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進士之鄉何其多,莆田一縣佔盡天下科舉風流

自隋朝以來,科舉一直是歷朝歷代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而學校是培養科舉人才的主要場所。科舉的興盛既是地方文化實力的重要表徵,也是教育繁榮的外在體現。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延續了1300年。莆田,自梁陳間鄭氏開莆來學以來,文教昌明,俊秀如林,名宦輩出,“科名之盛,甲於閩中”。根據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有“十大進士之鄉”(數量排名依次為:蘇州、福州、杭州、吉州、常州、紹興、寧波、興化、撫州、徽州),如今莆田所在地區(歷史上的興化)歷代進士總數2482人,數量位列第8。

進士之鄉何其多,莆田一縣佔盡天下科舉風流

此外,按縣域進士總數算,全國各地進士達千名以上的“進士縣”只有 18 個,其中考取進士最多的五個縣為莆田、閩縣、鄞縣、吳縣和錢塘,興化府所轄的莆田縣考取的進士達1800多人,居全國之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進士第一縣”。此外,莆田縣還是“中國第二狀元縣”(第一為安徽休寧縣,有狀元19人),曾有狀元17人,榜眼5人,探花5人,登宰輔者10人。

興化莘莘學子,不僅創造了科舉史上的罕見現象,而且留下了許多廣為流傳的科甲佳話,諸如“魁亞佔雙標”“一科兩狀元”“四異同科,七名聯第”“父子一榜,昆季同年”“相樞同朝”等等,不愧為“中國進士之鄉”。莆田這方充滿神奇色彩的土地,因此被譽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

進士之鄉何其多,莆田一縣佔盡天下科舉風流

開莆來學 文明肇始

莆田的文化歷史,可追溯到南朝梁陳時期,至今1500多年。士人談及莆田文化時說:“莆邑之稱為‘文獻名邦’,實肇於陳代之鄭露。”據明《興化府志》記載:鄭露祖籍河南滎陽,先輩過江入閩。其遠祖鄭昭曾途經莆田,“愛其風土”,將祖墓遷到莆田南山。南朝梁陳時期(502—589 年),莆田郡人不知儒學,鄭露、鄭莊、鄭淑三兄弟從永泰遷徙而來,在鳳凰山麓、南湖之畔、祖墓之側建起莆田歷史上第一家書堂——湖山書堂,讀書授徒,首開莆陽文風。南宋理學家朱熹由此褒獎鄭露“倡學功高澤且宏”。明代史學家黃仲昭也在《舉人、進士題名碑》中評價說:“郡人業儒自露始。”鄭氏三兄弟“開莆來學”,為莆田帶來了濃厚的重教興學風氣,從而奠定了莆田文化繁榮發達的堅實基礎。

宋代是莆田重教興學蔚然成風的時期。自北宋鹹平初年,莆田就形成了相當完善的官辦學校、民間書堂、家塾義莊“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成為當時全國為數不多的重要教育中心之一,從而營造出莆田“文獻名邦”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進士之鄉何其多,莆田一縣佔盡天下科舉風流

朱紫蟬聯 名宦輩出

莆田地區(歷史上的興化)曾有“比屋業儒、尚學仕進”的傳統,民間流傳著“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動人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莆田濃厚的向學氛圍。官方和民間對地方教育的重視,造就了莆田在中國科舉歷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莆田地區(歷史上的興化)歷代進士總數2482人(含特奏名、諸科、舍選等進士),其中莆田縣1800多人、仙遊縣500多人、興化縣100多人;歷代狀元21人,其中正奏文狀元9人、正奏武狀元2人、特奏狀元8人、釋褐狀元2人;歷代榜眼7人;歷代探花5人;歷代宰輔(含贈予)17人。

進士之鄉何其多,莆田一縣佔盡天下科舉風流

其中,正奏文狀元9人,分別為:徐寅、黃仁穎、徐鐸、黃公度、鄭僑、吳叔告、陳文龍、林環、柯潛;正奏武狀元2人,分別為黃仁渢、薛奕;特奏狀元8人,分別為劉景暘、鄭測、林洵美、方鎬、陳從龍、王聲叔、彭彝甫、林濟孫;釋褐狀元2人,分別為林自、謝侯善;榜眼7人

,分別為:陳睦、方萬若、蔡佃、李宗師、陳俊卿、黃艾、李喬;探花5人,分別為:翁承贊、黃暘、林文、李仁杰、戴大賓。宰輔17人,分別為:翁承贊、潘承佑、陳洪進、留居道、陳靖、蔡京、蔡卞、蔡攸、葉顒、陳俊卿、龔茂良、鄭僑、黃鏞、陳文龍、周如磐、黃鳴俊、朱繼祚。

進士之鄉何其多,莆田一縣佔盡天下科舉風流

學術昌明 著述如林

正由於有如此壯觀的科舉成就,莆田湧現出如黃滔、徐寅、蔡襄、鄭樵、林光朝、劉克莊、黃仲昭、鄭紀、柯維騏、林兆恩等一大批在福建、全國甚至世界上有影響的大家。尤為可觀的是,莆仙人著書立說,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強勁勢頭:唐末25部,宋朝高達2632部,元朝雖有些下降(為 60 部),但到明朝又升至 944 部,至清朝也仍有470 部之多。

單就清朝乾隆時修撰的《四庫全書》,莆仙人的著作就有43 部 831 卷被收入其中,還有 37 部 345 卷被當作存目收錄。在如此眾多的作品中,有不少是煌煌鉅著和傳世佳作,其中北宋蔡襄所著的《茶錄》《荔枝譜》等園藝名著,已被翻譯為英、法文流傳國外;南宋鄭樵著述的《通志》200 卷,是莆田自古以來影響最大和最為久遠的一部百科全書式鉅著,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南宋著名文學家劉克莊所著的《後村先生大全集》,也是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文學鉅著。

進士之鄉何其多,莆田一縣佔盡天下科舉風流

捨生取義 代不乏人

莆田先賢不僅立言,立德於後世者也不乏其人。唐著名詩人徐寅以“臣寧無官,賦不可改”的凜然氣節在唐代文壇傳為美談;南宋狀元陳文龍是一個高唱“未聞烈士樹降旗”堅持抗元到底的英雄,林則徐稱讚他與文天祥“隆名並峙”;明代御史林潤,彈劾王公、宰相黨羽,不畏權貴,大義凜然;明禮部尚書林堯俞好學束脩,雅負物望,魏忠賢矯詔命他題匾,他大書“畏天堂”三字,屢忤魏忠賢等;明末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林蘭友一日三次上疏彈劾同鄉同窗同僚,轟動朝野,人稱“鐵面御史”;明末清初的南京禮部尚書朱繼祚堅持抗清,至死不屈,以身殉職,留下悲壯的一頁,可與史可法相提並論;清末御史江春霖,對腐敗當局嫉惡如仇,強烈抨擊奸臣權貴,聲震朝野。這些仁人志士用他們的高風亮節為莆田“文獻名邦”營造出一道絢麗的道德風景線。

進士之鄉何其多,莆田一縣佔盡天下科舉風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