曄認為: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而趙雲,無論是地位還是稱呼,都沒上到過兄弟之情的地步。《三國演義》裡,桃園三結義有了,而且大大強化了趙雲和劉備的關係。但最多也就是關羽承認一句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所以,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都沒有承認過趙雲是老四。真正把趙雲列進老四的,是戲曲+評書。比如有些評書裡,就有這樣的句子:張飛見趙雲的心裡難過,便勸道:“人死了不能復生,還是先料理後事要緊。鉅鹿郡也呆不下去了,料理完司馬太守的後事你與我一塊兒回去;我大哥久仰子龍大名,咱們跟大哥一起幹,你就是四弟了!” 趙雲早就聽說劉,關,張在桃園三結義,立志要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非常敬慕這三位英雄,因此,當下就答應了:“就依翼德將軍.” 趙雲領著官員衙役,為司馬直髮喪,然後跟隨著張飛回來,結伴來投公孫瓚。 之後,像《收姜維》這樣的戲曲裡,就會半真不假,念趙雲是”四千歲“,然後就一傳十,十傳百了。評書人這麼編,其實可以這麼理解:中國明清往後的評書,很喜歡亂封王,清朝許多戲曲和評書作者,其實琢磨事,是往清朝那些鐵帽子王邏輯裡編的。比如《楊家將》裡有所謂十大王爺。二是愛讓將軍和主公們稱兄道弟。比如許多評書裡,李世民就會稱呼秦瓊”秦王兄“,稱呼尉遲敬德”尉遲王兄“。又比如《明英烈》,就會讓朱元璋認許多兄弟和乾兒子。因為評書受眾群,大多不通古代朝廷裡的規矩,所以把趙雲編成四千歲,一如把呼延贊編成鐵鞭王、把呼延丕顯編成雙王,既顯得君臣和睦,又家長裡短,好理解,也透著熱乎情感深。說到底,就是要捧趙雲、羅成這樣的白袍將,所以不惜工本、不講史實,怎麼熱鬧怎麼往上堆,就是了。


韓小韓習小習


趙雲的這個四弟或者四千歲的稱呼,是從明清時期,說書或稱評書藝人口中流傳下來的。

趙雲這個人,在正史《三國志》書中,作者陳壽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與他合在一起做的傳。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正史中的趙雲介紹並不多,主要事蹟就是身抱幼主,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後遷為牙門將軍。

趙雲在民間火的時候,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之後,三國演義不但渲染了桃源三結義的故事,而且也把趙雲描寫的神勇無敵,比如,長坂坡殺的七進七出,血染戰袍,懷抱幼主,安然無恙。

正史《三國志》裡,桃園三結義實際不存在,當然更沒有趙老四或者四千歲之說了。

正史裡只提到,劉、關、張感情好,情同兄弟。

而趙雲,無論是地位還是稱呼,都沒拔高到過兄弟之情的地步。

趙雲地位的提高,還得益於《三國演義》這部書,《三國演義》裡,有了桃園三結義,而且大大強化了趙雲和劉備的關係。但仍然沒有達到四弟或者四千歲的地步。最多也就是關羽承認一句:“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

所以,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都沒有承認過趙雲是老四或者四千歲。

真正把趙雲列進老四的,是戲曲和評書藝人故意而為的。比如有些評書裡,就有這樣的句子:

〖張飛見趙雲的心裡難過,便勸道:“人死了不能復生,還是先料理後事要緊。鉅鹿郡也呆不下去了,料理完司馬太守的後事你與我一塊兒回去;我大哥久仰子龍大名,咱們跟大哥一起幹,你就是四弟了!”

趙雲久聞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非常敬慕這三位英雄,因此,當下就答應了:“就依翼德將軍.”之後,像《收姜維》這樣的戲曲裡,就會半真不假,念趙雲是”四千歲“。


王者宇軒魯班


趙雲的這個四弟或者四千歲的稱呼,是從明清時期,說書或稱評書藝人口中流傳下來的。

趙雲這個人,在正史《三國志》書中,作者陳壽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與他合在一起做的傳。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正史中的趙雲介紹並不多,主要事蹟就是身抱幼主,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後遷為牙門將軍。

說白了,這時的趙雲也不過是劉備手下的一個警備隊長而已。

趙雲在民間火的時候,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之後,三國演義不但渲染了桃源三結義的故事,而且也把趙雲描寫的神勇無敵,比如,長坂坡殺的七進七出,血染戰袍,懷抱幼主,安然無恙。

正史《三國志》裡,桃園三結義實際不存在,當然更沒有趙老四或者四千歲之說了。

正史裡只提到,劉、關、張感情好,情同兄弟。

〖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引自三國志)〗

而趙雲,無論是地位還是稱呼,都沒拔高到過兄弟之情的地步。

趙雲地位的提高,還得益於《三國演義》這部書,《三國演義》裡,有了桃園三結義,而且大大強化了趙雲和劉備的關係。但仍然沒有達到四弟或者四千歲的地步。最多也就是關羽承認一句:“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

所以,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都沒有承認過趙雲是老四或者四千歲。

真正把趙雲列進老四的,是戲曲和評書藝人故意而為的。比如有些評書裡,就有這樣的句子:

〖張飛見趙雲的心裡難過,便勸道:“人死了不能復生,還是先料理後事要緊。鉅鹿郡也呆不下去了,料理完司馬太守的後事你與我一塊兒回去;我大哥久仰子龍大名,咱們跟大哥一起幹,你就是四弟了!” (引自評書趙雲傳)〗

趙雲久聞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非常敬慕這三位英雄,因此,當下就答應了:“就依翼德將軍.”之後,像《收姜維》這樣的戲曲裡,就會半真不假,念趙雲是”四千歲“。

關羽關二哥排行老二,當然稱呼兩千歲了,張飛張三哥則稱呼三千歲。趙雲排在最後,自然是老四或者四千歲了。然後就一傳十,十傳百了。這個稱呼就廣泛就流傳了下來。

評書人和戲曲這麼編,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中國明清之後的一些評書,很喜歡亂封王。比如《楊家將》裡有所謂十大王爺,還有許多評書裡,喜歡把皇帝和臣子們稱兄道弟,可能這樣顯得比較親近吧!李世民就會稱呼秦瓊”秦王兄“,稱呼尉遲敬德”尉遲王兄“。

造成這種原因的是,評書和戲曲的受眾群,文化水平比較低,大多不懂古代朝廷裡的規矩,所以把趙雲編成四千歲。這樣即能朗朗上口,也突出了君臣關係的融洽。

說到底,就是民間藝人要捧趙雲、所以不惜拋棄歷史真實的記載。只保留了一些聽著熱鬧,看的解氣的片段,也就是博人一笑罷了




張家界土家小哥


趙雲的這個四弟或者四千歲的稱呼,是從明清時期,說書或稱評書藝人口中流傳下來的。

趙雲這個人,在正史《三國志》書中,作者陳壽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與他合在一起做的傳。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正史中的趙雲介紹並不多,主要事蹟就是身抱幼主,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後遷為牙門將軍。

說白了,這時的趙雲也不過是劉備手下的一個警備隊長而已。

趙雲在民間火的時候,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之後,三國演義不但渲染了桃源三結義的故事,而且也把趙雲描寫的神勇無敵,比如,長坂坡殺的七進七出,血染戰袍,懷抱幼主,安然無恙。

正史《三國志》裡,桃園三結義實際不存在,當然更沒有趙老四或者四千歲之說了。

正史裡只提到,劉、關、張感情好,情同兄弟。

〖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引自三國志)〗

而趙雲,無論是地位還是稱呼,都沒拔高到過兄弟之情的地步。

趙雲地位的提高,還得益於《三國演義》這部書,《三國演義》裡,有了桃園三結義,而且大大強化了趙雲和劉備的關係。但仍然沒有達到四弟或者四千歲的地步。最多也就是關羽承認一句:“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

所以,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都沒有承認過趙雲是老四或者四千歲。

真正把趙雲列進老四的,是戲曲和評書藝人故意而為的。比如有些評書裡,就有這樣的句子:

〖張飛見趙雲的心裡難過,便勸道:“人死了不能復生,還是先料理後事要緊。鉅鹿郡也呆不下去了,料理完司馬太守的後事你與我一塊兒回去;我大哥久仰子龍大名,咱們跟大哥一起幹,你就是四弟了!” (引自評書趙雲傳)〗

趙雲久聞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非常敬慕這三位英雄,因此,當下就答應了:“就依翼德將軍.”之後,像《收姜維》這樣的戲曲裡,就會半真不假,念趙雲是”四千歲“。

關羽關二哥排行老二,當然稱呼兩千歲了,張飛張三哥則稱呼三千歲。趙雲排在最後,自然是老四或者四千歲了。然後就一傳十,十傳百了。這個稱呼就廣泛就流傳了下來。

評書人和戲曲這麼編,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中國明清之後的一些評書,很喜歡亂封王。比如《楊家將》裡有所謂十大王爺,還有許多評書裡,喜歡把皇帝和臣子們稱兄道弟,可能這樣顯得比較親近吧!李世民就會稱呼秦瓊”秦王兄“,稱呼尉遲敬德”尉遲王兄“。

造成這種原因的是,評書和戲曲的受眾群,文化水平比較低,大多不懂古代朝廷裡的規矩,所以把趙雲編成四千歲。這樣即能朗朗上口,也突出了君臣關係的融洽。

說到底,就是民間藝人要捧趙雲、所以不惜拋棄歷史真實的記載。只保留了一些聽著熱鬧,看的解氣的片段,也就是博人一笑罷了。


鍋裡的速食餃子


因為沒趕上桃園結義,又是劉關張要好貼心,忠誠可靠戰友加兄弟,不是親人性似親人。所以劉關張趙連成一體,趙雲老四,故稱四千歲。


用戶52027046667


由於句話說得好,桃園三結義,後續四弟趙子龍。


往事如煙251137974


這個我還真沒發現,如果真是這樣,說明劉備還真對趙雲不錯。劉備有沒有真的給趙雲四千歲的封號,我就無從知曉了。趙雲真的的四千歲,離萬歲的距離差六千歲。張飛三千歲離萬歲的距離差了七千歲。關羽二千歲,差了八千歲。這樣看來,劉備還是知道關羽張飛不及子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