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歷史上的“崑崙奴”是非洲來的黑奴嗎?

麥子Villa7


早在唐朝初期,“崑崙奴”與“新羅婢”就成為兩大僕役群體,因吃苦耐勞,心靈手巧,尤其受到唐朝貴族的中意。

崑崙奴,並非與“崑崙山”有關,崑崙二字除了代表眾所周知的“聖山”以外,在唐代還特指“黑色”,當時的黑人也被稱為“崑崙人”,所以崑崙奴的意思,就是說黑色皮膚的奴僕。

《舊唐書·南蠻傳》有載:“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

(林邑為古國名、乃“象林之邑”的省稱,古時的位置,相當於現今的越南中部,到秦漢時,曾為“象郡”的“象林縣”。)

由《舊唐書》中所記載的來看,盛唐時期對於黑人的發源地,已有較為清晰的認知,這些黑人大多來自南洋諸島與非洲地區,因此“崑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泛稱,並非特指非洲或東南亞,只要在“林邑”以南的東南亞地區,包括遠隔萬里的非洲地區,皆統稱“崑崙”。

崑崙奴正是來自這些遙遠的地域,因為其吃苦耐勞的特質,大多從事體力勞動,而能用得起崑崙奴的人,在唐代可以說是非富即貴。

但他們的命運其實非常悲慘,大多數人並非自願來到中原,幾乎都是被販賣,或被強行擄掠等非法途徑帶到唐朝。

宋代地理學家,大學士周去非,曾著有一本《嶺外代答》,其中卷三有載:“西南海上有崑崙層期國,連接大海島,……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發,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

這些黑奴的身價在抵達唐朝後,會被奴僕販子刻意抬高,即文中所表“動以千萬”,在被販賣之後,他們就會學習各種禮數與文化,甚至樂器舞蹈,終身成為主人的奴僕,或供人娛樂,或勞作侍寢,總而言之,並不會享有與唐朝人相等的待遇,人身自由也會受到各種限制。

然而唐朝的人,帶著隨從外出,身後如果跟著崑崙奴,那是一件極有面子的事,證明此人家境殷實,妥妥的達官顯貴。

而這些遠渡重洋來到唐朝的崑崙奴,經過漫長的生活洗禮,早已變得“本土化”,現北京故宮博物館內,就收藏有一枚“崑崙奴俑”,其整體造型身穿長袍,腰中繫帶,儼然已被唐朝人同化,成為了盛唐時期泱泱大國的一份子,崑崙奴的出現,也足以證明唐朝頂峰時期的影響力之遠,由此可見一斑。



————————————


錢品聚


在南北朝和唐朝時期,就有外商和使節將黑人從國外帶到到中國,這些人被稱為“崑崙奴”。

關於崑崙奴來源問題,一直有爭議,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非洲說,認為崑崙奴是來自非洲北部的黑人。2、東南亞說。認為是來自東南亞的矮黑人,如今東南亞的南部島嶼還殘存著一些小黑人的部落。3、印度說。

上述幾種說法都有道理,一部分黑人確實是來自非洲,是阿拉伯商人將其帶來的,因為路途遙遠,環境艱苦,會有相當多的人損失在路途中,能夠走到中國的不多。而當時中國崑崙奴數量龐大,甚至武周時期還發生過一起崑崙奴殺死都督的事件,因此可以推測崑崙奴的主力是來自東南亞,中國古代歷史也記錄了南洋黑人的情況。

唐朝時期的馬來等地還處於奴隸社會,時常向中國進貢,黑人往往就被當做貢品送入中國。還有的黑人是海外中國商人或者來華國外商人的僕從,在中外交流過程隨主人來到中國並遺留在中國。崑崙奴因為對主人忠實,做事幹練,當時深受一些官紳和富豪的喜歡。就如提問者所說,中國唐朝曾流行一種說法,叫做“崑崙奴,新羅婢”,意思是家裡有個男的黑人勞力,有一個來自朝鮮半島的女傭,是個很有面子的事情。


喜者寡言


這個崑崙並不是說崑崙山,在古時候指的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一帶,崑崙奴主要就是指這些地方來的僕人,其實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東南亞的土著而已,皮膚黑於中國人,可是他們依然是黃種人,這一點歷史學家已經得出了肯定的結論,撐死了這批人裡有幾個黑人,可是大部分還是黃種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時候如果真的是黑人崑崙奴,這種奴婢一般人不用不起,地位非常尊崇的人才能用,物以稀為貴,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少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崑崙奴其實指的是一些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而已,並不是大家分析的這樣,更不可能會有黑人。

我們仔細回顧下唐朝的歷史,其實當時的長安真的是一座非常發達的城市,經常會有外國人的到來,因此各種膚色都有,當時流傳的一句話叫做崑崙奴,新羅婢,新羅婢其實就相當於現如今的菲傭,全部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非常會幹活,崑崙奴則是身強力壯,人還非常老實,貴族很喜歡他們。

崑崙這個詞在中國不僅僅是崑崙山,同時還指黑色的東西,唐朝人當時就把黑皮膚的人稱作是崑崙奴,並且唐代的時候的確是有黑人來過長安的,當然這些人是不可能淪為崑崙奴的,根據考證表明,中國的崑崙奴幾乎全部來自西貢,西貢是當時亞洲最大的一個奴隸市場。

當然並不是說崑崙奴就是黑人,最多是一大批奴隸中,個別有幾個黑人,大多數崑崙奴都是黃種人,市場是一旦出現了黑人,貴族們都會瘋搶。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應該說唐代“崑崙奴”中有一小部分是非洲來的黑奴。

唐代長安城是國際化大都市,當時長安富豪階層流行“崑崙奴,新羅婢”。新羅即今天朝鮮半島,女子都溫柔勤快,乖巧能幹。崑崙奴身體健壯,性情溫良。都是當時豪門大戶喜歡的侍從人員。

要知道“崑崙奴”來源先需要理解古代的“崑崙”是指什麼地方。

“崑崙”一詞在中國古代除指崑崙山外還指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南洋諸島一帶,所以崑崙是一個泛稱,非專指某一地區或國家。東南亞一帶土著人,由於日照等原因皮膚較中國人黑。另外也有少部分是黑人應該是隨阿拉伯商人來唐,但這種黑人崑崙奴較少。另外有人認為崑崙奴中可能還有古印度的達羅毗荼人。

據考證唐代“崑崙奴”來源大體有三種,一種是作為”貢人“或奴隸流入唐朝社會,一種是作為土著“蠻鬼”被掠賣到沿海或內地,一種是跟隨東南亞或南亞使節入華被遺留者。唐代的黑奴大部分是居住在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的矮黑人,屬尼格里託人種。也有一部分輾轉來自北非,稱為"僧祇奴"。一般認為"僧祇“是馬來群島和唐人對非洲黑人的稱呼,"僧祇“即”Zangi“,即桑給巴爾人,《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中有論述。

考古學家孫機在《唐俑中的崑崙與僧祇》中,即根據近年來出土的唐代崑崙奴俑加以考證,分出了來自南海諸國的崑崙奴和非洲黑人僧祇奴(唐裴行儉的後人裴家小娘子墓出土的黑奴俑就是僧祇奴)。但唐人將一切皮膚黑或者較黑的人都稱為崑崙兒。

有學者指出被稱為“崑崙奴”的南洋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羅人種,而應該是尼格利陀人,又叫矮黑人,現在這些類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種族仍散居在馬來半島以南的海島上。

據《舊唐書·南蠻傳》載:“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記載:“西南海上有崑崙層期國,連接大海島,……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發,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這些人大多數是被販運到唐朝,或精習樂舞,供人娛樂,或為奴僕,供主人役使,所以時人稱其為崑崙奴。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崑崙奴”主要來源是來自西貢(外海崑崙島)上的亞洲馬來黑人。印度歷史也記載,西貢自公元三世紀以來就是亞洲最大的奴隸市場,主要向中國銷售奴隸,而且這種販奴行為一直持續到明代。古人發音不很準確,誤將“柴棍”讀為“崑崙”,這才有了“崑崙奴”的名稱。

另外還有認為崑崙奴來自唐帝國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趙燕雲


這個問題的關鍵的是“非洲的黑人”,注意:這是指那時候的非洲,不是今天的非洲。

如果是這樣那就會帶來三個問題:

1、中國古代(華夏大地上)是不是一直沒有黑人?

2、如果有,這些“崑崙奴”會不會是他們?如果不是他們,那麼有沒有聯繫?

3、如果自古以來從來沒有黑人,那麼又會是哪裡來的??

第1個問題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如果中國古代有黑人的話,那麼說“崑崙奴”是非洲黑人難以判斷了,客觀評價,那時候的非洲黑人是很難很難大批量到達東亞的,如下圖:



依當時非洲遠比歐亞大陸低N多倍的生產力水平來講,它不可能大量北上穿越撒哈拉大沙漠,這是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事實證明,直到近代歐亞大陸的人才開始進入非洲,根據“進出定律”,那麼,既然此前都沒什麼歐洲人與亞洲人能大量到達非洲,則反之亦然。

而走海路就更不可置信了,非洲人如果沒有因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而被奴役並販賣到世界各地去,那麼他們能不能穿越茫茫大海?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很充分。

所以說,僅此一點就基本上可以斷定,唐代的“崑崙奴”不太可能是非洲黑人。

但是根據正史記載,他們的皮膚確實是黑色的,這也就意味著“崑崙奴”不可能是今天的亞洲人種,那在地理上,在當時來來說,就只剩下一個方向,也就是:西亞/中亞。



但是筆者仍然想擴大核實及考證的範圍以確證,所以我們先來看一下,在我國的正史中,那些有關黑人的記載……

話說不覺得很“聳人聽聞”嗎???



我華夏大地怎麼會有黑人的???

話說還真有,首先是殷墟第一代挖掘功臣李濟教授曾在他的著述《安陽》裡指出,在殷墟墓葬中他發現裡面不但有蒙古人種,也有古印歐人、還有愛斯基摩人,以及澳大利亞土著與矮黑人:



其中,最後很矮黑人和澳大利亞土著都同屬一類,學名上叫“尼格利陀人種”,又稱為大洋洲黑人或南亞語系人種。



依這兩種人的皮膚來判斷,那絕對是100%的黑色人種——雖然澳大利亞土著的膚色要相對淺一些。

而李濟的這個說法在當年提出來的時候,轟動有餘,但是得到認同的卻極其可數,因為他所使用的是傳統的古遺骨判斷手法——“人體結構學”,也就是看、聽、摸、比(比對),當然這不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因為人種的骨骼的確是有其自帶的特徵,所以李濟從2000多具完整或不完整的遺骨中得到這個結論,其可靠性還是相當高的,因為概率已經很大了。

論殷墟的墓葬遺骨,除了李濟,沒有人有他收藏得多,研究得多。

所以他的言論還是得到了一些肯定,只是因為人體結構學始終缺乏絕對的科學根據,所以沒有被世人所公認。

然而幾十年後,一門新興的生命學科終於解決了這個“懸案”。



那就是最近幾年非常火爆的“分子人類學”——簡單點理解,就是驗基因,即DNA。

解開生命的疑問,確實沒有任何說服力有DNA的結論更強了。

根據分子人類學家的檢測殷墟墓葬的人種中,確實存在有多個人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標本數量及類型分別是:

1、蒙古人種30例

2、矮黑人34例

3、愛斯基摩人種50例

4、高加索人種(即古印歐人)2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墓葬人種全部都被判定為戰俘虐殺或是祭祀,即是非常正常死亡的(面部朝下,肢解狀)。

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能通過這些例子就斷定殷商這個朝代的主體人口或是他的統治階級、統治者到底是哪種人屬,按照李濟教授的判斷,是各種人都有,但是蒙古人種是統治階級。

由於這不是題目中的重點,故關於人種的分析就到此為止。接下來繼續探討中國歷史上的黑人。

有了基因學的證明後,那史書上那些關於人的相貌、體型等的奇怪描寫,便很多問題都有了頭緒。中國史籍上,與黑人有關的有多種記載:

第一種叫“僬僥”([jiāo yáo)”,在出土文獻《竹書紀年》的《帝堯陶唐氏》一章節裡,記述了一種叫“僬僥”([jiāo yáo)的上古矮人,文中稱:“二十九年春,僬僥氏來朝,貢沒羽。”

這裡指出“僬僥”是一個邦國,而春秋的傳世文獻《國語》卷十也有:“僬僥,官師所不材也,以實裔土”。


也就是說,在春秋時,這個“僬僥”族是被中原王朝所排斥的種族,但是他卻並不是外來民族,而是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古老民族,只不過是被統治階級驅趕了而已。

矮,是“僬僥”這個族群的最大特徵,類似的記載還有《山海經·大荒南經》:“有小人名曰 焦僥之國 , 幾 姓,嘉穀是食。” 袁珂校注:“周饒、焦僥,並侏儒之聲轉。”《荀子·富國》:“譬之是猶 烏獲 與 焦僥 搏也。” 楊倞注:“ 焦僥 ,短人,長三尺者。”《淮南子·墬形訓》:“西南方曰 焦僥 。” 高誘 注:“ 焦僥 ,短人之國也,長不滿三尺。” 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夫侏儒之手不足以傾 嵩華 , 焦僥之脛不足以測滄海。”

東漢蔡扈有一首《短人賦》,專門詳細地描過此族群:

"侏儒短人,僬僥之後。出自外域,戎狄別種。去俗歸義,慕化企踵。遂在中國,形貌有部。名之侏儒,生則象父。唯有晏子,在齊辨勇。匡景拒崔,加刃不恐。其餘尫么,劣厥僂寠。㗲嘖怒語,與人相距。矇昧嗜酒,喜索罰舉。醉則揚聲,罵詈恣口。眾人患忌,難與竝侶(略)"。

這些史料,都坐實了“僬僥”=侏儒短人,而且,也“僬僥”=俳優。

俳優:是一個宮廷裡的職位,很早以前就存在,如《史記-樂書》:“俳優。短人也”。《韓非子》:“昔周成王近優侏儒,以逞其意”。《管子》:"倡優侏儒在前,而賢士大夫在後。"《史記-孔子世家》:“(齊景公讓他們)優倡侏儒為戲而前”。


與之相關的典故,最有名莫過於與西漢奇人、怪傑、鬼才東方朔的故事,《漢書-東方朔傳》有一則相當生動的記述:


久之,朔紿騶朱儒,曰:“上以若曹無益於縣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臨眾處官不能治民,從軍擊虜不任兵事,無益於國用,徒索衣食,今欲盡殺若曹。”朱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過,叩頭請罪。”居有頃,聞上過,朱儒皆號泣頓首。上問:“何為?”對曰:“東方朔言上欲盡誅臣等。”上知朔多端,召問朔:“何恐朱儒為?”對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長三尺餘,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餘,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朱儒飽欲死,臣朔飢欲死。臣言可用,幸異其禮;不可用,罷之,無令但索長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詔金馬門,稍得親近。“

這裡講的是東方朔嚇唬這個”俳優“的故事,而東方朔言語中也是極其鄙夷貶損,這些記載通通都符合“僬僥”的特徵。

俳優,其實就是“藝奴”嘛,類似於西方的小丑角色。



所以,“僬僥”與“崑崙奴”顯然是可能存在聯繫的。

現在我們可以肯定“僬僥”的存在時間不會短,而且還有可能可以與華夏族而並肩也不奇怪,例如《山海經》的《山經》篇裡的《大荒北經》章節記載在上古時期,有一個很怪的古國,此國的人很怪,名字也也很國,雲:“有人方食魚,名曰深目民之國,朌姓,食魚。”

漢代郭璞為此族作注:“故類也,伹,眼絕深,黃帝時姓也。”

竟然也是“自古以來”!

所以我說,如果都不先確定中國古代是否原來就有黑人,那麼對於唐代的“崑崙奴”是不能輕易下結論的。

而根據人體結構學,“深目民“、“眼絕深”,這些都顯然不是蒙古人種的特徵,也就是不是今天的亞洲人種的相貌,再加上“食魚”。

那就真的與矮黑人對接上了——典型的魚獵民族習性!


(找不到小黑人打漁照,用我國漁獵民族赫哲族的美眉照片以代替,也。好養眼,韓庚就是這個族的)。

注:但不得不說,矮黑人的漁獵技術實在不咋地~而且他不打河魚,都是海邊漁獵,另外這個人屬已經越來越被證明其智商是比較低的,這也符合他們今天的樣子,據說矮黑人與我們(致人)不同,可能混有另一種人屬: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亦譯弗洛瑞斯人的基因,正像我們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一樣,人類世界也曾經存在雜交。

而弗洛勒斯人即是現實版的“霍比特人”,該支人科動物據推測最晚於18,000年前仍生活於印度尼西亞的弗洛勒斯島地區——恰好就是東南亞,好吧,又離題了,打住。



《山海經-海內經》還有: “又有黑人, 虎首鳥足, 兩手持蛇, 方啖之”。

還有《海外東經》 載: “黑齒國在其北, 為人黑, 食稻啖蛇。”



一者矮、二者黑、又愛跳舞唱歌,是不是一個自帶RAP的“黑人兄弟”的形象已經浮生在你眼前?




這擺明就是矮黑人了,好嗎???

儘管古書中並沒有明確指出這些人種是不是同一種人,但是從地理、文化、當時的社會地位上來說,都擺明是“奴”的身份,而且其統稱皆有“戎狄之後”、“西南蠻夷”等等。

遲至漢末,這種“短人”與“黑人”已漸隱於史冊,只有《梁書》記載諸葛恪在一次討伐中,曾,俘獲“黟歙短人”,其它的也是零星記載。

總而言之,這個族群確實在漢後就基本上消失了在華夏大地上,是什麼原因?

不得而知,反正可以肯定,已經不存在“大批量”的可能。

到此,我們才敢下結論,唐代的“崑崙奴”與“僬僥”、“深目民”、“黑齒”可能基本上沒什麼關係。至少絕對不是那個“自古以來”+“黃帝姓氏”的且可與華夏族相比肩的古老民族的東亞小黑人——因為“崑崙奴”在唐代十分受歡迎,數量非常多。



你都消失了,怎麼可能還有大量奴才呢?

所以,這個時候,才能再來討論“崑崙奴”到底是不是非洲黑人,才有充足的依據。

筆者前面說過,地理上與技術上的制約,決定了非洲黑人不可能大量來到遠在天邊的中華大地,因此,筆者依然不持“非洲說”,雖然我沒有百分百的證據,但是史書上既然沒有相關記載,那麼無論你怎麼考據也都是隻得一個“我認為”,是沒有結果的。

所以還是要找有跡可循環的:“崑崙”一詞,有多種說法,有指山、有指水、還有指國、亦有指國名又有指地名,此處只取一種,那就是顏色。

房玄齡等《晉書》:“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崑崙——說的是晉孝武帝司馬曜的親媽李太后李陵容,年少時曾是會稽王宮的宮女,因長得又高又黑,被稱為“崑崙”。

這就是說,唐人有以“崑崙”而代指黑顏色的傳統。


《舊唐書·南蠻傳》曰:“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記載:“西南海上有崑崙層期國,連接大海島,……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發,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

通過此段基本可以得出:唐代“崑崙奴”說的是東南亞的黑人。儘管唐代的航海技術也空前發達,但是先近後遠的道理,“崑崙奴”的主要構成不可能是非洲黑人,只有少部分是跟隨阿拉伯人或是被遙遠販賣至此的。


所以說,今世所採信的源自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的販賣奴隸的歷史,時間上完全與唐宋明等朝代重合,可見,“崑崙奴“100%是以南亞黑人或棕色皮膚的人為主。


(圓肚子,和今天的大洋洲土著一樣)。

最後一個問題:“崑崙奴”有沒有可能是跟我華夏上古三代時即存在的矮黑人是同一種族?或是從我華夏大地上消失而轉移到南亞大地的後裔???

從唐代關於“崑崙奴”的用途來說,幾乎無所不能,再不像漢以前只能充當俳優、倡優,由此可見,就算是同一個人屬,但是也可能是已經融合了南亞矮黑人系的進化版。

真正的非洲黑人,最早可追溯且成批量的,必須是鄭成功的黑人軍團!



說完。


無風即風


首先解釋一下崑崙奴的意思,“崑崙”在我國古代並不是指崑崙山,而是指現在的馬來西亞一帶。崑崙奴就是從那裡被賣過來的奴役,其中大部分來自東南亞的土著人,雖然皮膚較黑,但其實說到底還是黃種人。,唐南夷列傳一百四十七記載:“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為崑崙。”

另外,我國古代的崑崙奴中,確實有一部分是非洲黑人,這些人大都是跟隨阿拉伯人來華,還有一部分來自印度。唐朝時期,十分開放,市井之中,各種膚色的人都有,長安已經成了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真正的黑人價格要高於普通的崑崙奴,因為其身形高大,力氣也大。唐朝時期,不僅有崑崙奴,還有新羅婢,也就相當於現在的“菲傭”。這些人性情溫順,幹活很實在,因此受到國人喜愛。


如果從崑崙奴的來源分佈來看,大部分是東南亞的矮黑人,只有少部分是阿拉伯人從北非販賣到中國的,印度歷史中記載,從公元三世紀,就往中國販賣奴隸,一直到明朝才結束,當時的中國是最大的市場。


歷史密探


“崑崙奴”的外表與黑人有類似之處,但不是黑人,是一個已經瀕臨滅絕的古老人種,稱為尼格利陀人。他們膚色比較像黑人,但身高非常矮,所以也稱為“矮黑人”。

矮黑人是現代人類走出非洲後,第一批到達亞洲的原始人類。早期曾經分佈於東南亞、東亞海島和沿海地區,以及印度洋的沿海和海島地區。日本的早期居民“繩文人”就是矮黑人。在黃種人抵達東亞、東南亞後,矮黑人的勢力範圍不斷縮小。

到中國南朝時期,史書中第一次出現了“崑崙奴”的記錄。唐宋時期,矮黑人在東南亞各地、印度洋島嶼地區仍有廣泛分佈。

《舊唐書•林邑國傳》記載:“自林邑已南, 皆捲髮黑身, 號為崑崙。”《真臘國傳》:“真臘在林邑西北, 本扶南之屬國, 崑崙之類。”

林邑、真臘之地,在今天的越南南部、柬埔寨等地,現在那裡生存的是黃種人裡的馬來人,而唐朝時期生活的是矮黑人。

唐朝以後,馬來人種不斷髮展壯大, 矮黑人種遭到驅趕和殺戮,分佈區域不斷縮小,瀕臨滅絕。今天世界上矮黑人已經為數不多,主要分佈在印度洋安達曼群島,還有馬來半島及菲律賓的密林深處。

中國古代文獻中,以“崑崙國”泛指東南亞及印度南部等地。當時,矮黑人在東南亞等地多作為奴隸被役使,主要經過廣州為中心的海路貿易進入中國。。

他們的來源主要有三種:一種是被東南亞或南亞國家作為貢品送往京城長安。一種是東南亞、南亞國家及阿拉伯商人通過中國南方海港進行黑奴買賣。一種是被當時出沒阿拉伯海和波斯灣的海盜直接掠賣到沿海或內地。

唐宋元時期可能也有極少數非洲黑人來到中國,主要是東非桑給巴爾等地的黑人,被阿拉伯商人販入中國。

崑崙奴作為中國的官私奴婢, 主要工作是從事看門、守夜、挑水、送飯和充當隨從等家內雜役。另外,由於這些崑崙奴水性很好,也大量充作船奴,擔任水手、修船一類工作。

元朝以後,東南亞的矮黑人數量已經很少,同時明朝的海禁政策也中止了奴隸貿易。崑崙奴便在中國消失了,只在唐宋時代的古籍中,留下零星的記載。


談史說事





崑崙奴的說法在唐朝有記載,多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的棕色人種,想象一下,在中華強盛的唐朝,外國人多麼羨慕中國的強大,盛世繁華的唐代,中國雄居世界第一,當時的超級大國,在世家大戶,官宦人家,都蓄養有多來自東南亞、馬來的黑人,俗稱“崑崙奴”。在當時的廣州沿海等大城市特多,長安,洛陽也有,“崑崙奴身強力裝,在當時很勝任體力勞動,幫主人修房,扛木料,養馬,等體力活。



很有可能當時有船隊進行世界貿易,帶來了黑奴貿易,“崑崙奴”遍佈天下,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黑人販子做販賣黑人的勾當,黑人貿易估計很早就開始了,只是沒有15世紀後西方人的黑奴貿易那麼聞名,那麼臭名遠播,阿拉伯人古代從事世界各地的貿易,冒險精神一流,阿拉伯人船隊世界貿易的故事散見於《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又叫《天方夜譚》,裡面很多關於船隊出遠洋冒險的故事,漁夫和商人的故事中,商人出海冒險九死一生,但賺到了大量的金子和鑽石,出去,回家一趟父母老了,娶了老婆,再出去,回來兒子都一二十歲了!海上環境複雜,風險巨大,當時這種遠洋船隊會不會順帶販運“崑崙奴”?說不定從非洲販運來的也不一定,應該少,多數“崑崙奴”應該是東南亞黑人,畢竟東南亞,南亞各地都有黑皮膚人。



東方大國,陸有西部絲綢之路,橫跨千年歷史,陸上貿易都那麼盛況空前,古代歐洲,阿拉伯,甚至亞歐大陸人互相都有交流。



古代世界人類的交流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只是根據記載瞭解,當時盛況,我們只是在腦補,漫長的古代歷史,我們又知道多少呢?關注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三國水滸歷史狂


唐朝開放包容、兼收幷蓄的心態,使得唐朝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觀。唐代的長安,是當時的國際大都市,各種膚色、各種語言、各類宗教的人群都在長安街上行走,不足為怪,當時流傳一句話,叫“崑崙奴,新羅婢”。崑崙,是泛指,多指遙遠的島國,也有說指的是今天越南崑山島,崑崙奴就是指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南亞一帶的皮膚黝黑的人,也有少數來自阿拉伯地區掠劫的非洲黑人,那些膚色黝黑的人到唐朝後,多為富貴人家的僕人,統稱“崑崙奴”。新羅婢,就是來自朝鮮半島的女傭人。說明黑人僕人和朝鮮半島一帶的女傭在唐代多從事服務富貴人家的工作。從出土的唐代黑人傭就可以看出,黑人在唐朝做僕人是很普遍的,而且很受歡迎。


崑崙奴,代指一切皮膚黑的僕人,這些人其實多數來自東南亞。唐南夷列傳記載:“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為崑崙。”這些人被販運買賣到唐朝,或供人娛樂,或供人驅使,時人稱為“崑崙奴”。由於這些黑人身體壯實,性情溫順,幹活得力,因而上層貴族爭著要他們做僕人,或因為這些黑人能歌善舞,往往讓他們習舞樂,供人欣賞取樂。

崑崙奴的來源一般是進貢和販賣。東南亞一帶國家進貢朝賀唐朝,會進貢一些崑崙奴作為禮品。也有阿拉伯人從非洲販賣黑人到唐朝。崑崙奴在唐傳奇中也有記載。在歐洲,販賣黑人當奴隸有很長的歷史,他們對待黑人完全是商品,沒有人身自由和尊嚴,可以隨意買賣甚至處死,而在唐朝,崑崙奴相對來說,是主人家中的僕人,唐朝貴族一般也不會隨意處死他們,反而把他們當成家裡的一份子,有一定的自由權和人權。

黑人買賣是古代歷史上的特殊現象,唐朝也不例外,只是在唐朝開明的社會風氣下,黑人不會受到太嚴酷的對待。在現代社會,種族平等,不再以膚色定尊賤,人人都有人格尊嚴受到保護。


易珩君


1954年,在西安南郊唐代斐小娘子墓裡,曾出土過一個黑人陶俑。

由此可見,至少在唐代已經出現了“黑人”。當然,這裡的“黑人”並不是現在概念的“黑人”,可能是膚色較黑、較深的人種。詩人張籍有一首《崑崙兒》之詩,說的是崑崙奴的情況:崑崙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遊。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洲。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

詩中所言的“海中洲”,應該是指崑崙奴來自於東南亞海島上的土著民族,或者南太平洋地區的澳大利亞人種。考慮到東南亞地區都在中華文化圈裡,唐朝又是中國歷史上文化影響力最為強盛、開放程度最高的朝代,所以崑崙奴來源於東南亞一帶還是比較合理的。另外,唐朝與天竺的文化交流頻繁,崑崙又是在西方,所以“黑人”為印度人也有可能。

中國土地上出現黑人,有史書可查的是在明朝。當時,隨著地理大發現,被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販賣到東方,有部分為黑人。

《嘉靖廣東通志》有載:“鬼奴者,番國黑小廝也。廣中富人多畜鬼奴,絕有力,可負數百斤,言語嗜慾不通,性淳不逃徙,亦謂之野人。其色黑如墨,唇紅齒白,髪鬈而黃,有牝牡。生海外諸山中,食生物,採得時與火食飼之,累日洞洩,謂之換腸。此或病死,若不死,即可久畜。能曉人言,而自不能言。有一種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謂之崑崙奴,唐時貴家大族多畜之”。

黑小廝,有力,色黑如墨,頭髮卷。是非洲黑人無誤了,富人階層喜歡他們。當然,這些黑人主要集中在澳門、臺灣。在鄭成功的部隊裡,也有一小連對黑人士兵的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