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這是清朝簽訂的首個平等條約,自詡可保20年太平,現實卻狠狠打臉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提起晚清,尤其是從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開始到清朝滅亡的71年中,中國幾乎陷入了每戰必敗、每敗必割地賠款的屈辱深淵。對清廷以及王公大臣而言,輸給英、法等國尚且還能自欺欺人,覺得敗給列強不算丟人,但“中日甲午戰爭”卻無異於一記火辣辣的巴掌——曾為中華藩屬的蕞爾小國,竟然將中國狠狠教訓了一番。這時眾人才悲哀地發現,大清在東亞這片“自留地”上,竟淪落為一個二流國家。

這是清朝簽訂的首個平等條約,自詡可保20年太平,現實卻狠狠打臉

▲甲午戰爭場景復原

大清朝野上下都感到出離憤怒。這種情緒,既包含了對“洋務運動”成就毀於一旦的痛心疾首,更有天朝上邦最後一片遮羞布被扯下的惱羞成怒。更要命的是,隨著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清朝再也無法同日本正面開戰。然而就在清廷心灰意冷、群臣捶胸頓足之時,奇蹟卻突然發生——德、法、俄三國“替天行道”,鄭重要求日本放棄對遼東半島的主權要求。

在日本的原計劃中,“日清戰爭”是一場用國運作為賭注的大戰,贏則一飛沖天,敗則永墮深淵。勝利後,日本為實現崛起自然會漫天要價,打算一口氣吞併遼東半島及臺灣,卻絲毫沒注意到西方列強們的利益訴求。於是就在《馬關條約》簽訂的兩週前,新沙皇尼古拉二世還沒來得及加冕,就緊急召集大臣開會,商討對日政策以維護沙俄在華利益。

這是清朝簽訂的首個平等條約,自詡可保20年太平,現實卻狠狠打臉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畫像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4月17日,中日兩國代表簽訂條約後,沙俄外交大臣羅拔諾夫立即召集德、法駐俄大使於聖彼得堡會晤,以協調統一三國立場。6天后,三國大使以備忘錄的形式向日本遞交最後通牒,義正言辭地指責日本此舉將危害北京及朝鮮,極大程度損害了遠東和平,因此要求日本放棄佔領遼東半島,並限定後者在十五日之內答覆。

接到最後通牒後,天皇及內閣經過短暫商議就通過了新的外交策略,即“對三國完全讓步,對中國寸步不讓”,不再主張清朝割讓遼東。沙俄政府得知後,立即封鎖消息,在清廷原定批准條約的5月2日當天,才派駐華公使前往總理衙門,告知清廷經沙俄力爭,條約內容有變,可暫緩批准。同時還主動表示,沙俄願提供年息四釐的低息貸款以供清朝償債。

這是清朝簽訂的首個平等條約,自詡可保20年太平,現實卻狠狠打臉

▲張之洞蠟像

對於沙俄公使的“表演”,清廷上下感動得涕泗橫流,不僅國內一篇讚譽之聲,甚至不少大臣開始幻想“聯俄掣倭”。在這種思潮的鼓舞下,都察院左都御史裕德、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紛紛上奏,主張和俄、德、法三國簽訂密約,通過利益使其牽制日本。更可笑的是,劉坤一認為只需割讓部分新疆領土,俄國此後就會鼎力相助;張之洞雖然明白俄國此舉是為維護其本國利益,但事實上仍保護了清朝利益,比起袖手旁觀的英國要“耿直”得多,完全可以“厚其交誼,與之訂立密約”。

於是,在俄國“大救星”的幫助下,王公大臣們陷入強烈的“聯俄、仇日、疏英”情緒之中,甚至於做好了對俄國曲意逢迎的心理準備。然而他們卻太小看沙俄帝國的野心。就像其國徽雙頭鷹一樣,沙俄總是一頭盯住歐洲,一頭望向亞洲。每當在歐洲的擴張行動受挫時,它就會將目光轉向亞洲,反之亦然。

這是清朝簽訂的首個平等條約,自詡可保20年太平,現實卻狠狠打臉

▲雙頭鷹國徽

在19世紀末,沙俄在歐洲遭受多國牽制,不得不將多餘精力集中於亞洲,而修築連接帝國歐洲部分和遠東的鐵路,無疑成為當務之急。從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開始動工,到“甲午戰爭”結束時,西伯利亞鐵路已從歐洲修到了外貝加爾的赤塔。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臨終前,還特意指定維特伯爵全權負責築路事宜。因此沙俄絲毫無法容忍日本佔據遼東,一旦日本得逞,這條耗費無數人力物力的戰略大動脈無疑就失去了其原有意義。

綜合考慮之後,維特主張與清朝結盟,以換取在中國東北“借地築路”——鐵路南下貫穿黑、吉兩省再延至海參崴(符拉迪沃斯託克)無疑是耗資最少、難度最小的方案。對於這一方案,不論是新沙皇尼古拉二世,還是外交大臣羅拔諾夫、駐華公使喀西尼,眾人都高度贊成,尤其是喀西尼,還提出要充分利用沙俄在華聲望來達到這一目標。

這是清朝簽訂的首個平等條約,自詡可保20年太平,現實卻狠狠打臉

▲慈禧太后劇照

反觀清廷,此時也急切想要利用俄日矛盾來“以夷制夷”,因此迫切希望能與俄國結為同盟以抵禦日本的擴張步伐。可惜的是,穩定的同盟關係只可能出現在實力相差不大的兩國之間,弱國若是寄希望於強國“維護和平”,註定是靠不住的——比如俄國,壓根不想承擔對日防衛義務,只想空手套白狼。

但是沙俄也明白,“結盟”的戲一定要做足。很快,沙皇尼古拉二世專門致電慈禧太后,請求大清改派一位親王級特使參加其加冕儀式,而不是從二品的湖北布政使王之春。經過一番商討,慈禧太后於次年2年連下三道諭旨,任命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俄出席加冕儀式並商討兩國結盟事宜。

這是清朝簽訂的首個平等條約,自詡可保20年太平,現實卻狠狠打臉

▲李鴻章訪俄舊照

由於擔心李鴻章半路被英、法等國公使遊說,沙俄破天荒派出烏赫託姆斯基親王前往蘇伊士運河迎接,後者一路護送“李代表”踏上俄國土地方才告辭。從4月27日抵俄算起,李鴻章這次一共呆了43天,期間多次覲見尼古拉二世,會晤羅拔諾夫和維特。

5月5日,在李鴻章首次覲見尼古拉二世、遞交國書後的次日,李鴻章和維特就開始展開關於“借地築路”的談判,但李鴻章要求必須確認這是沙皇親自確定的國策方肯繼續談判。一週後,李鴻章在得到沙皇當面確認後,恢復了與維特的談判,但很快就產生了新的分歧——沙俄想修路但又不願結成軍事同盟,而李鴻章則是不見兔子不撒鷹,若不結盟,修路免談。經過反覆拉鋸,雙方各退一步,最終擬定了全文六款的《中俄密約》。

這是清朝簽訂的首個平等條約,自詡可保20年太平,現實卻狠狠打臉

▲如今的華俄道勝銀行

密約規定,如果日本侵佔俄國遠東、清朝土地或朝鮮,雙方海陸各軍應相互支援,軍火糧草也應相互接濟。為此,清朝所有口岸應對俄國軍艦無條件開放,允許俄國借地築路以方便轉運軍火糧草。對於築路一事,由華俄道勝銀行負責承辦管理,擬定合同後交由兩國批准即可。乍一看,雙方都獲得了想要的東西,然而精明的俄國人卻在最後一條中明確寫道,條約有效期從築路合同批准之日算起,擺明了是將修路和安保捆綁在一起。

由於這一條約從提出到簽訂都是出於雙方自願,李鴻章此行受到國內高度褒揚,肯定他不僅沒有賣國,還儘可能爭取到相當大的權利。在一片祥和的輿論氛圍中,李鴻章於6月3日同維特簽署《中俄密約》,文本送回國後,朝廷迅速批准了這一條約,並在同年9月28日派奕劻、張蔭桓、翁同龢和喀西尼在北京舉行隆重的換文儀式,《中俄密約》正式生效。

這是清朝簽訂的首個平等條約,自詡可保20年太平,現實卻狠狠打臉

▲李鴻章彩色舊照

條約簽訂後,李鴻章興奮地表示此舉可保大清20年太平,殊不知這種做法到頭來仍是夢幻泡影。利用清朝在軍事上的弱點,沙俄抓住時機,迅速炮製了《華俄道勝銀行契約》《華俄銀行條例》《東清鐵路會社條約》等許多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條款,僅用4年時間就將東北變成了“遠東自留地”。隨著四年後八國聯軍入京,沙俄更是公然撕毀條約,痛快參與到瓜分中國的狂潮中來。

參考文獻:

《晚清中俄關系史》《禦敵互助援助條約》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