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鑑地理
說是吃土,其實那是一種豫西特有的美食土饃。用白麵土(觀音土)烘焙而成,因顏色似土而得名,並不是真正的用土做成的。土饃的主料是麵粉,輔料是雞蛋、芝麻、香油、蔥花。
經過麵粉的發酵,然後混合揉搓,切成細條狀。
最後放入裝有觀音土的鐵鍋裡,翻炒至焦脆狀即可。
土饃吃起來香脆可口,據說土饃含有微量元素,高鐵,高鈣,高鉀,高鋅,具有醒脾健胃、消滯化食、柔和腸胃的功能哦。它不僅可以充飢,而且可防止水土不服。後來,山區人民就以食用土饃來調節人體機能,補充有益元素。
與土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三門峽的面豆。三門峽人與黃土有著深厚的感情,面豆是祖祖輩輩製作的傳家美食,不僅酥、脆、香,耐保藏,還具有養胃、開胃的功效,是豫西一帶人亙古不變的待客小吃。
精製的小麥面經過揉麵、發酵、搓揉成條,用刀切成如大豆一樣的顆粒後,用白綿土做介質焙烤而成。口感和土饃吃起來很相似,大家有機會了可以嚐嚐。
河南旅行
河南地區的確有吃土的傳統,而且直到現在也有一些地區的人在吃土,當然他們吃的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那種土,而是觀音土。也不是直接拿土來吃,而是用來作為輔助,製作一種當地的小吃。
如題目所說,這些人集中在河南濟源王屋山一帶,當年愚公移山的傳說就是發源於此,他們是不是愚公的後代我們不知道。不過,這種吃土的習俗據說是跟愚公有關。
愚公受了刺激發誓要移走大山,並且說幹就幹帶領兒子們幹了起來,愚公的妻子心疼他們,就做了些乾糧讓他們帶著吃,但當時糧食少就加了點觀音土,愚公他們吃著味道還不錯,就流傳了下來。不過,這只是傳說。關於土饃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是唐朝時王屋山地區有個黑心財主從不讓長工吃飽飯,有個長工偷了點白麵,到野地裡用白土泥把面裹住,放在火中燒,結果很好吃。就這樣流傳開來。
土饃雖然叫土,但不是真的拿土來做成的,其主要原料是麵粉,雞蛋、芝麻、香油、蔥花等為輔料,並以王屋山特有的觀音土為烘焙介質,精心炒制而成。炒的時候,先把觀音土放入鍋裡炒熱,然後把切成一截一截的麵糰放進去,熱量通過鍋導熱土悶烤熟面塊。注意,土只是一種介質,並沒有直接放進去加工成食品。但是由於是直接在土裡炒制,難免會沾上一些土,所以有人說河南人吃土。
據說,有關部門對王屋山中的這種觀音土進行過化驗,其中含鐵、鋅、鈣、鉀等多種元素,對於改善人體機能,調節腸胃有一定作用。
南京老張
看到這個問題瞬間讓我很激動,因為我是河南濟源王屋人,我對這個土饃比較瞭解。但看到標題寫著河南有個村天天吃土,我覺得不如你直接說吃土饃。
土饃是王屋的一個特產,也是王屋人民千百年來所傳承的或傳統的一種美食,為什麼叫它土饃呢,因為它是用土作為一種載體(傳熱用,就如有的地方炒花生時鍋裡放沙子,就是用來傳熱導熱用的)或輔料。這種土不是一般的土,也不是隨便找點土就可以用。這種土在我們這裡俗稱為白土,也許是受地理因素的原因,產出了這種土質,它富含有礦物質,用這種土做出的土饃含有鉀 鐵 鋅 鈣等微量元素,經常食用可以給人們調節人體機能。都叫它土饃,好多人以為是用土為原料做的,其實不是的,它是這樣做的:
1、去土源處挖回土塊,然後用工具把土塊敲碎碾壓成粉末狀,再用篩面用的工具把土粉篩成白麵狀的細粉。
2、把提前起好的面加入食鹽 蔥花 芝麻,然後柔成團切小塊備用。
3、燒火放上大鐵鍋,把細粉狀的白土倒入鍋中,大火燒起。
4、當火候到達一定程度時,鍋裡的白土因為受熱就會像水一樣翻滾起來,此時放入備好的麵糰,等麵糰在白土裡面加熱一會定型時,拿個木棒在鍋裡不停的攪拌,避免炒黑。
5、不斷攪拌炒至焦黃時用笊籬撈出,顛簸幾下除去土饃上多餘的白土就可以食用了。
根據個人的口味,土饃可以製作成原味的 甜味的 鹹味的等。根據時代的變遷現在農村裡炒制土饃的也少了,現在好多被機器化所代替了,我感覺還是手工炒制的好吃,機器炒制的品相大小均勻好看,所以會更好賣些。這就是土饃,這就是王屋山的一個特產。
到此我也歡迎大家來河南省濟源市王屋鎮觀光遊玩,因為這裡有聞名天下的天壇極頂王屋山,有天下第一洞天之稱的王母洞,有富有神話色彩的愚公故里,有美麗的王屋山景區和極具道教文化的道教聖地,還有遠近聞名的王屋山漂流和王屋山滑雪場等……
下圖是用機器炒制的土饃
山娃曉軒
愚公移山是神話故事,可是千百年來愚公的子孫們竟然真的在這裡挖山。隔三差五,村民們便會來到王屋山腳下鑿下一些土擔回家,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土既不是用來蓋房修牆,也不是用來種花種草,它們竟然是用來炒著吃的!
村民們把挖出來的土先在石臼裡搗碎;再用篩子分選;最後倒進鐵鍋,大火加熱。待土沸騰後,將用麵粉、雞蛋等活好的麵糰兒在土中進行翻炒。做好的食物被稱為土饃,是當地的特色傳統小吃。大家都說,吃了它,力氣倍增。
用土做成的饃,真的可以吃麼?怎麼還會力氣倍增呢?這王屋山下的土,有著怎樣的玄機呢?
王屋山下的土,質地細膩白淨,稱作白麵土。據說古代災荒年間,饑民們就用它來做“麵湯”果腹。其實,這種土是岩石經過漫長的風化剝蝕後殘留在原地的一種特殊沉積物,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據《本草綱目》記載:拌炒牆壁上的土,可以藉助土的甘味滋補脾胃。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製作土饃的白麵土裡,含有具有收斂止瀉作用的蒙脫石和高嶺石,適量食用,的確能補充有益元素。
俗話說,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但像王屋山下愚公村民挖山吃土的養法,也太直接了吧。
看鑑地理
如今又不是受苦受難吃不飽飯的年代,咋還會有人吃土呢?當然並非真的吃土,而是吃一種用土炒出來的美食——土饃。
土饃是河南濟源市王屋山區的漢族傳統名點,屬於豫菜系。
土饃準確地說應該叫愚公饃。傳說當年愚公帶領子孫挖山時,愚公的妻子怕他們水土不服,就在家裡炒了些土饃讓他們途中食用。愚公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王屋山區的老百姓多用土法炒制,也叫土炒饃,其製作方法已被認定為濟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怎麼做的呢?
以麵粉為主要原料,雞蛋、芝麻、花椒葉等為輔料,並以王屋山特有的觀音土烘焙,精心炒制而成。
土饃顏色似土呈微黃,噴放香氣,誘食慾,口感好,外酥裡軟,硬中有脆,酥香味濃,磨齒滲唾,順利下嚥,柔和入胃,回味無窮,可食可藥,食之充飢,藥用消滯,防止水土不服。土饃保存時間長,可達一年不變質。
土饃在王屋山區已有很長曆史,方圓幾十個村莊的人都會做。走親訪友贈送土饃已經在當地成為了習俗。
土饃中的土,以王屋山中的白麵土為佳。經有關部門檢測,王屋山中的白麵土中含鐵、鋅、鈣、鉀等多種元素,對於改善人體機能,調節腸胃有一定作用。
在河南,吃土的地方不止王屋山,豫西三門峽也有一種美食——面豆,是用土做出來的。
過去在豫西過年,面豆是主人招待客人必備的小吃。現在生活好轉,有各種瓜仔、糖果、水果、點心等,但面豆仍不可或缺。
面豆是豫西,河南省三門峽地區特有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食品,它具體起源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了。
每年臘月二十三,老家家家都要做面豆。面豆用小麥麵粉,加深井泉水,配鹽、椒葉、芝麻、雞蛋等佐料,手工和麵發酵,做成豆狀顆粒,放入把白土燒得滾燙的大鐵鍋中翻攪幾分鐘,脆酥可口的面豆就可入口了。
面豆,在土中經高溫烘烤燒炒而成,所以又叫土豆。但一般的土不能用,它一定得白,細,乾淨,無雜質。是豫西特有的白綿土。
面豆外觀潔白、入口酥脆、香氣濃郁,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對久悶不食和胃潰瘍有較好的療效,同時還具有久存不黴變,不加任何添加劑,而成為豫西地區面豆生產的品牌。
想不到嗎?土也能很好吃呢!
大河客戶端
南瓜專門研究一下,確有其事。去年9月9日,河南濟源金秋問道養生節,還開了首屆王屋山吃“土”大會。千人參與,熱鬧吃土饃!兩頓土饃還擺出了土字,厲害了!
這不是偽科學和封建迷信,而是一種古代的養生之道。
其實,王屋山土饃有點標題黨,它並不是土做的,主要還是麵粉,雞蛋.芝麻,不過用以王屋山一種特有的白麵土為烘焙介質製作而成的,外酥裡軟,有助於腸胃消化。
《本草綱目》記載:"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多用於脾虛洩瀉。
王屋山土饃經"國家輕工業食品質量監督檢測鄭州站"檢測,觀音土確實含有豐富的鉀鐵、鈣、鋅。原來還是有科學佐證的呢^_^
傳說,愚公的老母親由於長期食用富含多種礦物質的“濟源土饃”和“王屋山土蜂蜜”,活了100多歲,耳不聾眼不花。
愚公移山被認為是勵志精神,如今愚公後代“挖土吃土”,看似愚昧,其實就地取材,滋養身體,經濟又有益!不亦樂乎!
大千世界,愚公的後人看來是大智若愚,我們為愚公後代打call!
你同意吃土饃嗎,親?不知道這種土饃能不能借新媒體潮流成為健康食品呢?開個電商!
喜歡南瓜博士的回答,請關注我的號,南瓜專注社會和鄉村領域,一起大開腦洞^_^
南瓜博士劉楠
看到這個消息,我也是大吃一驚,怎麼會有吃土的呢,對此小編也專門去查閱資料學習了一翻,現在給大家做個分享。
首先,這個事情是真是存在的,就發生在河南濟源的王屋山地區。關於土饃,還有一些傳說的,據說是愚公移山的時候,妻子怕他們飢餓,而且帶的乾糧不能長久保存,就用當地的土烙制了土饃,方便攜帶而且可以儲存長久。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唐朝時期,有個財主很小氣,經常不讓自己家的長工吃飽,後來有個長工偷了一點麵粉,到野外用白土泥吧面裹住,放在火中燒很是美味,最後流傳了下來,經過改良成了現在的土饃。
那麼現在的土饃是什麼樣的呢?
土饃就是把麵粉發酵後,再加入雞蛋、調料等,揉成麵糰,最後搓成手指頭、大棗形狀的面塊,放入在國內的白麵土中進行烘焙,成品是顏色微黃,外酥裡軟,食之充飢,藥用消滯,據說當地人無外地,帶些土饃,不僅可以解鄉愁還可以治療水土不服。
在去年9月9日,濟源王屋山舉行了首屆吃“土”大會,制饃師傅現場篩土、和麵製作土饃引眾多群眾圍觀,現場數千人吃掉約2噸重的土饃,可以看出這一民俗特產在當地老百姓心中的喜愛!
對於濟源的土饃,您吃過嗎?
東方今報
在河南的濟源真的有這樣一個地方,當地的人都是喜歡吃土饃,說土饃的話其實也不是土饃,就是用活好的饅頭和細土一塊在地鍋裡翻炒,然後等到饃快熟的時候,上面的土也基本上就全都掉下來了,吃的話其實還是蠻好吃的,和我們小時候喜歡在地鍋裡燒的饃挺像的
不光是今天的河南濟源地區,像今天的山西地區也有吃土饃的習慣。用最綿的土,就是細綿的土放大一個大鐵鍋裡,用以前的燥爐子炒,炒的又幹又脆又香,小時候就當零食吃,家裡人也會做,長大後也有賣的,別看是用土炒,吃不出土味來。
再說土也有一定微量元素,就算有不好的東西,也被高溫炒的沒了,不過真吃不出土味來,更不會有石子隔著牙,我有個三門峽湖濱區的同學,在校時就常吃他從家裡帶過來的那種面豆,鹹香酥脆,越嚼越香,土只是用來加熱,不會吃的,就像糖炒栗子,裡面用石子加熱。
商丘身邊事兒
不是用土做饃吃,也不是天天靠吃土活著,而是用土炒饃吃,電視上介紹過,把土當介質,把土炒熱後,把生饃放進去炒熟,不是前作者所說把土做成饃吃。另一個回答是:.一九四二年,河南遭大災,旱,餓死百姓無數,沒飯吃,可吃的草根,樹皮已吃盡,百姓無可奈何,找到一種能下肚的土充飢,“觀音土”。觀音土吃後拉不下來,漲死了好多人。這是悲慘的解放前。
白塔92189051
首先這個並不是吃去,也不是用土做出來的食物!這個呢在我們山東也是吃的非常普遍的一種美食!做法也簡單,我們叫他面豆!在我們那裡有這樣的習俗,每年的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裡都要吃炒貨~一般就有豆子,花生,瓜子,面豆!豆子和麵豆一般自己做!
發麵,面裡會加幾粒糖精~一般不會太甜,達到個微甜的水平最佳!發酵~好了之前就做成小ji子~戳圓!備用!鍋里加入沙土~~這個是我們那裡特有的一種沙土~很乾淨的~在沙土燒開後~再反覆多燒一會兒~可以殺菌!然後倒入做好的面豆~~~不停的翻一翻~一股特有的香味就出來了~剛做好的口感最贊👍