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蒙古和南宋發生的襄陽之戰中,是否真有郭靖其人?

其實我真的是啟火


刀叔導讀: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從公元1235年開始,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前後歷時長達38年之久。其間經歷了襄陽城的失守與收復、再失守與再收復,為了爭奪這個兵家的必爭之地。南宋、蒙古雙方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軍隊,動用了當時的一切先進武器,雙方死傷人數超過40萬人,其真實戰況遠遠要比《神鵰俠侶》中的“襄陽之戰”更加慘烈。

襄陽和樊城在地理上“跨連荊豫,控扼南北”,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在中國的歷史上,襄、樊共發生大規模的戰鬥就高達200多次,可見襄樊戰略位置之重要。

“襄陽之戰”是元朝消滅南宋政權最重要的一場戰役。

在襄陽之戰中,宋軍巧妙應用了地形優勢,成功阻止了當時最先進攻城利器——投石機的猛烈攻擊,逼得蒙古人最後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專家,改進了投石兵器的攻擊距離和準確率。最後襄陽守軍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投降。

“襄陽之戰”堪稱是世界兵器改革史上的奇蹟,也是漢族人民戰爭史上的奇蹟,畢竟當時的蒙古大軍天下無敵,“襄陽之戰”及“釣魚城之戰”之慘烈世所罕見。

公元1235年,南宋在與蒙古人聯手滅掉金國之後,宋、蒙盟友的關係就隨即破裂,宋、蒙之間的戰爭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應該說,南宋與蒙古人聯手滅掉金國是最大的失策。沒有了金國的制衡,無疑是滅掉了金國這隻狼,卻養肥了蒙古這頭虎 ,其結果就是蒙古大汗窩闊臺,集結了50多萬大軍分三路攻宋,終於開始了歷時近半個世紀的滅宋戰爭。

其中由窩闊臺三王子闊出帶領的中路軍,其兵鋒就直指南宋的軍事重鎮——襄陽。

當時襄陽的守將是南宋京湖安撫制置使趙範,不幸的是趙範部下有一支由金國降兵組成的"克敵軍"。

趙範雖然作戰非常勇敢,但他有個最大缺點就是貪杯好酒。因此蒙古軍隊便以"克敵軍"為內應,利用趙範大醉之機,"克敵軍"打開城門,把蒙古軍隊引入襄陽城,由此襄陽失陷。

此次襄陽的失守是自民族英雄岳飛收復後的第一次失陷。此次失陷導至30萬石糧食、24庫精良兵械盡入敵手, 而在戰略上的失敗更加慘重,因為它直接威脅到了國都臨安,在襄陽失守後的不到一年中,南宋京西南路的一府八州軍,有七個州軍全部失陷。

就在南宋朝廷的生死存亡時刻,卻因為兩個人而扭轉了戰局,南宋的名將孟珙和蒙古中路軍統帥闊出。

孟珙(1195-1246),字璞玉,南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孟珙所統領的部隊是當時南宋最有戰鬥力的軍隊,他與蒙古大軍三戰三捷,最終如岳飛那樣收復了襄陽和樊城。而另一個就是蒙古軍隊中路軍的主帥闊出,這位蒙古軍的主帥在1236年秋天突然重病身亡。孟珙雖然收復了襄陽,但由於蒙古人對襄陽城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此時的襄陽城已經成為易攻難守之地,所以孟珙不得不棄守了襄陽。

淳佑十一年(1251年),京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認為襄陽的地理位置位很重要,絕對不可棄之不顧,便向朝廷請求增兵一萬五千兵力準備收復襄陽。

當他得到八千兵力的支援後,李曾伯派荊鄂副都統高達、幕府王登,率二萬一千名荊湖軍,向盤踞在襄陽的蒙古軍隊發動了進攻。南宋將士在經過浴血奮戰之後,終於一舉攻克了襄陽、樊城,收復了襄陽之後,李曾伯下令在兩個月之內加高加固襄陽城。因此,襄陽的防禦能力由此大為增強。

1257年,在清除了所有的政敵之後,蒙古大汗蒙哥決定再次出兵攻宋。

這次是由他自己和忽必烈親自領兵,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這次他同他的爺爺成吉思汗一樣,死在了征戰之中。

此次蒙古大軍依然是兵分三路,但在戰略上卻有所調整,由蒙哥率中路主力猛攻四川,忽必烈率領的東路軍避開襄陽而直撲鄂州,蒙軍西路軍則繞道雲南大理,準備實施戰略大迂迴。蒙哥意外的戰死在了四川釣魚城,導致蒙古軍攻宋計劃破產,忽必烈又急於回去爭奪大汗之位而匆忙撤兵,而作為戰略重地的襄陽卻成功的避開了這場大戰。

當然也就沒有《神鵰俠侶》中郭大俠、蓉兒什麼事了,蒙古大汗蒙哥更不是死在“神鵰大俠”楊過的手上,真正弄死他的是川軍中的一位無名英雄。

南宋朝廷自1251年再次收復襄陽之後,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襄陽重新成為一座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軍事重鎮,而在這十幾年中,自孟珙之後另外一個守衛襄陽的主將,這就是呂文德。

呂文德能夠成為在京湖地區重要的軍事集團,除了他的軍事能力之外,他與南宋奸相賈似道相互勾結是最重要的原因。呂文德在執掌襄陽後,他上獻媚於奸相賈似道,下打擊不服從他的異己,正因為這樣而導致了不少將領為了自保,紛紛投降忽必烈。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孟珙的愛將劉整,劉整由於看到其他將領受到打擊殺害最終投降忽必烈,他所率領的水師是南宋最精悍的水軍,蒙古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水師,也有了以後打水戰的本錢,而劉整為了表忠心,他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陽,再攻臨安的亡宋戰略,最終被忽必烈採納。

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阿術為主將、劉整為副將率領蒙古軍隊和降蒙的南宋水師攻打襄陽,最後一次襄陽保衛戰打響了。

在得知襄陽被圍後,南宋急忙下令四川和兩淮的援軍增援襄陽:

京湖安撫制置副使、襄陽知府呂文煥,幾次主動出擊,力圖打破蒙軍的包圍,但是都沒有成功。

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率軍援救襄陽,與蒙古水軍在襄陽東南的漢江上進行了一場大戰,張世傑不敵投降蒙軍的劉整,被迫退回。

隨後趕到的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則利用春季漢水暴漲,以戰船將糧衣等物資送入襄陽城內。

同年6月,荊鄂都統唐永堅,自襄陽城殺出,結果兵敗被俘投降。

同年7月,夏貴率5萬援軍、3千艘戰船,再度增援襄陽,卻遭沿江堡壘的蒙軍猛烈阻擊而增援未果。

至此,南宋5年8次15萬大軍救援襄陽失敗。1269年12月,呂文德病故,元軍乘機攻陷樊城,失去掎角之勢的襄陽再無所恃,最終守將呂文煥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又被當時最先進的攻城利器投石機擊毀城牆的情況下,於1273年的二月率部投降,襄陽戰役以失陷而告終。

刀叔觀點:宋、元之間的“襄陽之戰”,其慘烈程度也只有“釣魚城之戰”可比,它既是宋、元之間政治上的博弈,更是兩國軍事力量是較量,甚至金庸老先生都借它來在《神鵰俠侶》中作為通關副本,可見此戰影響之深遠。然而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 遠遠要比《神鵰俠侶》中的“襄陽之戰”龐大得多、慘烈的多。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原創自媒體)


王銘葦


歷史上的襄陽之戰發生在1267年-1273年,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陽失陷而告結束。襄陽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襄陽作為戰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國之西門",是南宋在荊襄防線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所以這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政權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

襄陽之戰和近來的長沙保衛戰有得一拼,蒙古幾次換將,但結果卻不一樣。這場襄陽的爭奪戰從南宋鹹淳三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歷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鹹淳九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次四個階段大體如下:

第一場交鋒,宋軍失敗,襄陽失守。當時襄陽的鎮守將領是宋京湖安撫制置使趙範,襄陽失陷,直接導致襄陽失去了大量的官民物資。數萬人被掠走,30萬石糧食、24庫精良兵械,盡入敵手。

第二次交鋒,襄陽之戰第二階段的前半段即公元1251年之前,襄陽戰場是宋軍占主導地位,採取出擊的方式,前後兩次收復襄陽。公元1239年,升任京湖安撫制置使、全面主持京湖地區防務的孟珙,與蒙軍再戰,三戰三捷,克樊城復襄陽。此戰被李曾伯刻在了襄陽古城西南1.5公里處的真武山東麓的崖壁上。“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調都統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陽兩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銘於峴,其銘曰”;“壯哉峴,脊南北。翳塘壑,畿陵谷。乾能央,剝斯復。千萬年,屏吾國。”但是由於襄陽已經被批壞殆盡,退守。

第三次由於蒙古內亂和南宋內鬥,窩闊臺死了,蒙哥戰死,忽必烈繼承漢位,這時期蒙哥戰死,蒙古大軍撤退。

最後一次,由呂文德、呂文煥守城,最後投降。呂文煥經歷了數十年宋蒙戰爭,守衛襄陽6年之久,終因孤立無援,被迫投降。但這後來人多呂文煥的評價大多不一,主要原因是他投降,但也有人不同意見,比如宋末元初詩人汪元量在《醉歌》中寫道:“呂將軍在守襄陽,十載襄陽鐵脊樑。望斷援兵無信息,聲聲罵殺賈平章。”同樣,《錢塘遺事》也評論說:“獨守孤城,降於六年之後,豈得已哉?”也是如此意見。

但是在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郭靖黃蓉這一對兒神仙眷侶,放棄了在世外桃源桃花島上的逍遙生活,來到襄陽,守城十年,郭靖的幼女也因此取名“郭襄”,在《神鵰俠侶》的結局是,襄陽城被元軍攻破,郭靖黃蓉在戰亂中雙雙殉國。這是虛構的郭大俠,並非真人真事!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宋史記載:有郭靖者,高橋土豪巡檢也。吳曦叛,四州之民不願臣金,棄田宅,推老稚,順嘉陵而下。過大安軍,楊震仲計口給粟,境內無餒死者。曦盡驅驚移之民使還,皆不肯行。靖時亦在遣中,至白崖關,告其弟端曰:「吾家世為王民,自金人犯邊,吾兄弟不能以死報國,避難入關,今為曦所逐,吾不忍棄漢衣冠,願死於此,為趙氏鬼。」遂赴江而死。

所以郭靖本人不可能出現在襄陽城中與蒙古軍隊交鋒。

至於金庸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郭靖原型,一直是人云亦云。

最早認為原型是郭侃,但郭侃本身為蒙古人,出現在攻打襄陽城的陣營,襄樊戰爭中,漢族軍閥以劉整、史天澤、張弘範為首,郭侃功勳不顯。

況元之兵制,漢人無將蒙古兵者。旭烈兀平木剌夷及報達,郭侃之功在怯的不花諸將之右。其事或虛罔不實。

故郭侃戰績無從證實,難為郭靖原型。

也有人認為郭靖的原型是郭侃的祖父郭寶玉,因其曾隨鐵木真出征花刺子模,甚得鐵木真喜愛,但郭寶玉本為金人,投於木華黎,金庸此時尚知忠義廉恥,非《鹿鼎記》韋小寶、施琅之流可比,故郭寶玉數典忘宗之人必不會是郭靖原型。

我推測郭靖的原型源自阿術攻襄樊時,拒守城池的南宋將領:呂文煥、唐永堅、張順、張貴、範天順、牛富等人。

只可惜呂文煥晚節不保:以覆其君之宗社,雖欲辭叛臣之名,惡得而辭哉!但呂文煥獨守孤城,已逾五載,外有虎狼之敵,而無蚍蜉之援。撤屋為薪,緝麻為衣,艱難忍死,勢危援絕,然後以城降元,蓋亦有不得已焉。

只有聚集了這些華夏民族的英靈(僅限於守襄陽時的呂文煥)才有可能塑造了血肉豐滿、俠之大者的郭靖。


風彧1


其實這個問題,用小說家的角度去看,他闡述了一種可能性,讓我們很多人瞭解了南宋時期的部分歷史狀況!在沒有射鵰英雄傳之前,我們的歷史課所學的知識,肯定是蒙古滅宋在公元1278年間!保衛襄陽的民族英雄是誰?我們是不清楚的,金庸的小說描繪了當時的一種歷史現況!雖說是虛構的人物,但肯定是根據部分事實演繹的!

我們處在真實的時代過程中,想重複當時期的實景場面,只有根據歷史資料或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還原當時發生真實情況!期間還原的真實性是很不真實的,因為經過歷史長河朝代更迭的變遷,恢復當時的真是場景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假設罷了!

根據岳飛的詩詞“滿江紅”中的名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朝天闕!!郭靖這個名字的存在是大有可能的!只是金庸先生把他的境遇虛構放大了而已,這種敘事的方式增加了趣味性,可讀性,從而引導我們去探討真實的歷史事實是怎樣的!讓我們銘記史詩!剝開迷霧,逐級接近歷史的真相!


一間書房早教


沒有郭靖,歷史上真實的南宋襄陽之戰!

近期,新版《射鵰英雄傳》的熱映再次喚起了無數人的武俠夢,也讓“郭靖”重新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中。看過射鵰三部曲的朋友肯定知道,郭靖後半生一直鎮守襄陽,保衛南宋,最終也成就了“俠之大者”的美名。

但小說畢竟是小說,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中並沒有郭靖這個人,許多情節也與小說中不同。但襄陽之戰的確曠日持久而且意義重大,是宋元戰爭的關鍵性一戰。那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是什麼樣的呢?

歷史上的襄陽之戰持續時間長達38年,其中襄陽城反覆易手,戰況十分慘烈,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宋蒙合力滅掉金國的第二年開始的。沒錯,南宋和蒙古合力滅掉金國後,蒙古迅速調轉槍口對準了南宋,和當年北宋的情況一模一樣。本來襄陽駐軍是將蒙古軍隊擊退了的,但隨後由於主帥趙範懶政,發生了內部爭鬥進而引起了降軍反叛並煽動了譁變,蒙古軍隊迅速抓住機會進取襄陽,襄陽陷落。

襄陽陷落後,朝野震驚,於是一代名將孟拱出場了,孟拱開赴前線之後,穩紮穩打,與蒙古軍展開了拉鋸戰,之後在杜杲於合肥大敗蒙古軍的配合下,孟拱展開反攻,連奪蒙軍二十八寨,同年進軍四川,擊敗蒙古西路軍,基本上一個人撐起了南宋的長江防線!襄陽之戰第一階段也就此結束。

到第二階段時,蒙古大汗窩闊臺去世,蒙古陷入爭權奪利的內亂中,南宋方面孟拱去世,但隨後上任的李曾伯也是一代名將,先後經略荊襄、四川和湖廣,並且收復襄陽並建立起完善的防禦體系。因此這一階段中,南宋一直處於相對優勢的地位,數次打退蒙古的進攻。

戰役進入第三階段後,蒙古產生了新的大汗——蒙哥,也就是《神鵰俠侶》中被楊過打死的那位,不過他是死在了四川戰場上,並沒有出現在襄陽戰場上。蒙哥死後,蒙古再次陷入內亂,不過這次南宋沒有再像上次一樣整軍備戰,而是完成了奸相賈似道的專權事業,大量賢臣良將被迫害,大量將領投降蒙古,襄陽守將也變為了呂文德、呂文煥兄弟。

不久之後,忽必烈取得汗位,藉助降將的幫助,用利益誘惑呂文德使其放鬆警惕,蒙古軍隊完成了對襄陽的包圍,隨後採取了經典的“圍點打援”策略,生生將襄陽耗死了。期間雖有張順、張貴增援成功,但也無法改變大局了,最終呂文煥投降,襄陽陷落。

襄陽之戰的失敗也敲響了南宋滅亡的喪鐘,隨後幾年,蒙古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速滅亡了南宋。

作者簡介:身為90後處女座的我,時而毒舌又文藝。觀點犀利,一語道破。運用女司機的眼光發現問題所在,關注頭條號:逗趣夢夢,有什麼疑難雜症可以儘管來找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