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國為什麼被稱為“三晉”之國?

騎蝸牛走高速


我來回答:

在中國歷史上,周武王在姜尚等人的輔佐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然後分封天下諸侯,其中有個國家叫做“晉”。

就這樣愉快的過了幾百年呢,西周被少數民族滅了,平王東遷,導致周王朝國力大減,歷史進入了東周時代。這時候呢晉國在幾代國君的英明領導下呢逐漸擴張強大起來,特別是晉文公時代(春秋五霸之一)。在春秋時代的主旋律就是大國不斷地吞併小國,還有就是大國之間的爭霸。根據記載呢那個時代幾百年裡大部分時間都是中原的晉國與南方的楚國之間進行的爭霸戰爭,可見當時晉國是首屈一指的強國。

可是晉國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國內的“卿”地位比較高,且佔據著重要位置,控制著國家的實際權力(可以簡單的打個比方,晉國類似於就是另外的一個東周,而下面的那些“卿”們就像是春秋戰國時代秦齊楚魏這些國家,所以時間一長,晉國君主實際能控制的地盤有限,當然整個還是以晉國這一政治團體示外的)。當時主要的“卿”有六個,後來之間發生了互相吞併(類似於春秋時代那種大國並小國),剩下四個,就是趙、魏、韓還有智,其中智是最強大的。

歷史記載呢智這個國家有個君主野心勃勃,想要吞併另外的三家,然後獨霸晉國,但是機密洩露導致三家聯合起來把他給送上了天,並且分了他的地盤。所以晉國實際就剩下趙、魏、韓三家“卿”而已。

後來有一天,這三家“卿”的領導人一合計分析,覺得一直在晉國的名號下生存有點太屈才了,所以共同把君主給廢了,瓜分了這個國家,史稱“三家分晉”,實質上當時晉國已經不存在了。

再後來,周王朝的國君通過書面的形勢承認了三家分晉的結果,即承認了趙、魏、韓三家作為獨立的國家的存在,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宗主國承認了殖民地的獨立那種。標誌著趙、魏、韓真正成為戰國國家之一。

所以歷史的稱呼上,一直將這三家成為“三晉”之地,因為它們瓜分了晉國。

說句後話,“三晉”之一的魏國是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趙國在戰國後期是唯一能在軍事上與秦國抗衡的國家,韓國雖然弱一點但是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如果“三晉”沒有分開,很難想象秦國有沒有那個實力東出。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阿踏米


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後,春秋時上百個諸侯國並立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七個大諸侯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戰國七雄。東邊的齊國、西邊的秦國、南邊的楚國、北邊的燕國,還有中間的三晉。我們一般情況下會把趙韓魏三國並稱為三晉,尤其在戰國初期三個國家經常被合稱為三晉。《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書也經常將趙韓魏三個國家合稱為三晉。那麼為什麼習慣上將趙韓魏三個國家合稱為三晉呢?

趙韓魏三國本來都來自於同一個國家,這個國家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元前376年,魏武侯、趙敬侯、韓哀侯徹底將晉國瓜分完畢,晉國徹底消失。晉國一分為三,分成了趙國、韓國和魏國。歷史上將這件事稱之為“三家分晉”。

春秋中後期和戰國前期,既是諸侯國削弱周天子的過程;也是各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私家)奪取本國公室權力的過程。有的諸侯國公室權力比較大,遏制住了本國卿大夫(私家)勢力,得以保全下來。有的諸侯國公室的權力相對較小,最終沒能抵擋住私家的進攻,最終導致大權旁路。當時的魯國、齊國、晉國都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魯國出現了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專權的局面,齊國出現了田氏專權的局面,晉國則出現了六卿專權的局面。魯國公室雖然最終沒有被取代,但是魯國卻一步步走向了衰落的深淵。齊國的私家田氏最終取代了公室姜氏,完成了田氏代齊。

晉國則被韓魏趙三傢俬家瓜分,晉國不復存在。

驪姬之亂時,晉獻公放逐、殺死了不少公子,而且從此不再立子孫為貴族,導致晉國公室的勢力逐漸變弱,史稱為“晉無公族”。晉國公室的力量逐漸衰落之後,私家的力量則逐漸壯大,並確立了對公室的優勢。春秋中後期,控制晉國大權的卿大夫多達十幾家。經過一些列兼併,最後只剩下了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此後,範氏和中行氏兩家被其餘幾家攻滅,六卿便只剩下了趙、魏、韓、智四家。四家中智氏的力量最大。晉陽之戰中,實力較弱的趙韓魏三家聯合起來打敗了智伯瑤,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晉國掌握實權的卿大夫就剩下趙韓魏三家,晉國大權掌握在此三家手中。

公元前438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剩餘的土地,只將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三家分晉完成,趙韓魏三國也被稱為三晉。《資治通鑑》將三家分晉看成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其實三家分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晉國的土地面積和國家實力在春秋時代一直都處於前列。三家分晉之後,為了提高三晉的競爭力,三國經常組成同盟,被稱為三晉聯盟。三晉聯盟是戰國初期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個同盟,也是一個相對緊密的聯盟。魏文侯依靠三晉聯盟創造了屬於魏國的霸業。趙韓魏三國在戰國初期也經常被合稱為三晉。


依稀說史


三晉之地是現在的山西一帶,三晉之名始於戰國初期三家分晉之事。

首先我們來談談晉國為何會被三家瓜分

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盛行的制度,分封制。周朝時期,分封天下,晉國便是其中一個強大的諸侯國。而根據分封制,諸侯國也必須將土地繼續分封下去,於是在諸侯國中形成了實力強大的卿大夫,如果諸侯封的卿都是自己的親信,而且自己的實力也強大無比,那麼也無懼卿大夫的強大,。但是對晉國來說,一個個強大的卿給晉國公帶來了巨大的困擾,然後便是最強的卿韓、趙、魏強大到周天子都為其分封土地成為諸侯,然後這三大諸侯為了土地漸漸地達成一致瓜分了晉國。

其次的原因是周王室的衰微和晉國君主的無能。最開始的周王朝還是很強大的,可經過烽火戲諸侯引發犬戎之亂,周平王東遷放權於諸侯,周王的土地和實力漸漸若於諸侯國,甚至於要在很多時候屈從。晉國發生動亂之時,周王無力給予支援,只能任由晉國被削弱,被瓜分。晉國曾經的晉文公重耳是個有有實力有智謀的君主,一度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霸主,然而在他之後的晉國卻一直下滑,以至於到春秋後期,晉國完全被四大家族把持,分別是智、趙、韓、魏,智家最強,所以被其他三家聯手給滅了,最後便是三家分晉了。

所以說,韓趙魏以前其實都是晉國的臣子,原本也是同氣連枝,強大後,瓜分晉國,踩著晉國的舊國土,踏上戰國時期的新舞臺。他們便是三晉。


肖塵


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個國家關係友好,往來頻繁,在列國之間互相攻伐的時候,他們卻和和氣氣,親密的像是一家人,在加上他們脫胎於晉國,所以統稱為三晉之國。

三個國家擁有如此關係,既有著歷史的原因,也有著現實原因。

歷史原因,三個國家源自於三家分晉。

在戰國之前,並沒有韓趙魏三個國家,在這三個國家的土地上只有一個晉國。這個國家曾經是春秋五霸之一,其統治核心位於表裡河山之稱的山西省境內。同時擁有今天的河北、河南的一部分。


在列國林立的春秋年代,擁有大約今天兩個省級行政單位面積的晉國是當時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

但是,到了春秋末期,晉國的國君逐漸大權旁落,國家內部已經被韓、趙、魏和智氏等幾大家族瓜分了。

後來,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滅掉了四大家族中實力最強大的智氏,從而徹底控制了晉國。到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大家族一商量,既然整個晉國已經完全控制在手中了,不如直接把晉國的國君廢掉,然後自立為獨立的諸侯國豈不更好。

就這樣,三大家族瓜分了晉國,並且在公元前376年廢除了晉國公室。於是,在原來晉國的土地上建立了韓國、魏國和趙國三個諸侯國,並且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



由於晉國在春秋時期的影響力太大了,所以雖然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但是三個國家身上的晉國烙印還是一直存在。

現實原因,戰國初期三家關係友好。

三家分晉之後,如果分道揚鑣,天下各國也不會把他們當做一個整體去看待,更沒有理由把他們稱為三晉了。

但是沒有想到,在戰國初年三個國家之間仍然保持著友好的關係,甚至經常共進退。

原因是在戰國初年,魏國出了一個非常有為的君主魏文侯。


魏文侯繼位之後,考慮到韓、趙、魏三個國家在當時都不是大國,他們面對西方的秦國,南方的楚國和越國,東方的齊國,甚至是北方的燕國的時候都非常弱勢。所以,魏文侯認為韓、趙、魏三個國家應該團結起來才有對抗強敵的能力。

有一次,韓國的國君找到魏文侯,希望和他聯合起來打趙國,魏文浩沒同意;過了些日子,趙國的國君找到魏文侯,希望和他聯合起來一起打韓國,魏文侯也沒同意;韓國和趙國兩個國家就沒打起來。

不僅沒打起來,當他們意識到魏文侯的良苦用心時,都深受感動,於是就把魏文侯當做大哥來看待。


有了魏文侯這個大哥帶領,韓國和趙國兩個國家就再也沒有發生衝突,不僅沒有衝突,兩個國家還非常願意作為魏國的屏障,幫助他抵禦周邊大國。

就這樣,雖然韓、趙、魏是三個獨立的國家,但是當他們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依然團結一致共同抵禦,就像一家人一樣。

再加上他們身上的晉國烙印,所以各國都願意稱韓、趙、魏三國為三晉之國。

當然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戰國中期的時候三個國家逐漸分道揚鑣,開始互相攻伐,三晉之國也變得有名無實了。


歷史風暴


“三晉之國”的稱號源於晉國。

晉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晉獻公時期,晉國開始大肆擴展,地跨今河北、山西大部,西到黃河西岸,據崤山,西北達汝水之濱,南抵今河南北部,疆域廣大。

公元前403年,周烈王封三家為諸侯,瓜分了晉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就這一事件的記載:“周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於是晉國便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國,這三個國家便也稱“三晉之國”,這個“晉”就是之前的“晉國”。

三家分晉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既是春秋與戰國的分界,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瓦解,封建制社會確立的標誌。




一讀歷史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正是以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各國爭雄的時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戰國時期的秦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最終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

春秋時的晉國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唐叔虞的封地,初國號為“唐”,到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是為晉侯燮。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縱橫中原一百多年,只要晉國存在一日,秦國東出則沒有希望,鼎盛時期的晉國南抵楚國,西壓秦國,北抗犬戎,東懾齊國,可謂威震諸侯。正所謂“華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義看晉國。直到今天,山西省仍然稱為晉地。



在外部各國無法撼動晉國下,晉國公族開始了同室相殘—曲沃代翼,經過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人幾十年的殘酷鬥爭,曲沃小宗最終取代了翼城大宗,正式登上晉君的寶座。晉獻公繼位後,考慮到自己本身就是旁系篡位,所以對公族勢力非常忌憚,生怕歷史重演,於是將公族勢力屠殺殆盡,這就為以後的三家分晉埋下了伏筆。


公族勢力衰弱的同時卿族勢力開始崛起,隨著異姓卿族的得勢,晉君的大權逐漸旁落,與周天子的遭遇類似。晉平公以後,六卿被趙氏、韓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家把持。卿族之間也是明爭暗鬥、相互攻伐,到晉定公時,範、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公元前376年,趙、韓、魏瓜分了公室僅存的土地,廢晉靜公為平民,晉國最終滅亡。

三家分晉後,中國進入戰國時代,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其中原晉國故地,趙、韓、魏三國全部在列,魏國更是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直到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小哥話歷史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在歷史上,人們一般把“三家分晉”這一歷史事件當做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提到“三家分晉”,就不能不提晉國;提到晉國,就不能不提晉國的“六卿制度”。

先說晉國吧,晉國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位於現在的山西省。

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成王姬誦的弟弟,後改國名為晉。

晉國在晉獻公時崛起,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稱霸一方。

到了晉文公時,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終於成為中原霸主。

之後,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全都是春秋各諸侯的盟主,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捍衛著華夏文明。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馴鹿歷史


我是史山泛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國被稱為“三晉之國”,這涉及到了春秋晚期三家分晉的事情。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晉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也就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當時的天下實際統治者還是周天子,但是諸侯的分封使得諸侯權力過大。當時的社會就是周天子分封天下給諸侯,而諸侯把封地分給自家王室來進行統治。而晉國在晉獻公時期,把分封的王室公卿進行了清理。

這就導致晉王的統治力實際是在下降,最終形成了以各家異姓大夫為首的勢力。分離了晉國的權利統治,在經過激烈的兼併之後晉國形成了以“六卿”為首的新勢力,分別是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

而到了春秋末期則只剩下趙、魏、韓三家,這個時候的晉國已經失去了實際的統治權力,晉國的土地幾乎都被三家所把持,當時的晉幽公還要去向三家的家族見禮。

而到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了趙、魏、韓三家為諸侯王,與晉王並列。這也徹底宣佈了春秋五霸中晉國的覆滅,這也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

因為晉國是三家分開的,才有了韓、趙、魏三國,所以戰國初期三國又被稱為“三晉之國”。

而三家分晉也被認為是春秋和戰國的一個分界線,實際上三家分晉也可以認為是新興的階級和老牌階級的一次鬥爭。正式宣佈我國從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分晉之後的三家也形成了新的格局戰國七雄。

其實即使三家分晉,在之後的戰國時代,三國之中也一直在努力重新合併。只是權力好分而不好合,最終全部覆滅,成為了統一的大秦帝國。


史山泛舟


趙氏、韓氏、魏氏原為晉國六卿,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在“晉陽之戰”中擊敗執政智氏,此後三家瓜分晉國。前403年,周天子承認趙、韓、魏三家魏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因趙、韓、魏三國均由春秋大國“晉國”分裂而來,因此在《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書中,均將三國合稱“三晉”。

周朝實行分封制,晉國“驪姬之亂”後氏卿崛起

眾所周知,周朝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天下分封給宗室和功臣建立諸侯國代為統治,而各諸侯又將土地分別劃分給公室子孫和各卿大夫代為管理,而卿大夫則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從而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層級管理模式。

春秋末期,隨著各諸侯國兼併戰爭的加劇,公室和卿大夫的實力開始不斷壯大,但各諸侯國的公室和卿大夫基本維持著一種巧妙的平衡,因而並未出現大的問題,但有兩個國家卻出現了卿大夫取代諸侯,小宗取代大宗的現象,這便是齊國的“田氏代齊”和晉國的“三家分晉”。

晉國之所以會被趙、韓、魏三家取代,源頭還要追溯到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晉獻公五年(前672年),晉獻公擊敗驪戎,虜獲驪姬及其妹妹,並對這對姐妹花極為寵愛。後來,驪姬想要立自己的兒子齊為太子,便不斷離間晉獻公與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之間的感情,太子申生最終被殺,而重耳和夷吾則逃往他國,史稱“驪姬之亂”。

△“驪姬之亂”公子重耳逃亡

驪姬之亂後,晉國從此不再分封公子、公孫為貴族,導致原本可成為公室屏障和支持力的宗族勢力大損。而到晉成公時,更是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執政的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導致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再也沒有了制約力量。

前633年,晉文公設立六卿制度,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可權力這種東西,一旦掌握了,誰又肯輕易放棄呢?於是,為了長期掌握話語權,卿大夫與卿大夫之間、卿大夫與國君之間都開始瘋狂擴充自己的實力,經過殘酷的攻伐兼併,到春秋晚期時便只剩下了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

△晉國六卿

到了春秋末期,隨著範氏、中行氏兩家先後衰弱被滅,晉國便只剩下了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而四家之中又以智氏最強。

“晉陽之戰”智氏被滅,趙、韓、魏“三家分晉”

春秋末期,越國攻滅吳國,越王勾踐率軍北渡淮水,與齊魯諸侯會於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越王勾踐便成為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而此時的晉國,由於卿大夫之間的相互爭奪內耗,公室大權旁落,對外早已無力爭雄。

智伯瑤擔任晉國執政後,眼看曾經中原的傳統霸主晉國衰弱至今,內心十分焦灼。智伯瑤認為,晉國衰落的主要原因便是公室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而如果想要恢復晉國霸業,首先就必須增強晉國國君的實力,從而保證國君對晉國的掌控,只有如此晉國才能避免內耗,形成合力對外稱霸。

於是,一心為公的智伯瑤便提出,由晉國四大公卿各自獻出一個萬戶城邑給國君,從而增加公室的實力。為了表示誠意,智伯瑤率先將一個萬戶城邑獻了出去,韓、趙、魏家雖然不願,但由於三家無法形成合力,各自又不是智氏的對手,韓康子和魏桓子便也被迫獻出了萬戶之邑。

雖然四家之中三家已經貢獻城邑,但趙襄子卻堅定的予以拒絕,為了予以懲罰,晉公便在智伯瑤的建議下,令智伯瑤和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合兵圍攻晉陽,並引晉水水淹晉陽城,“晉陽之戰”爆發。

趙氏本就不是智氏的對手,更何況對方是三家聯軍,根本抵禦不住,但他卻知道韓、魏兩家獻城也是被迫之舉,於是暗中與兩家聯絡,直接導致韓、魏兩家臨陣反戈,以大水倒灌智氏軍營,智伯瑤兵敗身亡。

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又聯手屠殺智氏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從此消失。此後,三家又不斷瓜分晉國公室土地,而大權旁落的晉公對此根本無能為力。

前438年,晉哀公去世,晉幽公繼位,此時晉國的土地幾乎已經被三家瓜分一空,只留下絳與曲沃兩地給晉國公室。前403年,周威烈王賜封趙國、韓國、魏國,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三國的諸侯地位,從此韓、趙、魏開始被稱為“三晉”,晉國名存實亡。

晉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趙成侯、韓懿侯將晉君遷至屯留。晉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趙成侯與韓昭侯分晉,又遷晉君於端氏。晉靜公八年(前349年),趙國奪取晉國的端氏,又將晉君遷回屯留。不久,韓玘殺晉君,晉國徹底滅亡。


香茗史館


若三家不瓜分晉國,統一中國,哪裡還有秦始皇什麼事?結果這三家先後被秦國呑並。冤!

三家分晉前,晉國是最大的諸侯國。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即位以後,勤於國政,發展經濟,國力迅速強大起來。

四年後,楚國攻打晉國的盟國——宋國,晉國援宋,並一舉擊敗強大的楚國。

當時諸多諸侯國中,數晉、楚、齊、秦最強大。齊桓公是第一個稱霸的諸侯,但由於生前沒有安排好繼位問題,死後諸公子為爭君位而發生了內亂,使得國力大為削弱。因而霸主地位不在。

秦國地處偏僻,早期並不參與中原爭霸。而現在強大的楚國又被打敗,於是,晉文公築土為盟,稱霸中原。

三家分晉前,晉國就存在兼併瓜分的狀態。

東周時期,諸侯國內有大夫“采邑”,一個“采邑”就是一個國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國中之國”吧!)。諸侯國大了,那麼“采邑”也跟著擴大了起來。

戰國時期,早已禮崩樂壞。不但諸侯國之間通過戰爭實行兼併,國內的采邑也通過殘酷的戰爭實行兼併。這樣,某些宗族變成了強宗,大采邑變成了強國。

國君還會賞賜受寵、有功、有權的大夫田地或百姓,他們也可以向國君主動請賞。或瓜分其他宗族的土地,甚至可以瓜分公室。

魯國就是這樣被瓜分的。公元前537年,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瓜分了魯國。本來不強大的魯國就更加衰微了。

兼併的結果,只會導致大家族的權力上升,而國君的權力下降。晉君的權力衰落後,國家實權實際上由欒、中行、趙、魏、韓、智六家大夫把持。

這六家繼續爭權奪利,互相攻戰,搶佔地盤,最後勝出的只有智、韓、趙、魏四家。

智伯瑤向三家伸手要地。

慾望是個無底洞。四家之中勢力最大的智家又想侵佔其他三家的土地,獨自擁有晉國全部土地。

而且智伯瑤是個狂妄無禮之人。有一次的宴會,當時韓康子、魏桓子也在其中,智伯瑤竟當著家臣們的面用言語羞辱韓康子。這在韓康子的心裡也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公元前403年,智伯瑤請來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

三位大夫來家中做客。實際是擺下了“鴻門宴”。

智伯瑤假惺惺地作了開場白:“晉文公時,本國是中原霸主。後被吳、越所取代。為了重振晉國雄風,我主張:每家獻出100裡土地和相應的戶口,交給國君掌管”。

大家都心知肚明,所謂的“交給國君”還不是交到你手裡去了呢?韓、魏害怕智家的勢力,都不敢有異議,表示願意上交。

唯有趙襄子一言不發,智伯瑤便用言語威脅他。把個趙襄子惹急了,氣憤地說:“土地是祖宗遺產,我可不敢自作主張拱手送人”

智伯瑤立刻翻臉,兩人大吵一頓,弄得不歡而散。趙康子一甩袖子離席而去。

三家滅智氏,自立為國,得到周天子的承認。

智伯決定伐趙,自家為中軍,韓為右軍,魏為左軍,直奔趙城。趙軍寡不敵眾,且戰且退。

趙襄子的父親趙簡子曾任尹鐸治理晉陽,尹鐸把晉陽治理得很有成效。他父親曾告訴他:“晉國如果有禍亂,晉陽會是一道安全的屏障”。於是他率軍退居到晉陽。

果然,當三家軍隊圍困了晉陽時,智伯又放水灌城,晉陽一片慘狀。但百姓皆頑強抗敵,無一人產生叛變的念頭。

其實魏、韓兩家隨智伯伐趙,並非全力。他們根據智伯瑤的為人,又看到趙氏現在的景況,不禁聯想到了他們自己:今日智伯伐趙,那攻韓、魏的日子還會遠嗎?

於是韓、魏決定聯合趙襄子攻智軍。恰好趙襄子也有此意,並派了使者來“串聯”,並曉之以“唇亡齒寒”之理。三人一拍即合。

於是韓、魏反水,三家大敗智伯,並將智家族人員盡誅。

韓、魏曰:“當盡滅其宗,以洩吾等之恨!”。

智家被誅,韓、魏、趙三家乘勢瓜分了晉國土地。

那時候,周天子雖然是個空架子。但要成為諸侯,還是要周天子冊封的。三家便派使者到周都洛邑,要求周天子將三家晉封為“諸侯”。

周天子見木已成舟,事已至此,也就順水推舟做了個人情,正式冊封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三人為“諸侯”。

(魏桓子)

(韓康子)

就這樣,一個本來最強大的諸侯國——晉國,被魏、趙、韓三家徹底瓜分了,成立了三個獨立的諸侯國——魏國、趙國、韓國。此後的歷史,便沒有了晉國。

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晉絕不祀

後記

晉國是當時所有封國中面積最大、力量最強的諸侯國。由於家底豐厚,雖然晉國被一分為三,但魏國、趙國、韓國在諸多諸侯國中國力仍屬上乘。並能與秦、楚、齊、燕強國逐鹿中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如若沒有趙、韓、魏三家瓜分最強大的晉國,那不知天下風雲怎樣變幻,國家格局如何走向,或許統一六國將不是秦始皇,或許是“晉始皇”、“楚始皇”……當然,“晉始皇”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