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有多好?

皇帝作為一個國家最高統治者,日常的伙食標準自然也是全國最好的了。不過清朝作為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皇帝的飲食還是很令人好奇的。

那麼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標準到底有多好呢?遠的不說,就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例。

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有多好?


在溥儀宣佈退位的前一年,他的伙食標準是“皇上前分例菜肉二十二斤計三十日分例共六百六十斤。”溥儀當時只有四歲,每天居然要消耗掉22斤肉。

雖說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第一頓飯一般在上午九點左右,第二頓飯一般在下午四點左右。但具體時間還是看皇上的心情,只要皇上說一聲“傳膳”,公公們就會逐層向外傳。

回聲還沒消失,端著飯菜的御膳房太監就出現了。食物整整擺了七桌,三桌是菜餚,另外三桌是點心、米膳、粥品,最後一桌就是各種鹹菜。

如果正餐之後皇帝餓了,可以加一頓小吃,這樣算的話,皇帝一天最多可以吃四頓飯。而且在清朝,這七桌食物也是十分講究的。

有四大要求:一不吃牛;二不吃狗;三以滿族風味為主,但還有魯菜和蘇杭菜;四主要烹調方法為蒸燉煮燒。

而且在皇帝進餐之前,不僅要用專門的試毒器具試毒,還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嘗膳”,以此來確認確實無毒。

皇帝的伙食標準看起來確實很高,但食物口感如何就很難說了。各位請想御膳房如何依照皇上的心意即使奉上菜餚呢?

唯一的辦法只能是提前做好,在御膳房一直保溫。有很多菜餚長時間在鍋裡保溫後,口感自然不如剛出鍋時的好。

不僅如此,御膳房做出來的飯菜不僅在配方,甚至在鹹淡上都不能發生變化。因為古人認為每一道菜的做法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既然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就不能改變。

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有多好?


俗話說“事不過三”,皇帝吃飯也是如此,每道菜再好吃也不能吃過三口。當皇帝吃到第三口時,身邊的太監就會命人將這道菜撤下去。

這主要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皇帝愛吃什麼,以防被下毒。因此,宮裡也有“傳膳不勸膳”的規矩。

可每代皇帝怎麼可能口味完全一樣呢?時代也在改變,人們的口味自然也會改變。雍正皇帝口味偏清淡,而且他勤於政事,對飯菜沒太大的要求,可以說他吃飯就是為了活著。

而乾隆吃飯就喜歡粗細搭配,注重養生保健。但光緒皇帝就十分喜歡吃海產品,以魚翅、海蜇、海參為原料的菜是他每餐必吃的。

而溥儀對西餐情有獨鍾,甚至在宮內專門設置了西餐廚房。皇帝口味各不相同,御膳房的飯菜又不能發生太大的變動,因此皇帝也有自己的小灶。

皇帝一餐動輒上百道菜,可是每一道菜只嘗一兩口,有些動也不動。皇帝的剩飯剩菜在當時竟然形成了一條產業鏈,養活了不少人。

有錢人可以嘗一嘗原汁原味的御用菜品。這有錢人再吃剩下的菜品倒在一起,很便宜的賣給窮人,倒也養活了不少窮人。

再扯個題外話,慈禧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說的誇張一點,這個女人可謂吃窮了大清。雖說慈禧不是皇帝,但是可沒人敢怠慢她,這待遇甚至比皇帝還好。

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有多好?


她的正餐也得是100多道菜,大碗菜、懷碗菜、碟菜、片盤、火鍋、湯菜、餑餑應有盡有,菜品齊全。這一頓的開銷,在當時可供1萬多農民一頓飽餐,這個數字還是相當的驚人的。

慈禧幾十年來的飲食費用,大約有近300萬兩白銀。但是清朝用在軍事上面的費用,竟然與慈禧飲食費用差不多,定遠艦、經遠艦、致遠艦這三艘主力戰艦總造價也才大約300萬兩白銀。

即便清代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受到列強壓迫,可皇帝在伙食上卻是一點也沒怠慢自己。因此,這也就註定了封建社會難以立足,註定了新中國的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