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理由是什麼?你怎麼看?

秦根旺


1900年,發生了世界矚目的八國聯軍進攻大清朝的事件。這是一群強盜,攻入北京城後,殺傷搶掠,無惡不作。中國人對其行為恨之入骨,恨不得吃其肉,喝其血。

但,話說回來,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件發生,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事情的源頭來自於鴉片戰爭

八國聯軍大搞侵略,如果要追溯原因,則可以追溯到鴉片戰爭。

大家都知道,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大清朝無法抵擋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於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賠錢、割地,允許五口通商,允許大英帝國的鴉片在中國區大肆銷售。

從此,英國人在華夏大地的地位直接高人一頭,傳教士們可以在清朝大地放開傳教。

過了十多年,又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來了英法的聯軍,又是一頓搶掠,大清繼續賠錢,給政策。到了中法戰爭爆發後,大清朝又低了頭,又簽訂了不平等協定。

英法俄等國在華夏大地獲得巨大利益的同時,其公民在大清區域的內的地位相當高了,這些都是不能惹的存在。

戊戌變法時,西方等國支持光緒變法,因為光緒掌控朝廷更符合他們的利益。變法失敗後,慈禧對西方各國的好感幾乎沒有了。

這時候,華夏大地上的英法俄等外國人,地位仍然很超然,無論是在生意當中,還是在傳教過程當中,都享受著更多的優待和照顧。

是外國人超高的地位和待遇,為其後的衝突埋下了伏筆。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直接原因是:義和團運動

1899年,大清各地,多處教民和百姓發生了衝突,清政府派人來了後,表現出非常袒護外國人。這些讓百姓深感不公平,開始打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是義和團運動的直接原因。

很快義和團發展成了一股浪潮,慈禧從蓬勃發展的義和團運動裡,彷彿發現了什麼,開始私下授意支持義和團了。

這還得了,義和團更是猖狂,開始大殺外國人、外國教士,並且殺了不少中國那些信教的“二鬼子”。事實說明,死在義和團手裡的,中國那些信教的二鬼子要比外國人和外國傳教士多的太多。

不管如何,義和團的行為激起了那些侵略國家的憤怒,於是,打著“保護在大清的國民”,打著“給死去的國民和那些信基督教的中國二鬼子伸張正義”,八國聯軍浩浩蕩蕩殺了過來。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深層原因是:利益使然

說一千到一百,八國聯軍侵略中華大地,核心還是“利益”,絕不僅僅是報仇。

面對一個虛弱但又資源豐富的國家,在世界各國眼中那是絕對的肥肉一塊,不趁機會美美地分一杯羹,怎麼可以?特別是沙俄和日本更是如此。

八國聯軍侵略大清,目的就是兩個,一是恢復原有的利益,二是英法等八國重新獲得利益,比如金銀,比如政策。

大清就是八國聯軍的提款機,這臺“提款機”還得配合八國,還沒有理由拒絕,到哪說理去?

總之,國與國之間的摩擦和矛盾,多來自於利益的爭奪。所以,八國聯軍侵華的核心就是為了“利益”。

綜合來說,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起初的源頭在鴉片戰爭,直接原因是“義和團運動”,深層的原因是“爭奪利益”。


藍風破曉


理由分兩種:

1.八國聯軍宣佈的假理由:清政府不與八國聯軍通商。

2.真理由:

①清政府GDP佔全世界的百分之六十。

②軍事方面弱不禁風。

③美英等國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以侵略、掠奪、屠殺、敲詐勒索為賺錢方法,以後也不會變。

④如今的中東國家之所以常年被美國侵略也和清政府一樣。

⑤如果中東國家和清政府有俄羅斯的國防實力美英等國絕不敢發動侵略戰爭。

⑥強盜搶劫是不需要理由的,清政府和中東有錢而又國防弱註定了被強盜入侵的命運。

⑦落後就要捱打。



明宇智遠


義和團原本是盛行在山東地域的民間習武團體,一開始是沒有什麼有組織的團體,而是“義和拳”,“大刀會”,“紅東照”,“八卦教”等等各自為戰的單一小團體,興不起什麼大風大浪。但是,在當時的山東按察使毓賢的歸攏下,這些小團體糾合在了一起,號稱“義和團”,打起了“毓”子大旗,開始對洋人扯旗放炮對著幹了。

毓賢原本也不是什麼有腦子的人,監生出身,做事莽撞顢頇,只因為對慈禧忠誠,所以仕途順利。做了按察使之後,他有了生殺大權,在他的手下,不知道有多少這個拳,那個會的人,頭顱滾滾。然而,曹州事件發生後他的想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倒黴的山東巡撫李秉衡滾蛋之後,接替巡撫毓賢高喊出了“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的三大原則,從此拉開了拳亂的序幕。

山東乃孔子的出生的地方,禮儀之邦。但山東卻歷來也崇尚刀槍棍棒,聚眾爭強。單單曹州境內,就有唐朝的黃巢起義,宋代的水泊梁山,以及清朝晚期的念軍作亂。可謂民風強悍,武松景陽岡打死老虎,西門慶金蓮家毒死三寸丁,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傳奇。但是,這次的曹州事件卻捅了天大的簍子,給本已經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刮來了一場風捲殘雲的暴風雨,讓中國人民承受了無盡的痛苦,許多許多年以後都緩不過勁來!

曹州教案的發生其實是有一點歷史背景的。鴉片戰爭之後,外國傳教士越來越多來到中國“開啟民智”,其本身是教義和中國人的儒家思想,雖然相隔甚遠,但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怎奈國家落後,西洋人看不起中國人,尤其是看不起中國的“大清律”。這就是人家開啟“治外法權”的原因。不要小看了傳教士,他們當時在中國有相當的社會地位和隱形權力,知縣知府甚至巡撫總督等對他們無可奈何。因此,這些傳教士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階層,凌駕於中國官員和中國體制之上。假如就只是傳教士目中無人也就罷了,最能引起百姓不快的卻是那些教民,即信教的中國人。這些中國人雖然不多。但是儀仗外國人給他背後撐腰,所以也就狐假虎威,對其他中國人就和傳教士一樣,吹鬍子瞪眼,頤指氣使了。

甲午戰爭失敗後,德國作為看似抱打不平的梁山好漢,積極參與了對抗日本的“三國干涉還遼”,一時間不少人感激涕零。不成想,“梁山好漢”馬上翻臉變成了打家劫舍的響馬,鬍子。他們看好了膠州地面,1896年12月14日,公使海靖強硬逼迫總理衙門租借五十年。當時總理衙門主事的就是著名的恭親王奕欣,極力反對並加以拒絕。而氣焰囂張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竟然派遠東軍艦在膠州灣遊弋恐嚇,虎視眈眈啊,沒辦法,這是過去條約裡允許的。而就在這時,教案發生了。光緒二十三年十月,當地老百姓和教民發生了土地衝突,有幾十個當地百姓衝進教堂,不僅砸了東西,還把二個德國傳教士弄死了,這一下,事情大了,甚至不可收拾。

毓賢一開始也是主張對亂民強力鎮壓的,做知府的時候三個月就殺了一千五六百人,而且這位仁兄辦案神速,抓完人的時候德國還不知道教案發生。等到德國大舉侵犯,而民怨洶洶的時候,毓賢有些左右為難了。到底應該大面積捕殺老百姓以滿足德國人的要求,還是把老百姓歸攏起來對付洋人,他還真有些二難。其實,亂民是魚目混雜,啥人都有。當時李秉衡,張汝梅也是主張分清善惡,剿撫並用。最後到了1899年,內心裡始終對洋人深惡痛絕的毓賢接替巡撫之後,就開始了“民可用,團應撫,匪應剿”的三大策略。於是乎,幾乎所有的民團,拳會,等三教九流都被詔安成為了“毓”字旗下的義和團了!原來的散兵遊勇,響馬鬍子,現在都成了官軍了!毓賢就準備用這些七拼八湊的義和團,配合老佛爺和洋人抗衡了。

那麼,慈禧老佛爺是怎麼跟洋人結下的樑子的吶?事情要追溯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了。當時英法聯軍因議和代表團被曾格林沁殘忍殺害,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焚燒了天下最美的圓明園,慈禧也踉踉蹌蹌地隨同夫君咸豐皇帝北狩熱河,並且成了一個小寡婦。雖然在恭親王的折衝樽俎下,保住了皇家的尊嚴,可看見她那曾經和夫君一起相扶爛漫的圓子成了一堆廢墟,她的心頭之恨就湧上心頭。不過,她老人家做事總是留有後步的。恨是恨,人家的長處她還是懂得去學的,這不,在恭親王奕欣的領導,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操刀下,一番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有模有樣的開展起來了,而且也真的有了起色,史稱“同治中興”。然而,洋務運動畢竟屬於東施效顰,學了皮毛,疏於改制。因此,甲午一戰,丟盔卸甲。三十多年的洋務,不僅沒趕上西洋諸國,連我們最最看不起的蕞爾小國日本都把我們打的落花流水。於是乎,變革之聲甚囂塵上,其中最為激進的乃康有為梁啟超莫屬。其實,老佛爺並非是捂不熱的石頭一塊,她的內心也是支持變法的。怎奈年少的光緒皇帝在康有為為代表的激進派鼓動下,竟然鼓動袁世凱要對慈禧太后實施兵諫。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完全超出了慈禧太后的忍耐底線,於是乎,“戊戌六君子”血灑菜市口,康有為梁啟超分別在英國和日本的幫助下逃亡海外。太后乃眥睚必報的主,抓不到康有為他恨死了幫助他逃跑的“歪果仁”,這在她心裡,又一次埋下了對洋人的不滿。

再說毓賢組織的義和團,雖然是一些烏合之眾,倒也是練武之人,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還是有一些體力功夫的,但是,他們卻神話了自己的本事,宣稱刀槍不入!這就有點不自量力了。也許練的好的人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頂住紮槍和刀刃,但是面對已經屬於熱兵器的槍彈來說,肉體是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的。或許包括毓賢在內他自己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為了鼓動他們抵抗洋人,他就是不把他說破。

在外國人入侵引發的民族矛盾,老百姓和教民引發的民間矛盾,以及傳教士和地方官吏的矛盾糾葛在一起的時候,義和團的瘋狂在毓賢澆油後如干柴烈火,爆發了!他們瘋狂搶劫,殺人,嘴上“扶清滅洋”,實際是打家劫舍。尤其是教民,更是如喪家之犬,惶惶然不知何處安身。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公使向總理衙門抗議,要求把毓賢更換。總理衙門不敢怠慢,馬上調時任工部侍郎的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滅火。

袁世凱可不像毓賢那樣顢頇無知,他可是有豐富的涉外經驗,知道洋人是惹不起的,同時他也壓根不相信義和團有刀槍不入的本事。據傳這位袁老四曾經把幾個義和團召開現場做了實驗,一梭子子彈出去,全部玩完。同時,老袁省長還下令全省禁止義和團出現,結果很快山東平靜了,所有的義和團成員都跑到了山西,為啥是山西?因為毓賢到了山西做了巡撫,因為老太太看中他。

這一次但山西,毓賢可就撒開膀子殺人了,陝西境內的所有傳教士,包括他們的幾歲孩子都殺個片甲不留,只有很少一部分跑回北京東交民巷使館躲了起來。1900年6月中旬,義和團進入北京,天下最大的殺戮開始了,洋人,教民,穿洋布的人,說洋話的人,使用洋火的人……凡是同洋字有關的人通通殺掉,莊王府院子裡成了血的海洋。更有甚者,他們連官軍都敢殺,甚至要殺李鴻章,殺慶親王,也要殺光緒皇帝……只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啊!北京四千多家商號被他們一把火焚燒殆盡。實在鬧得不像話了,洋人已經組織聯軍準備軍事幹涉。而慈禧其實也並不相信義和團可以金身不敗,她要準備對義和團下手了,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不成想,第二天她收到了一封假情報,說外國人準備讓慈禧太后下臺,讓光緒皇帝完全親政。這老太太也是糊塗了,也沒有確認信息的準確就失去了理智,號召軍隊和義和團共同對付即將到來的八國聯軍!以後的形勢都知道了。義和團不堪一擊,李鴻章劉坤一等東南互保,最後簽署《辛丑條約》,每個中國人賠一兩紋銀,和0.74美金。李鴻章死前一直在說:毓賢誤國。

有必要澄清一下:

1 義和團運動: 毓賢把習武之人召集

起來的團體。所謂義和團運動就是

這幫人在山東和山西的殺人越貨

2 庚子之亂: 專指1900年6月中旬義

和團在北京的燒殺搶掠

3 八國聯軍入侵: 在庚子之亂後八國

聯軍進去北京





無法迴避的歷史


八國聯軍之所以入侵中國,主要還是因為慈禧太后和義和團瞎胡鬧。



義和團興起于山東,起初清廷是主剿的,因為義和團反對洋人和洋教,而當時毓賢任山東巡撫,對義和團是同情和支持的,所以才免了毓賢的山東巡撫,改派袁世凱。在袁世凱的力主下,義和團遭到鎮壓,拳民四散,竄如直隸和京津地區。

這時,慈禧太后企圖廢光緒帝,改立大阿哥溥俊為帝,但遭到列強的反對。列強認為光緒帝主張變法,被慈禧太后非法囚禁,所以他們紛紛發佈照會,要求慈禧歸政於光緒帝。



慈禧太后妄圖以義和團威脅和制衡列強,於是宣佈義和團為合法團體,拳民開始佔領京津地區。在北京,義和拳民殺死德國公使克林德,幷包圍教堂、使館,一些守舊派官員也與義和團聯合,使義和團有了朝廷撐腰,殺人放火更加肆無忌憚。

各國紛紛抗議,要求清廷鎮壓義和團,並派出聯合部隊進京保護使館。聯合部隊從天津登陸集結,在廊坊、楊村一帶遭到阻截,退回天津租界,補充武器彈藥,並等待援兵到來。



與此同時,慈禧預感到大事不好,態度有所鬆動,還給列強使館水果蔬菜等慰問品。但很快慈禧聽聞列強此來,是為了重新擁立光緒帝重新執政,於是大怒,遂向十一國列強宣戰。

不久,八國聯軍再次集結完畢,攻陷北京。


達摩說


直接理由就是護僑,過程比較複雜,大致如下:

1.維新變法失敗後,慈禧想廢掉光緒帝,遭各國聯合反對,慈禧及守舊大臣不滿。

2.義和團興起,到處燒教堂,攻擊洋人,各國要求鎮壓,守舊大臣想借拳民之手整治洋人,清廷未予理睬。

3.在清廷縱容或者暗中授意下,義和團越鬧越歡,越鬧越大,把德國公使給殺了,圍了使館,事情大了。各國再次要求鎮壓,保護僑民和使館,清廷依舊未予理睬。後來各國各種威脅照會,清廷依舊沒有反應。

4.無奈之下,各國決定聯合出兵護僑,各國軍隊已經開進天津了,清廷被迫同意,這時候各國是小規模派兵。

5.護僑部隊進京過程中,遭到義和團和部分清軍阻擊,被迫退回,就是所謂的廊坊大捷。

6.各國決定增兵,同時渤海灣的艦隊攻擊大沽口。慈禧慌了,下令解散取締義和團。

7.關鍵時候,守舊派大臣偽造情報,稱各國聯軍進京之後目的在於逼她退位,慈禧怒了,撤回解散義和團的上諭,決定向十一國宣戰。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就這麼打起來了。

當一個主權國家無法保障使館和他國外交人員及僑民安全,被侵犯的國家當然有理由採取措施護僑。整個過程清廷表現得極度缺乏國際法常識和不理智,這當然也說明中國社會和西方文明的矛盾已經激化到一定地步了,不得不爆發了。



龍馬人文歷史


我發現這裡的回答大多數認為義和團和慈禧的胡鬧導致八國聯軍的入侵。對於侵略戰爭這麼淺薄的認識,是不是讓人有些匪夷所思?

誠然,義和團的反洋運動和慈禧自以為是的對義和團的利用,是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藉口。然而,義和團為何要反洋?慈禧又為何要藉助義和團的力量?這一根本的問題卻鮮有人提及或者思考。

洋人通過一系列的戰爭撬開中國的大門,直接索取賠償,並傾銷商品,掠奪中國的財富。致使中國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再則,洋人肆無忌憚的傳教,妄圖在思想上控制中國人民。更兼洋人在中國大地上的各種特權,不唯人民難以承受,便是官員地主亦漸不能接受,民心所向,反抗壓迫,反抗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侵略,保家衛國,這有何不可!這難道不是正義之舉?!這難道不是每一箇中國人應該要有的勇氣?!這難道不是救亡圖存延存中華一脈的努力!?誠然,義和團作為人民群眾自發的運動,在鬥爭方式上思想觀念上有許多不足甚至愚昧之處。但這不能妨礙義和團的自救的正義性。至於義和團最終的失敗,這是由當時的歷史環境決定的。但義和團的反抗侵略壓迫的精神,不正是我們先輩反帝鬥爭中永不屈服的反抗精神麼?!這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再則,失敗是成功之母。中華民族,正是由於一次又一次的反抗鬥爭,不斷吸取經驗教訓,才最終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脫穎而出。若在被欺辱被壓迫之時,連反抗都不反抗,鬥爭都不鬥爭,甚至甘願做別人的走狗和奴隸,那麼這樣的民族會有什麼希望,這樣的國家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金烏子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乃中國近代史上之一鉅變,他們之所以如此堂而皇之地出兵,實則是慈禧為他們創造了藉口。

倘若沒有慈禧的幫忙,八國列強倒也不至於會如此興師動眾,至少不會揮師數萬而攜槍炮攻入京師。

我們知道列強之所以會出兵,是因為當時義和團運動正愈演愈烈,而義和團運動之所以會威脅到列強,則又是因為義和團運動乃是為了反抗列強侵略而起,這也是義和團運動以“扶清滅洋”為旗號的原因之一。

義和團運動之所以愈演愈烈,則是因為慈禧對於義和團採取了模稜兩可的態度,既想剿之,又想借他們之手去教訓列強。

慈禧之所以想要教訓教訓列強,則是因為列強加深了對清政府內政的干涉,慈禧想要廢了光緒,卻遭到了列強的反對。

當慈禧已經決定對義和團採以清剿之策時,她卻又收到了一個消息,說是列強試圖扶植光緒而逼迫慈禧歸政,慈禧一生貪權戀棧,豈肯輕易地將自己好不容易才拿到手的權力交給光緒皇帝?

既然不肯,那便只有憤而“宣戰”了,慈禧之所以敢宣戰,義和團運動多多少少也給了她一些底氣。

由此可見,從義和團運動爆發到列強出兵以及慈禧宣戰這一整個過程,可謂是是環環相扣,一步推一步。

讓慈禧突然改變對義和團的剿、撫之策的消息,實際上也是頗為關鍵的一環,沒有這一環的話,慈禧也不會改剿為撫。

當時慈禧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本來已經決定了對義和團採取清剿的政策,因為她不敢得罪列強。

可是,她做出清剿的決定還沒過24個小時,便收到了一個消息,也就是列強想要逼迫慈禧歸政於光緒皇帝的消息,這才促使慈禧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而斗膽向列強“宣戰”。

這個消息是怎麼來的呢?這還得說說那時正受慈禧寵信而手掌重權的端王載漪,慈禧在戊戌政變之後想廢了光緒而改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帝,倘若真讓溥儁當了皇帝,那麼載漪的地位便可再上一層,誰料這個計劃卻被列強給打破了。

所以,載漪也很惱怒列強的行為,這時候出現了打著“扶清滅洋”旗號的義和團運動,他便很想借機教訓教訓列強,從而再次推動溥儁這個“大阿哥”當皇帝的事。

於是,載漪便暗中讓人加工捏造出了這個消息,所以當時列強並沒有說過要讓慈禧歸政給光緒,只是慈禧相信了這個消息,以至於一怒之下宣戰。

列強原本希望由清政府來彈壓“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可是繞了一圈之後,清政府反倒轉過頭來向列強宣戰了,列強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或者趁機再進一步牟取一些利益,那麼也就只能出兵了。

清政府要和義和團一起“反抗”列強,攻打列強使館,那麼列強的出兵自然便有了“合情合理”的說辭——保護僑民。

這個“合情合理”的出兵藉口,卻又是慈禧幾經猶豫之下主動為列強創造的,所以列強還真應該好好感謝感謝慈禧。

慈禧主動給了列強一個好的出兵藉口,卻又打不過列強,東南督撫們也在搞“東南互保”,於是她也就被嚇得逃出了京師。

她在離開京師之前,則又惱怒於義和團沒有盡心盡力地幫她抵禦列強,同時也是為了爭取獲得列強的原諒,所以一紙命令下去,清軍不再和列強打了,反過來清剿他們曾經的“戰友”,也就是義和團。

慈禧一路奔逃出京,為了徹底獲得列強的原諒,再一紙詔令飛向廣東,讓李鴻章趕緊北上,北上所為之何呢?

自然是和列強罷戰息兵,給列強送好處!

倘若說列強擺在檯面上的出兵藉口是為了“保護僑民”的話,那麼《辛丑條約》的簽訂便暴露了他們出兵的真正原因。

這一紙條約簽訂,清政府賠款之本息將近10億白銀,劃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實為“國中之國”,拆炮臺等等。

將清政府化為“洋人的朝廷”,才是列強出兵的真正原因和目的,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控制清政府,才能更好地掠奪資源和財富。

然則慈禧當時卻因為只賠款而不割地,開心得不能自已,真是一不可救藥之愚婦!

落後就要捱打呀!


寧糊塗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還不是讓義和團給鬧的。

那時候的大清朝,關於洋人一事,有各種各樣的傳聞,老百姓對於這些闖入中國的蠻子、毛子,是又恨又怕。

老百姓一方面痛恨政府的無能,一方面又害怕洋人的槍炮,就在這水深火熱之中,義和團誕生了。

義和團號稱喝了符水就可以刀槍不入,這夥拳民的人數也是越聚越多。

剛好此時朝堂之上,對洋人的態度正在轉向對抗,居然有人把義和團推薦給了當時的老佛爺慈禧太后。

慈禧這時候年紀也大了,也不知道怎麼想的,居然信以為真,真認為這幫拳民可以打敗洋人。

於是乎,在慈禧的支持下,義和團大舉進入北京。

這夥拳民仗著慈禧撐腰,不服官府管束,橫行地方,地方上的官民都對他們深惡痛絕。

義和團拆鐵路,燒教堂,攻擊傳教士和教民,只要跟洋人能扯上關係的,他們都破壞。

各國領事紛紛要求清廷管束這些亂民,但是清廷置之不理。

事態愈演愈烈,到了失控的地步。

最終,為了維護各國在華的利益,以及保護傳教士及教堂在中國奪得安全,發生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理由是什麼?你怎麼看? 1900年八國聯軍為什麼會侵略中國?

理由是顯而易見的:弱肉強食。



1900年雖然中國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已經開始走上了工業化道路,不過,此時的工業化水平很低,工業化發展受到別國的牽制,尤其是遭到一些頑固派的阻撓,發展更加不利。

但是,八國(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王國)的工業化則發展到了一種比較成熟的地步,工業化的水平遠遠高於中國。

從18世紀開始,英國就出現了工業革命,邁入到了大工業時代。

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紛紛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在1900年時工業化實力已經非常強悍。

他們一個人用一杆槍,就能解決掉手裡只有鋤頭和木棍的十個人,這樣的工業化實力讓他們的膽子變得膨脹起來,甚至不畏懼地盤龐大的中國。



在1783年北美殖民地獨立後,以英國為首的世界各國的資本主義勢力,把殖民擴展的力量轉向了東方,而中國作為落後的一員,成為被宰殺的對象。

因為他們手上有槍炮,而中國人沒有,當時中國人安於舊的制度,傳統的體制對工業採取了抑制的態度。

所以,八國聯軍輕鬆地闖入了紫禁城,紫禁城的護城河在工業時代遠遠起不到護城目的。

話說,落後就要捱打,落後就可能亡國。一個面積比中國一個省份還要小的英國,或者日本,或者奧地利都敢於自信勃勃地侵略中國,原因就在於中國當時太落後。

現在,我們國家的發展戰略路線中的第一句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為什麼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原因就在於不發展經濟,就可能有亡國的危險,就可能重蹈1900年的覆轍。


東方大史


八國聯軍侵華的理由是清政府反洋!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真正的問題德國崛起後想要在海外尋找一個殖民地,而英法俄等國擔心德國吞併清朝後太過強大,進而出兵瓜分了清朝,這樣留給德國的發展空間就不會大。可以這麼去理解,八國聯軍侵華實際上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裡,德國是後起之秀。德國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開始崛起,到1888年開始,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就已經全面超過英國,成為當時世界最強的國家。德國的崛起引起了英法的注意,他們擔心德國威脅到英法的世界霸主地位,於是兩國便聯合封鎖德國,對德國進行資源與原料禁運。

由於起步晚,全球的海外殖民地基本上已經被英法佔領完了,這使得德國想要獲得資源與原料便非常困難。德國便把目光瞄準了遠東,這塊還沒被佔領的地方。

當時德國對清朝的態度其實並不是殖民,而是結盟。殖民跟結盟有好大的區別,簡單來說,殖民地可以搶(殖民地是私有財產),但是結盟則不行。德國跟清朝隔著幾千公里,中間還有各大列強,即便當時的德國有心殖民清朝那也沒那個實力,而結盟則完全不同了,結盟只要各種軍事援助就可以了(德國當時就清朝各種軍事援助)。

但是呢,當德國提出租借青島當軍事基地的時候卻被清朝拒絕了,這時候清朝應該說有點神經過敏了,或者說依舊抱著天朝上國的心態在那裡,然後清徳關係交惡,清朝上下甚至爆發了反徳行動,驅趕德國使者,殺傳教士(或者說這是英法等國挑撥離間的)。然後呢,八國聯軍便組成了……所以呢,這實際上是一場戰略失誤,如果當時清政府選擇騎牆,在英法與徳國中間搞,說不定會變得更加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